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  

03-06

446046次

1人

1个

204个

5034人

410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寻于有良、于得水的族人

我是始祖于有良的第十三世后人于海中。始祖于有良、二世于得水自清祖入关时在火枪营当兵清祖定鼎后拨在盛京镶黄旗当兵为汉军八旗人也。二世于得水,三世于仲得、于仲魁、于仲第,四世于自高、于自先、于自明、于自成、于自有,于自先、于自有在清朝初有朝廷派兵驻扎九官台门(现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头道河镇新立屯村九官台门)我是于自先的后人。
九官台门:清河门是清河边门简称,得名于清代修建柳条边墙在此地设置边门之时。然而边门设置于何时?其说不一。《阜新市志》(1993.11第一版)第七章《清河门区》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设清河边门,清河门由此得名”。而在《清河门区志》(1992.10月版)《概述》中载:“清河边门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此后两部志书都未再版。对这样一个重要地方的基本史实,市区两级志书竟相差22年。究竟谁对?还是全错?客观的提出了需要辨析和再度考证的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踏查、认真辨析草拟此文,以飨读者,盼予斧正。 
(一)柳条边建设的起因、规模及作用 
清王朝设置柳条边的最初目的是清统治阶层在统一了东北之后,认为辽东地区是“祖宗发祥重地”,为了保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守好“我朝龙兴重地”,防止外人异族破坏这里的“龙脉”。于是决定在辽东划定一个禁区设置一道边墙,禁止边外人到边内垦种、挖参、采珠,渔猎等。同时也禁止边内人到边外从事如上活动。以此达到独占东北经济利益,实现统治阶级特权。当清入主中原之后,斗争形势极为复杂,南有闯王旧部,北有北元蒙古势力威胁,内有朝廷内部权力之争。于是清统治上层,进一步打算要把东北变成战略后方,建成稳定巩固的根据地,让满人独占东北经济利益,保持稳定的兵源基地。正如乾隆后来在诗中所披露的那样:“征战纵图进,根本也须防”。为了实现统治上层这一根本目的,又延伸扩展了柳条边的范围,增加了新工程。 
柳条边的范围主要是以辽河流域为主,包括吉林部分地区。起始于清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完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四十三年完工。全长2640余华里,沿边先后修有300余座边台(首台、中台和西台)和封堆,设21座边门(后减为20座)。每门配文武章京各一名,及数目不等兵丁把守。清初设置的柳条边,仅是限制人们生产活动的分界线,随着形势的变化,柳条边又成了行政分区的界线。实质就是一个“封界”。如《奉天通志》载:“清地东北,蒙古内附,修边示限,使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值守,以资震慑”。 
按时间顺序,柳条边建置分三阶段,即:老边、新边、展边三个阶段,在地图上呈人字形。老边分东西两段。东段自清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由凤凰城(今凤城县)东南海滨起,向东经兴京(今新宾)转向西北至威远堡(今开原东北)至顺治十七年(1661年)止,设置边门六座:1凤凰城边门、2瑗阳边门、3碱厂边门、4兴京边门、5英额边门、6威远堡边门。西段:大体沿明代辽西边墙的走向,自威远堡向西南,经由辽河东岸明代旧边墙至庆云堡西跨辽河。另修新线经今法库、彰武县境至白土厂门(黑山白厂门乡)在此同明辽西旧边墙相接,沿明边墙蜿蜒向西南至“山海关北与明代蓟镇长城洚城交接处的立根台相接”。从顺治五年到十一年陆续设置边门计:1平川营边门、2黑山口边门、3水口边门、4芹菜沟边门、5碾盘沟边门、6长岭山边门、7松岭边门、8清河边门、9白土厂边门、10彰武台边门、11法库边门。长1000公里,也称盛京边墙。因在清太宗和顺治年间修建,故称老边。 
新边是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年)在吉林境内修筑。《盛京通志》记载:“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威远堡边门,长350公里,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其设四门:1法哈特门(舒兰法哈乡)、2伊通边门(长春堡南伊通河西岸)、3科尔素边门(公主岭西门)、4希尔图库边门(四平山门镇)。因是康熙年间修建晚于老边,故称新边。 
展边是康熙时期,曾经三次将老边西段(辽西段)向外扩展,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展皇边”之举。即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十五年(1686年),三十六年(1697年)。经过三次展边,老边西段平均向外展40里。展边后的边墙有边门20座。盛京以东为奉天将军管辖,以西由奉天兵部管辖,新边归吉林将军管辖。柳条边的建筑结构、体样,各文献记载不尽相同。凡沿明边地段基本依原样补修。结构有砖砌墙和土筑边墙。另行新线多数在平原地区,为土筑居多。《满洲发达史》载:“墙深八尺,底宽八尺,上口五尺,墙外掘壕沟”,“堤上每五尺插柳三株”。各株间再用绳连结,这即史书载“插柳结绳”。在沿用明代边墙部分,也有不插柳,清河门西山段即如此。明代是以柞木墙作边墙的地段也有改为土壕石墙的。清河门老镇至朱家屯、靠边屯段既是。各边门建门一座。砖石结构,上复青瓦,下设门洞,门洞两侧开房间供兵丁值守及囚房之用。门内设衙署,门洞上方中央悬挂书边门名称的匾额。清河边门的匾额为木制,至今依然存在于义县文管所,不过它是民国十四年九月当地商会于重修边门时复制,并非原官造。 
清河门地区的边墙,位于盛京边墙西段中部。西距九官台边门65里,东距白土厂边门83里,全长148里。这段边墙并非清朝另行修筑。据《义县志》(民国版卷一)载:“自九官台东至白土厂门一名柳条城,明创制,清因之”,“皆系掘土为之并无一柳置于期间”②。2009年7月实地踏查,此段确与别处不同,清河门老镇至西山段土壕很宽很高,并无植柳痕迹。清河门至白土厂门段,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1998.8十九篇第六章载:“位于县城西约25公里,在国华、新民、卧凤沟、伊吗图乡境内,有一道明代时期所筑的边墙。其体走向从国华乡南坡边口村,然后进入清河门镇,这道边墙为石所筑”。清朝沿用此墙作柳条边,由于清河门老镇至靠边屯再到树林子村(稍户营子)段都是平原,因此都是土筑边墙。再向东北多数是山区,边墙也多为石筑在山岭上。正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记载一样。由西至东九官台门、清河门、白土厂门三个紧连的边门中,九官台门是清顺治年间建,清河门、白土厂门都是明代的堡城。清朝将其改造后作边门。这段边墙的走向由西南向东北。具体走向它东起白厂门向西部山区蜿蜒而下,经由十家村(阜新县国华乡)、二道岭村(国华乡)、卡拉山口(新民卡拉房子村)、翻身村(卧凤沟乡)、五台子山(卧凤沟)、北沟(稍户营子)、泉眼沟北(稍户营子)、树林子北山(稍户营子)、三家子(卧凤沟)、康土营子(伊吗图乡)西跨细河至靠边屯(清河门区)、黄花山(朱家屯)、东山(岭东村)、东梁(东堡子老村)、清河门旧址,后窑(清河门)西山,至圈山(阜蒙县蜘蛛山乡)五道沟、 罗匠沟、柳条沟(蜘蛛山乡)、达子窝铺(义县高台子镇)直至九官台边门(义县头道河子乡)即是本地区边墙,清初沿明边加以维修填补后作柳条边。并未新建边墙。 
那么清初在勘定设置柳条边后,于康熙年间“三展皇边”时是否涉及此段边墙呢?的确,在清顺治后期,边内旗田不够分配,粮不足支③;据《大清会典事例》卷842:“顺治年间逐渐形成于顺治十三年(1655年)题准:辽阳、铁岭至山海关,八旗庄地多有在边外者,相沿已不必迁,今照旧种住,惟酌量边界开门,勿误耕获”。《清圣主实录》卷五载:“盛京边外居住村庄但著移居边内,其锦州以内,山海关以外应展边”。这就是“三展皇边”的直接原因与依据。从展边实际后果看并未涉及到九官台至清河门到白土厂边墙。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康熙十四年(1675年)展边:1废水口边门,向西展至高台堡边门(今绥中高台边门);2废芹菜沟边门向西展至二道河(未立门)④;3由沙河堡外展至松岭,名松岭边门⑤。 
第二次康熙二十年(1686年)展边:1废高台边门向西北展至宽邦(绥中县),名宽邦边门⑥;2废平川营边门,向西展至鸣水堂,名鸣水堂边门(绥中明水)。 
第三次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展边:1废宽邦边门,向西北外展至白石嘴,名白石嘴边门⑦;2废黑山口边门,向西外展至梨树沟,名梨树沟边门;3由二道河向西北展至新台子,名新台边门;4由于展边又废长岭山边门⑧。 
我所以不厌其烦地屡述此事,就是想告诉读者:康熙时期三次向外展边,全部发生在盛京边墙西段(即老边),九官台边门以西,并未涉及到清河门地区。可以断言:康熙时期清王朝在清河门地区即未新筑边墙也未拓展边墙。展边后的老边西段各边门由西而东依次是:鸣水堂边门、白石嘴边门、梨树沟边门、新台门、松岭子边门、九官台门、清河门、白土厂门、彰武台门、法库门。由原十一门减为十门。其中唯清河门、白土厂门、彰武台门、法库边门依清初原设未变,其它全是展边后新设。 
清河边门具体的设置时间是哪一年呢?1、清人杨宾亲自到过辽东考察过柳条边,撰书《柳条边纪略》。该书卷一中介绍边门名称数量时称:“盛京志载边门二十一”,其中有清河边门。又叙:“《大清会典》里边门二十”,其中也有清河边门。“较之京志少门一”。不同者《九盖志》(盛京志)编康熙初,而《会典》成于康熙廿六年。从这一叙述可以窥见清河边门早在康熙初年之前就已设置建成。2、康熙十四年上任的广宁县知县张文治及后任职的项蕙主修《广宁县志》武备志条目中载:“清河门守御一员(康熙十八年设),笔帖式一员(顺治十一年设)披甲兵丁十名”。3、康熙年《盛京通志》卷14载:“清河门顺治十一年设守御一员(驻盛京,康熙十八年移驻边门)”。又《奉天通志》卷77,引《镇安县乡土志》述:“白土厂小门受清河边门守御兼辖,康熙十五年门改为白土厂边门,是蒙汉互市要地”。从以上资料记载可以看到:顺治十一年,清河边门已设守御及笔帖式官员及兵丁驻守。其守御常驻盛京并兼管白土厂边门,直到康熙十八年才移到清河边门上岗司职。难怪广宁县知县张文治、项蕙记为“康熙十八年设守御”,看来他们是按守御官实际到任记述的。守御是清朝武官六品。从配备的官员及兵丁看出:清河边门最迟于顺治十一年设置(1656年)否则朝廷不能在此像其它边门那样配备那么建制齐整而级别相当的文武官员及兵丁。另据《清文献近考》载:“清河边门,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设守御(汉军)一员,笔帖式一员,崔领一员,满汉八旗兵39人……”。因地处清河,故称“清河边门”。这进一步证明了清河边门设置的时间是顺治十一年,确凿无误。 

作者:于海中   回复:0   发表时间:2017-03-05 09:42:09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