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TAN  

03-07

437648次

5人

16个

364个

4632人

424部


[主楼] 思源

三 谭姓寻源及迁徙发展

谭姓是位于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街道)城子涯的古谭国国君后裔,源自伯益嬴姓,系出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也是黄帝的后裔。谭氏远祖伯益是龙山文明的创造者和贡献者,是古东夷族首领,大禹的主要功臣,舜赐赢姓,封于费地。古谭国是伯益的三十六世后裔尚诤投周西伯姬昌,后随武王伐纣,灭商后,武王分封诸侯,尚诤因伯益后裔与己功封于谭,子爵。到春秋时期,谭子贤礼“尊王抑霸”,不与齐国会盟,公元前684年(周庄王十三年,鲁庄公十年),齐桓公以“过谭不礼,立君不贺”为由灭谭,谭子贤礼逃奔莒国,其子祁义以国为姓,是谭氏始祖。
谭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之一,排第65位。现今谭姓人口约370万,主要分布在川、渝、湘、赣、浙、粤等地区,占当代人口的0.34%;谭氏历代名人79人,占中国历代名人总数的0.16%,在全国排名第108位;历代著名文学家占总数0.18%,排名105位;历代著名医学家占总数的0.21%,排名89位。近代开始,谭氏移居海外,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地也有一定数量的谭氏侨民。
(一)谭姓的来源
我国历史上有三皇、五帝的说法。伏羲、女娲、神农号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称五帝。
伏羲氏又称太昊、庖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始作“八卦”,开始了大自然(老天爷、神)的认识、认知。他创立“龙文化”,以龙为图腾、以龙命官、以龙为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心,至今华人自诩为“龙的传人”。他制“嫁娶”,正“姓氏”,排除血缘婚(族内近亲结婚),使中华民族的体质和智力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神农氏又称炎帝。他教人“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农耕,种五谷、养六畜、作陶器、食熟食,是农耕文化的先祖,也称农业之神。
黄帝是少典的后裔,本姓公孙,生于寿丘(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北),居姬水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县西北),故亦称姬姓、轩辕氏。黄帝重德为民、任贤用能、宽厚仁慈、秉性耿直,深受族人的爱戴和拥护。黄帝氏族过着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活动在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一带。当时神农氏榆罔(炎帝后裔)是中原各氏族的首领,神农氏族受九黎族的侵扰,遂与黄帝联盟,在涿鹿与九黎族首领蚩尤展开大战,战斗十分惨烈,历经七年,终于打败蚩尤。后黄帝与神农氏榆罔分裂,黄帝又打败神农氏,神农氏南迁长江流域直至湘水;黄帝得到了更高的威望,统一华夏九州,被联盟首领尊为天帝(天子)。黄帝有25子,14子获姓。长子玄嚣,次子昌意是黄帝与正妃螺祖所生。
昌意生子高阳氏,高阳氏即颛顼。玄嚣之子蟜极,孙高辛氏,高辛氏即帝喾。颛顼之子中有贤明八子称为“八恺”,帝喾也有贤明八子称为“八元”,仲容是八恺之一。虞舜是颛顼(高阳氏)的七世孙,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八世孙。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仲容,仲容生夷,夷生武恒,武恒生伯辛,伯辛生女修,女修生大业,大业生皋陶,皋陶长子伯益。皋陶在唐尧虞舜时期掌管律法(现司法,法院等部门),公正严明,与尧、舜、禹齐名,合称“上古四贤”。伯益受虞舜之命,与后稷共同协助大禹治水,花13年时间成功治理洪水,并划分九州,舜赐赢姓,封于费,是十四氏血缘始祖。伯益封地是后谭国之地,也是谭氏重要人物。至伯益开始,世系记载详细清楚,因此,伯益是谭氏上古世系始祖。伯益幼时有四大特点,说话快、记意好、逻辑强、能诗善画,十六岁封谭滨侯,伯益也是一位发明家,在龙山建城并发明掘水井取水,是灿烂的龙山文明发源地。伯益受虞舜之令佐禹治水,助禹理政,是大禹的重要功臣,伯益在部族联盟首领中有很高的威望。公元前2070年禹去世,禹之子启有继位之心,遂利用大禹的功绩继承了天帝之位,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封地和爵位管理,规定部族活动地域,建立了等级严格的奴隶制国家,从此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制度。伯益回到封地费城(今山东济南附近),次子大廉遂父,长子若木因伯益之功夏启封地于徐建立徐国(今山东、江苏、安徽境内),三子恩成因对启不满被流放北方草原,后裔迁徙到西域及东南亚。有资料记载,伯益后裔不断封地建国,到周朝时,有赢姓诸侯国十八个,如大廉后裔于周时期在西戎建立秦国(今陕西、甘肃境内),后裔恶木封地于赵建立赵国等;谭氏远祖是徐国国君若木后裔,在远祖世系表中,谭氏远古列祖或为国君,或为大夫,或为大臣,有详细记载。若木之子天文首编上古世系谱;徐国不断发展壮大,五世正田又在今山西建国,十四世齐伯续修天文至龙云世系录。公元前1600年夏桀无道被诸侯成汤所灭,建立商王朝,伯益后裔二十世高金为镇南大将军。二十五世子文在朝为史官,续修十世龙云至二十六世亚令世系谱。三十五世振兴在朝为礼官续修亚令至仕水世系谱,并订出字派;“国传来有,四季平员”交与孙尚诤。公元前1075年商纣王继位,荒淫无道,伯益后裔振兴与天荣父子均遭炮烙身亡,殃及全家,尚诤幸在黄飞虎帮助下化妆逃离,投奔西伯姬昌(后谥周文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王建立周朝,伯益后裔尚诤随周武王灭商纣王有功,授子爵,封祖邑龙山城子崖,建立谭国(都城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涯)。四十世来富续修世系谱。四十五世员余娶周王妹为妻,续修世系谱,又订字派“日月草木,花开贤祁”。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避犬戎东迁洛邑始为春秋,这一时期,诸候割据,连年战事不休,一些较大的诸候国已无视周王朝的号令,各自为政,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已名存实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为各大国争霸所代替。天下刀兵迭起,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候的支配权,大国诸候发动的兼并战争不断升级,周王室的统治和一些小诸候国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同时各国内乱不止。公元前697年,齐僖公死后立襄公为国君。公元686年(周庄王十一年或鲁庄公八年),僖公的孙子,公孙无知谋反,公子纠在管仲帮助下逃命到鲁国,僖公庶子小白在鲍叔牙帮助下出逃莒国。同年十二月叛乱者杀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君。次年春,齐人杀死无知,庶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自立为君,史称齐桓公。小白自立齐国国君后逼迫鲁国杀害公子纠(公子纠在鲁国避难),在叔牙的极力劝说、推荐和帮助下,留下管仲为相。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日渐强盛,早有称霸野心。值此之际,谭国国君谭子(贤礼)率先提出“尊王抑霸”的口号。这种口号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周王室的支持和纪、成、遂、障、阳、莱、介、牟、任、莒、薛、郭、项等东方小国的积极响应,同时也触怒了东方诸候大国—齐国。而纪、莱、谭、逐等国又均为齐国的周边国家,齐国的扩张野心受到了遏制,指挥棒不在那么灵了,谭君因此结怨于齐。谭国在周代本为东方小诸候国,至春秋,国势渐弱。春秋以后,周王室加重了对诸候的榨取和赋役,加之东有强齐,南有盛鲁,西有卫、北有燕,处于大国的包围和严重威胁之中。但谭虽小国,不趋炎附势,虽然累被齐国侵略,却多次拒绝齐国强加的联盟。齐桓公协迫谭国攻鲁国,谭国也拒绝参与。谭子不参与齐国内政,齐国内乱,小白逃难,谭子未能资助,对小白抢夺君位,杀害兄长不予认可,各方诸侯皆前往祝贺,唯谭子没有去祝贺。公元前684年10月(周庄王十三年,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谭子 “过谭不礼,立君未贺”为由,在伐宋后灭亡谭国,谭子贤礼组织国人扺抗,坚守三月,无奈国小力弱,终将城破。谭子留弟贤荣守城,令兄贤仔至洛邑报周王,带领叔季贤春及军民百二十人携子祁义、祁武逃命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避难,为不忘其国,其子祁义改赢姓(有记载武王赐姬姓)为谭,是谭氏第一世始祖,其子孙后裔以谭为姓。
(二)谭姓迁移,遍及全国
谭子贤礼主修世系谱,又订字派“克世占亦,德宝崇星” ,因国破逃命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隐居多年,殁葬长岭。莒国也是一小国,难以存身,其子祁义尊父命携子克锦、克正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周王都城,周王认为谭不至灭,保留爵位,并封克锦为上大夫,主管兵事,称谭伯。谭氏克锦公至七代宝珍公都居住于洛邑,宝珍公在洛邑时续修世系谱,又订出字派“轩相纯方,裕为时典。济阳大玉,章祥康承。乃分别正,子家明湘。”。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诸侯国的强大,谭氏后裔也展转到秦国、楚国、魏国、韩国、赵国效力,八世云崇公秦国骑都尉,九世星照公、十世轩冕公任楚国将军,十一世伍相公任韩国御史,十二世纯菁公任魏国都尉,十三世与方公又回楚任骑都尉、将军,其子十四世益裕公继任骑都尉。十三世义方公到齐国为大夫,管理外交,其子十四世拾子公继任齐国大夫,主管齐国外交及谭邑事务,制陶工官,与战国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君齐名,开齐郡望族,后世称齐郡堂。十五世维简公在楚任刺史,续修世系谱。维端公迁到粤国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
祁义祖后裔主要有三支,一支是十五世维端公在战国时期迁居南海,后裔在吴、越及楚之大庾(今江西省大余县南境与广东南雄县接壤,为粤赣交通要道)。另一支在齐郡(今山东省淄博市)及东汉文英公迁居的湖南浯溪、江西刺桑。再一支是第十六世时英公,因楚吴交战,楚国内乱迁居并州太原广武(今山西省太原市);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秦王朝,二十世裔大定、大德、大常效力于秦,大定任陇西凤(今陕西凤翔)县令,大德去蜀中巴沙。秦二世殁,子婴降汉,秦朝灭亡,楚、汉相争,刘邦得天下建立汉朝。刘邦殁,吕后专权,二十一世玉成公为侍郎;吕后殁,玉成公助周勃(有谱记为佐齐王)诛诸吕有功,汉文帝即位,封赏功臣,玉成公封元侯,授河南弘农郡主,由并州太原广武迁居河南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首开弘农谭氏祖居地,成为望族,后世称为弘农堂。汉初至西汉未年,谭氏成为望族,封侯、拜将、至仕者众多,二十四世纶康公在汉武帝时期曾任大司空;二十六世子元公封关内侯,并有五子封侯的辉煌高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中原大乱,光武帝刘秀中兴。第三十世子强公任廉宪由弘农迁居余杭(今浙江省余杭县),续修世系谱,又订字派“崇荣良希,诚皓光宁。维作继庆,经德秉哲,业广惟勤,未知字派。龙水土成,安己之书。”;三十二世文英公任湖南都尉,迁居谭州(今湖南长沙市),是入湘较早的始祖。第三十五世荣宝公由余杭迁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荣宝公生七子云良、明良、喜良、修良、材良、德良、忠良在会稽山是第一个人口发展高峰。第三十九世皓公任东都太守由会稽山迁居豫章吉州泰和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第四十世光廷公在汉献帝建安九年任征南镇国将军。随着汉朝灭亡,三国鼎立,谭氏分居三国。四十世曾量公致仕蜀国,官至奉议郎,在蜀亡时,居湖南浯溪,有二子被流放燕地。谭氏在吴国是望族之一,四十世曾昌公(曾量公之弟)仕吴,官拜侍中。四十一世正公仕吴,官拜安北将军,镇守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四十一世绍公曾是吴帝孙权六夫人(妃子)的姐夫。孙权亡,后裔争位,谭氏因卷入吴国内乱,遭受严重打击,至此以后,谭氏不振。绍公也回到豫章吉水县居往,殁葬城郊谭埠村。从三国后期至唐初,华夏大地,战乱不止,谭氏少有入仕之人。唐朝建立,太宗励精图治,盛世太平,文化得到大发展,科举制度使基层民众有了入仕的机会。第六十四世用之公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长于七言律诗,留有《藏用》诗集一卷,《全唐诗》中收录了四十首用之公的诗。用之公进士入仕,官至御前大夫,史载:善诗官不达。因官由豫章吉州泰和县迁居建康金陵太平路当涂县贵游乡(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用之公虽官途不顺,但至此以后,谭氏又逐渐进入社会上层及政治权力中心。入仕之人众多,灿若星河。自晚唐、五代、宋、明、元、清考选进士以来,谭姓就有580多名进士。这与用之公诗书传家是分不开的,是谭氏重要人物之一。其孙国器公西昌巡司兼理军务,及后裔意诚公潼关太守,仁京公光禄大夫、龙州通判,宫公太和县令,忠公大将军,可奕公宣议郎。及至茶陵仁京公八孙,可奕公后裔三进十八宏,广东后仁京公之下八朝后裔,更是快速发展状大。唐末乱世,第六十八世仁京公归隐茶陵上方,并至书可奕公,推荐到茶陵定居;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冬,暴雪成灾,积雪数尺,时逢战乱,官府无救,可奕公救人无数。战乱与灾害连年,致使生活困难,可奕公接仁京公书,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携子守禄及家眷由豫章泰和迁居茶陵十五都枧塘(今湖南省茶陵县马江镇枧塘),又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八月十三日迁居茶陵高溪太平园(今湖南省茶陵县高溪乡),太平园地名是可奕公取的,是为了后嗣纪念祖先曾在建康太平居住过。五代十国时期进峰、进鸿、进颇三公同仕楚国高位,谭氏在湖南得到快速发展,并扩展到湖北,由第七十三世忠立公继承祖宗基业,在楚地麻城(湖北)发展。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统一中国,第二个太平盛世更加速了谭氏发展,经宋、元、明、清谭氏族人扩展到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并逐步遍及全国,及至清末开始扩展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三)谭姓重大迁徙及发展的几次高峰
元末明初谭氏十七朝兄弟入川。第八十八世玉珍公,元顺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授武昌都督元帅,位列丞相。弟玉春公授轻车都尉,官任黄州刺使。元朝钦封玉珍公(妣向氏、李氏)、玉春公(妣张氏、王氏)之子十七朝兄弟,按向氏所生福为号,李氏所生佑为号,张氏所生满为号,王氏所生星为号,以一、二、三等顺序为行。所以称福一祖、福二祖、满一祖等名号。玉珍公之子福一祖朝祯公(字四卿)袭授龙阳安抚使司,福二祖朝祥公(字慈卿,号觉兴,又号太高)袭龙阳州判、知州刺史。公元1368年朱元章建立明朝,元朝灭亡,福一祖朝祯公和福二祖朝祥公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初二日丑时(早上四点)带领十七朝兄弟子侄及蒲、黄二姓族人共78人避乱四川。到达长江川楚分界广渡口,称边鱼溪(今重庆市巫山县境内边鱼溪)分散逃往川东各地。离别时各插柳树一枝,以示兄弟长存;朝祥公赋诗一首(见后附)让各位兄弟子侄牢记,以便今后及后嗣们见面相认。福一祖朝祯公定居万县三贞里龙王坝(今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朱羊坝村),妣向氏生子元亨,妣付氏生子元社,妣龙氏生子光才,后裔现散居万县、开江、开县、大竹、石柱西沱等地;福二祖朝祥公定居重庆卫南宾县石渠里鲤鱼冲(今重庆市石柱县黎场乡老屋湾),后迁居忠县崇九里桂塘溪(今重庆市忠县金声乡桂塘溪),妣曹氏生子名光富、光显、光达。因子分家,长子光富(字镋,号思仁)迁居垫江县永安里东二甲观堰塘水井湾(今重庆市垫江县长龙乡农田村二社),朝祥公随长子同居,次子光显(字铲,号思义)迁居梁平开浦里,三子光达(字鉴,号思礼)仍居原地,妣刘氏生子名友荣、友华、友青、友爵、友禄。福三祖朝献公定居利川临溪(今湖北省利川市临溪镇)。福四祖朝瑞公落户丰都县高家镇石滩子(今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石溪),继迁石柱保家楼(今重庆市石柱县保家镇),妣宋氏。福五祖朝禧公定居涪州沙河一家坝(今重庆市垫江县汪家场),妣陈氏,生子名笔山,笔胜、笔兴,后裔迁居鹤游黑坪(今重庆市垫江县鹤游镇谭家湾)。佑二祖朝琅公定居云阳黄泥断石盘城(今重庆市云阳县黄石镇)。佑三祖朝琏公定居利川油竹坪桑树坝(今湖北省恩施州桑树坝镇),妣王氏生子名玉春。佑四祖朝瑚公定居万县、合川、大竹去向不明,妣肖氏。其八世孙名万佑。满二祖朝贵公定居丰都墨石溪沙子关(今重庆市石柱县黑金镇),妣邱氏、张氏,生子名雷、祈、藩。满三祖朝荣公定居万县大茨坪(今重庆市万州区茨竹乡),妣冷氏,生子名明恩、发恩、如恩、继恩。满四祖朝华公落户石柱保家楼(今重庆市石柱县保家镇),后迁居巫山拐子营(今重庆市巫山县拐子营),妣虞氏,生子不详。满五祖朝宗公定居梁平水车里(今重庆市梁平县金带镇)。星三祖朝寿公先定居云阳安渡河(今重庆市云阳县云安镇)后迁居石柱中坝场(今重庆市石柱县中塘乡),妣饶氏,后裔不详。佑一祖朝碧公入川后又迁往浙江余杭县。满一祖朝富公川后又迁往山东邹平县。星一祖朝福公川后又迁往广东仁化县。星二祖朝禄公川后又迁往江西会昌县。玉珍公、玉春公两年后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降明,玉珍公袭祖职,钦封信国公,玉春公敕令以道职。
谭氏入川自明洪武二年开始,前后近四百年,陆续迁徒四川或逃命至四川。主要定居在川东,及现重庆大部份地区。
以下是史上有名的几次繁衍发展高峰。
第三十五世荣宝公有七子,在江、浙各地散居繁衍。
第六十九世格公八子宣、定、安、宁、宝、宠、宽、容在茶陵及湖南各地散居繁衍。
第七十一世进峰、进鸿、进颇三公共十八子,史称“十八郎”,是湖南南部、西南部发展繁衍的高峰。
第七十六世伯苍公八子朝政、端、用、贵、彦、安、弼、圣称八朝在广东各地散居繁衍。
第九十二世仪伦、仪常二公共生十三子,史称祁阳“十三天”,散居湖南零陵、冷水滩黄泥冲等地繁衍。
第八十九世玉珍、玉春二公共生十七子,史称“祯祥献瑞,福禄寿禧、碧琅瑚琏、富贵荣华、宗”十七朝弟兄迁入广东、山东、江西、浙江、四川散居繁衍。

附:
谭氏17朝兄弟入川离别分手赋诗
1369年三月初二谭氏朝祯、朝祥等十七兄弟及子侄以及蒲、黄二姓族人共78人,从楚地麻城县孝感乡高阶沿珍珠码头(今湖北省孝感市三汊镇谭家湾)入川(即湖广填四川),于巫山奉节交界处广渡口(今重庆市奉节县永安镇)分手,各插柳树一枝以示兄弟长存,并赋诗一首,以留后人相聚为证。

本是元朝宰相家,
洪军赶散入川涯。
巫山岸上分携手,
奉境江边插柳芽。
人生在天皆由命,
好似流云水冲沙。
后人识得此诗句,
千百年前是一家。
赏析:我们的父(祖)辈原来是做过元朝宰相一级的官宦人家,现在元朝灭亡明朝己建立了,他们正用军队驱赶我们,我们只有往西逃入四川。在过了巫山的江岸我们就要分手各自去安家了,到奉节江边我们种植一颗柳树吧,它常青的树叶代表了兄弟亲情。不要悲伤,这是我们命里注定的,是老天爷的安排,就象天上流动的浮云、江水中冲击的河砂一样随遇而安吧,现留下述说这一情景的诗句,作为我们家族人的标志,告诉我们的子孙后裔只要知道这首诗的人,很久以前我们是一家人呢!
















作者:谭子亮   回复:0   发表时间:2014-06-08 19:02:5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