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2727次
1人
1个
2个
0人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士 钦 俊 德 郑州《名人传记》2000年2月发表 杭州《文化交流》2000年3月转载 钦俊德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昆虫生理学的开拓者。曾留学荷兰、美国,1950年获阿姆斯特丹大学理科博士学位。1951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归国参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四十多年来,他在除灭农作物害虫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成果累累,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赞扬,曾先后四次获国家和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造化中孕育,摇篮里成长 钦俊德1916年4月16日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城郊钦家上。钦俊德的祖父与作者的父亲是亲兄弟,作者是钦俊德的小叔。 钦家上风光旖旎,我们家乡最多的生物恐怕要算昆虫了。草木丛林是昆虫的安乐窝,在我们家里夜晚睡在床上,便可听到各种昆虫的鸣叫, 钦俊德与昆虫有缘可说是一种天性,钦俊德这位未来的昆虫生理学家,从小就生活在被昆虫包围的世界里,与许多昆虫有着深厚的感情。 迢迢学子路,艰难又险阻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钦俊德后来能够自成一家,是经过不少艰苦奋斗的。 钦俊德的父亲钦维熊是个书塾教师,能书会画,对钦俊德有一定的影响。钦俊德1924年上学, 钦俊德从小身材高大,坐立端正,精神饱满,全神贯注听课,并喜欢通过大脑思考问题,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师长都以为他天资过人,其实完全是他专心勤奋所致。 1930年,钦俊德高小毕业,考入位于湖州海岛的东吴大学附中读书。1933年又考入嘉兴秀州中学读高中。1935年家乡闹饥荒,这年钦俊德高中毕业,家里不可能负担他上大学。钦俊德便留在嘉兴秀州中学执教一年。 第二年他报考浙江大学生物系,便轻易地录取了。但是家里还是不可能负担他上大学,正愁着,不想从原来读过的东吴大学附中获悉,他的考分可以在东吴大学获得梁士诒奖学金,他便转学到苏州的东吴大学,这才圆了他上大学之梦。 1936年,钦俊德进东吴大学生物系,正好当时东吴大学生物系的教师队伍很强,成立了淡水生物研究所,使钦俊德大大增长了见识。由于钦俊德是梁士诒奖学金获得者,成绩突出,很受老师们的器重和赞许,对他格外关心,指导也格外认真。这对钦俊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为了不辜负老师们的教导和期望,钦俊德便更加努力学习。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东吴大学从苏州迁到湖州,后来战局更加严重,不得不暂时解散。1938年,东吴大学在上海复校,国,依然靠梁士诒奖学金在东吴大学继续学业。将要毕业时,在徐荫祺教授的指导下,收集上海一带的五种仓库害虫,进行观察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1940年,钦俊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这时间钦俊德博览群书,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生物学经典著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且开始进行北方狭口蛙变态时色斑的形成的试验。 1941年报2月8日,太平洋战争暴发,作为美国教会办的燕京大学停办,后来知道燕京大学在成都复校,经同学帮助,与当时筹办生物系的刘承钊先生取得了联系。刘承钊先生邀钦俊德去燕京大学生物系任助教,经衡阳、桂林,再改乘汽车经贵阳、遵义、桐梓到达重庆。 钦俊德与治学严谨的刘承钊先生朝夕相处,刘先生常常勉励他努力做好生物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这给钦俊德的印象很深。于是钦俊德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客观环境,选择自己的科研道路。这时期钦俊德在成都华西大学图书馆见到出版不久的英国魏格尔华斯著《昆虫生理学大纲》非常爱读,对昆虫生理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钦俊德在做大学毕业论文时,用的虽是昆虫的材料,但他还没有接触农业科研工作。后来在成都得悉昆明西南联大的清华农业研究所昆虫学组当时需要聘请一名研究助教,钦俊德想这是走向有关农业科研的好机会。 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了一次公费出国考试,全国录取留欧美学生200多名,钦俊德考取了动物学,被分配去荷兰留学。 身在海外,心怀祖国 1947年秋,钦俊德从上海乘海轮去欧洲。大热炎天海轮航行在赤道上,站在滚烫的远洋海轮的甲板上,乘风破浪,穿过太平洋,进入印度洋,成群的海鸥展翅翱翔,钦俊德的心潮与海浪一样不断地高涨,他觉得实现自己把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学回来建设祖国的心愿,指日可待了。 到达荷兰之后,荷兰人还是第一次接待中国留学生,所以钦俊德很受欢迎,便进入首都的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院。1948年,钦俊德参加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昆虫学家。 1949年底,钦俊德完成了“马铃薯甲虫在幼虫期与某些茄科植物的生理关系”的论文,在荷兰的期刊上发表,受到昆虫学界的重视,并得到国际承认和好评。于是钦俊德在1950年年初,获得理科博士学位。 钦俊德在荷兰完成学业后,又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荣誉研究员,进修昆虫生理学。 那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旅美的中国科学家都受到极大的鼓舞。正好周恩来总理号召旅外科学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钦俊德便四处奔走相告,与朋友相约回国。1951年2月,回到祖国。 回国初试锋芒,神州根除飞蝗新中国百业待兴,中国科学院刚刚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主任陈世骧、副主任朱弘复正在筹建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实验室,便聘钦俊德为昆虫生理室的负责人。 当时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非常严重。在成灾时期飞蝗成群结队,蔽日遮天,所到之处禾苗青草都被一扫而光。国家每年动用大批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防治,还不凑效。 钦俊德深知蝗虫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的事实,他立即停下手头的其他研究工作,全力投入根除蝗虫的战斗。钦俊德经过五六年的观察和研究,逐步掌握了飞蝗的卵期生理和生殖、食性以及防治办法,先后写出专论十多篇,先后两次向国家农业部提出了全面根治我国蝗害的具体建议。 《东亚飞蝗的生态生理等的理论研究及其在根治蝗害中的意义》,1982年获国家科委自然科学集体二等奖。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 1958年钦俊德接受了国家交给的棉铃虫和粘虫的研究任务,棉铃虫和粘虫是粮棉作物的大害虫,钦俊德非常重视这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工作。不料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被当作“脱离实际”的典型批判。 钦俊德不管他们说什么,深信他为之献身的昆虫生理学作为实验昆虫学不可缺少的基础科学,它能揭示昆虫生命活力的奥秘,又能为害虫的防治和益虫的繁殖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是一门有生命的学科。因此,他虽处于逆境,还是不放弃他的研究工作。 这一时期,钦俊德还两次接受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委托,研究了跳蚤和蚊子的生理生化,找到了敌投带菌昆虫的快速鉴别方法,为反细菌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迎来科学春天,突破世界难题 钦俊德清楚记得,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提出“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一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此,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当时我国北方棉蚜虫对棉花的为害十分猖獗。蚜虫是一种细小的昆虫,专门密集地叮在植物的嫩枝叶腋和叶背吸取液汁,使棉花、小麦、高梁、桃树等作物生长不良,造成严重减产。 解决人工饲养和大量繁殖棉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问题,是当务之急。1970年就开始调动全国各地的农科部门的力量,进行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试验,但是试制了上百种人工饲料都没有取得成功。人工饲养和大量繁殖七星瓢虫也是一道世界难题,举世都还没有人突破过。 钦俊德知道这是很难解决的课题。但是凭着他在昆虫食性和营养生理方面多年研究的实践经验,决心知难而上。 1975年~1978年,他先对七星和异色瓢虫的人工饲养进行初步的试验,重点进行代饲料的研制和对七星瓢虫殖滞问题的探索。直到1991年,《七星瓢虫的滞育及与人工繁殖的关系》和《七星瓢虫的营养需要及其人工饲料的研制》两篇论文在《昆虫学报》、《瓢虫学术论文集》上发表,钦俊德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连续十四个年头,七星瓢虫的研究终于宣告成功。 七星瓢虫的大量培养和释放,使棉蚜虫得到有效控制,确保了棉田增产。钦俊德对七星瓢虫的研究在中国科学院被誉为以任务带学科的一个典范,认为他这项科研的全部工作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为此,钦俊德获得1984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制服松毛虫,举世称奇功 1986年广州花市期间,第二届国际赤眼蜂学术讨论会在此召开,一时间,这里云集了世界各国昆虫学界的专家和教授,使瑰丽多姿的广州花市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鲜花环绕的主席台上,中国科学院昆虫生理学家钦俊德满面春风,正在做国际上首次人工培养和繁殖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成功的报告。松毛虫是一种十分凶猛的林业害虫,它能把漫山遍野的松树叶子吃光,使崇山峻岭好似经历了一场大火,郁郁葱葱的松林毁于一旦。 小小的赤眼蜂是天生的松毛虫天敌,可是自然界的赤眼蜂为数甚少,远远对付不了肆虐的松毛虫,必须人工培养和繁殖才行。人工培养赤眼蜂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国内外许多昆虫学专家研究了多年,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中国科学院昆虫生理学家钦俊德,在第二届国际赤眼蜂学术讨论会上首先宣布这项科研取得了圆满成功,使正在毁坏着世界上大约占全部林地二分之一的松林的松毛虫有了最佳的天敌,这对全世界的林业生产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福音,全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松毛虫繁殖率极搞,人工捕捉远远赶不上松毛虫的繁殖速度。 用飞机喷洒666药粉可以收到一些效果,但是260多万公顷的山地松林,人力物力耗费太大,而且很容易造成下游河水污染。过分依赖杀虫剂一来造成害虫的抗药性,害虫再次猖獗;二是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这些农药不但污染农作物和河水,还污染土壤,据说癌的发病率急剧升高与此有关。这是关系全国人民健康的大问题,几十年来要求改变这种状况的呼声日益高涨。 松林的经济价值很高,松毛虫的危害十分猖獗,大量的农药又不适宜采用,举世都寄希望于以虫除虫的办法。因此各国政府联合成立了国际赤眼蜂学术讨论会,动员全世界昆虫学家集中精力攻克着这一科研项目,为人类造福。 钦俊德所以想用人工假卵来取代松毛虫卵,然后达到大量繁殖赤眼蜂的目的,非常不容易,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1986年第二届国际赤眼蜂学术讨论会所以能在中国召开,这与钦俊德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为了拯救世界各地的松林,钦俊德毫无保留地向国内外昆虫学界公开了他的科研成果。1987年我国授予钦俊德国家级自然科学成果奖。 莫道年岁已高,且看夕阳尚好 钦俊德自从1951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归国参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五十多年来,他在除灭农作物害虫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成果累累,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赞扬,曾先后四次获国家和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 钦俊德所做的赤眼蜂人工寄主卵研制和七星瓢虫的饲养与繁殖,两项研究均属国内外首次突破。因此钦俊德的国际声誉很快提高,80年代后期起,钦俊德应邀去国外开会讲学的活动十分频繁。 1979年钦俊德被荷兰邀请任瓦亨宁根农业大学昆虫学客座教授;1980年去日本京都参加第十六届国际昆虫学大会;1982年去荷兰参加第五届昆虫与植物关系的国际研讨会;1986年在广州国际赤眼蜂学术讨论会上作中心发言。 1991年钦俊德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1992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被选为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1996年以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的身份率领中国代表团去意大利参加国际昆虫学大会。 钦俊德是我国《昆虫学报》主编,还被国际《昆虫学年》和德国《普通昆虫学》期刊聘为顾问。钦俊德一生撰写和翻译论著十余部,论文五十多篇。在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任教时培养出硕士博士研究生十余名。钦俊德今年已八十七岁高龄,仍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为除灭害虫繁殖益虫而默默地工作着。 本文最早在1993年《湖州党史通讯》、《湖州文史》和1994年《安吉党史通讯》上发表:后来经过修改充实,又在河南《名人传记》、浙江《文化 交流》等刊物上刊载。
作者:钦子文 回复:0 发表时间:2014-10-22 16:30:15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