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27487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山东胶东移民来自“小云南”考

据了解,“云南”之名出自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225年),当时汉朝在大理附近设置了一个云南县。之所以叫云南县,是因为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于白岩,县治在彩云之南,故名“云南”。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设置祥云郡,治所就在云南县,此后300多年里,云南县一直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937年,南诏亡,段思平建大理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在今祥云米甸一带设土司世职12关长官司,隶大理府。直至1914年,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改云南县名为“祥云”。可以说,在元朝“云南省”出现之前,“云南”一词一直指的是以现今云南省祥云县为中心的十余个县。史学家称之为“古云南”,而民间仍称祥云县为“小云南”。至今,祥云县在当地仍被称作“云南城”,城郊15公里的古官道上仍有云南驿。

  原来,“小云南”在今天的祥云县附近!

  祥云县附近自古以来资源丰富,经济发达,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上这里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曾在此出现过南诏、大理等与中央政府地位不相上下的国家。自唐代起,开始有大量汉人移居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五代十国及宋元时期,外族入侵,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再加上云南历史上曾经是中央政权流放犯人的地方,造成了汉人聚集和北方文化的南移。也就是从那时起,今天的贵州、云南等地,尽管地处西南,但无论从语言上、文化上都更倾向于北方。

  朱元彰统一中原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发动了有名的“明攻云南之战”。原来,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后,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仍忠奉蒙古国。十四年九月初一日,朱元彰命颍川侯 傅友德 为征南将军,率师30万南征云南。先征曲靖,再攻昆明、乌撒,最后攻克大理(云南),至此平定云南全境。其后乌撒各部发生复叛,均被官军镇压。乌撒地处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军事重地。平定云南以后,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开始在云南屯兵。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兵以朱元彰家乡凤阳籍士兵为主。在历史经验上,得胜者往往喜欢在战胜后徙其民于它处以防再叛,再加上中原人口匮乏,据此可以认定,胶东众多“小云南”籍的人氏与上述提到过的蓬莱王氏、台湾李敖先祖一样,在其时被强制移民到了胶东。

  从云南到胶东,背井离乡,迢迢万里,期间跋山涉水,历时一二载,备受饥饿、劳累、疾病困绕及军士折磨,不知最终能活着到达目的地的占多少?此次移民,可谓艰辛之至,悲壮之至!

  从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祥云县这片土地以云南称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天的祥云县,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在祥云县附近,拥有大量的文化古迹和旅游胜境,众多灿烂辉煌的考古发现和水目山、茶马古道、古云南城、美军飞虎队机场等都是著名的景点,附近的大理苍山、洱海、龙华寺、大理三塔、蝴蝶泉等都极具特色。喜欢寻根问祖的朋友,不妨在阳春三月,到祥云去看看,说不定还能查找到先祖活动的踪迹呢!
“小云南”:胶东人的祖籍地
山东胶东半岛当地居民说,他们的祖先来自“小云南”,对云南人有亲切感。胶东半岛因历史上曾设胶东道、胶东行政公署而得名,青岛虽与这些设置无关,但因处于半岛,故属胶东半岛城市之一。
笔者曾三次到山东考察学习,都感受到了胶东人对云南人的亲切感。第一次是14年前,1986年笔者在烟台开会,到乡镇考察乡镇企业时,当地群众听说我来自云南,一下子围拢来很多人,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向我诉说,他们的祖先是云南人。后来到了青岛,酒店内《青岛风采》一书记载:“据说,红岛的居民是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迁徙而来的。”(详见笔者《云南地名探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278至279页)。
第二次是1992年,我特地到山东省崂山县红岛镇考察。红岛镇党委书记得知我来自云南,说是“家乡来人了”,十分热情,组织了欢迎座谈会,要我讲述云南的情况,我简要介绍云南省情后,问其祖先来自云南何处,众曰:“祖辈相传,来自云南嘎嘎县大槐树下。”
第三次是2010年9月18日晚6时,山东省烟台市宴请云南省老干部学习考察团时,主人致词说:“胶东半岛许多群众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云南,所以云南的同志来这里我们感到特别亲切。”
《百度百科·小云南》载:众多东北、山东人将祖籍追溯到“小云南”,形成了“试问先祖在何处,路人皆指小云南”的奇特现象。但是,“小云南”到底在哪里?对此,不仅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也说法不一,长期以来,它成了山东、辽东民间寻根的一大“千古之谜”。说小云南不在云南的主要根据:一是认为云南没有“小云南”的地名。二是说称其先辈来自“小云南”者现为汉族,因而认为“小云南”不在云南。于是就产生了“小云南”在山东之说、在山西之说(即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安徽“凤阳”之说等。
笔者追踪此事达14年之久,经研究认为,“小云南”就在云南省祥云县;云南确有“小云南”地名。希望这一观点有助于胶东人寻根和破解这一“千古之谜”。
第一,不能以称其先辈来自“小云南”者现为汉族而否认“小云南”在云南。一是因祥云县(小云南)历史上是军屯、民屯之区,汉族本来就多,该县迁居山东、东北的群众,有些本来就是汉族。二是即使是少数民族迁居山东等汉族地区后,改称汉族,这在古代歧视少数民族情况下是常见的现象,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能因此否认他们来自云南省之云南县(小云南)。
第二,云南省是在云南县(今祥云县)的基础上历经千年发展的产物,这是云南省特有的现象。云南之名,最早来自西汉时所置云南县的县名。由县名升为三国蜀汉所设云南郡的郡名;至唐朝封南诏统治者为“云南王”,设云南安抚司,宋代封大理统治者为云南节度使,到元代以云南为省名,经历了由小到大,逐渐升级,由唐宋时期人们习呼全滇为云南,到元朝正式确定云南为全滇之称的历史过程。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开滇,设益州郡,辖24县,其中就有云南县,其址在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今该县尚有云南驿,就是汉代云南县的遗迹,迄今已有2000多年。“云南”为何由县名成为省名?一是诸葛亮置云南郡,使云南由县名升为郡名。二是唐时南诏统治者受封为“云南王”,随着其控制地区的扩大,被称为云南的地区也随之扩大。三是元朝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行省之一,正式将“云南”定为省名。(详见笔者《话说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第9月第一版)。
第三,按地名命名原则,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式将省名定名为云南行中书省后,不可能在其他省再命名“云南”和“小云南”。《新纂云南通志》卷三十五载:“至元十三年丁亥,云南行省赛典赤以改定诸路名号来上。盖云南地名多用土语译音,至是其名不雅顺者,大都改易也”。这说明元朝及历代朝廷对地名管理甚严,视为统治权力的象征,在国家正式定名云南省之后,在山东、山西或其他地方,再定名一个“云南”或“小云南”都是官方所不允许的;元人赵孟頫《送翟伯玉云南省都事》诗:“万里云南路,青山落照边,省郎新紫绶,幕府旧红莲。”诗人和民间都已熟知滇即云南,再在山东、山西或别处再俗成一个“小云南”,也是不符合地名俗成原则的。
第四,云南有山东人传说的祖籍地的类似地名。据《人文威海·胶东人的祖先》载:“在胶东不少人的祖籍是云南槐阴县、云南凤仪县、云南江州府同州县,还有的是‘云南畅山县槐树底’、‘云南乌沙(撒)卫’”等。《百度网·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萧家社区萧家社区居委会》载:“萧家村是红岛北大门,距红岛街道驻地三公里,是红岛陆地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出口,被称为‘红岛咽喉’”。“( 萧家村)村庄由来:公元1404年(明永乐二年),萧氏先祖萧传、萧珍兄弟和萧整、萧玉兄弟由云南乌撒卫乘船迁至山东即墨县西南隅之阴岛(即今红岛)。萧氏诸先祖在阴岛西北角择地而居,子孙繁衍而立萧家村。”
上述乌撒卫在滇东北的昭通一带。据《元史·地理志》载:“乌撒乌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今昭通)。乌撒者,蛮名也。其部在中庆(昆明市古建置名)东北七百五十里,旧名巴兀姑,今曰巴的甸。昔乌蛮杂居之。今所辖部六,曰:乌撒部、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閟畔部。其东西又有芒市、阿晟二部。后乌蛮之裔折怒始强大,尽得其地,因起远祖乌撒为部名。宪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乌撒路。十五年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军民宣慰司。二十四年升乌撒乌蒙宣慰司。”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载:“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十六乌撒卫指挥使司说:‘本朝(明朝)改乌撒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洪武十五年,增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永乐年间改属贵州都指挥使司,领千户所五。’”
昭通市《盐津县地名志》亦载:“乌撒溪:发源于红碧乡,再汇入白水江。长9公里,流量每秒5立方米。‘乌撒’系一户彝族名号,意即乌撒家居住,并有溪水的地方。”由上可知,因彝族头领“折怒”势力强大,尽得域内之地,遂以其远祖“乌撒”之名为部名,后成为“乌撒乌蒙宣慰司”、“乌撒卫”之名。由上述诸书记载,可知元朝乌撒宣慰司、明朝乌撒卫属云南省或滇黔川交界处一带,红岛萧家村萧氏是随云南乌撒卫军士迁往山东的,是有依据的。
胶东群众相传来自“云南凤仪县”,云南曾有此名。据《新纂云南通志》建置沿革载,凤仪县:“西汉至东晋属叶榆县地(今大理)。唐武德七年置勃弄,属巨州,为州治。南诏时改属白崖诏地(今弥渡红岩)。元宪宗七年立赵赕千户,至元十一年改为赵州,隶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名赵喜州,寻后称赵州,属大理府。”另据《大理市地名志·大理白族自治州概况》载:“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设大理上、下两万户府。七年(公元1270年)改置大理路,兼置军民总管府。又置大理路金齿等处宣慰司,辖永昌、腾冲二府及邓川、蒙化、赵州、姚州、云南五州,路治太和县。……1950年设大理专员公署,因专署驻大理县,故名。……辖下关区和大理、邓川、洱源、凤仪、弥渡、祥云、宾川、蒙化、云县、缅宁、顺宁、永平、云龙、漾濞14县。……1958年撤销下关市和大理、凤仪、漾濞三县,合并成立大理市。”同书“凤仪镇概况”载:“凤仪镇在大理市东南部。距市区下关12公里。……因本镇西部有‘凤山’,其形似凤凰展翅,取有凤来仪之义,故名。唐代以前就已设置县级建制,后蒙氏使赵康居此,因名赵川睑。”又载:大理府下,领四州,赵州即四州之一。辛亥革命后,改赵州为赵县,1914年改为凤仪县,属腾越道。……1958年合并大理市为凤仪公社。可见:一、唐武德七年置勃弄,属巨州,为州治。后改称赵川睑、赵州睑、赵州、赵县;二、1914年称凤仪县;三、1958年撤销凤仪县,并入大理市。四、今称其祖籍为“云南凤仪县”的山东人,当是来自赵州、赵县,因其后人知赵县后改为凤仪县,故说“祖籍是云南凤仪县”,即今大理白族自治州之大理市凤仪镇。
第五,送灵之习亦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笔者著《云南地名探源》记载:“1986年,笔者在烟台开会期间,听当地群众说:‘老辈相传部分山东人是由云南迁来的。旧社会习俗,丧葬送灵要面向西南方,有返回云南故乡的意思。’”这是14年前的记载,且旧时重祭祖、重孝道,送灵向西南,送回云南,这是具有稳定性的民俗,说明“小云南”在云南省。
第六,云南民间素有小广西、小广南、小昆明的称谓。小昆明,即云南昭通,是五尺道上崛起的古城,以其历史上的繁荣,曾被称为仅次于省会昆明的“小昆明”。小广西,是因为历史上有广西省,云南明清时也有个“广西”(广西路、广西府、广西直隶厅),其址在今泸西县,因比广西省小,故称“小广西”,后因与广西省重名,且“因城西有泸源洞(今称阿庐古洞),故改名为泸西县(《泸西县地名志》)。小广南,在广南县莲城镇西北5公里,是仅次于广南县城的大村落,故名(《广南县地名志》)。

作者:49.87.144.*   回复:0   发表时间:2015-10-01 07:09:35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