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370671次
5人
36个
130个
702人
59部
南宫有东阳故地之称,如古版《南宫县志》就多有此称。著名史志专家傅振伦先生“以八十四岁之人,追述几十年前(南宫)之事”其文章题目就称《东阳旧闻》。然“东阳”之名源于何典?与南宫是何关系?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 据查,“东阳”作为地名或区域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最早见于《左传》,曾五次出现。第一次在齐灭莱国的记述中。鲁襄公二年(前571年),鲁成公夫人齐姜去世,作为娘家人,齐灵公欲派嫁给齐大夫的宗女和同姓大夫的妻子前去鲁国奔丧,并要求与齐有宗亲关系的莱国也派人去,但“莱子不会”。莱国不派人参加吊唁活动,使齐国的号召力和威信受到了挑战,齐国大怒,于是“晏弱城东阳以逼之”(《襄公上》)。这里的“城”字名词用如动词,是筑城的意思。晏弱(晏婴之父)在东阳之地筑城以准军事手段逼迫莱国就范。但高压政策并未奏效,莱依然如故,齐怒气难消,一不做二不休,在对峙一年多后,于齐灵公十四年(前568年)“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晏弱所筑之城便将莱包围,到四月“堙之环城,傅于堞” (《襄公上》),不但环城堆严了土,而且到了女墙之上,然后一举把莱国灭掉。这里所指的“东阳”乃“齐境上邑”,今山东临朐东南,与南宫无干。 再次出现“东阳”之名,是在对齐晋之战的记述中。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季,齐发兵战胜卫国后,乘势攻晋,以雪平阳战败之耻,齐军以胜军之势,一举攻占晋的都城,之后分兵两路,一路进孟门(晋重要隘道)、一路挺进太行山,并在山巅树立胜军标志,然后班师回国。此时,晋乘齐军撤退之机,让“赵胜帅东阳之师以追之”,平原君赵胜追伏晋军获小胜。这里的东阳即“晋之山东魏郡、广平”(《襄公下》),也就是今河北太行山以东地区,南宫之域即此。韩、赵、魏三国分晋,赵氏尽有东阳之域,赵氏以赐扁鹊田四万亩,即此地。这也是日后南宫建扁鹊庙称东阳故地的因由。 另外在记述晋鼓之战的一段文字,也出现过“东阳”之名。晋战败了鼓国,出于战略考虑,没留兵占领,只把战利品带回,进献宗庙后就让被俘获的鼓子回国了。然而鼓子回去后不但没有感激之意诚心归顺,反而背叛晋国归属鲜虞。于是晋顷公六年(前 520年)六月再次向鼓发难。这次发难晋没用阳谋,而以“荀吴略东阳”为名,让荀吴在巡视东阳之地的过程中,暗渡陈仓,派部队伪装籴米的人,背着皮甲在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城门外假装休息,随后乘机出击,一举将鼓灭掉。此处所指“东阳”为“晋之山东邑”(《昭公下》),是个区域名,这里的“山”是太行山,之后为战国卫地,后属赵,为河北太行山以东地区。此地即包括今南宫之域。 还有一次是在吴鲁之战的记述中,提及“东阳”。此战发生在吴王夫差九年(前487年)。吴为了邾国的缘故而攻打鲁国,“克东阳而进”,攻克了东阳后,继续进击,驻军五梧(地名),第二天又驻扎蚕室(地名),鲁国进行了强烈反击,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鲁胜而受辱,与吴定立了城下之盟。这里的东阳在今山东费县西南,与南宫无关。 由以上考释可知,东阳有时作为地名,有时作为区域名,齐、鲁之东阳多有确切地点,为地名,皆在泰山以东,均与南宫无干。而晋、赵之东阳多为区域名,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皆囊南宫之域。此后,秦所置东阳县,在安徽天长市西北;汉置东阳县在山东武城东北;而三国时所置东阳郡则在今金华市,一直沿用至今。此外还有一个古城名东阳则在山东青州市。而南宫称东阳故地则源于其域为晋赵东阳地之故也,其历史之悠久由此可见一斑。 東陽堂官氏 始祖 : 官膺(唐) , 註 : 始祖諱膺, 蒲州解梁人, 本姓關,因唐代黃巢亂,攜祖母逃入福建寧化縣,改姓官,子孫即立官字為姓. 散居地 : 廣東省龍川縣及臺灣省新竹縣芎林鄉等地.
作者:官汉阳 回复:0 发表时间:2014-10-23 22:34:12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