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彭武恒

08-20

3899次

1人

1个

27个

1人


吧主: [申请吧主]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三)特色习俗对宗族文化的丰富

(三)特色习俗对宗族文化的丰富
德时公迁移居抹朵之后,入地随俗,很快就成为这方故土的主人,适应了这一区域的文化习俗,得到了彝族同胞的认可,那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融入了彝汉杂居共同发展这个大家庭,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原有的习俗在扬弃中继承和发展,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一举措,大大丰富了宗族文化,使宗族文化更有特色,更具有亲情感和亲和力。
结婚嫁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抹朵老寨都是这样说的。孩子长大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者是自由恋爱,最终都要举行结婚仪式。在农村,达到结婚这一阶段,一般要经过定婚,也叫做插香、压八字和举行结婚仪式三个阶段。
定婚。也叫“插香”,媒人说成后就要举行“插香”仪式,男方要带着至少四套衣服或礼金、酒、肉、米到女方家,与女方家的亲戚朋友见面,大家都知道这件婚姻大事,这庄婚事就算是决定下来了,用乡亲们的话说,就是小马儿就有了桩啦。
压八字。 就是在定婚之后,如果双方同意结婚,就要举行“压八字”仪式。主要是办两件事情,一是男方将确定了的结婚日期告诉女方。二是送来结婚时姑娘穿的衣物,以及赠送给父母的礼品衣物和礼金。这一次男方家拿的东西比“插香”时的还要多,一般由男女双方协商确定。女方家还要操办“八字酒”答谢亲戚朋友们,也有的人家为了省时省力,在结婚时正酒前办一顿“八字酒”答谢亲朋好友,但是不请是不行的,这会让人们笑话和睥睨。女方家从现在开始就要准备陪嫁给姑娘的用品、用具和箱柜嫁妆。
花姊会。就是到了结婚的日子,女方家的正酒是确定日子的早上办,男方家是晚上办。但是都要办两顿,女方家在确定日子的前一天晚上办给女方的客人吃,这叫做“花姊会”。男方家要派与新郎官一辈的表哥或者表弟,以及年龄上小于自己的弟弟,送化妆品和穿带的装饰品,以及肉和米到女方家。同时还要煮鸡蛋,一般为双数,用红色将蛋皮涂抹,送给新娘子作为化妆用。
姑娘的哭泣。这是礼仪性的哭泣,一是如果男方家来的礼物姑娘不满意,姑娘就会以哭的形式诉苦,或者谩骂男方的人,并让男方家来的人将东西背回,直到达成共识才会罢休。二是如果娘家赠送给的东西姑娘不满意,也会用哭诉的形式诉苦。三是上骄或者上马前,与父母哥姐弟妹分别时的思念,依依不舍时,挥洒出离别的泪花。
挂彩。也叫挂红,娶迎新娘的前一天,舅舅或者姑姑家来为侄子挂彩,意思是表示衷心的庆贺。舅舅和姑姑越多的人家彩红也就越多。到了迎亲接新娘子这一天,新郎官的胸前和左右手腕都要戴上舅舅和姑姑家送来的大红花去迎娶新娘,新郎官来到新娘家后,作为“押礼”的舅舅将红花取下,挂到新娘家门头上,待娶亲的时间到,在行礼之前,将挂在门头上的那一朵红花带在新娘子的胸前,方能行礼。进入男方家行礼时也是这样的梳妆打扮。
结婚的那一天,新郎要驮上糯米做的大粑粑和礼品,在押礼[新郎官的长辈一般由舅舅或者姑爹做]、“陪郎”[即新郎的伴侣,由新郎官的表兄弟做]、接亲[由男方的妹妹、表妹做]、帮忙抬箱柜的人和乐队的陪同下,吹起唢呐,敲锣打鼓的到女方家去,这叫娶亲。到了女方家门前,要将新娘子和新郎官戴的“红花”挂到女方家的大门头上,即可坐下就餐。这时女方的弟弟,就会将拉来给新娘骑的马笼统拿下藏匿起来,然后向新郎官要“麻笼钱”,新郎官必须拿出“麻笼钱”,马才能拴走。时辰到了,新娘在哭声中由送亲的姐妹搀扶到正堂屋内行礼,向天地和女方家的列祖列宗、父母高堂、亲朋好友鞠躬以示谢意,之后由新娘的哥哥或者弟弟抱上马,同时送给新娘告别礼[也就是红包,由娘家人送给]。男方的押礼、陪郎在新娘家吃饭时,就要将自己吃的碗筷装到衣袋里,如遇到路途中打雷就拿出来用脚踏烂,以示化解。在接亲的途中,遇到相对的一方也是结婚的,路途相遇害时,双方新娘要互相换雨伞或者毛巾。如果遇到送葬的人群,就是出殡,与送葬的人群相遇之后,要反过头去吐唾沫,或者对着灵柩撒五谷杂粮。接亲的队伍,抬着新娘家赠送的家具和铺盖等物品回到新郎家,先按在新娘家行礼的形式行完礼,新娘见过公婆,在接亲的引导下就可以步入新[洞]房。晚宴之后闹新房之前,新娘要端出自己亲手做的鞋子,赠敬给公婆和其他的长辈,这叫做穿鞋。接受穿鞋的人,要准备好钱,三元或者几十元可以随心,没有严格的规定,在新娘用盘子将鞋子端上来时,就将钱放到托盘上,这叫做还礼。穿完鞋,同班等辈的表兄、弟之列的人就开始闹新房,做节目、打花脸,难为新娘和新郎官,不做节目的,有的不给睡觉,闹到天明。结婚时,新娘骑的马要由男方家的晚辈去牵。在结婚日子的第二天上午男主人家还要办一顿饭,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以表示共同庆贺,同时为女方的亲戚朋友们送行。
祝米酒。生孩子,这是生命的起点,生命就是从出生到成长,再回归到大自然的这一过程;也就是从不知到有知再到不知的回归到自然的全过程。孩儿出生的时候,人生之初,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平等而伟大的,所以父母都视为宝贝,亲戚朋友都会来祝贺。孩子出生后,生男孩姑爷要抱着老公鸡到丈母娘家报信,丈母娘家会将公鸡留下,再拿一只母鸡给姑爷抱回来;生女孩子,报母鸡,还给公鸡。过不了几天,在丈母娘的组织下,女方家的亲戚就提着鸡蛋、大米、红糖,丈母娘家要带着背兜、小衣服、小鞋、小袜子一起浩浩荡荡的来到姑爷家,这称之为“送祝米”。姑爷家要举办满月酒,也叫祝米酒,这时男方家的亲友也会一同来庆贺。出于礼尚往来,姑爷家还要准备小礼物赠送给亲友。
抓周。这也叫周岁生日,孩子满一周岁,要由婆婆家准备各种各样的东西,给孩子选择,这叫“抓周”。意思是孩子抓到什么东西,他将从这个方面发展,以预测孩子的人生未来。这也是家长们对孩子的希望。有钱的人家做得最认真,贫困的人家也就是程序到位,意思一下而已。都是为了面子,在虚荣心支配下,多数都硬撑着去做,不办怕人笑话啊。其实有很多的事情都是如此,你不想办,但是又不得不去照办。这就是要迎合社会,才能减轻来自社会议论方面的压力。当然也有少数人是想方涉法的去做,各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那就是变了味的,以张扬和盈利为目的的习俗。
贡鲁班。建房起屋要贡献鲁班,传说鲁班发明了锯子、刨子、墨斗、钻子等土木工用具,所以被土木工匠称之为祖师。因而建盖房屋时,都要在新建设的房屋正中间,将来用于做正堂屋的那一间设一神位,用斗装满五谷杂粮,用升装满大米,以及刀头肉、酒和香纸腊烛贡献他。一是对他表示尊重。二是求请他在天之灵保福保佑,建房人家平安幸福。
上梁。梁就是房屋正中堂屋房顶上连接两端的横木,也称之为栋梁,姐妹家建房时,作为兄弟的后家就要去上梁,也就是用红布扎成一朵大红花,挂在精心选用的,上好的用于做梁的横木上,并押上钱,吹着唢呐,放着鞭炮,请来亲朋,送到建房的姐妹家。当建盖房子的柱子竖起来之后,就举行上梁仪式,将建房女主人兄弟家赠给的梁抬到正堂屋,主墨的大师夫,手持鲁班斧,在梁的正中凿开一个方孔,孔里放上五谷杂粮和金钱,表示样样都有,从开榫凿孔的第一斧,主墨大师开始念吉言。女主人的后家还用米制作成粑粑,并用颜色图成五颜六色,称之为飘梁粑粑,并在其中参有一分二分的零钱,同时配有两只桶装上一定数量的水,当用绳子将披戴着红花的红色栋梁从下往上缓缓吊起时,帮忙的人站到柱头上,将飘梁粑粑和零钱以及用松毛沾着水从空中抛散,客人们在地上争着捡粑粑和零钱。以此同时,主墨大师一步一个吉利,踏着楼梯,称之为银梯往房屋顶上攀登,每攀登一台,嘴里念诵一句子吉言,登第一台时念到“脚踩银梯一步,黄金白银满屋;脚踩银梯二步,世世代代幸福;脚踩银梯三步,举人状元层出,脚踩银梯四步,子孙高官厚碌……”这时的唢呐吹奏的是发财调、升官调,在鞭炮的齐鸣中,主墨大师还是一步一个吉利,一直念诵到房顶,到栋梁安装好为止。
烧锅底。俗话说,人大分家,树大分丫。有几个儿子的家庭,结婚之后,就算是成家立业了,要另立门户过日子,就得瞧一个黄道吉日,建立一个新家。这时女主人的后家,也就是父母兄弟家,要准备炊具和钱粮,请来亲朋好友,吃第一顿饭时,共同庆贺,这叫“烧锅底”,意思是祝贺新人新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葬礼。俗称黄泉之路,哪就是人生的归宿。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有生就有死,这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也有人消极的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不管怎么说,人的生命终结了,并不是一切都可以了事。繁忙的是活人,孝子贤孙是发自内心的忙;逆子逆孙是装模作样的忙;出于各种目的的都有,也有的是畏惧闲言碎语,生前是逆子,死后的一瞬间就变成了大孝子。织钱糊佣,五马六象,办夜、绕棺。自然这些工作是一般的人家都要做的。奶奶去世时,是破四旧之后了,很多的习俗政策上不准做,但是父辈们还是按常理简单的料理了后事。按习俗老人去世时要在口里含上钱币,这叫“落气钱”,同时烧香、烧纸、然放爆竹。男的要剃头,女的要梳头,洗澡后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鞋袜,戴上头巾,有钱的人家还要在身体上裹上蚕丝再穿衣服,均要由晚辈们的男女分别来做。在当日或者最迟三日内要入棺,入棺时要取出身体上一切金属的东西,棺木内可填充生前穿过的衣服和草纸,金属类的一切东西既不能入棺,也不能随葬。装好后庭放于正堂内,父母还没有去世的不能庭正,要斜着一点。然后用松柏的枝叶扎起灵堂,晚辈身穿白色孝衣,在接近出殡的前三天晚上要请先生办夜,晚辈要在灵前下跪敬孝,先生为亡人超度亡灵。出殡日到的前一天,女老人去世,后家为大,上祭时后家不到姑娘家和晚辈的祭就不能先进入。孝子们还要到室外跪着接祭,亲朋好友端着斋饭、水果、副食来祭奠时要下跪,出于礼貌,孝子要在灵柩两侧谢跪,也叫陪跪。来上祭的人家会请锁呐、狮子灯、金钱棒队来玩耍。宾客中有能歌者唱起孝歌,热闹亡家,安慰亡灵,孝家要准备夜宵,慰劳各位亲朋好友。出殡前先起棺,就是把灵柩从室内抬到院子里,同时撤除灵堂,然后请年长的,为人比较好的老人扫屋。孝子们围着灵柩吃团结饭,做姑娘的要教纸糊佣人为亡人做事。典主开始时,灵柩前摆放着倒头蛋[亡人断气时煮了敬献的鸡蛋]、各种食品、水果、笔墨纸砚、杯子等。典主就是将亡人的生平事迹记录在灵牌位上,典主的老人用针扎亡人儿子们的中手指,用血点在灵位各人的名字上。典主的老人一般都是当地为人和家景较好威信较高的人。记完生平事迹,老人会将各种物品拿一点给亡人的子女们,如果亡人家境好,为人好,寿诞长的,这时周围的人们就会去抢桌上的物品享用,期望自己及孩子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以及将来的前途像亡人一样的幸福美满。一切做完之后就开始出殡了,在灵柩上绑扎好陪葬的公鸡,这叫“葬棺鸡”,放在灵柩上抬到坟山。出殡开始,一位老人背着用纸做成的“阴钱”,走几步丢一张,在前面为亡人买路,传说不买路土地爷不准走。主孝手里握着“哭丧棒”,意思是背着灵柩走在前面,其余孝子和送葬的人跟在后面。到新墓地内,要先用钱纸买地,并说明买地用途,由先生主持。在下井前,还要将“葬棺鸡”杀了,拖着带血的鸡围着坟地转上三圈,意在划定阴界。下井前姑爷要去砍树枝盖马厩,给亡人做的各种纸马鹿象,钱纸全部放到井内焚烧,然后在井底放上木炭、扣上九九共八十一个小碗,先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硬币、五谷杂粮撒给儿女们,灵柩下井后,先由儿女们用后衣襟装泥土掩埋,然后大家一起掩埋,有钱人家灵柩外还要用砖巩起来,地上打起月台,适合立碑的阴地还要打起石碑。出殡的第一天晚上,儿女们要给送上山的老人送去火,送到坟堂内;第二天晚上送到半路;第三天晚上送到村口。第七天要为亡人烧七,也就是给去世的人最后一次烧他生前用过的物品,一共要烧七次四十九天。长辈和父母去世,第一年过春节时对联只能贴白色;第二年贴黄色;第三年贴绿色;第四年才能贴红色;意思是衷心哀悼三年整。
上祭。这是汉族的习俗,原于周武王时期,后传至民间,各地在仿效中又有增减,形式和内容也就各具特色。抹朵的上祭,指的是老人去世之后,亡人的姑爷家和儿子媳妇的兄弟家,以及侄子、侄女辈均可以作为合理的上祭人。在现实生活中,讲面子的人家已经扩大到了亡人的堂侄女和干女儿家,以及其他的侄子女。程序上是,在亡人发殡的前几天,侄子女们就要到亡人的儿子家门前去放鞭炮,这一行动被称之为吊孝,意思是告诉主人家要去协商上祭的事情,在征得同意之后,这叫做接祭。凡同意接祭的人家,在出殡的前一天下午,就要杀猪、牵羊,扛着祭章、吹着唢呐、带着狮子灯队、金钱棒队、放着鞭炮,在亲戚朋友们浩浩荡荡队伍的簇拥下,来到亡人灵前跪拜吊唁,宣读祭文。祭文一般只有后家和姑娘家书写,其他来上祭的侄女和干女家不写,内容主要是言表亡人一生功绩,所受之苦,让后裔们怀念和学习亡人的为人、处事、持家、建业、仰老抚幼的不朽功绩和精神,并发扬光大,以此来实现和推动宗族文化和道德的传承。
(四)扬弃习俗与良好的精神寄托
这些习俗是在缺医少药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虽然与科学格格不入,我们仅仅是作为一种精神治疗法进行探讨,从患者心理学的角度,可以减轻病患其心理的负担,有了良好的心理寄托,同时也就可缓解病患者对病情的心理压力,有利益病情恶化,实现治病救人。所以,对于以下习俗,作为文化,就是要抛弃迷信活动的内容,在扬弃中保留优良的部分。
过棺。这是抹朵这一区域里独有的文化习俗。就是那些有文化、懂礼貌、平易近人、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不错,在当地德高望重,寿诞又好的人去逝之后,在发殡的这一天上午,待先生典主之后,让未成年的男女从亡人的棺材下占过来,再从棺材上跨过去,反复三次,就取一个以棺有谐音的名,并且将“棺”娈为“官”,男性取官宝、官才、官金、官明;女的取官菊、官凤、官英或官芳等等,以一种良好的心愿,让取名的人象亡人一样厚德载物,担当重任。
培坟竖碑。这是凝聚族人的教育,也是道德传承的形式。培坟竖碑就是祖坟年久失修,塌陷严重时,后人重新修造的过程。为了不惊动祖先,要先看好日子,确定一个八方大顺的黄道吉日,才可以破土动工。这一天要杀猪宰羊,燃放爆竹,砌砖累土,挂纸烧香,后辈子孙们跪拜磕头,祈祷许愿。亲戚朋友们也会提着爆竹、酒水、香烛来庆贺。如果是决定在坟地内就餐,斋饭献完之后,族人和宗族中的姑娘姑爷、亲戚朋友则可在坟堂内开饭。规矩是,就餐时一般是男性在月台内,女性在月台外,也有的是培完之后回到家里来就餐。不管是什么形式,都是对亡人的思念,都是教育后人要传承祖德,敬老爱幼。
拜石神。这也是一项以石头为神的习俗活动,在离老寨村子不远的十字路,哪儿有一块大石头和周围的石山连成一遍,唯有当中的一块比较高大,距离它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块,相对要小一些,在两块石头的中间有一条缝,马要通个这条缝,都有一些困难,所以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夹马石。在这一块石头的夹缝里,生长着一棵很大的,被当地人称之为洞青树的阔叶灌木,四季长青,长年不落叶,因此被视为神树。不知道从何年何月开始,神树周边数十里的村民,如果有小孩子不乖、夜哭或者是不听话的情况,就带着贡品、糖果糕点,来到这里拜石神,寻求一名字。拜完之后,就以石为姓取名,男性叫石生或者石长生、石坤、石有,女的叫石花、石莉或者石莉萍、石香等等。总之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小孩能够聪明伶俐,全家万事顺心。
指路碑。指路、达桥、建碑都是为了表达一个良好的心愿,都是希望小孩子乖,不哭不闹。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有的人家在请先生看书之后,建造指路石碑,在小沟上建桥,以修桥补路、行善积德的方式来获得心里上的期盼和平衡。指路石碑一般都会这样雕刻,“天黄地绿,小儿夜哭,行人念过,睡到日出。”人们把美好的心愿和道德传承寄希望于实际的修桥补路、行善积德,这是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须的。
竖筷子。这也能治病?人生中不仅有很多困难,同时也会遇到很多灾难。在科学和医药不发达的解放初期,很多事情都是不得已而违之。有一次奶奶生病已经几天了,请了几个医生来看过,都没有好转的迹象,实在没有办法了,就神药两解吧,妈妈和大姑交换了一下意见,大姑就舀来了大半碗水,拿了三支筷子,到贡桌面前合手作揖,烧上钱纸,对着各路神仙和列祖列宗祈祷,我听到大姑说“也许是问好成歹,好心办了坏事情,望近快解除磨难,平安度日”,以这种形式求得保佑。筷子树下去,也就站着了。说也奇怪,有的时候还真灵验,竖起来的筷子都还不倒,病一会儿也就好了。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偶然,并且是药物作用下的偶然。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这样做可以缓解病人的精神压抑,促进全身及脑部血液循环,起到精神放松,压力减轻,缓解疼痛的作用。
泼水饭。那是精神治疗的另一种形式,如果竖筷子后病还不好,在无耐的情况下还有一招,那就是泼水饭了。泼水饭就是用斋饭,肉及小菜、饭拿到供桌上敬献,敬献时要点香、烧纸、作揖、磕头,跪拜祈祷完后,将肉及菜、饭剁碎,与点香、烧纸的灰混合,用大碗装上,加上水,一同泼到村外的路上,最好是十字路上,让鬼、神及列祖列宗领走,望带走病魔,使病人平安。这种做法起到的仍然是减少病人的精神压力,实现精神治疗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逢年过节,为了表示对列祖列宗的敬意或思念,将祭献完了的各样食品选用一点剁碎后,泼到村外的路旁或者十字路口,让列祖列宗领走,以求得祖先和仙人们保佑全家一年四季平平安安。这是人们渴求一种良好愿望的实现,是人们对祖仙和神灵的敬意,直到现在,偏远的农村也还有人使用着这一方法。
扫火场。这是在被大火焚烧之后使用的。1963年抹朵老寨村的大公房在用煤火烘烤公、余粮时引起火灾,一场大火把“大公房”烧了一个尽光,村里的老人们说这是火星娘娘带来的灾难,在清理火场之前,要请道师先生来扫火场。于是老人们就端着大碗从老寨村到新寨村、平子地、火头地要百家饭,供“扫火场”专用。据说百家饭可以化灾,这完全是为了安抚人们的恐惧心理,实现精神抚慰。大火之后村民们惊恐万状,难于平静下来,以此种请求神灵保佑的方式,让全村人们心灵有一种平静的寄托,让惊恐的心情镇静自若,渐渐的平静下来,面对新的工作。用科学的表达来说,就是把人们从亚健康心理状态上拯救过来。
还祸岁。也就是久病不愈的人,在没有办法医治的情况下,请来端公[神汉]、寺[仙]娘婆,也就是施行巫术的人,跳神司鬼,用神汉巫婆的话来说,他们从天上请来神仙,帮助治解,到村外十字路口点香、烧纸,跪拜神灵,并用大红公鸡宰杀之后,祭献和回报神灵,请求保佑。在他们装神弄鬼办法的欺骗后,病患者的心理压力会有所减轻,以达到缓解精神紧张的目的。
翻书掐失。每当自己家的牲畜或者物品丢失,经多方查找仍然找不回来之后,无耐之下,就请先生翻书,利用易经的推理方法,掐指神算确定方位,失主按照指定的方向去寻找失去的人或者物,有时也灵验,朝着这个方向的确就找到了;有时也找不到;有时甚至于在相反的方向找到;有的不管从那个方向,就根本找不到。这一方法,仅仅是人们最后的,唯一的心里弥补,去寻求那百分之一的期望和心理平衡。
求天下雨。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总是显得那样的软弱和矮小,天不下雨时如何办,自然是束手无策。特别是在上世纪的广大农村,人们可以想的办法和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向天祈祷,求天下雨。有德行的阴阳先生们在高高的山上摆开罗盘,那里既听不见鸡叫,也听不到狗咬,只听见阴阳先生们的锣鼓喧天,嘴里念念有词,请求苍天、仙人降雨。偶然间气象与机遇相吻合,巧合时,天上也飘来了几片乌云,飘洒过几丝毛毛细雨。多数时间求雨的形式难得与降雨的气象相碰撞,从东方升起来的还是那火辣辣的太阳,落下去的仍然是金色的阳光。人们期盼风调雨顺和降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毕竟天大由天,人类到目前为止还难以驾驭它。在现代气象科学发展的今天,哪怕是实施人工降雨,没有带雨的云层也是难以实现的,飞机造云、造雨那也只是杯水车薪。在当时,求天降雨至少可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降雨的心里期盼和心愿。
叫魂。人们在被惊吓之后,就会出现精神恍惚,萎靡不振,食欲不佳,疾病缠身。上世纪中叶,在文化和科学知识落后的广大农村,人们的思想里流传着人有七魂六魄,受到恐吓就会失魂落魄,所以要将失去的魂魄叫回来,人的病态才会消失,恢复正常。1964年的一天,刘老师带领我们去五乐小河的老白岩游泳,那里河道宽阔,水流缓漫,是游泳的好地方,但是不知是那一位同学推了我一下,不会游泳的我就滑倒到深水区,我已经失去控制,无法自己游出来了,温顺的河水无情的一个劲往我嘴里灌,我只会发出哇哇的机械声响,站在一旁的武良小哥急得大声哭叫,是他的嘶喊声惊动了领队的老师,刘光泽老师才奋不顾身的冲向深水区,将危难中的我救了出来。受惊吓后我整天精神恍惚,萎靡不振,食欲欠佳,无奈之下,奶奶跟爸爸说要去河里给我叫魂,爸爸在小哥的引导下,带着我连续三天晚上来到老白岩叫魂。爸爸一只手端着一个鸡蛋,另一只手拿着爷爷平时用来拾粪的钉耙,逆水抓着,嘴里喊着我的名字,一字一句的念着,“吓着、骇着就赶快爬起来了,跟我们一起回家吧。”爸爸好像是反复的重复念到,晕晕沉沉的我也记得不是很清楚,大概的意思也就是呼叫魂魄回家。三天之后奶奶把这一个鸡蛋煮熟,往我的身上擦捺。其实这就是一个心里治疗抚慰的过程。这对我心神的安抚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使我重新认识现状,面对现实,振奋精神。这次危难中,我尝试了人在危难的时候,第一感知和思念是什么?人在危难的时候,第一感知和思念的是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所有的亲人一瞬间都会在脑子里出现,就在这一瞬间产生了无限的思念,这就是亲情,难分难舍的骨肉之情,亲情和亲情文化一样,是其它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所以要去研究他,正确引导他,发展他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以上习俗,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毋庸置疑的迷信活动。但是这些习俗,又在生活中屡禁不止,长期存在,也许这里面就有它一定的合理因素,即被人们接受并且传承下去的那一面,这可能就是它合理的部分,主要作用在于可以解脱人们精神上的负担和减轻思想上的压抑,这就是它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原因。它有作用,因而有生命力,也就是它多次被禁而不止的根源,人们应当在扬弃中去认识它,获取它的积极部分,或者用更科学的、更先进的、更能说服人们、更能被人们接受的办法去代替它。

作者:彭武恒   回复:0   发表时间:2015-07-20 18:11:0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