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NG  

03-09

32925次

2人

2个

11个

84人

4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杭氏宗祠的五百年沧桑


宜兴分水杭氏宗祠重修即将竣工,进入宽敞气派的祠堂,精巧设计、完美布局,令人感叹!
杭氏祠堂始建于何时?没有找到文献记载。《百渎杭氏宗谱 卷首》有三篇与此祠相关的文字,还有宗谱中按宣统年间建成的宗祠描绘的大宗祠图,此三文一图,基本勾划出我宗祠五百年的风雨沧桑,留下我祖几百年来的兴衰历史。

明代,名门望族建三进五开宗祠
《敦本堂记》是最早记录此祠的文章,十四世孙严霖于第七次修谱时受族尊之意而写。严霖(1762-1832)三分双溪公派后人,字传常,号雨亭。

严霖十四岁拜大宗祠。宗祠面对震泽西水道,房屋高大、极有气派。祠堂的庭院内植有碧绿的梧桐,两棵古香长得郁郁葱葱。中堂大书“敦本”二字。此敦本二字是明代文衡山先生所书。(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擅长诗文书画,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征明与我祖泽西、双溪(杭济、杭淮)为友,故而能有其为大堂题写。
由杭济、杭淮与文征明交往的历史年代推断,先生题词与我杭氏宗祠建成至今,已逾五百年!
较为详细记录杭氏宗祠建筑风貌及祭祀盛况的是《杭氏祠堂记》

震泽西北层峰叠嶂,山势曲折延伸向西为分水镇,镇西一地为杭氏祠堂。祠堂面向震泽向西的水道,祠堂右侧屏障是蒋湾山。杭氏祠堂檐牙高啄如展翅的鸟翼,似有飞入内庭的感觉。祠堂内植松柏梅竹,堆砌奇异怪石,庭内奇花异卉,苍翠逼人,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堂下周围的走廊、廊屋、夹室,屋顶茅苇覆盖,墙面灰白涂抹。
杭氏祠堂供奉孟和公为始祖,其次列叔政公、商任公、商弼公、商用公,又其次列泽西、双溪两公。当年族人祭祀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彼时,杭氏族人喜丧、育儿、婚娶,必进祠堂行礼叩首!而不守规矩、做事偷懒,要进祠堂受到训斥。
按丙子年(1936)纂修续谱时记载内容来推断,《杭氏祠堂记》写成于甲寅嘉平月,即1794年12月,描绘的是距今约三百年的景象。

清代兵焚,族人三十多年捐资建成
我大宗祠在分水镇,吴锡潜庵及雨亭公(杭严霖,字传常,号雨亭)都有文,载于旧谱之中。杭氏宗祠自咸丰庚申(1860)兵焚之后,到同治己巳(1869)由人公倡导捐资重建。先建进门的四间,及后面进乡堂的五间,光绪年间再建造二进,宣统年间继续建东西两侧的房屋,并且在沿河建照墙。
前后三十多年,历经几代人不懈努力,才完成如此气派、规模宏大的建筑。
此祠还经官府登记入册,地基壹千六百九十七号,建筑占地八分五厘五毫,场地壹千六百九十五号,面积二分四厘六毫六丝。

又过百年,杭氏宗祠恢复重建
宣统年间建成至今又过一百多年,风霜雨雪、酷暑寒冬,由于祠堂功能变迁,无人居住与管理,破旧加快,祠堂成为无主之物。杭宗有幸,适逢盛世!在首任理事长杭岳忠倡导下,杭氏宗亲积极响应,按照宗祠原貌恢复,按修旧如旧原则设计、施工;第二任理事长杭志远慷慨出资,带领族人齐心合力完成了宗祠恢复重建。感恩祖辈、造福子孙,杭氏宗祠成为杭氏后人共同的家!杭氏修谱建祠理事会提出宗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继承杭氏祖先美德,联络敦睦宗亲情谊。
中国迎来新时代,杭氏宗祠、杭氏后代一定能在新时代作出新成就,绽放新光彩!
杭新宇(百渎杭氏二十世孙)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于无锡杭家旦


杭氏宗祠中堂内明代文征明书“敦本”二字


四块破损的砖雕,一段宗祠的历史

杭氏宗谱修谱办公室的柜子上有四块破损的砖雕(下图),每块砖大约三十公分见方。重修杭氏祠堂的宗亲秋平说,这是在旧祠堂拆到的。





与办公室的杭信荣、杭英仪等几个反复琢磨,有了共识。从砖的边框看,砖雕是横式排列的,而且“杭”和“秀”应该分别是第一和最后一个字。在《杭氏宗谱》的大宗祠绘图上,发现了杭氏祠堂门前的照墙上有“杭宗屏翰”四个字(如图)。
这样,另外两个字是否组成“钟灵毓秀”呢?





杭宗屏翰:写在祠堂照墙面向河的一侧墙面上,意思是“杭氏宗祠的遮蔽保卫”,非常贴切。
钟灵毓秀:(钟:凝聚,集中;毓:养育) 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这四个字写在照墙面向祠堂大门的一侧墙上,与“杭氏宗祠”四个字呼应,意境绝佳!
四块破损的砖雕,承载着一百多年来杭氏宗祠的历史。
据杭氏大宗祠记载:吾族大宗祠自咸丰庚申兵焚后,到同治己巳由鉴人公倡导捐资重建。先建进门的四间及后面进乡堂的五间,光绪年间再建造二进,宣统年间继续建东西两侧的房屋并且在沿河建照墙。据此,照墙建造于 1910 年前后,距今一百零几年。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功能改变,1950 年杭氏宗祠用做供销社,1951 年用做分水粮油购销点,河岸上的祠堂照墙因碍于船上货物装卸被拆除。照墙拆下的建筑材料,包括八块砖雕又成为粮油购销点的内部建筑的材料,被砌在墙内。解放初期,有谁能想到会有重建祠堂的那一天?有谁知道这些被拆的“建材”再过百年的价值?如今,再次发现这些“建材”,小心翼翼方能得以保留。
一百多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没有机械的条件下,靠手工制成这样的砖雕,今天我们重建祠堂时怎样复原?留给我们研究思考的同时,也留给祠堂基建组的宗亲去探索实践。
为了再过一百年的价值,四块破损的砖雕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变成藏宝!
杭新宇 于洛社杭家旦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

作者:杭新宇   回复:0   发表时间:2017-12-24 19:45:01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