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13830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木且有本,水且有源。况人乎!人为万物之灵。正本溯源,光耀祖宗是吾辈之天职。荀子曰:“祖先者类之本也,无先祖而吾身恶出,即有先祖而不知某为吾之先祖,而吾身仍为识其何所出。”郝姓于何时而起?史载商代第二十七代君王帝乙封其子子期于郝骨氏故地——山西太原郝乡(今太原郝庄一带),其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中华郝氏的主流支派,为当代海内外郝氏所公认的郝氏发祥渊源,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今太原、晋中地区尚有郝庄、郝村、郝家堡、郝家沟、郝家寨等众多郝氏村落及郝氏文化遗迹,山西全省郝姓人口达30余万,可见山西太原是中华郝氏的发祥祖庭。

从先秦到汉魏,郝氏主要繁衍于今山西太原、晋中及陕西、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并逐渐形成太原、京兆两大郡望。太原郡为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晋阳,其辖郡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管涔山以南、霍太山以北的太原、忻州、晋中地区。京兆郡为汉代首都长安“三辅之一”,其地在今西安至华县一带。

从秦汉魏晋直到隋唐,郝氏名人多出自太原。如:秦上卿郝晏、其孙郝瑗为太原郡守,郝瑗子郝夔世居太原、西汉名士郝子廉,上谷太守郝贤,因从大将军抗击匈奴封众利侯、郝党封亭乡侯,三国时曹魏大将郝昭(太原阳曲人)封“杂号将军”。唐朝有中书令,一代名相人称“六翮相公”的郝杰(字处俊)。

隋唐、宋元时期,郝氏族人已广布山东、四川、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湖南、福建、东北等地也有郝氏族人散居。近代以来郝姓裔孙又漂洋出海,徒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及欧美国家。

中华郝氏家族的堂号主要有:“太原堂” 、“晒书堂”、“丰文堂”、“三余堂”等,其中“晒书堂”典出自东晋名士、南蛮参军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其后裔均以“晒书堂”或“晒腹堂”为其堂号,尊奉郝隆为中华郝氏主流支派“晒书堂”的堂主。

“丰文堂”典故出自元代名士郝经。郝经为山西上党陵川人氏,博学多才,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有《续后汉书》等,这支郝氏后人遂以“丰文”二字为其堂号。
山西既是中华郝氏的发祥祖地,也是郝氏名人荟萃,英贤辈出的中心区域,郝氏的郡望堂号“太原堂”、“晒书堂”、“丰文堂”,均源出于山西郝氏,山西确是中华郝氏当之无愧的祖庭圣地,是中华郝氏的根之所在,脉之所维。“晒书堂”堂主郝隆祖籍何处?“晒书堂”后裔的祖庭何在?是我等子孙需理清的大事。

据考证,明代嘉靖、万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编修多种版本的《山西通志》,明永乐年间《太原府志》,乾隆二十一年修《崞县县志》,光绪壬午年续修《崞县县志》和乾隆年间续修的《崞县上社郝氏谱牒》均记载:晋代处士郝隆字佐治,世居崞县(今原平市)上社村,博学多才,无书不读,满腹经伦。七月七日,见富家曝晒衣物,乃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晒腹中书耳。”累世同居,望重乡里,诏复其家(免除各种赋税、徭役),为当地名门望族,人称“晒书堂”郝氏,也有的称之为“晒腹堂”郝氏。

今山西省原平市上社村为其故里,大清同治八年,上社村郝氏家族为纪念和祭典先始祖郝隆,在其故居“此君轩”遗址上重修了“郝翁(隆)祠”。

隆翁祠堂座落于上社郝氏家庙(即容房)左方,它正殿三间,左、右厢房各一间,正殿供有先始祖郝翁(隆)木制牌位一面,呈老兰底色,二兰为边色。祠堂院内植有柏树、丁香各一株,寓意隆翁祠堂“万古长青,百世遗香”。隆翁祠大门前两旁立有对联曰:“为布衣有艺东晋,作参军大振南蛮”。郝翁祠堂前原立有《晋处士郝佐治先生祠堂记》石碑一块,现已移至郝氏家庙。由于历史原因,现郝翁祠堂已被拆毁,遗址为今上社村学校和村委会大楼所占用。

上社村地处原平市东部的同川地区与五台县毗邻,是原平市东社镇第一大村,村庄地形属丘陵区,丘陵起伏、沟壑纵横。 上社村西、北、东三面环山,北有龙尖山。东有金山,西隔河槽有龙尾巴山,南部地势开阔面对福寿山(主峰仅海拔876.4米,比上社村水平面略低)是其天然屏障,同河由西向东从村南边缓缓流过。上社村占地东西相距约5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总面积约32.5公里。是当地著名的“风水宝地”。

原平是全国著名的酥梨之乡,同川是其主产地,而品质又数上社最佳。每年春末梨果花香扑鼻,红白相间,秋来梨果挂满枝头,酥梨、红富士、黄元帅,黄紫飘香使人垂涎欲滴,据崞县志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设置铜川县时,已有上社村,可见该村立村久远。 上社郝氏世居崞县上社村(现原平市),世世稼穑齐家,励精图治,代代读书济世,效忠国家。为当地受人称颂的名门望族。上社村也是著名的古村落,村庄南北长东西短,古街古巷纵横,上千年的古树众多且枝繁叶茂。该村考古曾发现有多处战国遗存,特别是村内明清古建筑颇多,在全县亦属罕见。其主要有: 隆翁祠、郝氏家庙(容房)、关帝庙、岱山庙、二郎神庙、古戏台、大寺、娘娘庙、土地庙、龙王庙等建筑。村庄四周建有古围墙,东,南,西,北四门门楼尤存,遥想当年上社之恢宏气势和壮观规模。

上社村“晒腹堂”郝隆后裔占全村人口的95%,2004年重修《上社郝氏家族史》和《郝氏宗谱》时。仅载入的郝氏子孙就有4803人(不完全统计),其中上社村现有郝氏子孙2800余人,祖籍上社而在外工作的郝氏族人则不计其数。

据考,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先始祖为避战乱,率部分族人背井离乡南下避乱,郝隆被征西将军桓温聘为“南蛮参军”,寄居于润州丹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小丹阳),为郝氏“晒书堂”支系的江南始迁之祖。其子孙繁衍播迁,成为江南望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此有明确记述:郝隆七世孙郝廻任南梁江夏太守,遂家于丹阳徒至安州安陆(今湖北德安),为安陆郝氏开派之祖,其子郝胜(字破敌)为北周沔州太守,其孙相贵,拜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相贵有子二人,长子处俊,次子处杰。处俊于唐贞观中进士及弟,承袭父爵,累迁吏部侍郎、中书令、检校兵部尚书,为唐高宗时一代名相,《新唐书》、《旧唐书》均为之立传。

郝处俊虽家居安陆已达数世,但依据魏晋、隋唐时世家大族标示郡望的习俗,仍称“太原郝氏”,故历代《山西通志》、《太原府志》、《崞县县志》均将郝处俊收入“乡贤录”,列为太原名贤,郝氏族谱家乘也将之录为太原郝氏传人。郝处俊为官清正,临事敢言,曾劝阻唐高宗勿让位于则天武后,深为武后忌恨,因其一身正气,“操履无玷”,武后难以加害,及至武后临朝称帝。处俊之孙象贤为太子通事舍人,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后遂借故将其诛之。象贤临刑时极口大骂,揭露武后种种丑行。武后怒极,令其“寸磔而死”,并将其祖、父开棺戮尸。

经此惨变,郝处俊子孙后裔和宗亲族属四处逃匿,有的逃回湖北安陆,有的散居于江苏南京、句容、苏州,也有的逃回原籍山西老家。江南郝氏曾一度沉寂,其传承脉络难以理清。另据江苏淮安《淮山郝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清郝嵩云修,光绪二十八年木刻本)记载,明朝初年苏州富户、郝氏“晒书堂”后裔郝贵四被迫从苏州阊门迁往江苏盐城,在盐都县葛武乡郝荣庄落户,是为盐城郝氏始迁之祖。

郝荣庄地势低洼,常遭水淹,明代万历年间,乡人取土筑圩,庄东、西庄各留下一个人工小湖,后人称之为“日月双照”引为祥瑞。一条东西向的夹沟河穿庄而过,一座小巧玲珑的砖拱桥将南庄与北庄连成一体,宛如玉带围腰,被称为风水宝地。据传,郝贵四的第十五代裔孙郝嘉俊逝世安葬时,葬礼隆重,鼓乐齐鸣,适巧一只雄鹰叨鱼飞过,惊闻鞭炮声,鱼从口中掉下,正好落在鼓上,活鱼跳跃,咚咚作响。人称:“天鱼击鼓,大吉大利,其后人必定同将入相,振兴门楣”。及至郝嘉俊曾孙,今台湾政界要人、曾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台湾“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副主席”的郝柏村先生(郝贵四第十八代传人)显贵时,人称为先人风水显应。

据族谱记载,郝荣庄郝氏与兴化郑氏世为姻亲,“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因幼年家贫,曾随舅父郝兼三在郝荣庄净土庵读书。1931年腊月初八,净土庵毁于火灾。1935年由董事郝遐倡议重修,并在正殿正脊上方刻有“民国二十四年晒书堂公建”十个大字,此题刻系郝柏村之父郝肇基所书,由此可以认定郝荣庄郝氏确是郝氏“晒书(腹)堂”宗支衍派,由此也确定郝柏村、其子郝龙斌(现任台北市市长),均为现原平市上社村郝氏后裔。现郝荣村尚存有郝氏宗祠及郝柏村故居。1999年郝柏村、郝龙斌父子曾携眷归乡祭祖省亲,受到当地*政*府*与郝氏宗亲热情招待。

2004年上社郝氏族人历时三年,在清乾隆年间族人所修郝氏家族谱牒的基础上,续修“上社郝氏家谱”时,重新查阅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和大小家乘谱牒,对先始祖郝隆进行了认真地考证。

查明永乐年间编《太原府志》二十卷文,人物篇二百一十页云:郝隆字佐治处士,崞县人,少博学,无书不读,七月七日见富家曝晒衣服,乃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晒腹中书耳,与世福,累世同爨,诏复其家,名重一时。
阅乾隆二十一年修《崞县志》卷三,乡贤篇中载“晋公隆,辟为南蛮参军,杞乡贤有传,晋处士郝隆墓在县东一百里上社村”。

查乾隆编《崞县志》卷四,古迹篇云:《此君轩》为同川晋处士郝隆所建,并录有明朝王钥题词一首,曰:
桂林名姓一枝新,万竹青青德有邻

渭上风烟分别派,山阳诗酒属闲人

心潮已可冰霜窟,眼界宁知花柳尘

山宣背从今看辉映,嫩香新粉四时香
(注:山宣实为一字,无奈字体不支持)

据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己巳律中太簇毂旦所建“晋处士郝佐治先生祠堂记”,石碑中称:“先生讳隆字佐治东晋名士也”(现碑刻尚存)。

经查阅光绪壬午年续修《崞县志》,陵墓篇曰:晋南蛮校尉参军郝隆墓在县治东南七十五里铜川上社村。

本族二十世孙郝进业(满元),宣统三年摘录家谱曰:“始祖郝翁讳隆(字佐治号晒书古人),官至南蛮参军,村中有祠堂,葬于村南,墓前有石碑,墓后有塔。”

目前,上社村东门石头门裙上砖匾额残存的《晋贤故里》四字仍清晰可辨,与隆翁祠堂石碑记载相吻合。

另原平市南河底村郝氏为上社郝氏的重要分支之一,该村原有圣旨牌楼一座,上题有五台举人刘升瑛所赠联语一幅曰:“赋陬鱼辨小草凋谢调桓名土清淡倾江左,生典午官参申晒害坦腹故乡遗址在沱东。”
从残存的族谱中知“晒书堂”郝氏开派之祖郝隆有三子,长子郝胜娶赵氏为妻,其气概胜人,曾任东晋管军户悬带银附金,赏赐紫绶银鱼袋召(光绪壬午年编《续修崞县志》卷五、人物志有传);次子郝正、字端甫娶张氏为妻;三子郝顺,娶原氏为妻。

郝隆之嫡孙郝思进,娶刘氏为妻,生有二子,长子敬先,娶韩氏为妻,后迁往五台居住;次子敬祖,娶赵氏为妻,生有一子士忠,娶冯氏、韩氏为妻。崞县郝隆后裔连绵不绝,传至明代郝德蕴、郝德美兄弟二人时已达四十五代。因明朝以前谱牒失传,残存的谱系又不连贯,故清乾隆年间族人重修郝氏族谱时,将郝隆供奉为先始祖,将郝德蕴、郝德美二人供奉为一世祖。斗转星移,岁月沧桑,随着氏族的不断繁衍和壮大,种族分支势在必行。上社郝氏二世祖有仲融、仲成、仲雨、仲完、仲实兄弟五人。老大仲融生有三子,其中思整为长,思礼为次,思道为三。在分支时,郝氏族人即按长幼分序,思整之后裔统称东股,思礼之后裔统称南股,思道之后裔统称为西股,东、南两股世居上社村。其中最大支系为东股,又细分为大小东股。西股传至六世祖公赞时,其后裔寄住山西代县峨口。二世祖仲完率其后裔迁居南河底村,2004年上社村重续修家谱时,即以此为据进行续编,至今亦已有二十六世。

上社郝氏从东晋郝隆(公元322年)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九十余年历史,其后裔已多达七十一世。今山西省原平市(原崞县)上社村郝氏为“晒书堂”的嫡派宗支,上社村成为中华郝氏主流支派“晒书堂”的祖庭所在和中华郝氏“晒书堂”后裔朝宗谒祖的圣地。

“晒书堂”堂主郝隆事迹考及有关联语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和明代廖用贤《尚友录》中均载录了郝隆的轶闻逸事多处。

郝隆晒书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译文]

吴征西参军郝隆(佐治)在七月七日走出屋门,在阳光下仰面躺着。别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在晒书。”

并是高才

王夷甫云:“闾丘冲优于满奋、郝隆。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

[译文]

王衍说:“闾冲(丘冲)比满奋、郝隆优秀。但这三人都是高才之人,而闾丘冲最先显贵。”

一物二名

谢公始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秀而有二称?”谢未 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通乃不恶,亦极有会。”

[译文]

谢安起初有东山隐居的用心,后来朝廷严厉的命令多次下达,看趋势不会停止,才就任宣武侯桓温的司马。在这时候,有人赠送桓温药草,里面有“远志”。桓温拿出来问谢安:“这药又叫‘小草’,怎么一种东西却有两个名字?”谢安还没有作出回答时。当时郝隆在座,随声回答道:“这很容易解释:居住在山里就称‘远志’,走出了山就是‘小草’。”谢安听后很有羞愧之色。桓温看着谢安笑着说:“郝参军这番话是没有恶意的,也很有兴味。”

蛮府参军

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升。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一句云:“女取(jū)隅跃清池。”桓问:“女取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女取隅。”桓公曰:“作诗

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

[译文]

郝隆(佐治)任桓温的南蛮参军。三月三日聚会,比赛作诗。作不出诗来的人,罚饮三升酒。郝隆开始时因为作不出诗挨罚。喝了酒后,提笔就写出一句:“女取隅跃清也。”桓温问:“女取隅是什么东西?”郝隆说:“我千里迢迢投奔您,才得到一个蛮府参军,哪能不用蛮语呢?”

——摘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作 者:山西省太原市郝孔儒(原平市上社村郝氏二十三代孙)

通讯电话:13703583699或0351-3158860

作者:郝运江   回复:20   发表时间:2014-02-05 19:31:37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太原分流與東遷
兩晉隋唐時期郝姓的變遷軌跡
郝姓的郡望與分佈
郡望是中華民族宗族主義文化的特有產物,向來受到各家各姓的高度重視。在過去,郡望是門第等級和宗法制度的一大標誌。今時又成為國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一大依據和線索。而通過郝姓郡望在歷史上的變化與分佈,又可窺知自漢魏到宋明近千年間郝氏族姓的發展大趨勢與變遷軌跡。
歷代郝氏郡望概覽
各宗各派郝氏,都以太原為唯一郡望,而歷史上的郝氏郡望,其實並不止這些。郡望最初是門閥制度的產物。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之郡也。郡望興起于漢魏之世,郝氏的郡望也產生於這個時候。漢魏門閥制度剛興起時,郝姓的郡望有兩三個之多。元代大學者、名臣郝經在《郝氏族譜圖序》中說;‘唐之太原,暨上穀、右扶風、丹陽、汲郡、清河、廣陽、上党、安陸、江都十郡,各有郝氏’。其實,這十個郡望,並非唐代郝姓的真實郡望,而應是魏晉時代郝姓的舊有郡望,如;唐朝並無右扶風,右扶風只在西漢太初元年從右內史半部設置過,至三國魏時去右字為扶風郡,安陸郡也是南朝宋孝建元年從江夏郡析出設置,至隋開皇初便已廢除,江都郡也是只有隋朝時才有的。
這十個郡望,太原在山西省太原縣西南晉源村,即郝子康之族裔所在;上穀郡在河北省懷來縣東南,為西漢時眾利侯郝賢之後;右扶風郡在陝西省西安縣西北,為唐時安達都王郝廷玉之族裔所在;丹陽郡在安徽省宣城,即東漢初時郝守江的子孫後裔所在;清河郡在河北省清河縣東南,為漢初時人郝澹之裔族所在;上黨郡在山西省長治縣北,為先秦上卿郝晏之後裔族所在;汲郡在河南省汲縣西南,為東晉時南蠻參軍郝隆之裔族所在;安陸郡在湖北省安陸縣,為南朝梁時郝逥之裔族所在;江都郡在江蘇省揚州即唐時曾改南兗州,為太原郝氏分支郝江族裔所在。
隋唐時期,隨著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門閥制度的變化,郝姓的郡望也有增減。唐皇朝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這在郝姓郡望中亦有反映。在敦煌石室遺書《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所記郝氏郡望有四個;安州安陸郡,郝姓為六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為五大姓之一;恒州真定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潤州丹陽郡,郝姓為九大姓之首。
據鄧銘世撰《古今姓氏書辯證》所引貞觀十二年唐太宗下令新編撰成的《貞觀氏族誌》郝氏郡望有五個;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大姓之一;安州安陸郡,郝氏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潤州丹陽郡,郝姓為八大姓之首;襄州襄陽郡,郝姓為十一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遺書中又有一部成書于唐德宗時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該書所記唐代中期至晚期的郝氏郡望也有二個;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氏為四大姓之一。又見於敦煌石室遺書中的姓氏殘卷書中也有郝姓郡望二個;安州安陸郡,郝氏為六大姓之一;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遺書是近人羅振玉等輯錄,共十三種,是所收均系敦煌鳴沙山石室裏發現的唐朝文人手寫的古籍,或是不同傳本,或是久佚之書,此每書錄文排印,附有輯者或將斧的考證和校記。
在唐朝時代的姓氏學著作中,最著名的當推林寶等編著【元和姓纂】,可惜在今存輯本中,郝姓郡望已佚,好在鄧銘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還轉錄了【元和姓纂】的三個郝姓郡望;上穀郡、清河郡、江都郡、且說是唐代郝姓的新望,其實應是六朝舊望。
北宋初年,樂史著【太平寰宇記】,其中記載了,晚唐五代時期部分郡望,郝姓則有三個;登州東牟郡,郝姓為十一大姓之首,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並州太原郡,郝姓為三大姓之首。
宋朝的版本【廣韻】載郝氏郡望只有一個;‘郝,亦姓,望出太原’。在廣泛流傳於中國的那本【百家姓】中,也注明郝氏郡望為‘太原郡’。
在上面的郝氏郡望名稱中,六朝的南朔州汾西郡,實即唐代的浩州,汾州汾西郡。隋初的吳州江都郡,也即【姓纂】中的‘揚州廣陵郡’;在江蘇省江都、揚州一帶,而【古今姓氏書辨證】中所列的‘虢州安陸郡’應為‘安州安陸郡’之誤,‘雍州襄陽郡’則為‘襄州襄陽郡’之誤。
這樣,總計自魏晉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為十七個;太原郡、上穀郡、常山郡、河東郡、上黨郡、清河郡、東牟郡、汲郡、泗水郡、江都郡、丹陽郡,京兆郡、安陸郡、襄陽郡、蜀郡、穎川郡、鄜城郡。
但是,明代大學者趙秉忠在【諸暨益都郝氏族譜•序】中,卻說;‘郝氏之望非止太原而己,若清河郡,若棗強、京兆,若石邑、新田、上谷、江都、丹陽、安陸,如此至類,多至四十余房’。似乎歷史上的郝氏郡望多達四十餘個。其實,這些只是郝姓的堂號,而非郡望,因為如;石邑、新田,在歷史上就從無此郡。所以在【氏族篇】中,便將上述類似地名均列為郝姓堂號。
總印象;由盛轉衰
從郝姓郡望的排列中,可以得到諸多啟示,透過歷史上郝姓郡望的增減變化,足見漢晉唐時期郝姓發展由盛而衰的總體印象和大趨勢。
漢魏六朝時期,郝姓郡望達十個之多,在這個早期郝姓郡望中,上谷郡郝氏,太原郡郝氏是西漢舊族,而右扶風、清河、廣陽、汲郡、常山、上党六郡郝氏,興起于漢魏之世,只有丹陽、江都兩個郡望才是南北朝時才興起的,安陸一郡是隋唐時期才興起,而京兆郡應是三國魏時將扶風郡析置京兆郡的。
整個唐皇朝是中國歷史上各姓郡望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在這時期都成直線上升。可郝姓郡望總數反而由漢魏六朝時期的十個下降到六個,而這六個郡望中,也只有太原、清河兩個郡望是舊有的。因此,由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郝氏族姓總的發展趨勢是由盛而衰。漢魏時期,郝姓英才輩出,封侯掛印,出將入相者史不絕書。而在中國歷史上的隋唐盛時,郝姓的發展卻反而進入低潮,處於一種滯緩發展狀態,產生兩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唐時宰相襟期,引義傳經郝處俊和安達都郡王郝廷玉。
經過南北朝的社會大分裂大動盪後,郝姓原有的十個郡郝氏望族,到隋唐時己大部分衰落。所以在【貞觀氏族志】和【貞觀八年的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上穀、右扶風、清河、汲郡、上黨、常山、江都等七個郡望下都不再有郝氏的名,如【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中,上穀郡七大姓,郝姓就不在其列,並州太原郡在唐初雖仍被當作郝氏的郡望,但其實是名存實亡,當時再也沒有產生過什麼名見正史的人物。唐初郝姓的這種不景氣現象,在整個唐代都沒有什麼改善。因此在唐代中晚期之交的德宗朝【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和宋初的【太平寰宇記】中,郝姓的郡望一直沒有增加,甚至反而呈下降的趨勢。大概因為唐末湖北省安陸縣郝氏由曾復興,並出了郝肸、郝拯、郝溥等著名的人物,所以宋初樂史在撰【太平寰宇記】中,才又將郝氏列入安州安陸郡的六大姓之首,恢復郝姓的安陸郡望。
但是,在由盛而衰的大趨勢或在漢魏郝氏舊族日趨沒落的同時,仍有一些新的郝氏宗族相繼崛起於這個歷史段落中,如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便新興起了丹陽和江都兩郡支郝氏望族大姓,到唐初,原有漢魏郝氏舊族除太原外餘者皆消失,北朝時新興的江都郝氏也只是曇花一現,至唐初便告沒落,而丹陽郝氏則繼續維持到唐代前期,唐代中期一度中衰後,至唐末五代又複振興。而唐代又新興了安陸、京兆、東牟、襄陽、許州穎川四支郝氏大宗族,且整個唐代都很興起,其中特別是安陸郡郝氏,後來更成為唐宋以後郝姓的主要宗派安陸郝氏。
從郡望的增減中,就從在華中、華北、華東、中原郝氏衰落的同時,華中的湖江地區的郝氏卻異軍崛起,比如;華東蘇皖地區的郝氏又異軍崛起,如;在南北朝新興的兩個郡望中,東西兩方各占一個,丹陽在華東蘇省,安陸在華中鄂省。在唐初新興的京兆、東牟、襄陽、穎川,東牟在山東省半島,中原三省即陝西的京兆,湖北的襄陽、河南的穎川,而在唐初消失的七個郡望中,無一在華東,全是在華中、華北、中原,在唐代存在的六個郡望中,華東占二個;萊州東牟郡、潤州丹陽郡,華中占二個即安州安陸郡、襄州襄陽郡,中原也兩個即雍州京兆郡、並州太原郡,但太原郡也是名存實亡。因此,兩晉至隋唐,郝姓發展的總格局是華北、華中同步昌盛。到宋代以後,郝姓郡望又只剩下一個,即太原郡。那是因為宋皇朝門閥制度被廢除而宗族主義文化觀念被強化。郡望的等級門閥成分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尋根意識卻加濃。一個姓氏已無須多個郡望,作本姓的發源地,而郝姓歷史上以太原郝氏最為著名,又興起出現較早,且長期被當作郝姓的郡望之一。所以,自宋元皇朝以後,各派各宗郝氏子孫便放棄其他郡望,而同宗‘太原’,把‘太原’作為郝氏的統一郡望。
從太原到安陸
古老悠久的郝姓歷史長河,經過輝煌燦爛的漢魏階段之後,再流淌到六朝隋唐時期,便開始主宗分流,分衍成兩大支;一支先由新田北遷至太原,然後再折而向東,于西漢武帝初年再遷居到石邑至上穀,或西晉時再遷居潤州丹陽,再折而向西,於南北朝時期梁武帝時再遷居安州安陸郡,形成歷史上著名的安陸郝氏;另一支先由太原西遷至雍州扶風,于東漢初之時再遷居到陝西京兆尹地區,形成了歷史上另一大郝氏宗族;京兆郝氏。
太原到丹陽
太原郝氏主宗自始祖郝廉之後,傳至第九世時,有郝隆者,自太原南遷至丹陽郡小丹陽村鎮,另拓基業。
據光緒已未慶源堂【郝氏家譜】和【當塗郝氏宗譜】記載;郝散是西漢郝爽的直系後代,出自郝爽的長子郝守亮一支。譜稱;郝守亮,字子廉,娶妻尚氏生一子;遠。郝遠娶妻封氏生一子;長文。郝長文娶妣嚴氏生二子;象麟、象期。郝象麟娶妻楊氏生三子;康、序、壯。郝康娶妻姚氏生二子;隆、陞。從郝守亮到郝康,均衰微不著,直致郝隆,才是重振聲威。
丹陽始祖郝隆,作為長子,郝隆自幼即以重振家族為已任,而當時的時代為他提供了機會。西元三世紀末,五胡亂華,中原蕩版。晉室南遷,江北中原的世家大族也隨著東晉政權的南下而紛紛東南遷徙至蘇皖地區一帶,作為太原分支的丹陽郝氏,也就是在這種民族大遷徙,社會大動盪的背景下重新崛起並東南遷至丹陽的。
東晉建立之年,郝隆官居任潤州丹陽郡太守,家室隨遷丹陽,初居於丹陽郡城官邸,並築姑孰城,是南洲的當塗縣地長江要津,為京師建康西南門戶。後來,郝隆在丹陽郡上去世,葬於該郡當塗縣東北六十裏的丹陽集鎮小丹陽,郝隆的子孫,為守祀他的墓廬,便將家族遷居於此,後來郝氏家族發展壯大。
譜載;郝隆娶妻單于氏生三子;長子郝江,仍居小丹陽;次子郝原,又遷居蔣州句容;三子郝太。據追源堂【當塗郝氏宗譜】和慶源堂譜記載;郝江,他為守父墓而遷家小丹陽。丹陽郝氏,即因他的孝心而產生,如果不是他的孝道,便沒有後世的丹陽郝氏。因此,郝氏族裔為紀念他的開派之恩,尊稱他為‘孝子公’郝江。
郝江去世後,葬在小丹陽他父親的墓旁。郝江娶妻黃氏生三子;松、棖、林。此後相傳至郝迴。郝迴為太原郝廉的第十六世孫,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派遣郝迴任江夏郡太守,他將家族自丹陽遷至安陸開拓新的基業。
據當塗譜和慶源堂譜記載;丹陽郝氏大宗,和從丹陽析出的分支家族,其後裔繁衍極快,人口備極興旺,子孫散佈于東南長江南北各地,構成今日長江南北各省郝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丹陽到廬江六安
東晉初年,丹陽始遷祖郝隆的第三子郝太又徙居廬州廬江郡六安縣開基,後裔形成太原郝氏的最大分支;六安郝氏。郝氏之稱六安,是以縣名稱,非以郡名稱。六安郝氏即唐初郝氏六大郡望之一的升州丹陽郡郝氏分支,六安郡在東漢時併入廬江郡,故在郝氏在宋代以後即稱六安郝氏。六安古稱皋城,是夏朝皋陶封地,漢為六安國,至唐時該盛唐縣,宋時複稱六安縣,在此以前,盛唐只不過是廬州廬江郡的一個古縣名,故郝氏不稱盛唐而稱六安。
六安郝氏始祖郝太,是郝廉的第十代孫。明皇朝時人趙秉忠在【諸暨益都郝氏族譜序】中說;‘隋開皇間有自太原遷廬江之六安者其諱曰太’。以後許多郝氏族譜都從其說。其實,郝太不是隋朝人,而是東晉時人,他所遷之地實為廬州即廬江郡的六安。據慶源堂譜記載;郝太,字恵甫,初官青州,後升為金陵按察。當時的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郝太的才幹,遂將自己的甥女嫁與郝太。後來金陵一帶戰禍連綿,兵荒馬亂,郝太偕妻到妻家六安隱居,後來去世,也葬在六安縣城東四十裏棗樹林中,子孫敷衍興旺,形成東南大族六安郝氏,郝太被尊為始祖,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
譜稱;郝太妻汪氏生了兩個優秀的兒子;郝松壽、郝椿壽,兄弟二人都高中進士,官居要職,大大地光大了六安郝氏家族的門楣。其中次子郝椿壽,官任民部侍郎,他娶妻吳氏生三子,又皆能承繼祖業家風,個個都得了功名;長子郝夢梅任掖縣令,次子郝夢彩,任膠州判官,第三子郝夢聖,也是進士出身,官至恒州刺史。
六安郝氏始祖郝太的長子郝松壽,以進士出身入仕,累官至侍講學士,他娶妻王氏,無子,繼娶黃氏生三子;夢祥、夢瑞、夢麟。
六安郝氏自郝太開始,祖孫三代八人,個個都為官入仕。還出了三個進士,此次奠定了郝氏的家業。但自第四代開始,除了郝夢瑞一支能繼續保持六安郝氏祖宗的功名勳業外。其他各支都開始衰落,傳到郝汝智一代,家族復興,聲名再振,郝汝智自己官任三公太尉長史。慶源堂譜記載他的三個兒子十三個孫子,個個都做官任職,能宏揚祖先的家業,重振六安郝氏家族的聲威。自郝太至郝億,六安郝氏傳了十五代,世居今時安徽省六安縣,六安郝氏後來又分衍出眾多的分支,家族備極昌盛興旺,成為太原以後最著名的郝氏大宗族。
從丹陽到安陸;太原分支的南遷
在六朝(即以南京建都)、隋唐的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除了六安包括丹陽郝氏分支郝氏外,還有好幾支太原郝氏宗族的分支向南遷居到湖北省安陸府,漢魏南陽和氏郝黨家族的後裔便是這批南遷大軍中的一支。南北朝丹陽郝氏郝迴家族由於官職調遷任江夏郡太守,故把家室隨遷西遷居湖北省安陸府縣。
據【安陸八修郝氏族譜】記載;太原郝廉的第十六世孫丹陽郝迴生二子;破虜、破敵。次子郝破敵,官至沔州刺史,封新吳伯。郝破敵生二子;漪園、相貴。其中長子郝漪園,據譜稱;郝漪園其人,勇猛驃悍,善於騎射,箭法百步穿揚,郝漪園雖為一介武夫,卻能識時務。當年蕭衍任雍州刺史時,郝漪園為兵曹從事,蕭衍對郝漪園信任重用,郝漪園則對蕭衍極為賣力,郝漪園在戰鬥中總是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蕭衍定梁蕭後,郝漪園之祖父郝迴被任命江夏郡太守。郝漪園被湘東王蕭繹鎮守江陵。東魏大將侯景叛亂時,郝漪園與王僧辯、陳霸先殲滅侯景,即封討虜破敵將軍,時人稱呼破敵吳伯。
郝破敵的次子郝相貴,字遠瞻,在隋文帝時官任左屯衛將軍,娶隋文帝之甥女、夷陵郡通守許紹之女為妻,生三子;處彥、處俊、處傑。其中次子名叫郝處俊,唐高宗時官任吏部侍郎。在隋煬帝橫征暴斂、窮奢極欲,天下民眾不堪重負,各地紛紛舉義,郝相貴和他的岳父許紹帶領族親鄉鄰,攻城掠地,占據今湖北省宜昌的硤州。李淵稱帝後,郝相貴又率部歸順大唐,屢建功勛,被唐高祖李淵授郝相貴官任滁州刺史,又封甑山縣公,是唐朝開國的功臣。
郝處俊在唐太宗貞觀年間,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在唐高宗時官任吏部侍郎,跟隨大將李勣征討高麗有功,授官在中書省初任中書舍人,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之職,不久升爲中書令,掌軍國之政令之職,授同東、西臺三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參與朝政,上元初年官任中書令。任相時間;總章二年三月至咸亨元年十二月為同東西臺三品,咸亨元年十二月至上元二年八月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上元二年八月至調露元年四月為中書令,調露元年四月至開耀元年三月為侍中。唐高宗因病風眩,議使武則天攝政因諫而止,後拜侍中,罷為太子太保。在朝中。郝處俊每發議論,必引經據典,主張法令應剛柔相濟。史稱;宰相襟期,引義傳經之評語。
但安陸譜上的這個郝處俊與襄陽譜所記載的郝處俊,名字、官職和事跡都極相同,不知是同時代的兩個同名人,或抑或是同一個人被後人搞混亂了,原因是襄陽譜否定郝迴之裔孫,認為京兆郝黨第六子郝釗裔孫。
安陸譜稱;郝處俊生於隋煬帝大業三年丁卯,卒於唐高宗開耀元年辛巳,娶龍氏、彭氏共生五子;北叟、南容、東叟、朝瑞、朝麟。他們兄弟五人最有才華,嫻於辭賦,有治國之才。郝南容之子郝象賢在太子東宮任太子通事舍人,後被家奴誣告以謀反叛廷罪,由當朝執政周武則天斬首誅戮。這一支後裔不知所終。但有的文獻記載說,郝象賢被誅戮遇害後,有一子尚年幼無知,怕周武則天皇後追殺迫害,或斬草除根,由一位彭姓親戚抱走,遠逃奔向山東東萊郡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疃避難。
郝處俊學問淵源,博覽群書,引經修史,是當時鄂省著名的碩學鴻儒和文才武藝雙全。他重視子女的教育,他以【詩】、【書】、【易】、【禮】、【春秋】五部儒學經典傳授諸子,五個兒子各教一經。因此,時人稱他為‘郝五經’。郝處俊的五個兒子後來又分別散居鄂省各地,成為各地郝氏始祖。又據安陸譜稱;郝處俊生有許多兒子,其中一子名叫郝朝瑞,字宏宇,號智叟,官任梁州太守,唐中宗時升爲監察禦史,娶妻梅氏生二子;尚文、尚明。郝尚文,字象仙,娶李義琰之女為妻生四子;謙、讓、信、章。郝謙,字益亨,有文才,擅長詩賦,唐高宗時進士,初官任流求太守,因政尚簡寬,成績顯著,因武后罷職。郝章,字益泉,在太府寺官任太府卿。
郝尚明,字象聖,娶薛元超之女為妻,則生二子;長子郝顯仁官任將作大匠,不久升爲司辳寺司辳卿;次子郝應符譜稱他氣節高逸,當武則天篡位時,隱居不仕,後唐玄宗即位,才出來應試中進士,官授益州太守,唐肅宗時升爲國子監國子祭酒。郝應符生三子;長子郝閏父,次子郝汝慧。郝汝慧的後代,族譜上說有徙居章陵郡蔡陽即湖北省棗陽縣,也有徙居山東萊州衛羅峯鎮張星等地,其裔作汝輝。郝閏父,字元仕,在唐德宗時官任大理寺大理卿之職,後升爲禦史臺侍御史,郝閏父娶李括之女為妻,生了九個兒子;暎光、暎鬥、暎星、暎辰、暎泰、暎元、暎魁、暎雲、暎霞。其中第七子郝暎魁一支,後來頗為發達,郝暎魁娶徐氏生四子,後遭朱溫之亂乘機篡唐,子孫散處各方,其中郝連榮,字長育,在後周太祖郭威時任鎮將,周世宗時大舉伐遼,收復瀛、莫、易三州十七縣有功,授左果毅都尉大將,娶柴氏,生二子;長子郝演,次子郝湛。郝湛一支後遷居許昌、衡水等地發跡。郝演一支則繼續留居在安陸。
譜稱;郝演在宋太宗時官任大理寺判寺事,是掌斷宋朝天下奏獄的官吏。郝演妻包氏生六子;其中一子名叫郝拯。郝拯在宋仁宗景佑甲戌考中進士,官任襄州章陵軍政事即推官之職,推官是唐代在節度、觀察等使下置設推官,掌勘問刑獄。宋朝時在開封府置左右廳推官,各州與臨安府置節度、觀察推官,皆掌司法事務。元明於各府亦置推官,清初猶沿置。郝拯攜帶著妻兒子女徙居襄州襄陽府唐白水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郝拯的子孫後裔。世居於此,構成後世著名中原襄州钜族襄陽郝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五代郝姓的變遷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6:41:23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隋唐五代郝姓的變遷
郝姓大郡望的分佈、演變軌跡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
郡望,也稱郡腳,牠是中華姓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的姓氏背後還有一個不大為外人知曉的郡望。所謂郡望,原本是指某一姓中的望族钜姓所在的郡名,後來則逐漸演變為這一姓氏的發源地。到今時。牠則成為廣大炎黃子孫尋根問祖,溯本稽源的重要依據和線索,根據歷史上郝氏郡望的變化與分佈,我們可透視漢唐時代郝姓的發展趨勢與變遷軌跡。
郝姓郡望的演變繁雜,從漢魏到宋,共有十大郡望。
今天各宗各派的郝氏族姓,都眾口一詞地標榜自己為太原郝氏,仿佛太原郡便是郝氏的唯一郡望。其實,中國古代各族姓的郡望,本身有一個形成、發展、統一的過程,且初時往往不止一個,歷史上的郝姓郡望也有多個,牠們濫觴於兩漢,形成於六朝隋唐,最後統一於宋初。
漢魏六朝時期,郝姓的郡望有九個或十個之多。元代大學者、名臣郝經,字伯常在【郝氏族譜•姓族源流】中說;‘郝既失國,子孫以邑為郝氏,厥後枝條藩衍,其盛大者,有太原、丹陽、清河、廣陽、東牟、安陸、京兆、江都、上穀、上黨諸族,惟河北郝氏為虜姓’。這裡所說的十個郡,除東牟、安陸、江都外,其餘七個郡都是漢魏六朝時代郝姓的郡望。
太原郡;秦置郡,漢時為太原國,後又改為太原郡,治所為晉陽即今山西省太原縣府。太原二字可譯為大平原,太從大,大原指伸開胳膊的成年人,加上一點後為太,意謂非常極度,原字有兩部分,廠和泉合起來意為高原,高而平的原埜源頭或起源太原,這個縣名和縣治始於周朝。遷居此郡的郝姓又是郝省第五十八代、郝子期的第二十八代孫郝子康,因才傾天下被譽為天下無雙。其後人在漢魏晉時屢有入仕為官者,地位顯赫,是太原郝氏的祖居地,又有先秦時上卿郝晏之孫郝瑗在太原郡任太守,竝定居此地而後分衍晉陽郝氏、上黨郝氏、上谷郝氏、清河郝氏等。
京兆郡;在漢代為置右內史,太初元年分原右內史東半部為京兆尹,職掌相當郡太守,因地屬畿輔,故不稱京兆郡,治所在長安即陜西省西安府縣城,轄境約當今陜西省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等各縣地。三國魏時才稱京兆郡。京兆郝氏分為京兆郡盩厔、藍田縣嶢柳城、長安縣杜陵、寶雞、武功五支之中,以盩厔和杜陵兩支影響較大,而所謂京兆郝氏別以太原郝氏一支,世居京兆稱京兆郝氏,是京兆郝氏的郡望祖居地盩厔縣終南、九峯,亦即今陜西省渭河一帶。只是盩厔郝氏沒有太原郝氏顯貴,或郝姓人的京兆郡望則太原遜色一些,主要指歷史上著名的四世三公如漢代京兆尹郝宏、郝彩及亭鄉侯郝黨和唐代大將、安達都王郝廷玉家族等都出在這裡一地方,使這裡實際成為天下郝姓人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這是與郝姓有關的京兆郝氏歷史上就生活在這個地區。
丹陽郡;一作丹揚。西漢元狩二年改鄣郡置,治所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轄境相當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省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及浙江省新安江支流域,武強溪以北地區。三國吳時曾移治建業即今國民政府都市南京,其後轄境漸小。在戰國秦時曾在安徽省當塗縣小丹陽集鎮置丹揚縣,因漢以後屬丹陽郡陽又稱小丹揚。唐貞觀初年倂入當塗縣。郡中的郝姓相傳西晉時,桓温部南蛮参军、丹阳太守郝隆後裔因此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陽,其後裔為丹陽郝氏主南北朝時期,並且又進一步分衍出安徽六安郝氏、湖北安陸郝氏、浙江衢州郝氏、江蘇省江都郝氏等,是郝姓中最為悠久的郡望。
江夏郡;西漢高祖六年置郡,治所安陸,轄境相當湖北省安陸、鍾祥、潛江、沔陽、嘉魚、蒲圻、崇陽以東及河南省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等地。三國分屬魏吳兩國各置江夏郡,魏郡治上昶城,吳郡治武昌。晉太康元年滅吳後又遷治安陸。並改吳時江夏郡為武昌郡,其後轄境縮小。南朝宋時孝建元年分江夏郡置安陸郡,治所安陸,轄境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等。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安州安陸郡。郡中的郝姓知名於隋唐時期,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早,但影響較大的著名郡望,此外還有一支西晉匈奴族郝散後裔七世孫郝迴從丹陽郡遷至江夏郡安陸官任太守,竝安家定居此地。
南郡;戰國時秦置郡,漢因之,治所在湖北省荊州,下轄十八個縣,包括荊州、宜昌、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秭歸、巴東、利川、宣恩、枝江等。郡中的郝姓相傳東晉時人坦腹曬書郝隆字佐治仕至征西參軍,後升爲荊州刺史,其後裔為南郡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晉末六朝至隋唐之時,故在歷史最為悠久的郡望。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即河南省南陽府縣城,漢時轄三十六個縣,包括今河南省南葉縣、魯山及南陽大部、湖北省棗陽、隨州、應山、鄖縣等地,其後逐漸縮小,隋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鄧州為南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分南郡、南陽郡兩郡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城,轄境相當湖北省襄樊、襄陽、南漳、宜城、當陽等地,其後縮小。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襄州為襄陽郡。郡中的郝姓出自太昊之世佐臣郝省氏族的後裔,郝伯全祖先世居襄陽郡唐白水流域地帶。當地大族宗屬分居湖北省棗陽、安陸、荊州及四川省德陽、綿竹,河北省衡水、棗強等縣地。所以南陽或襄陽郝氏支脈繁多,多出太昊之世郝省氏、郝胥氏、郝骨氏等族之後。此外襄陽唐白水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就是河北省棗強、山東省益都、掖縣等諸支郝氏的祖居地。
上黨郡;戰國韓、趙各置一郡,其後韓郡併入趙、入秦後仍置,治所壺關即山西省長治縣,前漢劉邦時移治長子,轄境相當山西省和順、榆社以南,泌水流域以東,後漢劉秀時移治壺關,其後屢有遷移,轄境漸小。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潞州為上黨郡,隋開皇時廢郡留縣仍以上黨置。明洪武二年廢入潞州歷為上黨郡、潞州、隆德府治所。郡中的郝氏族姓相傳是上谷郝氏分支即前漢眾利侯郝賢後裔,郝淵一支居此郡。相傳三國魏時方士郝孟真家族被後漢丞相曹操遣使其領諸方士,其足見上黨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漢時期。
上穀郡;戰國燕時置,秦代治所在沮陽,轄境相當河北省張家口、小五臺山以東赤城、延慶以西及內長城和昌平以北縣地。北魏廢。前漢劉邦時郝賢官任上谷郡太守在此郡。隋大業初改易州置上穀郡,治所在易縣,轄境相當河北省拒馬河以南、以西滿城、容城縣以北府河上游以東縣地,唐初復為易州,天寶、至德時又曾改上穀郡。上谷郝氏為漢晉舊族,漢代有眾利侯郝賢裔孫世居在此郡。
清河郡;漢高祖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漢元帝以後轄境相當河北省清河、棗強及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東漢改為國,移治在甘陵。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治武城。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郝氏主脈知名於兩晉六朝時期,因郡中的郝姓相傳東漢時人郝絜家族的後裔。
廣陽郡;漢文帝十五年分河間國置郡,漢景帝前二年改為國,治所在信都,轄境相當河北省武邑、辛集以南,南宮、故城以北,滏陽河西岸以東。不久改為信都郡,旋復為廣川國,甘露四年改為郡,建昭二年改信都國。東漢永初元年又分置廣川國,治所在廣川。建光元年廢。十六國後燕慕容垂分清河郡置廣川,治所在棗強,轄境相當河北省棗強、故城等縣地,北魏太和十一年廢,廣川縣為漢高祖時置縣,因城中有長河得名,治所在河北省景縣廣川村鎮。北齊天保七年廢入棗強縣。廣川郝氏以前漢功臣、眾利侯郝賢為始祖,其後裔孫郝晷家族知名於十六國後燕時期,或著名人物有漢京兆尹郝孝、郝馝父子。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改江都國置,治所在廣陵,即江蘇省揚州,轄境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縣地。郡中的郝姓大約在南朝蕭齊時由南陽郡郝氏分遷而來,居於郡中的僊女廟,並且在南朝蕭齊及隋唐時,知名於世以後,又分衍出吳興郝氏、泗水郡郝氏等,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晚,但影響較大的較晚,
華陽郝氏 即四川省成都府縣地,在後漢時郝伯都家族、郝沖家族、郝默家族等他們真正知名的時間,是在東漢晉及隋唐時期,並且在知名以後又遷居雲南、廣西以及貴陽等省地南方各省形成較為龐大的分佈網,因此在郝姓中也有較大影響。
東牟郡;西晉置郡,不久廢,北魏復置郡,東魏治所在黃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蓬萊、棲霞、海陽以東地區。北齊天寶七年併入長廣郡,唐天寶元年改登州置郡,治所在蓬萊,轄境與東魏時東牟郡同,乾元元年復改登州,因文登縣牟山而得名為東牟,東牟郝氏以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子郝朝麟字經叟為開派始祖,第十六代孫郝大通,是金末元初時全真道七子之一。
東萊郡;西漢高祖置郡,治所在掖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膠萊河以東,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東縣地。東漢以後治所屢有遷移。西晉改為國,南朝宋時仍以為郡。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萊州為東萊郡。東萊郝氏以後梁郝絜及後燕從事郎郝畧等其裔遷居此郡。在唐代時東萊郝氏尊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曾孫郝肸字伯泉為始祖。東萊郝氏徙梁為世家佐唐為冠族,直至北宋時仍為較興旺,產生了宋朝萊州府帥司郝垚字高勛,高勛之子郝毓官任揚州江都縣令。
在十個郡望中,除了東牟、東萊、安陸、江都為唐代新望外,其他七郡望都是漢魏六朝舊族,其中太原、上穀、上黨、清河等四郡則更是漢代郝氏舊望。到六朝時又興起了丹陽、廣陽、京兆等三郡的郝氏新門閥世家,發展到唐代,郝氏郡望便有了新的變化。二十世紀初發現的敦煌石室遺書中有一份【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其中所記郝姓郡望僅有兩個;即並州太原郡,郝姓為四大姓之首;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而在丹陽郡、清河郡、廣陽郡、上穀郡、上黨郡、東萊郡之下,都未載有郝氏大族。
總計,自漢魏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有十個;太原郡、上穀郡、上黨郡、京兆郡、丹陽郡、清河郡、廣陽郡、江都郡、安陸郡、東牟郡等。
郡望 是門閥制度的產物,也是世家大族的輝煌標誌。隋唐時期郝姓正處在舊族多已衰落,新門閥則正在形成或尚待成熟的大轉折點上。
在郝姓的八個郡望中,兩漢時佔五個;太原、上穀、上黨、清河、廣陽,至魏晉六朝時期,舊有的太原、上谷、清河郝氏宗族勢力更進一步發展,同時又新增了丹陽、京兆、江都三個郡望。這樣將郝氏郡望發展至十個,竝形成了族望冠中原的天下钜姓大族的局面。在中華民族最講門閥制度的六朝時代,中原京兆郡四大姓,郝氏居末,其族望之顯赫,無與倫比。
但是到了唐代前期,唐皇朝刊正姓氏,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有意壓制六朝舊有門閥大姓,豪強世族,鼓勵新興大族的崛起。因此,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各姓郡望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都在這個時期成直線上升,可是,郝姓的郡望卻在唐朝前期由原有的十個減少到僅剩太原、京兆、安陸三個,而新的郡望卻沒有形成,而且其中的京兆郡郝氏,也僅出了安達都王郝珽玉,至於南方的安陸郡郝氏本族,僅出了宰相郝處俊,至於北方的太原郡郝氏本族則是名存實亡,未曾產生過什麽傑出的人物。可見,從總體上說,郝姓進入唐朝後,便大大地衰落,跌入低谷了,特別是漢魏六朝郝氏大族,更是徹底衰落,所以,在幾次官修【氏族誌】時,上穀、上黨、廣陽、江都等郡都已銷聲匿跡,不見蹤影,僅太原與京兆,由於歷史悠久,根基牢固,所以雖已衰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地方上仍有一定勢力,在世人心目中仍承認牠的地位,甚至在唐太宗修【貞觀氏族誌】時,也承認‘天下太原四大姓,郝氏居一。江北八大姓,郝氏居五’。唐太宗還敕賜滁州刺史、甑山縣公郝相貴為‘安中首姓’的匾額。
再到了元和年間,林寶修撰【元和姓纂】。因為安州安陸郡出了一個最優秀的人物宰相郝處俊,於是便將安陸郡也列為當時郝姓的一大郡望。但是,由於安陸郡郝氏自宰相郝處俊之後,人才凋零,家道不振,七、八代之內,也只出過幾個刺史級別的官吏,其顯赫的家族勢力地位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把安陸郡視為唐代郝氏的一大郡望,竝沒有得到當時社會的完全認同。到了宋朝時人樂史修撰【太平寰宇記】時,便也不認安陸郡為郝氏的郡望,而秪承認太原、京兆兩個郝氏舊望,但有的書說安州安陸郡,郝氏為六大姓之首。再到宋代歐陽修撰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便乾脆將安陸郡郝氏即宰相郝處俊家族歸入太原郡大家族派來,由此可見,作為郝氏郡望安陸郡還是不成熟的。
整個唐代,郝姓都處於這種轉折時期,舊的大族多已沒落了,而新的顯赫望族集團尚不成熟,一直到五代時期,也還沒有改變,如;郝肸家族、郝拯家族、郝經家族等等,雖崛起一時,也不過曇花一現。
宋朝以後,中國自魏晉以來盛行的門閥制度被廢除,而宗族主義文化觀念卻得以強化,所以郡望的等級成份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尋根意識卻加濃,人們開始追溯共同的郡望,認為作本姓氏族的發源地,而歷史上郝姓以太原最為古老和著名,且長期以來都被認同為郝姓一大郡望,所以,自宋元以後各派郝氏子孫便紛紛放棄其他郡望,而同宗太原,把太原認作郝姓的統一郡望,直到今日,太原作為郝姓的統一郡望,仍得到郝姓子孫認同。
崞縣郝氏認為: 從先秦到漢魏,郝氏主要繁衍於今山西太原、晉中及陝西、山東、河北、河南一帶,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並逐漸形成太原、京兆兩大郡望。太原郡為秦莊襄王四年(西元前246年)置郡,治所晉陽,其轄郡相當於今山西五臺山、管涔山以南、霍太山以北的太原、忻州、晉中地區。京兆郡為漢代首都長安“三輔之一”,其地在今西安至華縣一帶。
從秦漢魏晉直到隋唐,郝氏名人多出自太原。如:秦上卿郝晏、其孫郝瑗為太原郡守,郝瑗子郝夔世居太原、西漢名士郝子廉,上谷太守郝賢,因從大將軍抗擊匈奴封眾利侯、郝党封亭鄉侯,三國時曹魏大將郝昭(太原陽曲人)封“雜號將軍”。唐朝有中書令,一代名相人稱“六翮相公”的郝傑(字處俊)。 中華郝氏家族的堂號主要有:“太原堂” 、“曬書堂”、“豐文堂”、“三餘堂”等,其中“曬書堂”典出自東晉名士、南蠻參軍郝隆“坦腹曬書”的故事。其後裔均以“曬書堂”或“曬腹堂”為其堂號,尊奉郝隆為中華郝氏主流支派“曬書堂”的堂主。
“豐文堂”典故出自元代名士郝經。郝經為山西上黨陵川人氏,博學多才,官至翰林侍讀學士,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有《續後漢書》等,這支郝氏後人遂以“豐文”二字為其堂號。
山西既是中華郝氏的發祥祖地,也是郝氏名人薈萃,英賢輩出的中心區域,郝氏的郡望堂號“太原堂”、“曬書堂”、“豐文堂”,均源出於山西郝氏,山西確是中華郝氏當之無愧的祖庭聖地,是中華郝氏的根之所在,脈之所維。“曬書堂”堂主郝隆祖籍何處?“曬書堂”後裔的祖庭何在?
安陸郝氏宰相郝處俊家族
安陸郝氏的來源、崛起、遷散、衰落與宰相郝處俊的事跡,因為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李唐皇朝被公認為中華古文明和整個東方文明最高階段的象徵。然而,郝姓的發展與中華文明的演進並不完全同步,隋唐竝非郝姓的輝煌時代,而只是郝姓由漢魏晉軍事钜族向宋明文化和政策貴族轉變的過渡階段,安陸郡的郝處俊家族,正是這種轉折時期郝姓的典型,同時郝處俊家族也是整個隋唐時期郝姓最優秀的代表。
安州安陸郡郝氏,雖然因產生出唐代中書令宰相郝處俊而顯赫一時,名留國史,甚至還一度為郝姓的一大郡望,但是關於牠的來源,卻流傳著幾種不同的傳說和記載。
現存最早關於安陸郡郝氏來源的記載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此表認為;‘安陸郡郝氏是由漢晉時代著名的太原郝氏大宗族分衍派生出來的一個分支’。後來清代經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在【郝氏世系攷】中說安陸郡郝氏出於太昊氏之佐郝省氏,商帝乙時子期封太原郝鄉,因氏焉。【表】又雲;裔孫晏秦上卿,則以裔紵期而言,晏孫瑗,太原郡守,生夔,漢匈奴中郎將,此皆太原之郝之著名於秦漢間者也。郝懿行又說;據【唐表】雲;夔裔孫,晉末因官徙潤州丹陽,七世迴又徙安陸。自此安陸之郝又為著姓,迄於隋唐間矣。因此,安陸郡郝氏的有史可稽的遠祖,便是蕭梁時一代名將郝破敵之父郝迴,但郝迴的高祖是東晉初丹陽郡太守郝隆,至郝隆的裔孫郝迴,在梁武帝時官任江夏郡太守,生破敵後周沔州刺史,又封爵為新吳伯,郝破敵生相貴,隋朝官任左屯衛將軍,唐朝官任滁州刺史,郝相貴生子郝處俊,便是郝北叟的父親,郝象賢的祖父。
此後,許多郝姓族譜就本【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為說,竝在此基礎上接通了世系表中從郝散到郝迴的斷點,如【棗強郝氏譜•得姓本源】中便載有這樣的世系;
郝散生三子;江、源、太。郝江生三子;松、棖、林。郝林生三子;從綱、從常、從德。郝從綱生二子;文孝、文經。郝文孝生二子;學忠、學孔。郝學忠生一子;迴。但據郭縣《郝氏宗譜》記載:郝隆生三子:勝、正、順。 從殘存的族譜中知“曬書堂”郝氏開派之祖郝隆有三子,長子郝勝娶趙氏為妻,其氣概勝人,曾任東晉管軍戶懸帶銀附金,賞賜紫綬銀魚袋召(光緒壬午年編《續修崞縣誌》卷五、人物志有傳);次子郝正、字端甫娶張氏為妻;三子郝順,娶原氏為妻。 郝隆之嫡孫郝思進,娶劉氏為妻,生有二子,長子敬先,娶韓氏為妻,後遷往五台居住;次子敬祖,娶趙氏為妻,生有一子士忠,娶馮氏、韓氏為妻。崞縣郝隆後裔連綿不絕,傳至明代郝德蘊、郝德美兄弟二人時已達四十五代。因明朝以前譜牒失傳,殘存的譜系又不連貫,故清乾隆年間族人重修郝氏族譜時,將郝隆供奉為先始祖,將郝德蘊、郝德美二人供奉為一世祖。鬥轉星移,歲月滄桑,隨著氏族的不斷繁衍和壯大,種族分支勢在必行。上社郝氏二世祖有仲融、仲成、仲雨、仲完、仲實兄弟五人。老大仲融生有三子,其中思整為長,思禮為次,思道為三。在分支時,郝氏族人即按長幼分序,思整之後裔統稱東股,思禮之後裔統稱南股,思道之後裔統稱為西股,東、南兩股世居上社村。其中最大支系為東股,又細分為大小東股。西股傳至六世祖公贊時,其後裔寄住山西代縣峨口。二世祖仲完率其後裔遷居南河底村。故本譜作:郝迴生二子;破虜、破敵。郝破敵生二子;漪園、相貴。郝相貴生三子;處彥、處俊、處傑。就這樣官宦世家依次傳遞是;郝迴官任江夏郡太守,郝破敵官任沔州刺史,而郝相貴官任唐初滁州刺史、甑山縣公,便是唐代宰相郝處俊之父。
在這份世系表中,【新唐書】中的郝綱變成了郝從綱,而在【新唐書】的郝綱與郝學忠中,加上了郝文孝一代,又有郝迴與郝相貴中,也加上了郝破敵一代。這樣,郝處俊便成了郝江的第八代或九代孫,但是關於郝處俊家族何時何代遷來安州安陸的,該譜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均缺記載。
據考,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先始祖為避戰亂,率部分族人背井離鄉南下避亂,郝隆被征西將軍桓溫聘為“南蠻參軍”,寄居於潤州丹楊(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小丹陽),為郝氏“曬書堂”支系的江南始遷之祖。其子孫繁衍播遷,成為江南望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此有明確記述:郝隆七世孫郝廻任南梁江夏太守,遂家於丹陽徒至安州安陸(今湖北德安),為安陸郝氏開派之祖,其子郝勝(字破敵)為北周沔州太守,其孫相貴,拜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相貴有子二人,長子處俊,次子處傑。處俊于唐貞觀中進士及弟,承襲父爵,累遷吏部侍郎、中書令、檢校兵部尚書,為唐高宗時一代名相,《新唐書》、《舊唐書》均為之立傳。
事實上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明確記載:“郝氏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于太原之郝鄉,因以為氏。裔孫晏,秦上卿。晏孫瑗,太原守。生夔,漢匈奴中郎將。裔孫晉末因官徙潤州丹楊。七世孫迴,自丹楊徙安陸。迴,江夏太守;破敵,後周沔州太守;相贵,滁州刺史;处俊,相高宗;北叟,司议郎;南容,秘书郎;处杰,鄜州刺史。郝氏宰相一人:處俊。”這是正史方面的。而《崞縣誌》雲:“《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此有明確記述:郝隆七世孫郝迴任南梁江夏太守,遂家於丹陽徙至安州安陸,為安陸郝氏開派之祖,其子郝勝,字破敵為北周沔州太守,其孫相貴,拜滁州刺史,封甑山縣公。”等語。可見崞縣譜把郝隆成為郝迴的直系祖先,而安陸譜說郝散是郝迴的直系祖先。不論誰對誰錯,天下郝氏子孫都追郝隆曬書堂堂主為遠代始祖的,這裏仍用安陸譜記述的。
郝處俊雖家居安陸已達數世,但依據魏晉、隋唐時世家大族標示郡望的習俗,仍稱“太原郝氏”,故歷代《山西通志》、《太原府志》、《崞縣縣誌》均將郝處俊收入“鄉賢錄”,列為太原名賢,郝氏族譜家乘也將之錄為太原郝氏傳人。郝處俊為官清正,臨事敢言,曾勸阻唐高宗勿讓位於則天武后,深為武后忌恨,因其一身正氣,“操履無玷”,武后難以加害,及至武后臨朝稱帝。處俊之孫象賢為太子通事舍人,垂拱四年(西元688年),武后遂藉故將其誅之。象賢臨刑時極口大罵,揭露武后種種醜行。武后怒極,令其“寸磔而死”,並將其祖、父開棺戮屍。
經此慘變,郝處俊子孫後裔和宗親族屬四處逃匿,有的逃回湖北安陸,有的散居于江蘇南京、句容、蘇州,也有的逃回原籍山西老家。江南郝氏曾一度沉寂,其傳承脈絡難以理清。另據江蘇淮安《淮山郝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清郝嵩雲修,光緒二十八年木刻本)記載,明朝初年蘇州富戶、郝氏“曬書堂”(疑为“三余堂”)後裔郝貴四被迫從蘇州閶門遷往江蘇鹽城,在鹽都縣葛武鄉郝榮莊落戶,是為鹽城郝氏始遷之祖。
在眾多族譜所記世系中,應以襄陽譜、安陸譜、當塗譜、慶源堂譜所記的同一世系較為真實可信,即郝處俊家族派衍自太原郡郝氏,可能是郝隆的後裔,而與南陽郡郝氏郝覺家族、京兆郡郝氏郝必符家族均無傳承關係。
安州安陸郡郝氏興起於蕭梁、隋代,但牠的崛起於世和揚名天下,則是宰相郝處俊和郝相貴父子的功勞。史稱;郝處俊之前,安州安陸郡郝氏便家道興隆,代出人才,郝處俊的高祖、曾祖、祖父與父親,都為官為宦,至父親郝相貴任滁州刺史、甑山縣公,是一種從三品的封爵列侯。安陸郝氏不但是官宦世家,而且還是當時著名的孝友之家。正是這樣
的家族土著,才培養出了宰相郝處俊和孝友先生郝處彥兄弟。譜載;郝相貴與妻許氏生了三個兒子;郝處彥、郝處俊、郝處傑。老大郝處彥,字崇德,官任太子洗馬,作為安陸郝氏的長子,
郝處彥繼承了家族的孝友傳統,二弟官居宰相後,他辭官歸隱,在家奉養慈母,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孝子,他常教誨族中弟子說;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他去世後,被宰相李敬玄、薛元超、李義琰等人一起私謚為‘孝友先生’。老三郝處傑官任鄜州刺史,升爲供奉、太子典膳,晚年徙居青州府臨淄縣等地。
在安陸郝氏三兄弟中,當然以老二郝處俊最著名。郝處俊少年有大志,好學精思,重節義,講信用,好救人危急而不貪報答。年輕時便成為一才華出眾,文武雙全的名士,並唐高宗李治皇帝徵召,授任吏部侍郎,從此走上仕途。在征討高麗有功,授官為中書舍人,不久升爲中書令,位極人臣,授同東、西臺中書門下三品,高居宰相的顯要職位,為相期間,郝處俊廣泛可薦能人才子,對唐高宗皇帝的弊政則能直諫無諱,深受世人稱贊,郝處俊又是一位頗有才識的文學家,他參與修隋國史,還采魏晉以來君臣成敗事。
西元七世紀後期,郝處俊兄弟的傑出成就,使安陸郝氏一躍而成為當時郝氏族姓中最顯赫的家族,所以一百餘年後,太常博士林寶在編修【元和姓纂】時,便將安陸郡列為郝氏十大郡望之一。
郝處俊之後,安陸郝氏後裔雖人才凋零,家族日見衰落,但憑藉家財族勢和祖先餘威,遺澤之廕庇,這個新崛起的宗族仍維起了一段時間的興榮。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6:54:49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西元七世紀後期,郝處俊兄弟的傑出成就,使安陸郝氏一躍而成為當時郝氏族姓中最顯赫的家族,所以一百餘年後,太常博士林寶在編修【元和姓纂】時,便將安陸郡列為郝氏十大郡望之一。
郝處俊之後,安陸郝氏後裔雖人才凋零,家族日見衰落,但憑藉家財族勢和祖先餘威,遺澤之廕庇,這個新崛起的宗族仍維起了一段時間的興榮。
據正史與譜牒記載;在安陸郝氏三房中,以長房郝處彥和二房郝處俊兩支子孫較為優秀,家族較為興旺,當地百姓慕其名,雅稱郝處彥、郝處俊兄弟為‘金公’、‘銀公’。兩房族人敘昭穆而塟,佔地近五十畝,稱為宰相林,其家財之大,族勢之顯,可以想見。長房郝處彥之後,名見【宰相世系表】的還有五、六代但都只不過是普通百姓,毫無建樹。二房郝處俊一支,又最為發達。郝處俊娶龍氏生三子;北叟、南容、東叟,又妣彭氏生二子;朝瑞、朝麟。這五兄弟均有功名;老大郝北叟任太子典膳、司議郎,郝南容秘書郎;老二郝南容初任頓丘縣令、升為禮部尚書;老三郝東叟任正諫大夫兼修國史;老四郝朝瑞,字智叟,官任監察禦史;老五郝朝麟,字經叟,官任武部員外郎。其中,又以老四郝朝瑞一支最盛,郝朝瑞生二子;尚文、尚明。長子郝尚文,字象僊,官任靈州司馬;次子郝尚明,字象聖,官任奉禮郎。郝尚文生四子;謙、讓、信、章。郝尚文的後代,人才較為發達,產生了許多縣令、主簿、參軍之類中下級官吏。
老大郝北叟生子;象猷,郝南容生子:象賢,郝象賢官任太子通事舍人,後被周武則天當朝執政誅戮之。郝象賢生三子,其中一子名叫郝肸,字伯泉,當自己意識到安陸郝氏將災難臨頭時,奔向山東遠逃避禍,最後徙居山東萊州郡掖縣北陵疃,成為山東掖縣郝氏開山鼻祖。
因為安陸郝氏在郝處俊之後,再傳至三、四代便大多數都衰落,除了郝處俊四子一支還比較興盛外,其他各支均後繼無人,沒有將宗族發揚光大。因此大約到武則天周朝時候,隨著家族的衰微,安陸郝氏便退出郝氏十大郡望之列,到宋朝樂史修【太平寰宇記】時,便不列安陸郡為郝氏郡望,而歐陽修編撰【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遂乾脆將安陸郝處俊家族列到太原郡大宗名下。
隨著宗族本身的衰敗,再加上唐宋之世,湖北安陸一帶多遭兵荒馬亂之害,許多安陸郡郝氏成員又紛紛向南遷徙,從湖北向江南北散佈,如;【慶源堂】便載說;郝東叟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信州路廣信府貴溪縣;又有郝南容的後裔,有一支於南宋建炎初,南渡居於鳳陽府壽州霍邱縣後,又徙居壽春下蔡、山东莱州等地。
大批家族成員的外遷,也削弱了安陸郝氏的實力,加速了牠的衰亡,因此,傳到宋元之世,江北望族安陸郝氏,便徹底衰落,完全從中國歷史舞臺和郝氏族姓長河中消失嘞。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6:57:21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先秦上卿郝晏公一統垂絲圖
郝晏生郝伯、郝俊、郝佺、郝萊、郝榮、郝芳、郝蘭、郝艾、郝藝、郝萱、郝藍、郝萌、郝言。---郝伯生郝堂。郝佺生郝極。郝萊生郝廣、郝宙。---郝極生郝黃。郝廣生郝尚、郝安、郝述、郝究、郝澹。郝宙生容。---郝黃生郝岐。郝尚生伯通。郝澹生平國、護國、定國。郝容生伯良。----郝伯通生珪、郝瑗。郝定國生敬處(上穀)、敬觀。郝伯良生嵩。----郝瑗生郝超、郝夔。郝敬處生郝藉、郝荇、郝蒿。郝嵩生郝彩(京兆)。----郝夔生仲達。郝荇生賢。郝彩生仲繁。---郝仲達生郝廉(字子康)。郝賢生郝宗。郝仲繁生郝黨(江夏)。----郝廉生郝玫、郝瓊、郝鏈、郝琛、郝瓚、郝珂、郝琉、郝理。郝宗生郝廉、郝孝、郝尚、郝禮、郝忠、郝彥。郝黨生郝臣、郝良、郝石、郝公、郝叔、郝季、郝釗、郝劍、郝宗。----郝玫生郝彤、郝寧、郝宣、郝寔、郝縉、郝綰、郝綸、郝緯、郝閣、郝乾、郝仁、郝信、郝明、郝昭、郝昉。郝孝生郝馠、郝馡、郝馥、郝馝。郝臣生郝弼。----郝彤生郝爽、郝琬(南陽)、郝瓖(即郝稥或郝璠,南陽)。郝閣生郝培、郝垍。郝馡生郝祐、郝祜、郝祺。郝弼生郝輔。----郝爽生守亮、守江、守山、守廉、守椿、郝簪、郝纓、郝權、郝楓、郝柄。郝垍生德、郝黨。郝祜生郝道、郝善、郝良。----郝守亮生郝遠。郝柄生泳毅、仁毅。郝黨生郝功、郝祖。郝道生郝淵、郝沅、郝源。----郝遠生長文。郝泳毅生郝攸。郝功生錫傳。郝沅生郝憲、郝慧、郝懋。----郝長文生象麟、象期。郝攸生郝哲、郝悅。郝錫傳生必福(安陸)、必祥。----郝象麟生郝康、郝序、郝莊。----郝康生郝隆、郝陞。郝序生郝隆。----郝隆生郝太、郝原、郝江。(崞县谱载:郝隆生七世孫郝迴。郝迴生郝勝、郝正、郝順。)----郝太生松壽、椿壽。郝江生郝松、郝棖、郝林。----郝松壽生夢瑞夢祥。郝椿壽生夢梅、夢彩夢聖。郝林生從綱、從常、從德。----郝從綱生文孝、文經。----郝文孝生學忠•學孔。----郝學忠生郝迴。----郝迴生破虜•破敵。郝破敵生漪園•相貴,----郝相貴生處彥/處俊/處傑。




大唐中書令郝處俊公一統垂絲圖
郝處俊生北叟、南叟、東叟、朝瑞、朝麟。----郝南容生象賢、郝北叟生象猷。郝朝瑞生尚文、尚明。郝朝麟生尚良。----郝象賢生郝肸(字伯泉)。郝尚文生郝謙、郝讓、郝信、郝章。郝尚明生顯仁、應符。郝尚良生顯淳、顯美、顯善。----郝肸(萊州,字伯泉)生郝錕。郝應符生閏父、汝輝。郝顯淳生郝火、郝炎、郝焱、郝燚。----郝錕(字道行)生郝耀、郝輝、郝皝。郝閏父生暎光、暎鬥、暎星、暎晨、暎泰、暎元、暎魁、暎雲、暎霞。郝汝輝生暎皝。郝燚生郝景、郝晟。----郝皝(字孝德)生郝鮌。郝暎魁生連榮。郝晟生偓佺(東牟)。----郝鮌(字周禮)生郝鋮。郝連榮(字長育)生郝演、郝湛。郝偓佺生郝河、郝浞、郝溯、郝海、郝洲、郝溥、郝泗。----郝鋮(字維則)生郝垚。郝演生郝拯。郝溥生郝鈺、郝鏑、郝鎮。----郝垚(字高勛)生郝毓、郝誨。郝拯(襄陽)生濟廉、世廉、孝廉。郝鎮生材源、材貲、材友、材林。----郝毓(字鍾秀)生郝玨。郝濟廉生潞芳、潞川、潞陵。郝材友生建乾、建元。----郝玨(字百雙)生郝堃。郝潞芳生萬邦。郝潞陵生經邦。郝建乾生郝裒。----郝堃(字大輿)生佺伯、佺仲。郝經邦生壽昊、福昊、祿昊。郝裒生安伯、安仁、安侶。----郝佺伯(字有本)生徵彪。郝佺仲(字有材)生朝暉、春暉、朝春。郝福昊生丕烈、宏烈。郝祿昊生繩烈、繼烈。郝安侶生東牟、東萊。----郝徵彪生宗俚。郝朝暉(字連榮)生宗曦。郝宏烈生伯全、秀全、穎全。郝繼烈生伯全。郝東牟(字如山)生俊彥、俊昇(即全真教道士七子之一郝大通)。----郝宗俚生檣雯。郝宗曦(字占鳳)生昇雯。郝伯全(棗強)生仁邦、表正、成通、宗禮、高儀。----郝檣雯生遠銘、钜師。郝昇雯(字鎮宅)生景達。郝表正生明遠、文強、仕舉。----郝遠銘生郝笨、郝箵、郝笭。郝钜師(字士銘)生郝笙、郝篵、郝籲、郝笛、郝籈。郝景達(字相麟)生郝筌、郝策、郝第、郝筠。郝明遠(棲霞)生郝本。郝文強(招遠)生郝生、郝蔥、郝理、郝達。郝仕舉(掖縣)生郝玉、郝迪、郝真。----郝笨生郝賢、郝猷、郝功、郝利。郝箵生郝貢、郝獻。郝笭生郝立、郝興。郝笙生郝昭、郝煦。郝篵生郝昌、郝暥。郝策生郝最、郝樷。郝本生郝亮。----郝猷生郝良。郝昭生惠暄、惠椿。郝樷生惠松、惠盈。
備注;郝肸公,字伯泉,避武后之禍。遷居萊州東萊郡掖縣平仲故里鄉北陵疃,成為掖縣開山鼻祖。郝汝輝公曾徙居章陵郡蔡陽。又徙居東萊郡萊州衛羅峯鎮張星村等地。郝拯公由於官任推官之職,遷居湖北襄陽府唐白水河口大槐樹莊鐵碓臼,成為襄陽府郝氏開山鼻祖。郝朝麟公後裔,有一支即郝偓佺公遷居登州東牟郡文登縣、牟平縣寧海州一帶。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09:25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匈奴大姓郝氏與陝北郝姓
編輯者按語:
陝北的歷史文化特點,人們通常表達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草原遊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交結地帶、多民族融合的漩渦,等等,這只是一種模糊的表述。在陝北這塊大地上所發生過的歷史演變的細枝末節,早已埋沒在塵封的歷史之中了。
語言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而族名作為血緣的語音標識,可能產生於人類語音的早期發展階段,而它往往又被轉化為語言最穩定的深層積澱——姓氏、人名和地名。通過姓氏、地名的稽古鉤沉,我們可以找到陝北的歷史文化更詳實、更豐富的細節。
胡,是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胡姓,也泛指少數民族的姓氏。陝北胡姓分佈廣泛,有的比較易於辨識,有些已與漢姓無所區別,如今都成為百家姓中的一員。但這些胡姓後裔的血脈中,確實曾經流淌著眾多少數民族的血液。
本報自今日起,特刊發由原洛川民俗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段雙印考證撰寫的《陝北胡姓源流考》系列文章,以引起讀者的關注和爭鳴。

一九九八年五月,延長縣黑家堡鎮瓦村忘台莊出土一方隋大業九年(西元613年)的《郝伏願墓誌》。《誌》中說:“君諱宜,字伏願,望出西衢國人耶。四世祖郝子魚,有得,西將胡人。一余向東,往至太原治。經一十五年衰弱,為魏所統,遂授扁城郡守、領民酋長,因官食封。”意思是說:郝伏願的族望出自西衢之國。他的四世祖郝子魚,字有得,曾經是這個胡人國家的將軍,後來向東移居到太原境內。過了十五年,歸順北魏,被授予扁城郡守,兼任管理本民族部落的酋長,《誌》中所說的西衢國,當指大夏,居延長縣之西的靖邊縣一帶,故曰西衢,為匈奴人建立的國家。史載:赫連勃勃之先為南匈奴一支,東漢時歸附,賜姓劉。西元407年,其後裔赫連勃勃建立大夏,留下了舉世聞名的統萬城遺址,在延安城東修築的豐林古城,後人就猶呼之力赫連城。西元425年,赫連勃勃死,其子赫連昌繼位,內部爭位不息,北魏乘機伐夏,於次年攻佔統萬城,赫連昌奔上邽(今天水),被北魏俘獲,魏以公主下嫁,後因謀反被殺,其弟赫連定於平涼即位。西元430年,又被俘送至北魏,大夏遂亡。郝子魚為“西將胡人”十五年,當在赫連勃勃當政時期(西元407年~西元425年),後因赫連昌被俘而歸順北魏。《誌》中還說郝伏願之父在北周“建德元年(西元572年)授開府儀同三司”。郝伏願于隋開皇元年(西元582年)歸降隋,先後任州主簿、延安郡清河府大督、定城府鷹揚郎將等職。大業七年(西元611年)曾隨隋煬帝參加征戰高麗的戰爭,第二年在歸途中死於今河北涿州境內。大業“九年三月五日葬在延安郡東百里去斤川肖糾村一裏道”。郝氏家族“望出自西衢國”之匈奴,在陝北大地活動二百餘年,族類繁熾,可謂望族,這就為我們探索陝北大姓郝姓的族源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歷史線索。

匈奴大量內徙盛于東漢時期。
建武二十六年(西元50年)冬,由於北匈奴經常襲擊南匈奴,光武帝令南匈奴各部徙居西河、美稷、北地、朔方、雲中、雁門、五原、代郡等緣邊八郡,即今內蒙古南部,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北部,都有匈奴各部落居住。經過幾十年的繁衍,到西元90年,南匈奴人口由三萬多人發展到三萬四千戶,二十三萬七千三百多口,勝兵五萬多(《後漢書•南匈奴傳》)。大約這個時期前後,南匈奴郝氏部落又遷徙到了陝妣、晉北一帶。此後,其活動蹤跡屢見於史載。《晉書•惠帝紀》載:西晉元康六年(西元296年),“匈奴郝散弟度元師馮翊、北地馬蘭羌、盧水胡反,攻北地。”盧水胡即匈奴的一支,因原居於張掖郡臨松山下的盧水之濱,故名。到了北魏時,渭北的盧水胡的分佈中心已到杏城(今黃陵境內)一帶。太平真君六年(西元445年),杏城的盧水胡爆發了兩次反魏運動。其首領一個是郝溫,一個是蓋吳,同為匈奴盧水胡人。北魏以後,這些匈奴餘部又被統稱為稽胡,也不斷發動起義。《周書•稽胡傳》載:北周明帝武成元年(西元559年)延州(今延安)稽胡首領郝阿保、郝狼皮,聚眾起義,並自任相國、柱國。周武帝天和二年(西元567年)延州蒲川稽胡別帥郝三郎也率領部眾起兵反周。當然,也有匈奴郝氏其他支系的部落酋豪進入統治階層,如郝伏願家族,從夏曆北魏、北周至隋代,世居夏、延兩州之地,世代為朝廷命官兼部落酋長。
這些長期留居陝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與各民族錯居雜處,不斷接受漢文化的薰陶,最終都融入漢民族中去了。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徙居外地,而另一部分則在陝北繁衍生息,如今已成陝北大姓。郝姓主要分佈在延長、子長、延川、清澗一帶,與北朝至隋代郝伏願家族的活動區域相吻合。如今上述幾縣以郝姓命名的村落比較常見,單清澗縣就有郝家灣、郝家石鹼、郝家山、郝家溝、郝家畔、郝村等十餘個;府谷縣有郝家畔塌、郝家寨、郝家中墕等;子長縣有郝峪家岔;延長縣有郝家塌等。據《延長縣誌》載:至1986年,延長縣的郝姓人口達一千九百八十一人,成為延長縣大姓。現在,全國的郝姓主要分佈在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古、遼寧、河南等省區,人口已逾三百六十萬,為當代百家大姓中排在第七十一位的大姓(袁義成撰《中國姓氏》)。其族源,除出自三千多年前的商湯的後裔郝省氏(封于郝鄉,今陝西盩厔縣東,後遷於山西太原附近)外出自匈奴的郝氏又是一個重要來源。《郝伏願墓誌》則是陝北郝姓出自匈奴郝氏有力的歷史佐證。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17:59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郝伯泉与莱州府郝氏


稍一涉及郝姓家族史,便会惊讶地发现一个十分独特的人物,他虽然名不见经传,事不载志,但在千千万万的郝姓家族中,其知名度绝不亚于郝晏、郝瑗、郝夔、郝贤诸辈,真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就是为当今郝姓万派共宗的莱州府郝氏大显祖郝伯泉。

莱州府显祖伯泉公事迹

今天,无论是莱州、登州、青州、济南、真定、清河各地的郝姓绝大多数都自称伯泉公的后裔,对于这位共同祖先,也都能略知一、二。然而,关于伯泉公的其人、其事,则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首先,关于郝伯泉的名字,便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宋代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王曾撰《郝叔老墓志铭》记载:他名叫郝肹。《齐河晏城郝氏四修族谱》称:他名郝腊,字伯泉;《枣强郝氏族谱》作郝膝,字伯全;《临淄郝氏宗谱》作:郝膝,字伯泉。《莱州府郝氏通谱》记载名:郝伯全,又名肹,字叔向,号阳社;《益都郝氏族谱》记为名:郝伯泉,又名肹,字叔向,号阳社;《即墨郝氏谱》记为名:郝肹,字叔向,又字静正,号伯泉;《山东博兴县郝氏族谱》记作名:郝涌源,字锡箫,号静正,又称肹公。纵观各家史乘,虽然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是大同小异,即都称他为郝肹公或郝伯泉公。因此,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名叫郝肹,字伯泉,又名涌源,字叔向,又字静正,号阳社。

关于郝伯泉公的事迹,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所知就有三种说法,这里介绍出来以飨读者。

第一类说法认为:郝伯泉是唐玄宗时人,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戊子,他是唐代大臣郝处俊的后代,传递世系是:郝处俊生子北叟、南容,官中书令、侍中,郝南容生子象贤,官顿丘县令、秘书郎,(郝北叟,官司议郎)郝象贤生三子,各居一州,散处一州各县地。其中一子名叫肹,字伯泉。传说郝肹出生前七日七夜有成千上万只鹳鸟栖息于安陆桂树上,群鸟呜鸣,声音似吹箫一般,因而取字叫锡箫。郝锡箫是安陆人,官居安陆太守,奎章阁大学士,封甑山王。此说见于山东博兴、益都等郝氏族谱。但谱中所记郝处俊生活时代与正史极相似,足以可信。

第二类说法见于济南地区的一些郝氏族谱。如:《齐河晏城郝氏四修族谱》、《枣强郝氏族谱》等书中。这些族谱中记载说:郝伯泉是唐代晚期人,官任济南太守,他是郝象贤之孙、鄜州刺史郝处傑之兄郝处俊的后裔。父亲郝大显,祖父郝圣慧,曾祖郝复元,但这一说法不见于正史,除族谱外,文献无徵,且持此一说者不多,殊不可信。

第三类说法都认为:郝伯泉是山东掖县人,是掖县郝氏早期的一位极重要的尊祖。但关于郝伯泉的时代与家族来源则又各持异说,相互矛盾。益都谱说他是唐代晚期时人,生于唐睿宗文明元年甲申,卒于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官赠户部侍郎。
临淄谱、蓬莱谱都说郝伯泉是从安陆迁徙入齐鲁始祖郝象贤的第十二代孙,父亲叫郝锡,祖父名郝超,曾祖名郝真。但临淄谱说他是南宋末元初时人,生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宋时中进士,官授莱州太守,侍制直学士;而蓬莱谱等则记载郝伯泉的生活时代、事迹几乎与即墨谱一致,只是出生年代早一、二年而已。

河北故城谱、山东武城谱、平原谱又都说郝伯泉是安州迁莱州府始祖郝象贤的第十三代孙,但记载他是北宋前期人,生于宋太宗雍熙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宋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官任冀州太守,后升为刑部尚书、奎章阁学士。
还有一种说法把郝伯泉当作唐代时人,却又说他出于河北枣强郝氏,是枣强迁齐鲁始祖郝舜,字象贤的孙子,官至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

避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异辞。根据郝伯泉故地安陆、襄阳等地方的族谱,再参证其它文献,便可以得到一个较清晰的伯泉公形象,据文献记载:郝伯泉历史上确有其人。据《郝叔向老墓志铭》,他名叫郝肹,是唐代人,他是安陆郝氏始祖郝迴的八代孙,传递世系是:郝迴生子破敌,官居江夏太守;郝破敌生子吴伯,官居沔州刺史,郝吴伯生子相贵,官兵部尚书;郝相贵生子处俊,官滁州刺史、甑山县公;郝处俊生子北叟、南容,官居中书令、袭甑山县公;次子郝南容生子象贤,官任顿丘县令、秘书郎;郝象贤生三子,其中一子:郝肹,官居太子通事舍人。因此,郝迴原籍今江苏省润州丹阳,梁武帝时,他带领家族赴任江夏太守,自润州丹阳迁徙入鄂省定居安州安陆。唐武则天时,郝象贤曾徙居河北枣强,子郝肹移居齐河县三乐口乡,郝象贤被诛戮后,郝肹公落籍莱州府掖县北乡北陵疃,成为后世宇内闻名的莱州府郝氏开山鼻祖。
传说郝象贤学问渊博,是当时鄂冀诸省著名的硕学鸿儒,他娶姚氏生三个儿子。他重视子女的教育。传说他以《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传授诸子。郝象贤的三个儿子,后来郝象贤被武则天诛戮时,纷纷散居一州各县,成为各县地郝氏一派始祖。其中第三个儿子郝叔向,分居莱州掖县北乡北陵疃,又成为安陆分支莱州府郝氏一派始祖。因此,郝叔向即伯泉,便是千古闻名的郝伯泉公。
据安陆谱和襄阳谱:郝伯泉生于武瞾垂拱元年戊子夏历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唐代宗大历八年癸丑闰十一月初十日,享年八十八岁。郝伯泉生活时代,正是武则天篡唐称帝、安禄山、史思明乱唐的时代。传说郝伯泉是一个勇猛仗义的儒生。当兵荒马乱之时,他召集族人同乡,组织起御寇自卫的乡勇民兵队伍,保卫了宗族和乡里的安全。从此闻名当地。莱州刺史判州事听说了郝伯泉的事,很赏识他的干将之才,便招募他入伍,当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长。后郝伯泉因累建军功,被唐皇朝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千户侯。唐肃宗即位元年,郝伯泉年逾六十便请奏解甲归里,告老还乡。郝伯泉回到莱州掖县北陵疃后,息武兴文,创办平仲书院,教育族中子弟,劝导里中后人,直至逝世。郝伯泉公在兴办平仲书院时,写了著名咏景诗。这四首小诗,千余年来,一直在郝姓族人中广为流传,至今许多郝氏子孙都能熟诵。

兹录该诗如下,以供郝姓族子传诵,以睹先人翰墨文采。

春: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眼。

夏:赤日远衔葵影,薰风浓带荷香;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秋:阶下黄葩晓露,庭前丹桂秋风;未忍抛书歆枕,冰轮驭正舟车。

冬:烟淡淡迷古树,月明明浸梅花;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又一诗为证: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幹。

唐代宗李豫大历八年闰十一月初十日郝伯泉逝世,葬在莱州府掖县北乡北陵疃郝家林祖茔。可惜此墓庐毁于“大跃进”年代。假如墓庐仍在的,凡是郝姓子孙回来,都总要到这里来敬香祭祀,顶礼朝拜,以追溯那永远的血缘之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极蕃昌的郝伯泉家族

武瞾垂拱元年四月十五日,一个神异的圣婴郝伯泉诞生时,他的生父跑到屋门前亲手植下一棵小树,说:“若你长大,则吾宗蕃衍。”几十年后,这棵树果然长得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极非寻常。而那个圣孩也已长大成长,且娶了三位妻子,生有九子、三十七孙、八孙女、一百七十曾孙,八十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

据多种郝氏族谱记载:掖县北陵郝氏显祖伯泉公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彭氏,诰封一品夫人,生于武瞾天授元年庚寅,卒于唐代宗广德元年癸卯;第二夫人田氏,诰封一品夫人,生于武瞾如意元年壬辰,卒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戊午;第三夫人李氏,诰封武则天神功元年丁酉,卒于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郝伯泉公与三位夫人共生育了九个优秀儿子,他们个个都功名卓著,成就雯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其中,三位夫人各生三子,分别:
郝博,字惟栋,号肇基,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乙卯,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乙亥,官任大理寺大理卿,娶张氏生一子:郝煋;再娶薛氏又生四子:文贵、文茂、文秀、文瑨。
郝菑,字惟柱,号临清,生、卒未记载,官任右骁卫将军,娶妻汪氏,生五子:德祖、承祖、宣祖、烈祖、元祖。
郝锟,字惟松,号道行,生卒未记载,官任都督府别驾佐贰都督,夫人田氏,生三子:耀、辉、皝。
以上三人,均为彭夫人所生的。
郝益,字惟材,号有恒,唐代宗时进士,中第一百八十名,官至中书舍人,集贤殿书院学士修撰官,娶张、佘二位夫人,共生七子:中鼎、尚训、献明、清源、明远、臣福、承宗。
郝强,字惟权,号表正,官任门下省谏议大夫,娶唐、乔二位夫人,生三子:宣卿、正卿、仕举。
郝景,字惟林,号宗礼,官至秘书省秘书丞,娶王氏生二子:圣烈、文强。
以上三人,均为田夫人所生的。
郝墨,字惟柏,号松年,官至莱州司马,夫人朱氏,生二子:大成、大忠。
郝清,字惟枝,号成通,官至县令掌判县事,妻郑氏,生二子:崇芳、敬芳。
郝晏,字惟相,号云君,官至太府寺太府卿,夫人韩、刘二位夫人,共生五子:绍祖、泰祖、赞祖、礼祖、圣祖。
以上三人,均为李夫人所生的。

关于伯泉公与彭、田、李三位夫人所生九个儿子的排列次序,各谱稍有不同,而九子的名字,更是大有出入。兹介绍几种不同情况。《齐河三乐口郝氏四修族谱》和《枣强郝氏族谱》所记九子名字依次如下:
朝泰、朝祖、朝青、朝扬、朝宗、朝登、朝柱、朝栋、朝樑。
而《益都郝氏族谱》、《临淄郝氏宗谱》所记九子名字则依次如下:
朝博、朝菑、朝锟、朝益、朝强、朝景、朝墨、朝清、朝晏。
《安陆郝氏通谱》、《即墨郝氏谱》等所记又完全不同,九子依次是:
道行、德行、孝行、美行、义行、仁行、礼行、金璞、金榜。

关于郝伯泉公九子所生子女人数、名字,各种族谱、家乘所记也很不一样。安陆谱记载有二十九孙,寿光谱、即墨谱、益都谱、临淄谱、齐河谱、枣强谱等所记为三十七孙,河北清河谱、故城谱、景县谱等所记是四十六孙,而河北河间谱、霸州谱等郝氏族谱更明确记载郝伯泉有三十七个孙,八个孙女,一百七十个曾孙、八十个曾孙女。此时的郝氏宗族,人丁兴旺,家族繁荣,赫赫如日中 。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6:21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莱州府郝氏大分析

俗谚说:“树大分枝,人大分家。”随着莱州府郝氏伯泉公家族的飞速发展壮大和人口的急剧繁衍增长,原有大家庭的分析、裂变,已势必在行。
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岁正月初二日,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正洋洋未消。这一天,年已逾八十的莱州府掖县北陵疃郝氏大族祖郝伯泉公忽然置酒备席,广邀亲友,大宴宾客。席间,郝伯泉将九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惊人的重大决定:将郝家自霍云君以后数千年来所积累的祖产:铜钱四十万贯,金银四百余称,一并均分为九股。合令三妻位下共九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然后立即离开家乡,另一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后因三位夫人啼泣请求,郝肸遂稍改原来的决定,重新宣布:除彭、田、李三位夫人名下各留幼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六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而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郝伯泉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郝氏家谱》九套,分授给九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临行前,这位伟大的老人又口吟七言古诗一首,与诸儿作别。
诗云: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保佑,三三男儿总炽昌。
三位夫人与幼子郝锟也各吟诗两句,共成一首八句诗相送。
诗云:
三郎肸老有三妻,彭田李娘三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闱。
吾思日久难相会,宗叶分枝为汝题。
若有富贵与贫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这两首八句诗,前者叫做外八句,后者叫做内八句。伯泉夫妇嘱咐诸子诵念此诗,牢记心中,以为他日子孙认祖相亲的凭证。规定以后郝氏子孙相逢,凡能背诵此诗者,即是同宗亲派,请升堂入室,不得异视。倘有违吾命者,子孙不昌,福寿不长,汝等各宜牢记在心。
就这样,莱州府掖县郝氏伯泉公的六房子孙,备好车马,打点行装,携藏谱、诗,告别老父慈母,然后跃马扬鞭,纷纷踏上了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新征途。
很多郝氏家乘谱牒,都详细地记载了这次莱州府郝氏大分析的情景,并记载了三妻九子的徙居之地。郝伯泉当时曾规定,将九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九子之名。
现参考多种郝氏族谱,将伯泉公九子所徙居之地开列如下:
郝博,徙居青州府博兴县;一说迁临淄县齐都。
郝菑,徙居青州府临淄县皇城营;一说迁益都县星落村。
郝锟,留居莱州府掖县北陵疃侍奉彭夫人,因掖县北陵疃为祖居之地。郝锟因此又作郝祖。
郝益,徙居青州府临朐县洪山一带。
郝强,徙居真定府冀州枣强县城;一说徙居定州城。
郝景,徙居河间府景州城;一说徙居顺天府霸州城。曾留居莱州府掖县平仲故里侍奉田夫人
郝墨,徙居莱州府即墨县;一说徙居兖州府沂州诸城县。
郝清,徙居广平府清河县。
从上表看来,郝伯泉公的九房子孙,仍主要散居在山东各地,另有少数几子徙居河北。但湖北地区的许多郝氏族谱如鄂东修谱以及东昌、武定、归德等谱所记的情况又大不相同。这里也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郝朝泰,徙居江苏应天府句容县、淮安府盐城、苏州府常州县。
郝朝祖,居山东莱州府、登州府、青州府、济南府。
郝朝青,徙居北直隶顺天府霸州、真定府定州、冀州等。
郝朝宗,徙居山西太原府、平阳府、潞安府。
郝朝阳,徙居湖广襄阳府、安陆府、德安府。
郝朝登,徙居河南彰德府、归德府、汝宁府。
郝朝柱,徙居四川成都府、汉州绵竹县、德阳县。
郝朝栋,徙居福建兴化府,分居浙江嘉兴府。
郝朝樑,徙居陕西西安府、汉中府、平凉府。
上两表的记载大不相同,我们且不论谁对谁错,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郝伯泉九子的后裔都极为兴旺蕃昌,且不断裂变出许多新的小家庭小分支。到至今时,伯泉公的裔孙们已广泛地散布在中国江南大地中。郝伯泉公成为绝大多数郝姓宗族以及大多数山东、河北等郝氏家族的共同始祖。

莱州府掖县分支:客家郝氏

客家人是中华民族中一个最优秀的人群共同体,它是两晋至宋时代内迁豫冀鲁皖苏交界地带的汉族移民长期集居于此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客家人以其刻苦耐劳,刚强弘毅,辛勤创业,团结奋斗和勇于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而闻名于世,客家郝氏又以其人文蔚起,英才辈出,忠孝传家,书香门第和最富于向外开拓精神而成为全世界客家人中最重要、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一支。

枣强客家郝氏是伯泉公支裔
枣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清凉江西岸。古属广川郡、信都郡、直隶冀州,它是绝大多数客家人的最初落脚地,是客家的摇篮和祖地。据多种郝氏族谱记载:枣强客家郝氏的开基始祖是伯泉公的第五子郝强。
郝强,又名郝枣,或作郝朝强,均因他所迁居地枣强而得名,他的字惟权,号表正,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正月十一日,祖籍安州安陆,由原籍莱州府掖县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大分析,郝强即率领本房家室西迁居信都郡枣强县,落籍枣强县寺宅城,开拓新的基业。据门庄谱等多种谱载:郝强在唐肃宗乾元年间,官任门下省谏议大夫,宁州刺史等职,郝强的后裔也有在豫冀鲁皖苏各省做官者,因而豫冀鲁皖苏五省郝强的子孙为兴盛,郝强因此被尊为豫冀鲁皖苏客家郝氏的始祖即著名的“枣强公”。
郝强的配匹与子女,各谱所记姓名与人数多不相同,综合各种郝氏家乘,得知枣强客家郝氏始祖郝强共生三子:宣卿、正卿、仕举。长子郝恩,又名郝吉龙,也作郝潜科,号宣卿;次子郝嘉,又名郝门龙,也作郝潜庄,号正卿;三子郝营,又名郝潔龙,也作郝潜孝,号仕举。
谱称:郝强三子均有功名,长子郝吉龙是进士出身,后辞官不做,隐居卷子里;次子郝门龙,官封承事郎,因官迁居定州;老三郝潔龙,官封诸折冲府录事,兵曹参军,留居枣强县寺宅城村。
据信都谱载:郝强长子郝吉龙,娶妻吕氏生子二人:文昇、武昇。次子郝武昇,妣赵氏,生二子:濬善、守善。长子郝濬善,妣胡氏,生一子:崇信,郝崇信辅佐宋太祖扫平成汉有功,官至节度使,宦居汴京,卜居开封祥符县,崇信传到六世孙郝端性,御驾南征,成为祥符县郝氏一世祖,郝端性又传十二世孙郝隆,字景昌,明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又知金华府,为政斐然,崇祀乡贤祠,郝隆,生子名叫宗启,字文卿,嘉靖举人,授知博平县,后升为知泽州。郝宗启学问深邃,事亲至孝,居乡励行,莅政有声。
郝吉龙的长子郝文昇,妣吴氏又生二子:长子郝明善,次子郝清善。郝明善娶妻孟氏,生子二人:长子郝熙志,次子郝康志。郝熙志之妻马氏,继妻门氏,各生一子:长子郝崑,次子郝崙。其中次子郝崙,北宋时进士,官至尚书,长子郝崑,字松寿,据谱说就是北宋初年的大臣郝松寿,谱称郝松寿是进士出身,官至均州刺史,拜尚书左仆射,知兴化府,最后官至尚书省户部判部事,后受命守荆州,因兵败被贬甘州后卫,河北枣强郝氏一支,至郝松寿时臻于极盛,成长当时整个郝姓中最显赫尊贵的家族。
据卷子谱与北漳滩谱,郝松寿娶妻康氏、继配马氏,共生七个优秀的儿子,后来大概因郝松寿落难遭灾,子孙为避难又分居各地,郝松寿七子的后裔备极兴隆。因为尊称其祖郝松寿为“七子公”,他的七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郝久昌,任信都府推官之职,仍居枣强,娶妻毛氏,又生四子:泽、源、渊、沅。长子郝泽,创居淮阳,分派太康、上蔡、襄城、项城、淮滨、亳州、太和、临泉、曲阜等处;次子郝源,创居淮阳,分派宁陵、睢县、杞县、中牟、鄢陵、扶沟、许昌、登封、临颍、汝南,又分派偃师、伊川、荥阳等处;三子郝渊,创居曲周,分派永年、大名、馆陶、临西、南和,又分派阳谷、鄄城、郓城、东明、梁山等处;四子郝沅,创居齐州晏城,分派临邑、章丘、禹城、夏泽、垦利、阳信、沂源,子郝幹,字直卿,号勉斋,创居临淄,官至青州府知府,有善政,民称“郝父”。为理学大儒,从祀圣庙,子孙昌盛,分派荣成、文登、牟平等处,孙郝永,由淮阴至如东,分派南通、海门、启东、海安等处。
次子郝久隆,居枣强,妣何氏,官至灵州卫城参军,又生三子:长子郝勇,创居高密,分派安丘、沂水、五莲、莒县、蒙阴等;次子郝德创居曲阜,分派泗水、平邑、宁阳,又分派嘉祥、汶上等处,裔孙郝定为红袄军农民起义首领;三子郝诏,创居胶水县,分派昌邑、安丘、寿光等处,裔孙郝靖,清初平贼有功,至祖封为大总戎;裔孙郝世桓袭荫,官至南皖总兵,分派寿光、洛城羊角沟等处。
三子郝久成,创居定远,官滁州都督府别驾,妣邓氏生三子:长子郝然,分派旌德,又分派休宁、祁门等处;次子郝和,创居灵壁,分派涡阳、利辛、凤台等处;三子郝泉溪,创居庐江,分派桐城、枞阳,裔孙郝仲元,号嗣如,理学大儒,从祀圣庙,子孙分派宿松、望江等处。
四子郝久善,创居信都、齐州,举孝廉,未出仕,妣宋氏,有二子:长子郝伯,字海龙,号良相,举孝廉,由信都枣强迁霸州文安县龙街,分派永清、固安、武清、宝坻等处;次子郝僚,字海虎,号良臣,登进士,官至节度使参政,创居真州,分派清苑、望都、曲阳、行唐、灵寿,又分派阜平、博野、平山等处,子孙昌盛。
五子郝久康,创居信都枣强,知贡生,官高唐州都督府别驾,妣罗氏生三子:长子郝建业,创居河间府献县河城街,后代立为始祖,分派泊头、武强、武邑、阜城等处,孙郝雯,登进士,官至节度使参军,第十一代孙郝天佑、郝伯虎、郝居仁、郝周先,叔侄同登建炎丁未进士,郝居仁官至枢密使,派下子孙历元明二朝,科甲独盛,分派临清、夏津等地,临清裔孙郝仕俊,登万历进士状元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赐谥文裕,修遗家谱及家训传世,子孙昌盛。次子郝栋,创居东昌聊城,支分阳谷、禹城、茌平、齐河等处,子孙繁昌荣发。三子郝祺潭,创居六安高皇乡,裔孙郝琮,登万历戊戌进士,授大理院评事,治狱有方,累官至南直隶按察使、布政使司,告老归家后,定居霍丘县城,主建淮堤等,每月朔望施米济贫,寿八十九岁,亲弟郝锦,登天启壬戌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三次推辞入阁,后奔母丧,建尚书于霍丘城,晚年专心诗词书法达二十年,寿八十八岁,支分寿县、八公等处,子孙昌盛。
六子郝久盛,创居信都枣强,妣胡氏,生二子:长子郝廷,创居齐州晏城,分派益都、掖县、栖霞、招远,分派蓬莱、黄县、福山等,子孙昌盛;次子郝朝,创居莱阳,分派即墨、高密等处,裔孙郝道周,登明天启进士,钦点翰林院,官至内阁大学士,崇祯时殉国,追赠理学儒宗,道光五年谕旨,从祀圣庙,遗有重修家谱,并排序八句,子孙昌盛。高密裔孙解元郝殿邦与即墨榜眼郝国梁同增修家谱,流传齐鲁各地。
七子郝久安,创居商州资阳,妣沈氏生二子:长子郝功,分派绵竹、德阳,又分派彰明、罗江、澧阳等处,澧阳裔孙郝希贤,登元仁宗延祐五年进士,中左榜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秘书郎,后赴任威州知州遭遇害,其子孙又居东平等地,罗江裔孙郝丹元,素有德性,忠孝双全,分派茂州、威州、崇庆州等处,子孙昌盛;次子郝成,在叙州府益宾县安边黄家承嗣,宋时进士,官至河南节度使,分派隆昌、荣昌、忠县、丰都、云阴、巫山等处。
又据《客家流迁徙居枣强播衍各地的部分姓氏》一文记载:郝强传至第八世郝大源、郝大本俩兄弟,兄郝大源徙居湖广德安府孝感县卧龙里,弟郝大本移居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万城街里。嗣后,子孙又支分麻城。黄冈、大悟、汉州、巴东、秭归、天门、监利等地。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7:45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枣强分枝:齐州晏城客家郝氏

齐州晏城即山东省西部、黄河北岸的德州地区,古时属济南府。这里是客家人的非常重要的聚居地,也是山东著名的必经黄河重要津口的侨乡。据郝氏族谱记载:齐河客家郝氏是枣强客家郝氏的一个分支。
齐河客家郝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郝廷,据寺宅城谱和安陆谱,郝廷,又作郝珽,字伯虎,号良君,北宋时人,一说南宋时人,原籍河北枣强县寺宅城,为郝伯泉第五子郝强的裔孙。史称:郝珽是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至道二年升为太常州刺史,为官江苏,后来任职期满,告老还乡,本欲归枣强,途经黄河要津齐河晏城时,因爱这里山青水秀,又有美丽地传说齐国大夫晏弱、晏婴封国采邑的故事,遂卜居于此,居于齐河晏城三乐口,史称“郝堂先生”。郝珽移居齐河后,家族兴隆,子孙蕃昌,成为当地望族。因此在齐河县晏城里的郝氏宗祠里,至今仍供奉郝珽为始祖神。
谱称:郝珽娶妻周氏,生有四个儿子:庆吉、庆华、庆荣、庆寿。郝珽的子孙又支分山东各地,其中次子郝庆华徙居临淄县,生二子:世元、世享;郝世元次子郝泽立徙居维县;郝世享一支则迁至莱阳县立业开基。
郝珽第四子郝庆寿,生子世明与郝千郎二人,其子郝世明,字起所,又徙居江苏赣榆县,生四子:南用、南铭、南振、南兰,其中郝南用生子郝国贤,郝国贤再生五个儿子:均名、均仲、均显、均耀、均荣。其中郝均耀一支又迁至山东安丘县开基。
郝珽的长子郝庆吉,字理政,官至朝议大夫、判尚书武部员外郎,谥忠庄。后来,由于郝庆吉晦迹仕途,辞官不做,隐居齐河县表白寺,他的家族遂由晏城迁至于此地。
谱称:郝庆吉娶妻米氏生二子:世新、世升。他们的后裔,又为兴盛不衰,散处五莲山南鲁各地。其中次子郝世升,娶妻吴氏生六子:长子郝泽玉、次子郝泽善徙居沂州莒县大官庄立籍;三子郝泽富、郝泽才徙居山东五莲县洪凝村,五子郝泽通,六子郝泽达则支分五莲山口相邸村。
郝庆吉的长子郝世新的后裔则更加兴盛。据谱载:郝世新娶妻许氏、李氏生了四个儿子:泽质、泽焕、泽贤、泽才。《客家姓氏渊源》所收录的郝氏族谱,即详细地记载了郝泽质、郝泽焕、郝泽才三大支客家郝氏后裔的详细情况,兹参照他谱介绍如下:
长子郝泽质,名兴,举人出身,娶妻刘氏,生五子:伯敬、伯仁、伯信、伯孝、伯忠,其中第二子郝伯仁,号仲礼,官任松江府知府,生一子:郝和伦,后迁至浙江发迹。第四子郝伯孝一支也徙往浙江。兄弟五房中,又以长子郝伯敬最旺。郝伯敬,名义,号仲海,官任凤阳府通判,拜中顺大夫,谥俊卿贤哲,居齐州济阳,他又生四子:宗礼、昭礼、穆礼、贵礼,其中老二郝昭礼,岁贡生,官任博兴县学训导,生梦卿、善卿、长卿、显卿四个儿子,后裔分居武定府阳信、惠民、商河等处,而郝长卿又生二子:长子郝汝泰,徙居河南;次子郝汝昌移居郑州。
郝伯敬的长子郝宗礼,虽未涉官场,但积善行义,名闻乡里,人称徵士,后以子孙贵,诰封为中宪大夫。郝宗礼生四子:应昌、应盛、应兴、应荣。郝应昌,名静五,号唯英,廪生出身,诰赠文林郎,生子三人:郝瑱、郝璋、郝琚,创业于齐州大夫营,后又支分成武、定陶、东明等处;郝应盛,名德宣,号鸣英,副榜进士,诰赠文林郎,后裔迁居真定府藁城、井陉及栾城等处;郝应兴,名榜宣,号烘星,生四子:分徙各地。老大郝祯,居江苏苏州府吴县城内;老二郝祧居昆山县城;老三郝禄徙居扬州府高邮州;老四郝祝迁居镇江府丹徒县。郝应荣,名耀宣,号满国,亦生三子:老大郝集盛,居射阳;老二郝道盛,居太平府当涂、芜湖等处;老三郝德盛居应天府句容县。
郝伯敬的三子郝穆礼,生三个儿子:应隆、应明、应远。他们的子孙又分居各地。郝应隆生三子:长子郝崇云,居滨海县城内,老二郝贞云,居滨海滨淮,老三郝启云,徙居安徽萧县。
郝世新的第二子郝泽焕,名发,相传他这一房子孙有一个特点即正月初一食食素。郝泽焕娶妻宋氏,生一子:郝叔,也作淑敬,字均福,诰赠文林郎,居莱州城大基山道士谷内。郝叔生了四个儿子:秩礼、德礼、祖礼、先礼。长子郝秩礼,生子二人:继受、宏伦,后裔世居莱州前麻渠;三子郝祖礼,生子郝荀孙,后代居莱州平里、柞村等。四子郝先礼,字德宣,官任山东福山县尹。在兄弟四人中,以老二郝德礼一支最显。郝德礼,号佐才,官任益都县尹,有三子:伯朝、伯胡、伯明。长子郝伯朝,官至翰林院侍讲,使门楣大显,又生三子:老大郝震卿,字道享,官任宿州仓大使,后裔居沭阳;老二郝诚轩,字道泰,号文兴,居莱州西繇;老幺郝延秀,居掖县珍珠。郝德礼的次子郝伯胡,居莱州临郭;幼子郝伯明居朱桥河东、伍城等,生二子:兰卿、礼卿。郝礼卿一支,又徙居栖霞牙山。
郝世新的第四子郝泽才,娶妻梁氏生三子:仲敬、仲恭、仲信。长子郝仲敬又生四子:本礼、善礼、仕礼、伯礼,其中郝本礼,支分益都、临淄等处;郝仕礼后裔则徙居蓬莱、福山等;郝泽才次子郝仲恭,也生三子:旺礼、兴礼、宣礼,其中郝兴礼后裔世居黄山、牟平、文登等处。
从上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客家郝氏族姓,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向外开拓精神。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8:45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莱州府府支:霸州郝氏

在河北省定州卢奴即汉时置卢奴县,北齐时改安喜,宋时升为中山府,明时降为定州。《霸州郝氏族谱》中,记载了瀛州益津关郝氏另几支的情况,与冀鲁两省地区族谱所记大不相同。谱中记载:霸州益津郝氏开基始祖郝清有两位妻吴氏、姜氏共生三子:勇虎、勇龙、成刚。
郝勇虎,字维宏,娶妻张氏,居霸州益津,生二子:屺、岐。老大郝屺,字方仲,妻冯氏生一子郝昙,郝昙,字日敏,妻彭氏生一子郝玠,后裔不详。
郝勇虎的次子郝岐,字芳桓,妻姚氏、曹氏生二子:郝暠、郝旵。长子郝暠,字月华,妻吴氏生一子:郝瑗。次子郝旵,字星华,后裔均不详。
郝清的另一个儿子郝勇龙后裔则较为兴旺。谱载:郝勇龙生一子郝樘,郝樘生一子郝诏,郝诏生子郝博,郝博生一子郝镰,郝镰生子郝浚,郝浚生子名叫郝仪。
霸州益津郝氏传至第八代郝仪府君,又于北宋初时,自霸州益津关徙居定州清苑县臼楼。据传说当年郝仪府君在清苑县臼楼村一户杨氏人家当教书先生,后娶杨氏女为妻,遂留居于此,去世后葬于臼楼村北茔,后裔繁衍兴盛,成为清苑郝氏的重要一支。
郝仪府君的后裔极为兴旺。在元大臣郝采麟撰写《陵川文集•世系记》称:郝氏系出有殷帝乙,支子封于太原郝乡,因以为姓。十世祖讳仪,值五季之乱,自龙庄。九世祖讳祚,复自潞徙泽之陵川,遂为陵川人。八世祖讳善,七世祖讳从义。六世祖讳璋,公高祖讳昇,字子进,曾祖讳天挺,字晋卿。祖讳思温,字和之,金贞佑避兵河南,金亡寓居保定,卒而权厝郭外,门人诔曰:“静直处士”。父讳经,字伯常,夙负海内重名,终翰林院侍读学士,尝奉命使宋,拘执一十六年,全节而归。二叔父讳彝,字仲常,不仕,三叔父庸,字季常,奉训大夫,知颖州。仲、季三人没而权安厝保定,不肖孤采麟暨克绍,伏因陵川故居沦没,惟松楸宛然,且茔原湫隘,遂置田孟州西北虎山之原,迁祖父母以下合葬焉。一则取其水土深厚,二则距乡先不远,岁时往来便於拜扫,特伸霜露之感。大德己亥初吉,集贤直学士、朝议大夫采麟谨识。
综合各谱得知:郝璋生三子:昺、昇、旦,郝昇,字子进,他谱作字连荣,生二子:天挺、天褆,郝天挺,字晋卿,官至集贤院大学士、大监检校书籍事、艺文监丞,妣张氏、继配司马氏,生二子:思温、思恩,郝思温,字和之,官为霸州诏讨司,妣许氏,生三子:经、彝、庸。郝经,字伯常,官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国信大使,谥文忠,妣张氏,生三子:采凤、采云、采麟。郝采麟,生二子:墅、尚。
郝思温的次子郝彝,字仲常,而他谱作郝纬,字伯堂,总管府同知未赴任,故匮玉不仕,生二子:克绍、克操。郝思温的三子郝庸,字季常,又他谱作字伯赏,知颖州,万户府佐理军政、奉训大夫,生二女。
郝昇的次子郝天褆,生一子:恩温,郝恩温,官至定州州尹,生二子:廉、康,郝廉,字伯秀,郝康,字伯全。此支不详。
郝璋的长子郝昺,生一子:源,郝源,字清卿,妣王氏,生二子:舆、辇。郝辇,字正之。
郝璋的三子郝旦,后改名震,字子阳,晚年自号东阳老人,生三子:天佑、天祺、天祯,郝天佑,字贤卿,妣宋氏,生一子思直,郝思直,字继先。此支不详。
故郝经的高祖璋,曾祖昇,字子进,昺、震(初名旦),祖天挺,字晋卿、天祺、天佑,字贤卿、天祯,源,字清卿,父思温,字和之,谥静直处士、舆、辇,字正之。谱称:郝仪,传说郝氏始自太原,迁泽、潞,复迁许、洛,复再迁于燕、赵之交。治经业儒者。六世百有余年。郝仪又徙居潞州,第八世孙郝祚,又迁居泽州陵川,郝祚生一子郝善。郝善生一子郝义,郝义生子郝璋,郝璋生七子,其中一子名叫郝升,郝升生子郝天挺。郝天挺生一子郝思温,郝思温,字和之,生三子:经、彝、庸。
另外,河北省怀柔县庙城的《城南郝氏族谱》还记载了另一种郝清家族世系。该谱称:郝清之子郝泰芳即郝大芳生有一子叫郝正敬,郝正敬生一子翔云,郝翔云生一子名珮,郝珮生二子:应祥、应瑞。其中长子郝应祥,出使外国未归,这大概是郝姓出国的最早记载。次子郝应瑞,生一子德瑯,郝德瑯生二子:宝信、宝义。郝宝义生一子:郝荣。
据族谱记载:莱州府分支郝氏清公一派即霸州郝氏以伯泉公为一世始祖,从第二十二代家字辈开始,以下辈份派语是:
家声传芳,瓒慕卓绍,书香永继,勤修习才。

卢奴霸州谱所记郝清家族

在莱州府掖县北陵郝氏伯泉公九子之中,幼子郝锟一支最初留居祖地掖县平仲故里乡北陵,传十余代之后,开始分迁至招远、栖霞、掖县麻渠、临郭、朱桥等区,后裔繁衍兴盛,构成郝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地《郝氏族谱》的不无错误甚至可说是粗糙的记录中,仍可以看出郝锟这一支家族从莱州府掖县到招远、栖霞、麻渠、临郭等大体脉络。
据多种族谱记载:郝伯泉九子中,幼子郝锟,又名郝祖,字惟松,号道行,生活在盛唐时期,官至都督府佐贰都督。当年莱州府郝氏大分析时,郝锟奉父母之命留居祖地,因名“祖”,定居于掖县平仲故里乡小北陵疃即黄家湾涯,故又名郝陵,郝锟被留在掖县北陵疃,侍奉父母,给父母养老送终。
传至(郝锟的)第十三代郝远铭,徙居登州府栖霞县大霞址。据传说郝远铭为元代初中时期人,官至太府监太卿,夫人张氏、万氏共生三子:笨、箵、笭。长子郝笨,娶妻王氏生子四人:贤、猷、功、利。
郝远铭的次子郝箵,妻丁氏,生二子:贡、献;
郝远铭的三子郝笭,娶妻李氏生二子:立、兴。
家史称:当时有郝姓族人郝穆、郝胜二人,犯反叛朝廷大罪,被元皇朝征剿,族人被诛连甚众。为了避免诛连之祸,郝献、郝立二公隐姓埋名改霍氏,于元至正二十二年离开栖霞,携妻与众子侄一同迁往湖广麻城县龟峰山、杏花村一带。郝献、郝立二公因此成为这一派郝氏的麻城始祖。郝献娶妻陈氏,生五子:明德、明远、明善、明来、明光。据筠连郝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四年,郝明德弟兄五人又从湖北麻城孝感迁居入四川,隐居于四川荣县。郝明德有三孙:长孙郝贵任千总武职定居筠连,次孙郝屯留居荣县;三孙郝佐入叙即宜宾县。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29:54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晒书堂”祖庭溯源

掖邑北陵郝氏族谱



掖邑北陵郝氏,出於棗強,棗強郝氏,肇自原本安州安陸,從族望也。由是唐宋為甲族,或曰三皇伏羲號曰太昊,有位佐臣者郝省也,由是淮水受姓之始祖也,或曰殷商春秋渭河列國,子期之後裔也。予家譜載;予族至唐太宗貞觀間,魏征為相,予先祖處俊公舉進士,仕至唐高宗總章戊辰同東西臺三品,鹹亨辛未晉封同中書門下三品,上元甲戌加封中書令。武曌垂拱戊子有誣告太子通事舍人象賢公謀反罪,褫職誅戮之,或寸磔而亡,其祖父毁棺戮尸,其子曰肸公,字伯泉,來山東萊州郡掖邑北陵避禍,是為郝氏開山鼻祖也。第予家譜載;宋仁宗景祐甲戌,王曾為相,士類翕集,放進士榜,得張唐卿三百餘人,而流吭一門五董,世艷其榮。予先族祖拯公,以童科賜進士出身,仕至襄州推官,而梅氏與予家及襄城龍奉先,隋城李玉皆以同年,敦契誼,推官公遂留家舂陵之唐白水之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又譜載;元世祖至元甲申,予先族祖祿昊、宏烈諸公以襄陽郡舂陵至章陵之戰禍連綿,兵荒馬亂,同年棗陽縣文庠生諱伯全公,始徙北直隸真定府棗強縣時,初設塾蒙舘,哉此師資,擢至周文公私塾。蓋在諱伯全公以滿腹四書六藝經義也,稱謂三舍八邑之師焉。周文公子與曾孫四人,均以經術文辭登科進士。數載之久,予祖諱表正公預見此地窄人稠,非子孫長久之計也,每思遷徙濟南府齊河至青州府益都、壽光、臨淄,又至萊州府掖邑數縣地耳。諱表正公者,商賈也,曾客蹟山東萊州府掖縣邑北鄉平仲故里之晏樂窩耳。平仲者,齊大夫晏嬰也,淳於、嬰里、柳行、店街、大溝崖謂晏樂窩耳,或曰晏邑平里,有碑記為證矣。予高祖皆塟地、落籍於萬歲河南岸黃家灣涯之北陵上,是為郝氏初祖也。
諱伯全公生五男;次諱表正公守唐以來先族祖肸公之裔墓廬,移居北陵,惟次宗禮居平仲故里有曰店街守家業,餘者擇木而棲,相地而居矣。
諱表正公生三男;明遠、文強、諱仕舉。長明遠公生一男;本,始居登州府棲霞縣城郝宅,次文強生四男;生、蔥、理、達,始居登州府招遠縣,且長生、次蔥二公析界河張星大呂家,次理、次達二公析居磨起山東麓南院莊。
諱仕舉公生三男;諱玉、迪、真,惟長諱玉公至今為北陵之分支始祖也。子曰;諱昉、暉。傳四子;志明、志文、志宗、志甫,再傳至朝陽、朝卿、朝恩、諱朝柱、朝弼、朝俸皆出為玉公裔族人後。然則迪、真二公至今為平仲故里之晏樂窩夫族分支始祖矣。是暉公以父廕,仕至從事郎,娶姜氏,周文忠公之甥女,例封孺人,賜冠帔,生二子;長志宗出居坎上;次志甫始居麻渠。周文忠公曾薦暉公知綿竹縣,綿州通判監州。因志甫無嗣,過繼子朝陽為嗣,子曰;汝時、郝時;汝時傳四子;長紘宇、次紘宙、次紘章、次紘光。惟紘宇,字庭堂,傳二子;添福、旺福是矣。因周文忠公為棗強縣宅城人氏焉。
趙、梁世家大溝崖上,而真公由是居晏樂窩之柳行東崖上,擢劉善之進士,與趙定基之子好勵、猶子好霖,梁淳之於皆同年,而淳與真公為同鄉黨,士論稱賞,時相平仲故里劉公善甚相愛重,擢給事特敕守秘書、功曹。生四男;暐、晛、昕、昀,皆居平仲故里柳行疃。蓋在郝暐公生子志強,傳朝宗,有學行篤於教子,生興以詩經入太學。成化間,初舉楊溥仕至招遠縣典史,蔚有時望,其沒也,文節楊公狀其行,忠簡公呂公銘其墓,始徙招遠縣張星集也。興生文高,文高傳五子長曰安、次曰泰、次曰寧、次曰禎、次曰祥是耳。而晛、昕二公始徙萊州府城南之老平頂山西麓村莊,又而昀公裔世居平仲故里老母珠河之東崖上。昀公生二男;志業、志祖。長志業生三子;朝棟、朝楷、朝輔,傳汝聖、汝瑆、汝贒、汝珵,皆為真公裔族人後矣。
迪公始居平仲故里老母珠河之西崖上,生二男;映、曉。長映生二男;志遠、志運。長志遠始徙居招遠縣張星集。次志運始居西繇萬歲河北岸古里鄧家中腰疃,而志遠生朝堯,朝堯生二男;忠、賢。因忠無嗣,故志遠以從兄志強之孫、朝宗之子興承祧矣。次曉生二男;志增、志鴻。長志增生朝達,師事縣丞劉公英,公偉其才器,以甥女妻之,劉公英世家晏嬰故里。朝達由是居晏嬰故里土圩子,生二男;清善、潔善,長清善生二子;蕓蒸、蕓起。長蕓蒸,字敬,生二子;德仕、德運,始居招遠縣鴻障,次蕓起生二子;才支、才照。才支亦隨伯敬遷鴻障也。次志鴻生二男;朝欽、朝楨。長朝欽生二男;溟善、汝善。次汝善生二子;應德、應吉。長應德生四子;伯、倫、經、孝。次經、次孝亦始居招遠縣鴻障。不久,經又徙居張邴堡是耳,次朝楨生漢善,漢善生三之;丞德、丞業、丞典。次丞典,字永盛,生宗仁,亦遷居鴻障,故鴻障者有;敬、永盛、才支諸君與經、孝是矣。此朝欽、朝楨、清善皆世居平仲故里之老母珠河西崖上。故迪公裔五子;清善、潔善、溟善、汝善、漢善傳敬、蕓起、蕓端、蕓彥、蕓師、應德、應吉、丞德、丞業、永盛諸君皆出為迪公裔族人後矣。
予少時聞先君子與汝珵父兄交遊甚熟,而平仲故里之店街、柳行疃、大溝崖之間,田、徐、趙、梁世家其地,郝氏仕第相望,累有同年之好。予嘗屢過平仲故里之晏樂窩,朝楷之孫、汝珵之子郝璽一門群從周旋,欸曲放歌,或文儒對詩皆縱酒,文節徐公圖,字汝春為西塾師,每與出其所藏名書奇跡及世續家譜,井然甚明,有若田公深夫所為序,與其所自著,皆可不朽。予每為士節興嘆,或書錄誦文,何其先世之多,賢而後嗣之尤盛,詩書忠厚之積,豈不長哉!
予今年歸自梓裡,璽遣令子持家譜示予,俾為之序。忝予之舊聞,若合符節,因文考實,悉數餘篇,而鄉袞之文章在是,郝氏之先德在是,其後賢之繼承亦在是也。予手肅末學,何能為之輕重歟?然若敬璽之尊崇先祖,率勵族人,用心亦廣矣夫。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端月十五日 九世孫 從德 謹誌。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4-02-11 17:30:38

1 [2]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2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