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TAN  

03-07

437650次

5人

16个

364个

4632人

424部


[主楼] 《中华谭氏源流考》

第三章 谭氏族源辨析
上章所提的“谭子”,作为西周王朝的侯爵中五等中的四等--子爵。在成周时封七十一国之中并无“谭国”,所以 “谭为不得姓之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治郡县亦无“谭”。但《左传•庄公十年》明确所载,在公元前684年,齐师伐谭,谭国不能力敌,“谭子奔莒” 国君奔邻国“莒”避难。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置弘农郡,其辖陕、渑池、 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雒等十一县。
“谭氏望出弘农”有两层意思:①古谱记载“奔莒即郡称弘农”指的是“谭氏来自弘农故地”,故谭氏总堂称《弘农堂》,而并非自西汉始才有此郡望。②在弘农郡故地屡世仕宦,也称“望出弘农”。而《齐郡堂》是留居青州的谭氏后裔所立的总堂名。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对先祖的源流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所以,对于谭氏的源流的说法众说纷纭。
谭氏系出“赢、姒、姬、子、己、妫”的说法都有,到底出自何姓?
(1)出自“赢”姓
一说:夏封高阳氏之裔,伯益次子“若木”为徐侯,周武王封其裔36世“姬孝公”于“谭”,51世“祁义”始姓谭,71世“玉成”迁弘农。
二说:夏封高阳氏之裔,伯益长子“大廉”承伯益爵位为箕山诸侯,其裔附周伐商,周武王封其裔53世“襄”于“谭”,54世“雍”始姓谭,73世“宣”奔莒,76世“祁”周匡王四年(前609年)迁弘农,97世玉成迁南粤。此二说都自认为是位于今城子崖古谭国“前684年奔莒谭子”之前的谭氏源流世系,事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如冠以“谭”是不能成立的世系。我们从下面的文献就可以看出:
《竹书纪年》有记载:“夏后相三年,征风夷,皇覃氏西迁颛顼之墟”。说明伯益族人建立的“皇覃氏城”(城子崖龙山文化层)已被夏启族人占领,皇覃氏被逼西迁。“皇覃氏城”变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领地。“伯益”并未继承“大禹”的位置,一说被禹子“帝启”所杀(见《容成氏》 “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一说 “避子启于箕山之阴”(见《孟子.万章上》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不论怎么说,证明在“大禹”后代到来之时“皇覃氏”暨伯益之后已西迁。在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的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有“覃”这个徽识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国”之器。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大批窖藏青铜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这两行铭文,与当时的“皇覃氏国”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所有这些东西,都证明了“皇覃氏”已西迁。虽然“夏”姒姓后代,未见记载何时离开城子崖,但1990年考古发掘结论证明其在“夏”代末已离开
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学家对城子崖的最终考古发掘证明“城子崖”没有“商周”文化层,暨“夏”代末至“西周”初,“城子崖”有700余年断代。而此二世系记载“谭”建国的时间都与考古发掘所见不符。其唯一可依据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对“郯”与“谭”的混淆记载:《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
司马氏撰写的《史记》对“郯”与“谭”的混淆记载造成历代谭氏族人对远祖世系混淆不清,将“郯”姓世系混淆为“谭”姓世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各地谱牒再次大多烧毁后,新修的谭氏族谱、志,出现了更多的误传。

(2)出自“姒”姓
此说最根本的依据是:第一,“夏后相三年,征风夷,皇覃氏西迁颛顼之墟”。此时大禹后代,大将“汝艾”占领了位于城子崖的“皇覃氏”故城。之后未见史书记载大禹后代从此地迁出。故推测后来的“谭国”就是“汝艾”的后代所建。第二:“姒”姓说的始作俑者是万姓通谱载,明朝苏平仲“谭氏家谱序”。以明朝的文人所著的家谱序来作为论据,未免太草率。
(3) 出自“子”姓
此说主要依据“平陵为殷商帝乙之都”的传说,认为“谭子”与商帝乙“子姓”为同姓。此说实为误解。谭子的“子”为爵位。商帝乙“子姓”的“子”则为姓氏。是把“子爵”与“子姓”混淆的缘故。在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对“城子崖”的初步考古结论,误把属于岳石文化时代的“黑陶文化城址”当成了“龙山文化城”,因此“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认定。混淆了“城子崖”没有“商周”(夏末至周初)文化城的事实。在城子崖北五里河叉处,发现商周文化遗迹,但并无城址。当为商遗族采盐之地。


(4) 出自“己”姓
“己”姓出自“莒”,因谭子奔莒,故有己姓说。“莒国”己姓子爵,开国君主为兹舆期。旧都介根,春秋初迁于莒。
(5) 出自“妫”姓
因公元前684年之后,“谭国”逐渐成了齐国的附庸。故有“谭,齐所出”之说。公元前386年齐国大臣田和被周王室列为诸侯“妫”姓,彻底取代了姜姓政权,但仍以“齐”为国号,都临淄。故有谭氏“妫”姓说。有人认为:“谭”人夺了“田齐”的权,后“谭”得以复国。但此不见有史籍记载,我斗胆认为这是臆造。
(6)出自“姬”姓
出自高辛氏帝喾“姬”姓说,江西刺桑谭氏宗支、江西浯溪谭氏宗支,湖南《弘农堂》宗支,广东梧村宗支等四大宗支的谭氏老谱序都有记载。谭氏系出自高辛氏帝喾,其后裔古公亶父幼子季历传虢仲,武王克商封虢仲于宏农,为西虢侯。传至六世西虢侯时,其三弟名“懿”官拜车骑将军,随周穆王东征有功,周穆王封“懿”于“谭”为谭国,子爵。关于谭国始建于周穆王时期,衍昌公宗支古序有较详尽的记载,《弘农堂》宗支古序也有记载(见宁乡五修谱谱),梧村宗支也有记载(见梧村谱)。这些古谱记载的“谭国”建立时间与20世纪末考古学家最终对城子崖考古发掘得到“谭国”建国的时间出奇的吻合!
所以说周穆王封懿于谭,子爵;前684年谭子奔莒,以国为姓,以爵为名。

第四章 驳谭氏 “伯益赢姓之裔”
谭氏为“伯益赢姓之裔”说,在20世纪末,新编的谭氏《族谱》、《族志》之中广泛被认同。2007年陕西宝鸡编撰的《中华谭氏通志》也采用了该篇世系作为“谭氏总序”,因此造成世人以讹传讹,几成众口铄金之事,快成三人成虎定局。
谭氏为“伯益赢姓之裔”说,首先它有一个完整无缺的传承世系。但是这个世系明显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1、该世系用传奇的手法从轩辕到明弘治六年,每代都有非常详尽的生卒记载,从“八世若木生于公元前2241年”开始,至 “129世永星生于明弘治六年”止,每一代从无间断。事实这样详尽的记载是不可能的。《竹书纪年》在晋代重现于世之前,公元前2241年至公元前899年这段历史,根本就没有其它任何详尽纪年的史料存世。
2、该世系记载:“二世少昊金天氏、三世颛顼高阳氏、四世女修高辛氏。记为连续的祖孙传承关系,查古史并未见记载。“少昊金天氏”,东夷族首领。以鸟为图腾,任官都用鸟名。“颛顼高阳氏”黄帝子昌意孙,居帝都(今河南濮阳西南)。 “高辛氏帝喾”为黄帝子玄器之孙,是商族、周族共祖。 而 “四世女修高辛氏”,此说毫无根据。对于这些远古时代,史学家将其列为“传说时期”,如此列为祖孙关系则毫无根据。
3、史书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这样笼统的时限记载了“夏”的大约历史时间,并不能确定“大禹”后代具体执政年限。“伯益”是否继承“大禹”的位置?一说被禹子“帝启”所杀(见《容成氏》 “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一说 “避子启于箕山之阴”(见《孟子.万章上》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如上可知,在“夏”这个朝代“大禹”后代尚无确切记年,“伯益”的后代怎么可能有详尽的记载?
4、“帝启”建立奴隶制政权后,《竹书纪年》有记载:“夏后相三年,征风夷,皇覃氏西迁颛顼之墟”。说明伯益族人建立的“皇覃氏城”(城子崖龙山文化层)已被夏启族人占领,皇覃氏被逼西迁。“皇覃氏城”变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领地。并开始了新的城池建筑(城子崖岳石文化层)。
5、“早期在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晚期的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有“覃”这个徽识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国”之器。“近年,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了一大批窖藏青铜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这两行铭文,与当时的“皇覃氏国”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
在殷末周初,地处东方有族徽“皇覃氏”标志且重达几十公斤的青铜器物怎么会出现于陕西、河南等地和“四川都江郾流域”呢?这值得深思! 带有“铭文族徽标志”的青铜器,这是一个氏族的象征。这不可能是“谭国”(应为:“皇覃氏国”)经济文化与巴蜀古国直接交流的证据。标有‘皇覃氏铭文族徽’的器物,在商周时代出现在“陕西、河南等地”和“四川都江郾流域”,应该就是“皇覃氏西迁”的证据。表明在这些器物被窖藏之前更早的时候皇覃氏族人西迁到了这些地方。不得已时才将这些器物窖藏。
6、《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记载,徐氏为颛顼,皋陶的后代。禹时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于徐国。其后,历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从周公旦开始,周成王、周康王几代中,西周和徐的战争是最频繁的。徐国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叛乱,抵制周公东征。徐国的驹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黄河边上。徐夷后人为“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而自豪。鲁侯伯禽(周公旦儿子)经常不断地与徐戎摩擦,《尚书•费誓》载:鲁与徐戎、淮夷有过激烈的战争,鲁国受到威胁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开国都的东门。至周穆王时,徐国之君徐偃王‘嬴诞’在位,行仁义,结众心,颇得百姓拥护,四周有36个国家都派人向他朝贡。后来,他曾举兵进攻周朝都城,被周穆王打败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一带的山中隐居下来。周穆王别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由此可见:从周公旦、周成王开始,至周穆王东征,姬姓周族与赢姓徐夷都是冲突不断。“从周公旦、周成王开始,徐国就参与了以武庚为首的商殷残余贵族的叛乱,抵制周公东征”。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周公旦、周成王怎么可能再将徐夷册封到腹地建立“谭子国”呢?(“鲁”在南,比邻“徐”;“谭”在鲁之北。)周穆王东征打败徐夷。《诗经•大雅•常武》篇说:“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截彼淮浦,王师之所”。其中“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意思是说顺着淮水的边岸,省视这个徐国土地。这也证明了,徐人在当时已经南迁到了淮水附近。“淮浦”是指徐国的腹地、都城所在地。“截彼淮浦,王师之所”是指王师占领了徐国的战略要地和核心区域。从此,周穆王把赢姓徐夷由二等“侯爵”降到了四等“子爵”。此后‘徐子国’对周王室规规矩矩延续了数百年。再因“徐”与“吴”不断有冲突,到公元前512年,吴王派孙武、伍子胥兴师伐徐。北渡淮河,决泗水淹徐,徐子奔楚。《左传•昭公三十年》中说,“徐子章禹断其发,携其夫人,以逆吴子。吴子唁而送之,使其迩臣从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帅师救徐,弗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48个字让后人明悉徐王奔楚,城池被毁的秘密,但对于徐王为何要奔楚,奔楚之后徐人又落脚何地,史书上找不到任何痕迹(现代考古证明最后生活在江西宜春靖安县县内)。徐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649年,共有44代君王。其区域先在鲁南郯城一带,后迁至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大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彭城因徐国而改名,成为九州之一的徐州。徐在西周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韩非子》说他地域五百里。嬴若木于徐国开始为侯,其后裔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公元前414年,周列王十二年,吴越再灭其方国“郯”。后人(包括《元和姓纂》作者及谭氏先辈谭嗣同等)在撰写谭氏族谱序时,把谭氏起源确定为“赢”或“姒”,首要原因是因为今山东大部分地区远古时为东夷族领地,“夏”代时又被“大禹”后裔占领,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后来的“谭国”与他们一脉相承。更重要的理由是司马迁写的《齐.太公世家》:“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的记载把“郯”和“谭”混淆了!因“郯”是伯益后人的封国,古人不知城子崖地底下的事,认为《史记》绝对正确,导致后人得出“谭氏出自赢姓”的错误判断,以致历届修谱混淆不清。
7、二十世纪末,考古界对城子崖细致的钻探和发掘,用铁的事实证明:城子崖没有“商代”文化层。同时,为了解决城子崖“黑陶文化城的年代和是否存在岳石文化遗存”两大悬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对遗址进行“四有”勘探试掘的基础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0年3月,所长张学海带领研究所部分业务人员,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复探与试掘。最终确定:“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龙山文化城是这次的新发现,同时对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城子崖”最新的考古定义,也最终证明了“谭氏始于伯益赢姓”,由“皇覃氏”一脉相传至公元前684年“谭子奔莒”的世系记载是错误的。

作者:谭霖   回复:0   发表时间:2015-01-07 12:33:31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