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14119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郝氏历代源流

史公著《史记》,以千古之才为先秦各诸侯国考叙王族世系,使许多族姓的远祖源流系次昭彰于万年之后,但郝国在《史记.世家》,不列其名,为弥补郝姓远古历史的这一空白,历代郝氏族人特别是宋元明以来的郝姓子孙们在修撰谱乘时,往往都要仿《世家》之例,补上一篇远祖世系提纲,但这些由修谱者煞费苦心编撰出来的远古世系,或系依祖辈传说而录,或据各种野史小说中的遗文佚事杂编而成,有的甚至完全是修谱者凭空杜撰,因而往往互相矛盾,错误丛生,漏洞百出,绝非信史。只因为这种谱系传习己久,己为广大郝氏子孙接受,以备郝氏子孙寻根问祖的参考。
经典明载:郝氏出自风姓,而风姓是太昊集团的姓徽。但《百家姓孝略》说:郝系出太昊氏郝省封于郝。唐朝颜师古作注《急就篇》说:郝,京兆盩厔乡名也,因地以命氏焉。汉有郝贤,今盩厔县犹出郝姓。利亲,言其善父母也。东汉时许慎撰《说文解字》亦同此说。权威的氏学经典,唐朝太常博士林宝撰《元和姓纂》却说:郝,出于郝省氏太昊氏之佐也,帝乙之时,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此一说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郑樵撰《通志.氏族畧》、宋本《广韵》等都从其说。但南宋时人罗泌撰《路史》说:″帝之弟郝骨氏为帝立制,其裔孙期,帝乙封之太原之郝,后有郝氏、郝骨氏。又云:今太原有郝乡,太昊弟郝骨氏后,一云:右扶风盩厔乡也,帝乙时有子期因封之曰郝云,太昊后风姓国名记:郝、辰、巫、武、元。此文说明古皇伏羲氏之弟,曰骨氏,名帝达,其裔孙名子期,帝乙时封于大原郝地,后子孙以地为氏,曰郝骨氏,至商,因郝姓地为郝骨氏发祥地,故为郝氏。既有郝骨氏,亦有郝省氏,或曰郝胥氏,而许多郝氏族谱也纷起效尤,为什么属于中原太昊集团的风姓郝氏与属于帝喾族的子姓郝氏有两种不同说法呢?这在郝姓族源史上,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权威的姓氏学邓名世在他的杰作《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一中说:郝,出自郝省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封于太原之氏,因以为氏。郑樵所作的《通志.氏族畧》说:郝氏出于赫胥氏,太昊之佐也,殷帝乙时,有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焉。这里郑樵所引″赫胥″就是中国民间流传那本《世本》:皇古三,神通十八(之八),赫胥一世的。因此郑樵作序说: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东周之后,姓氏合而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秦汉之后,姓氏不分,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
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姓的。
今日的郝姓只是氏,而非姓,郝氏是风姓中分离出来的,风姓的始祖是东夷集团的大首领太昊。《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一说:风,太昊伏羲氏之姓也,三皇以来有天下者异德则异号,异号则异姓,异号者,如伏羲或庖羲,神农或曰炎帝,黄帝或曰帝鸿,异姓者,如炎帝生于姜水,黄帝生于姬水,皆以为姓,详此即太昊,东方之帝,木生风,故伏羲以风姓,实象其德,黄帝之相风后,即其裔也,春秋有任、宿、须句、颛臾四国在济水上,此风姓司太昊之祠。因此郝姓也以太昊为遥远的始祖。光绪三十一年《山东郝氏世谱.世次韵语》中,便有″渊源太昊长"之语。明言郝姓源于太昊。
清时王梓材辑录《世本集览》云:″帝世二,疏仡上之二,太昊之世,分封郝骨,咸乌巴人之先。"其实郝骨就是指郝省氏部落的泛称,当郝省氏部落最初加入东夷集团时,它本是太昊氏的婚姻氏族,后来太昊部落氏族强盛,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郝省氏部落附属于太昊部落,它与太昊部落氏族的关系便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而郝省氏部落又以太昊为本族始祖.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郝邑故城,汉盩厔县也,秦以前郝都,风姓,在京兆郡长安县西二百四十里。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七记载:晚唐五代时的部分郡望中中说:京兆长安,汉代盩厔县。即陕西省盩厔县。这是唐朝以前史料记载的。
《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三十六入声十九铎云:郝,秦上卿郝晏,唐有土蛮杨、刘、郝三姓世为长袭封王,又卢水郝奴垂慕容氏既败之后,称帝长安,姚苌攻降之后,燕有平北司马郝景,北燕有昌黎郝越。但郝氏修谱时,却将太原郝氏茫然无绪的远祖世系一口气联糸到期被封郝,并上溯到女娲时帝达,少典时郝骨氏和传说时代的郝省氏、伏羲氏、太昊,列出了以太昊,郝省氏到子期、郝晏、郝瑗、郝夔、郝贤、郝廉、郝党等有名或无名可考者三十七世,时间跨越尧、舜、虞三代及夏商周各朝,其间不仅挂一漏万,且多半于史无征,令人难置信,被后世的一些姓氏书和郝姓家谱广泛采用,并且添遗补漏,越来越详细,降低了他们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此例一开,后世郝氏修谱一旦先世失考纷纷效仿旧习,牵强附会,将本族扯入其名贤之后,以藉此光耀门楣。
在编撰的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以后唐宋元各朝所列郝姓的世系,虽漏洞百出,却也可能有郝氏族人的祖先一代一代耳提面命传下来的世系成份。因此,虽不可全信,但也不可不全信,否则,就有数典忘祖之罪过。

作者:27.221.102.*   回复:16   发表时间:2018-06-18 16:07:0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清河郡郝絜家族

东汉时候,郝絜于汉安帝时,以贤良方正起家,初官枣强县令,后因除大蟒有功,被召为中郎将。据说当年邓太后富辨才好明察,言事者多屈于辩。史称:永宁元年,安帝已二十六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安帝已经成年,应该独立处理政务。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邓太后一怒之下,将邓康免官,并开除了邓康的族籍。

不过,在东汉几个得势的外戚集团中,邓氏的表现是比较好的。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当然也包括邓骘,增封了三千户食邑。邓氏兄弟辞让不受,以至于使者来时都躲起来,最后只好作罢。平时,邓氏兄弟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这当然与邓太后对她的家族严格要求有关。
但有个名叫郝絜,太原人,独引据典,娓娓不休,邓太后大为欣赏,称赞说;‘如郝絜这样,真可谓不愧有口",即″危言高论,为世所重。"因改升他为清河郡太守,他的一支后裔,因此留居于此,形成东汉时期清河郡望族。

汉安帝亲政后,以杨震为代表的朝臣多次上疏要求安帝约束、惩戒飞扬跋扈的宦官,但安帝总是置之不理。而被揭发的宦官们则乘机诬告,最终处死了正直的杨震。

东汉王朝自第四个皇帝和帝起,就开始了外戚专权的局势,这以后,皇帝的废立直接间接都为外戚所左右。《后汉书·皇后纪》称“外立者四帝”,只是概而言之,其实何止此数。既然外戚掌握了废立皇帝的大权,他们就必然是“贪孩童以久其政”,也就是说要故意立年纪幼小易于左右的皇室后裔为帝,自章帝以下,所立皇帝最大不超过十七岁,最小的不过百日。皇帝幼小,皇太后就有理由援例临朝听政。所谓“临朝者六后”,即是窦、邓、阎、梁、窦、何六个皇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所依靠的势力就是外戚。一般说来,皇太后本人也无多大实权,她们将实权不是委之于父,就是托之于兄。因之与这些皇太后相联系的父兄窦宪、邓骘、阎显和梁商、梁冀父子等都相继掌握了朝廷大权。
东汉王朝外戚专横,不是梁冀一人,然梁冀专横却比任何外戚专横有过之而无不及。见者无不“侧目切齿”。大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言,当然也有个别吃了豹子胆的人,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如袁着就是一个。他年十九,任郎中小官,他看到梁冀如此“凶纵”,甚是愤激,不禁给皇帝上书,指出朝廷已经“势分权臣”,建议大将军梁冀“功成身退”,回家养神。否则权重震主难以“全其身矣”,并且还提出“除诽谤之罪,以开天下之口”。梁冀知道此事后,马上派人逮捕袁着。袁着变换姓名逃走,又托病假死,用蒲草结成尸体,下棺落葬,但仍然掩遮不住梁党密探的耳目,当梁冀查明,即暗中派人将袁着抓住,活活地将他打死。梁冀这样做,仍感不能解恨,他还把与袁着有关系的一批人都杀了。如袁着的好友,当时的名士郝絜、胡武、刘常都遭连株。仅胡武一家被杀害的就有六十余人。
最初,郝絜逃亡避祸,但实在逃不出梁冀在全国所布下的党徒之手,只得叫人抬着棺材,去见梁冀,服毒而死于大将军梁冀门前,以保一家性命。梁冀被诛杀,朝廷礼部祭奠郝絜等死难忠臣。

郝絜的曾孙郝喜,字如节,别号欣翁,修道学仙有成,迁居丹阳郡句容县句曲山,娶妻刘氏生二子;靖、赜。郝赜,字自克,迁居淮南。郝靖,字孟真,幼好学,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善于方术,被东汉献帝时丞相曹操使其领诸方士。传说郝孟真在东汉末时,抛却尘世,隐居武陵高吾山及清江合皂山修道,最后仙术有成,在合皂山乘白鹿升仙离去。此后不知所终。

郝赜在汉献帝时官任章陵郡太守,后裔不知所终。传说郝赜避乱由清河迁居淮南。


备注:
东汉朝廷选拔官吏有两种制度:
一种是举孝廉制度,靠地方官绅推举知书达理的文人儒生;
一种是在名臣大将的世家大将中直接选拔。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7-07 10:57:46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万派朝宗太原郝

在郝姓历史长河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繁的宗族,无可争辩地要推汉魏之世的太原郝氏。这支郝姓宗族世居太原晋阳,代为冠族。
至孝子郝子康,才倾天下,郝玫、郝爽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为称;太原郝氏,天下无双。今时海内外数百万郝姓子孙,都无不追宗太原,认为太原为郝姓的郡望与发源地。

太原郝氏来源的传说
太原郝氏虽以郝子康而闻名,但它的兴起,却非始于郝子康。史称;郝子康之前,太原郝氏即代为冠族。郝子康在官任尚书令后向皇帝谢恩书中有自己是享‘先人余福’之语。
太原郝氏到底是何时产生兴起的呢?正史缺载,而族谱却有种种不同传说,如;湖北省安陆谱、襄阳谱、安徽省六安谱、当涂谱等都说太原郝氏起源于郝姓的受姓始祖郝省或郝骨氏的裔孙子期公,《南兖州郝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中称;‘子期公生三子;长正明,次冉阳,幼曾公,俱居山西省太原县。故郝之郡以太原名之’。另一种传说认为;太原郝氏的开基始祖为郝胥的二十余代裔孙商末时人子期,如;《安徽省郝氏大宗谱》即称;‘二十三世期,佐商有功,赐姓为郝,世居太原,从此传衍各地,族人遂以太原为郡号’。陕西省盩厔县谱在《郝氏岁考》中也说;‘郝胥公受封郝……期公赐封曰太原,是为郝氏称太原之肇基也’。另一种《安陆郝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考》中称;‘郝省公生二子;少典、帝达,俱居山西太原县,故郝之郡以太原名之’。还有一种传说认为太原郝氏起源于霍云君郝晏,如;《安达都郡王郝氏世谱•源流考》即说;‘三十三世祖郝晏公仕秦为太原郡守,其裔孙多居太原,故因之而名我姓为太原堂、太原郡者,皆自此始’。
这几种传说中,郝省公之说似乎过早,郝省公即是郝地的首创者,而郝地远在安徽省淮南庐州一带,与太原相隔遥远,那他不可能居太原。郝晏封太原守,居太原之说,于史无征,也不足信。子期之说,同样颇为可疑,郝胥、郝骨之说亦有疑问,遗憾的是经典记载太不清晰,所以也无法确定谁是谁非。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太原郝氏形成较早,至少在东汉之前即已形成,它很可能形成于战国时期,为原郝地遗民的某一支所创建。

太原主宗的空前繁荣
后世郝姓都尊郝子康为太原始祖。其实,至少还可以追溯到他的曾祖父郝瑗,郝瑗之名,见于《前汉纪》一书。史称郝瑗曾以孝廉起家入仕,最初做个郡五官椽,这是汉初一种郡国小属官,后官至太原郡守,大概郝瑗为官清廉,故史书称他家境贫无奴仆。
几乎所有族谱均不约而同地认为郝子康的太原郝氏是西汉初时郝瑗的后裔分支,有的族谱则认为郝子康的太原郝氏是先秦上卿郝晏的后裔分支,但在世系中多置郝瑗于不顾,且自郝晏至郝子康即汉宣帝至汉元帝时人,其间经两三个王朝十三代王,而世系往往只有四、五代,如;南和谱、静海谱、清苑谱、临城谱、榆社谱、五寨谱等各谱均说郝子康为郝尚之孙,殊不可信。惟有安徽省南兖州《郝氏重修大成宗谱》列郝瑗为郝子康的曾祖父,且称郝瑗为郝晏第四代孙,较符合历史事实,在这里姑且从之。
谱称;郝尚,有一子;伯周。郝伯周妻彭氏生二子;郝瑗、郝珪。次子郝珪,云中郡太守,居云中县,妻赵氏,生二子:臻、溱。郝溱,字礼真,略有名气,又北徙黄河之北大青山南麓战国赵武侯筑就的云中古城。郝臻的后裔子孙,则仍居云中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又将云中改原平县。东晋元兴二年此县改石城县,隋开皇以后又改置崞县,一直沿袭民国时期。
郝瑗在西汉初时官至太原郡守,从此在太原安家。其夫人郄氏生二子;超、嘉一说夔,郝夔,也作郝嘉,初官叶县令,累官匈奴中郎将,娶妻向氏生一子;仲达。郝仲达仕汉武帝,官至司徒,娶燕氏为妻生育了一个杰出的圣孩,被尊为后世天下郝姓之共祖的太原大始祖郝廉,字子康。
郝廉,字子康,出身官宦世家,但据史称;太原郝氏世家传到郝廉父辈时,已家境贫寒,养不起奴仆婢妾。郝子康自幼即不得不亲自做许多下人们干的活,即史所谓‘躬执勤苦’。孔子当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郝姓大始祖郝子康当年的情况倒象颇与孔圣人相似。史称;郝子康命中多劫,幼遭苦难,年仅九岁,就曾痛失慈母,他因爱母极深,为子极孝。母亲死后,哀思过度,以至日渐憔悴,差点支持不到居丧期终。乡人称为至孝,他的孝道,闻名遐迩,当时太原太守闻名召见,题字;‘门下孝子’赠之。从此,郝子康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为;‘天下无双,太原郝童’。传说郝子康六岁时,有一天他路过学堂门口,听到里面琅琅地读书声,心中十分羡慕,就悄悄地溜进了校门,躲在窗外听老师讲课,听学生们读书。央求父亲入学,父亲无奈,家里省吃俭用,省下一点钱来,让他到学堂里去买了几本旧书来读。白天,他常常坐在槐树下看书。由于他刻苦勤学,学问渐渐长进了。当时太原城里有个老先生,听说郝子康如此好学,感到十分诧异,就收郝子康为弟子,教他读书。郝子康高兴极了,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成架成架的书籍,因此饥不择食地读了起来。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已经把不少天文、地理、历史和经书读得滚瓜烂熟。由于勤奋好学,郝子康的学识大有长进。在学友中的威声也越来越高。甚至郝子康出远门的时候,渴了在路边过井中饮水后,往往把钱放在井之旁边,以表示自己一生清廉,即史称;‘饮水投钱’和′留金席下’之语。
郝子康以儒学入仕,初任侯国丞,后官拜尚书令,让他入东观,是汉昭帝诏见也,读尽皇家藏书,不久又升为中丞郎御史中执法,参与国家政事,以掌图籍秘书,外督刺史,内领侍御史,这时霍光是托孤大臣,掌握着朝廷的大权,霍光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兄弟,因汉昭帝年幼,一切由霍光辅政。郝子康经常参与朝事,数陈得失,深受大将军霍光和汉昭帝看重,被任以重职,掌管国家机枢,始元六年,汉昭帝下令召集各地推举的贤良、文学六十多人到京师城举行会议,问民间所疾苦,郝子康等贤良、文学从反对盐钱官营、均输、平准开始,对*政*府*政策进行了全而批评,并和御史大夫桑羊等反复辩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它在历史称盐铁会议,它实际是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实行盐铁国营政策到汉昭帝举行盐铁会议,这一时期共二十九年时间。因此,汉皇室对郝子康又每多奖赏。郝子康任尚书令后,增秩至二千石,赐钱三十万。早在元凤六年汉皇室在未央宫官邸举行弱冠大礼,汉昭帝特邀郝子康参加,对诸王介绍说;‘此天下无双,太原郝童者也’。顿时,左右莫不刮目改观,肃然起敬。
谱载;汉宣帝曾以‘太原郝廉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给郝氏家族。经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三朝,郝子康一直受皇家亲重,至汉成帝初时去世。汉成帝即位,郝子康出任上郡太守,不数年,因郡内虫震灾免职,旋即去世。郝子康以文章闻名,他的著作有《天子冠颂》、《责髯奴辞》、《令》、《书》等,可惜已佚不存。据清光绪己亥庆源堂版《郝氏家谱》记载;郝子康去世后,归塟家乡太原县晋源村,墓在山西省太原县晋源村西南二十里的晋祠一带。
郝子康的后裔,备极繁昌,因而大多数郝氏家族的族谱、家乘等都以郝子康为始祖,如;《湖北郝氏世谱》、光绪己亥庆源堂《郝氏家谱》、同治十一年六安县《郝氏宗谱》及安陆、淮南、襄阳、光化、公安、当涂、江都、泗水、平原、茌平、临清、博兴、利津、惠民、诸城、费县等谱,均无一例外。
郝廉的夫人,见于族谱的有蒲氏、邴氏、郭氏、祁氏四位夫人共生育了八个儿子;玫、琼、琏、堔、瓒、珂、琉、理。其中,次子郝琼,见于六安、江都、当涂等谱,幼子郝理居太原,见于临城、南和、清苑等谱,而琏、堔、瓒、琉则见于安陆谱和公安谱、安达都郡谱等。据安陆谱记载;郝廉第三子郝琏,字世荣,官至侍御史;四子郝堔,字世茂,官至司农,五子郝瓒,字世蕃,官至渔阳郡太守,夫人邓氏生五子;元相、元林、元根、元材、元本。六子郝珂,字世藻,官至冀州刺史,七子郝琉,字世蔚,妻刘氏生一子;况。至于长子郝玫,字世芳,则为各谱所共有。郝玫,字世芳,据《安徽郝氏大成宗谱》记载;郝玫出生于显宦之家,自幼随父在京师台阁,因而熟知朝廷政界故事,达练官场,父亲郝廉在日,即诏任为太子舍人,因故辞谢不受。父亲去世后,连年不应征诏,至汉成帝鸿嘉年间,因公卿中很多人们的推荐,郝玫始公车应征,入官拜议郎,后又累迁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司空、太仆、司徒,汉平帝元始元年,任太尉之要职,因与大臣王莽政见不合,被免。
郝玫的夫人,见于族谱的有张氏、伏氏、王氏、赵氏,传说四位夫人共生十五个儿子;彤、宁、宣、寔、缙、绾、纶、纬、阁、干、仁、信、明、昭、昉。太原郝氏大昌于郝廉、郝玫父子,再传到郝玫之孙郝爽时,更臻于极盛。郝爽,在苏皖地区郝氏族谱大都称他为郝玫第四子郝寔之子,但他谱又有称为郝宁之子,或郝彤之子,或郝信子,或郝昉之子等多种说法。

郝爽,字慈明,生于新朝王莽地皇元年,郝爽少年丧父,由祖父郝玫抚养长大,郝爽自幼处于西汉末年各地农民大起义爆发,刘秀与其兄刘演也聚众起兵于舂陵和宛县地,后合称舂陵兵。郝爽之父死于绿林、赤眉军战乱之中。至汉明帝时仕至金曹椽,长史兼辅佐太尉,不久又升为太傅录尚书事,其政绩为天下表率,将建议置西域都护,又置戊、己校尉掌屯田事务,均被汉明帝采纳,因此受到重赏,加封太子太傅,太原郝氏宗族的显赫声威,至此臻于至极,如日中天。
郝爽的后裔,备极繁昌。郝爽的夫人,见于族谱的有赵氏、李氏、姜氏、窦氏、梁氏,传说五位夫人共生十二个儿子;守亮、守江、守山、守廉、守椿、保、秀、簪、缨、权、枫、柄。其中长次三四五等子见于庆源堂谱和枣强谱,而保、秀即晷见于六安谱、安陆谱、江都谱,而簪、缨则见于安达都郡谱等陕西各谱,权、枫、柄则见于山西省各谱。据各种氏书谱牒记载;郝爽之后,太原郝氏的子孙们,纷纷散向四方。如;《庆源堂》和枣强谱即记载;郝爽第三子守山、第四子守廉,世居太原,而长子守亮一支,子孙传十世后迁至丹阳郡即安徽省当涂县、芜湖县一带,第五子郝守椿一支,传六代后,也徙居秣陵郡发迹即江苏省南京、江宁、镇江一带。至今日时,太原郝氏的后裔,更遍布中华全国各地。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7-28 21:58:15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太原分支;南阳郝氏

俗话说;‘树大分丫,子长分家’。随着太原郝氏宗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中一些富有开拓性的优秀子孙,便离开家园故土,到异地去另谋新的发展。魏晋之际的南阳郝氏,便是较早从太原主宗中分离出来的一支。
据湖川各谱记载;南阳郝氏的开基始祖,即郝玫的长子郝彤。郝彤之名见于陈寿撰《三国志•魏书注》、邓铭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也说;郝彤,名鸣福,为尚书令郝廉之孙,可见族谱所记正确。郝彤官任南阳郡太守,他的家室也随迁至此,子孙定居落籍,遂形成后来南阳郝氏。
谱称;郝彤娶妻杨氏生二子;琬、香(加王旁)。郝琬他谱认为非郝彤子,与此异。郝(王+香)也见于湖北省各谱与蜀县华阳谱。据安陆谱称;郝香(加王旁)生二子;赫、显,郝赫又生二子;表、冠。其中,郝表一支最显。郝表,字宗远,汉章帝时初任官为有秩,掌乡政,汉和帝时改任襄阳县令丞,旋即跟随车骑将军窦先击败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郝表为窦先部从事中郎,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受到重赏,封为光禄勋。郝表妻袁氏生三子;禹、契、稷。其中次子郝契于汉安帝时,以贤良方正起家,初官枣强县令,后因除大蟒有功,被召为中郎将,据说当年邓太后富辨才好明察,言事者多屈于辩,郝契独引经据典,娓娓不休。史称郝契好危言高论,邓太后大为欣赏,称赞说;‘如郝契这样,真可谓不愧有口,因改升他为清河郡太守。他的一支后裔,因此留居于此,形成于东汉时期清河郡望族。
东汉王朝外戚专横,不是梁冀一人,然梁冀专横却比任何外戚专横有过之而无不及。见者无不“侧目切齿”。大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言,当然也有个别吃了豹子胆的人,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如袁着就是一个。他年十九,任郎中小官,他看到梁冀如此“凶纵”,甚是愤激,不禁给皇帝上书,指出朝廷已经“势分权臣”,建议大将军梁冀“功成身退”,回家养神。否则权重震主难以“全其身矣”,并且还提出“除诽谤之罪,以开天下之口”。梁冀知道此事后,马上派人逮捕袁着。袁着变换姓名逃走,又托病假死,用蒲草结成尸体,下棺落葬,但仍然掩遮不住梁党密探的耳目,当梁冀查明,即暗中派人将袁着抓住,活活地将他打死。梁冀这样做,仍感不能解恨,他还把与袁着有关系的一批人都杀了。如袁着的好友,当时的名士郝絮、胡武、刘常都遭连株。仅胡武一家被杀害的就有六十余人。最初,郝絜逃亡避祸,但实在逃不出梁冀在全国所布下的党徒之手,只得叫人抬着棺材,去见梁冀,服毒而死于大将军梁冀门前,以保一家性命。梁冀被诛,朝廷礼部祭祀郝絜等死难忠臣。
郝契的曾孙郝喜,字如节,别号欣翁,修道学仙有成,迁居丹阳郡句容县句曲山,娶妻刘氏生二子;靖、赜。郝赜,字自克,迁居淮南郡。郝靖,字孟真,幼好学,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善于方术,被东汉汉献帝时丞相曹操使其领诸方士。传说郝孟真,在东汉末时抛却尘世,隐居武陵高吾山修道,最后在清江合皂山仙术有成,竟乘白鹿升仙离去。此后不知所终。
郝赜在汉献帝时官任章陵郡太守,后裔不知所终,传说郝赜避乱迁居淮南郡。


严道郝昭家族是太原分支
乱世出英雄。严道始祖郝昭,便是人们熟知的《三国》英雄人物之一。
郝昭是山西太原人,是曹魏大将,曾在陈仓拒守诸葛亮包围陈仓二十余天,派人劝降不成,郝昭坚持到援兵赶到,由此赐爵列侯。
史称:河西建功:公元220年(延康元年)五月,西平的麴演勾结附近几郡制造动乱,抗拒邹岐;张掖郡的张进把太守杜通抓了起来,酒泉郡的黄华则拒绝太守辛机赴郡就任,他们都自称太守响应麴演。武威郡的三个部落的胡人也再度反叛。武威太守毌丘兴,向金城太守、护羌校尉扶风人苏则告急,苏则要率兵相救,郡中官员认为叛军的势力正盛,救援武威需要大批军队。
当时将军郝昭、魏平,原来即驻扎在金城,但奉令不得西渡。苏则召集郡中主要官员以及郝昭等人计议说:“如今叛军气焰虽盛,然而都是刚刚拼凑起来的,其中有些人被元凶裹胁,未必和贼人一条心;应该利用贼人的内部矛盾,乘机进攻,他们中的善良之辈必然脱离叛军,归附我们,这样,我们增强了力量,叛军的势力也就减弱了。我们既获得增加兵员的实力,又使气势倍增,率兵进讨,一定能够将叛军击溃。如果等待大军到来,需要很长时间,敌军中善良的人没有归宿,必然与邪恶之徒同流合污,善、恶两种人混合在一起,在短期内很难分开。虽然有命令不得西渡,为权宜之计而暂时违背,自己作决定也是可以的。”
郝昭等人同意了,于是调集军队救援武威,三个部落的胡人被降服了。苏则、郝昭等人又和毌丘兴一起进攻张掖郡的张进。麴演听说这一消息,率领步、骑兵三千人来迎苏则,声称前来助战,实际上是准备发动突然袭击,苏则借机引诱麴演会面,将其斩首,并把尸体拖出来展示给他的部属,麴演的党羽便都散走了。于是,苏则率兵和各路军队包围了张掖,攻克张掖城,杀了张进。黄华恐惧,请求设降。河西各郡全部平定了。
之后,郝昭镇守河以西地区十余年,当地人民和外族都服从他。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麴英叛乱,杀临羌县县令和西都县县长,郝昭与鹿磐前往讨伐,斩杀麴英。
史称:陈仓攻防: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年初,张郃于街亭之战战胜,诸葛亮撤军后,曹真认为诸葛亮不久必进攻陈仓,于是派郝昭和王生守陈仓,并修筑陈仓城。
太和二年十二月(即229年年初),诸葛亮果然率领大军从散关出发,包围陈仓,没能攻下。据《魏略》记载,诸葛亮本来就听说过陈仓坚固,等到了之后,看陈仓早已有准备,又听说郝昭就在城中,大为吃惊。
诸葛亮素闻郝昭在河西时的威名,考虑到难以攻下,便让郝昭同乡人靳详在城外远远地劝降,郝昭在城楼上对靳详说:“魏国的律法,你是熟悉的,我的为人,你是了解的。我深受国恩而且门第崇高,你不必多说,只有一死而已。你回去告诉诸葛亮,就来攻打吧。”靳详把郝昭的话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又让靳详再次劝告郝昭,说:“兵众悬殊,抵挡不住,何必白白自取毁灭。”郝昭对靳详说:“前面已说定了,我认识你,箭可不认识你。”靳详只好返回。
诸葛亮自以为几万兵马,而郝昭才有一千多兵众,又估计东来的救兵未必就能赶到,于是进军攻打郝昭,架起云梯,云梯燃烧起来,梯上的人都被烧死,郝昭又用绳子系上石磨,掷击汉军的冲车,冲车被击毁。诸葛亮就又制做了百尺高的井字形木栏,以向城中射箭,用土块填塞护城的壕沟,想直接攀登城墙;郝昭又在城内筑志一道城墙。诸葛亮又挖地道,想从地道进入城里,郝昭又在城内挖横向地道进行拦截。昼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诸葛亮仍无法攻下,此时曹真派遣费曜领援军到来,诸葛亮唯有退军。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使用点火的箭的记录,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也成了汉语“火箭”一词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
战后,魏明帝下诏褒奖郝昭善于守城,并赐爵关内侯,
回到洛阳后,魏明帝亲自接见了他,对中书令孙资说:“你的乡里居然有这般豪爽的人,为将灼如此,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更打算重用他。但郝昭不久病重,魏明帝甚为忧虑,下诏减损大官肴馔,司马懿上书劝谏。
郝昭临终前留下遗令告诫其子郝凯说:“我作为将领,知道将领是不能做的。我数次挖掘冢墓,取其木做为攻战的器械,又知到厚葬对于死者是无益的。你一定要用平时的服饰敛葬我。况且人活着的时候有处所去,死后又何在呢?如今离本墓的远近,东西南北,在你而已啊。”
曹睿评价曰:"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何忧乎? "
鱼豢评价称:"镇守河西十余年,民夷畏服。""亮本闻陈仓城恶。及至,怪其整顿。闻知昭在其中,大惊愕。孔明素闻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
夕妤公:"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昭刚毅忠直,不徇私谊,其志不可移。更兼文资勇烈,纵数万人临于前,岂可夺乎?圣贤所言,亦不过于此。"
谱称;郝昭为蜀郡严道郝氏始祖。据《三国志》注引《蜀书》记载;‘严道郝氏郝昭,本为故南阳郡太守郝彤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严道,遂家焉’。可见三国时严道郝氏是南阳郝氏的一个分支。自郝昭自太原迁职南阳徙居严道的,严道郝氏的第一、二世以后开基立业的祖先,大概没有什么功业名声,因此史书失载他们的名字。而查德阳谱;郝昭是郝瓖(香)或郝赫之裔孙,则郝(王+香)为严道郝氏开基祖,直到十一代,因出了那位在河西之战和陈仓攻防等建立奇功的郝昭,严道郝氏才闻名遐迩。
郝昭生的另一个儿子名叫郝萌,《三国志》上说后来刘备称帝,追论杂牌将军郝昭之功,因而赐给他的儿子郝萌富林侯的爵位,郝萌后裔的情况,史书和家乘失载,大概后来家族衰落,便堙没无闻了。



晋阳郝氏是太原分支
晋阳位于山西省中部河谷地区,在太原县境内小店、晋源一带。古称晋阳,是春秋晋国古邑,至秦汉为太原郡治所在地即晋阳城。东汉时又为并州州治所在地,西晋时末扩展城垣周围二十七里。北朝时,北齐武成帝时将汾水河东岸增一城,州郡与县分城而治,州郡仍在汾水西岸旧城即晋阳城,移县治东城,北齐后主时又于旧城内增置龙山县,隋时将龙山改晋阳,将原晋阳改太原,唐时于东西二城之间跨汾水筑中城,三城周围凡四十里,建号北京兼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北汉时为国都。北宋初时平定北汉,毁晋阳城阙宫城,移治并州于阳曲,并晋阳、太原两县为一。三国时,这里产生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即名见于《三国志》的魏国大将郝昭。据山西省晋阳,湖北省江陵、荆州诸谱记载;晋阳郝氏出自太原郝氏郝廉之后,它的开基始祖,就是郝廉的儿子郝琉一支。郝昭是郝琉的裔孙,晋阳郝氏的开基立业的祖先,大概没有什么功业名声,因此史书失载他们的名字。
郝昭贵显于三国曹魏时,官至杂号将军,后因拒守陈仓有功,魏文帝曹丕赐郝昭封爵列侯。郝昭娶夫人王氏生三子;署、晋、普。郝普,字道匡,号承彦,关于郝普的事迹在文献上不多见,如;《世说新语•贤媛篇》记载说;‘王汝南少无婚,自求郝普女’。刘孝标作注时引《郝氏谱》曰;‘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阳太守’。郝普谓其门第孤陋,当是出身于庶族寒门。有的文献只是说郝普为人高爽开朗,豪放不羁,是当时的晋阳大名士,与东汉北中将王泽之子、魏时司空王昶交游甚密,郝承彦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儿,这郝氏女却有内才,品德也极佳,郝承彦见到王昶之子王湛,听说王湛正想找个媳妇,于是对他说;‘闻君择妇,身有一女,才堪相配’。没想到王湛竟然真的重才轻色,当即求起来亲,郝承彦于是将女儿嫁与王湛,这事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人都当这件事美谈流传。南朝宋临王刘义庆在撰《世说新语》中写道;‘司空以其痴,会无婚处,任其意,便许之。既婚,果有令姿淑德,生东海,遂为王氏母仪。或问汝南,何以知之?曰;尝见井上取水,举动容止不失常,未尝忤观,以此知之’。故王湛得到郝氏女这位贤内助,受益非浅,后来官至汝南内史,成就伟业莫不得于郝氏女的内助。因此,王湛之妻郝夫人之法,与其兄王浑之妻钟夫人之礼的故事,使千百年来的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东晋穆帝永和元年,晋阳郝氏产生一位素有坦腹晒书的郝隆,字佐治。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一书说;‘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语即故,答曰;我晒书’。刘孝标作注引《征西寮属名》曰;隆字佐治,汲郡人,仕至征西参军。郝隆父母过世早,幼孤,由其叔婶母郭氏抚养**,少年时,他就有远大的志向。郝隆的博学能文,文思迅捷,词藻新颖。因此,当时荆州刺史桓温任用郝隆为其部幕府僚佐或军师,名义兼任南蛮参军。但桓温继庾冀掌握长江上游兵权即代镇武昌,任都督江、荆、司、梁、益六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后奏请上表晋穆帝,于永和三年三月灭李氏成汉,又攻前秦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退。永和十二年收复洛阳,桓温屡请还都,为大族所反对,故郝隆在桓温辟为部属,但未重用。一天,有人被任命为某郡守,桓温会集僚佐为此人饯行。只有郝隆姗姗来迟。桓温问他因何来迟?郝隆答道;‘途中遇见鬼取笑我,说只见你每次送别人去作郡守,却未见别人送你去作郡守,我觉得惭愧,伤心落泪,故我来迟’。桓温听了,觉得怠慢了他,而心中不安,郝隆就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以军功升为梁、益、荆三州的刺史,他处理政务只管大事,不存小察,使吏民都感到安定。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7-28 22:00:51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晋阳郝氏是太原分支
晋阳位于山西省中部河谷地区,在太原县境内小店、晋源一带。古称晋阳,是春秋晋国古邑,至秦汉为太原郡治所在地即晋阳城。东汉时又为并州州治所在地,西晋时末扩展城垣周围二十七里。北朝时,北齐武成帝时将汾水河东岸增一城,州郡与县分城而治,州郡仍在汾水西岸旧城即晋阳城,移县治东城,北齐后主时又于旧城内增置龙山县,隋时将龙山改晋阳,将原晋阳改太原,唐时于东西二城之间跨汾水筑中城,三城周围凡四十里,建号北京兼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北汉时为国都。北宋初时平定北汉,毁晋阳城阙宫城,移治并州于阳曲,并晋阳、太原两县为一。三国时,这里产生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即名见于《三国志》的吴国汉阳太守郝普。据山西省晋阳,湖北省江陵、荆州诸谱记载;晋阳郝氏出自太原郝氏郝廉之后,它的开基始祖,就是郝廉的儿子郝琉一支。郝照是郝琉的裔孙,晋阳郝氏的开基立业的祖先,大概没有什么功业名声,因此史书失载他们的名字。
第一位名叫郝昭贵显于三国曹魏时,官至杂号将军,后因拒守陈仓有功,魏文帝曹丕赐郝昭封爵列侯。而另一位郝照娶夫人王氏生三子;署、晋、普。郝普,字道匡,号承彦,关于郝普的事迹在文献上不多见,如;《世说新语•贤媛篇》记载说;‘王汝南少无婚,自求郝普女’。刘孝标作注时引《郝氏谱》曰;‘普,字道匡,太原襄城人,仕至洛阳太守’。郝普谓其门第孤陋,当是出身于庶族寒门。有的文献只是说郝普为人高爽开朗,豪放不羁,是当时的晋阳大名士,与东汉北中将王泽之子、魏时司空王昶交游甚密,郝承彦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女儿,这郝氏女却有内才,品德也极佳,郝承彦见到王昶之子王湛,听说王湛正想找个媳妇,于是对他说;‘闻君择妇,身有一女,才堪相配’。没想到王湛竟然真的重才轻色,当即求起来亲,郝承彦于是将女儿嫁与王湛,这事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人都当这件事美谈流传。南朝宋临王刘义庆在撰《世说新语》中写道;‘司空以其痴,会无婚处,任其意,便许之。既婚,果有令姿淑德,生东海,遂为王氏母仪。或问汝南,何以知之?曰;尝见井上取水,举动容止不失常,未尝忤观,以此知之’。故王湛得到郝氏女这位贤内助,受益非浅,后来官至汝南内史,成就伟业莫不得于郝氏女的内助。因此,王湛之妻郝夫人之法,与其兄王浑之妻钟夫人之礼的故事,使千百年来的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东晋穆帝永和元年,晋阳郝氏后裔产生一位素有坦腹晒书的郝隆,字佐治。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一书说;‘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语即故,答曰;我晒书’。刘孝标作注引《征西寮属名》曰;隆字佐治,汲郡人,仕至征西参军。郝隆父母过世早,幼孤,由其叔婶母郭氏抚养**,少年时,他就有远大的志向。郝隆的博学能文,文思迅捷,词藻新颖。因此,当时荆州刺史桓温任用郝隆为其部幕府僚佐或军师,名义兼任南蛮参军。但桓温继庾冀掌握长江上游兵权即代镇武昌,任都督江、荆、司、梁、益六州诸军事兼荆州刺史,后奏请上表晋穆帝,于永和三年三月灭李氏成汉,又攻前秦入关中,以军粮不足而退。永和十二年收复洛阳,桓温屡请还都,为大族所反对,故郝隆在桓温辟为部属,但未重用。一天,有人被任命为某郡守,桓温会集僚佐为此人饯行。只有郝隆姗姗来迟。桓温问他因何来迟?郝隆答道;‘途中遇见鬼取笑我,说只见你每次送别人去作郡守,却未见别人送你去作郡守,我觉得惭愧,伤心落泪,故我来迟’。桓温听了,觉得怠慢了他,而心中不安,郝隆就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以军功升为梁、益、荆三州的刺史,他处理政务只管大事,不存小察,使吏民都感到安定。
《世说新语•排调》云;‘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本草》曰;远志一名棘宛,其叶名小草。谢未即答。时有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这是一个三人转的游戏,三人言语态度各异旨趣。谢安之隐与仕,也即处与出,自有其苦衷。其素愿在隐,高卧东山二十余年,岂是作假之人的矫饰!其终不免于仕,关键在陈郡谢氏家族利益。郝隆不同,他大概出于庶族寒门,故对士族名士不稍宽容,其言虽戏,其态度却是咄咄逼人而逞其智辩。余嘉锡作《笺疏》评云;‘远志与小草,虽一物而有根与叶之不同,叶名小草,根不可名小草也。郝隆之答,谓出与处异名,亦是分根与叶言之。根埋土中为处,叶生地上为出。既协物情,又因此以讥谢公,语意双关,故为妙对’。郝隆以任人采撷的小草,影射谢安,旨在嘲讽他改变了自己高隐山林的远志,成为热衷功名的人物。
郝隆其人在《排调》门中共有三则,见其机敏智慧,是个幽默风趣的喜剧人物。古云;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征西寮属名》曰;‘隆字佐治,汲郡人,仕吴至征西军’。这足见郝隆其人虽然当时官卑职微,但为人幽默诙谐而颇见学问,古时习俗,七月七日晒书服及书籍以防蠹。但后来风气渐变,如《世说新语•任诞》第十则谓‘七月七日,北阮盛晒书,皆纱罗锦绮’。这就使晒物防蠹科学之举,化为贵族之家以富贵骄人的服装展览会。针对这种异化现象,郝隆反其道而行之。绫罗绸缎,华丽服装,寒士所缺,但满腹经纶而饱读诗书,则是贵游子弟所无。坦腹晒书,行为滑稽,言语可笑,但却充满了自信而见其人格精神。又古云;郝隆为桓公南蛮参军,三月三日会,作诗不能者罚酒三斗。隆初以不能受罚,既饮,揽笔便作一句云;娵隅跃清池。桓问;‘娵隅是何物’?答曰;‘蛮名鱼为娵隅’。桓公曰;‘作诗何以作蛮语’?隆曰;‘千里投公,始得蛮府参军,那得不作蛮语也’!这里娵隅跃清池,以西南少数民族方言入诗,这是古代的白话诗,打破了古代贵族的雅文学的传统。桓温所问,从维护传统文学尚雅的立场出发。而郝隆所答,则是语带双关,具有一箭双雕的穿透力。南蛮参军作蛮语,自是顺理成章。言外谓府主辜负了自己那坦腹晒书的学问文章,其牢骚之言,令人发噱捧腹。

据史书说太和六年十一月,这时朝廷废海西公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桓温镇当涂县姑孰,专擅朝政。因此郝隆对桓温感到厌倦失望,不愿再卷入桓温等人图谋篡位漩涡中,故郝隆累官至荆州刺史,任州列驾时,因官舍宣抚,就在城西龙洲上自建一栋茅屋,伐木为材,织苇为席,穿布衣,吃蔬菜粗粮,过得相当舒适自在。有一年七月初七日,人们都忙于晒衣物,他却睡在庭院里,有人问他,他答道;‘晒一下我肚子里的书’。储书晒腹就是典故源出于此。

传说因为郝隆的德行所感,居官的曾有成百只鸟雀栖集在他的堂宇之上,致仕安家后,阶庭忽然兰菊丛生。

作者:郝运江   发表时间:2018-07-28 22:02:45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太原分流与东迁
两晋隋唐时期郝姓的变迁轨迹

郝姓的郡望与分布
郡望是中华民族宗族主义文化的特有产物,向来受到各家各姓的高度重视。在过去,郡望是门第等级和宗法制度的一大标志。今时又成为国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一大依据和线索。而通过郝姓郡望在历史上的变化与分布,又可窥知自汉魏到宋明近千年间郝氏族姓的发展大趋势与变迁轨迹。

历代郝氏郡望概览
各宗各派郝氏,都以太原为唯一郡望,而历史上的郝氏郡望,其实并不止这些。郡望最初是门阀制度的产物。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之郡也。郡望兴起于汉魏之世,郝氏的郡望也产生于这个时候。汉魏门阀制度刚兴起时,郝姓的郡望有两三个之多。元代大学者、名臣郝经在《郝氏族谱图序》中说;‘唐之太原,暨上谷、右扶风、丹阳、汲郡、清河、广阳、上党、安陆、江都十郡,各有郝氏’。其实,这十个郡望,并非唐代郝姓的真实郡望,而应是魏晋时代郝姓的旧有郡望,如;唐朝并无右扶风,右扶风只在西汉太初元年从右内史半部设置过,至三国魏时去右字为扶风郡,安陆郡也是南朝宋孝建元年从江夏郡析出设置,至隋开皇初便已废除,江都郡也是只有隋朝时才有的。

这十个郡望,太原在山西省太原县西南晋源村,即郝子康之族裔所在;上谷郡在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为西汉时众利侯郝贤之后;右扶风郡在陕西省西安县西北,为唐时安边郡王郝廷玉之族裔所在;丹阳郡在安徽省宣城,即东汉初时郝守江的子孙后裔所在;清河郡在河北省清河县东南,为汉初时人郝澹之裔族所在;上党郡在山西省长治县北,为先秦上卿郝晏之后裔族所在;汲郡在河南省汲县西南,为东晋时南蛮参军郝隆之裔族所在;安陆郡在湖北省安陆县,为南朝梁时郝逥之裔族所在;江都郡在江苏省扬州即唐时曾改南兖州,为太原郝氏分支郝江族裔所在。

隋唐时期,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门阀制度的变化,郝姓的郡望也有增减。唐皇朝几次官修《氏族志》,退旧族,进新门,这在郝姓郡望中亦有反映。在敦煌石室遗书《贞观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中,所记郝氏郡望有四个;安州安陆郡,郝姓为六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为五大姓之一;恒州真定郡,郝姓为四大姓之一;润州丹阳郡,郝姓为九大姓之首。
据邓铭世撰《古今姓氏书辩证》所引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下令新编撰成的《贞观氏族志》郝氏郡望有五个;并州太原郡,郝姓为三大姓之一;安州安陆郡,郝氏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为四大姓之一;润州丹阳郡,郝姓为八大姓之首;襄州襄阳郡,郝姓为十一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遗书中又有一部成书于唐德宗时的《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该书所记唐代中期至晚期的郝氏郡望也有二个;并州太原郡,郝姓为七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氏为四大姓之一。又见于敦煌石室遗书中的姓氏残卷书中也有郝姓郡望三个;安州安陆郡,郝氏为六大姓之一;并州太原郡,郝姓为三大姓之一,南兖州山阳郡,郝姓为十一大姓之一。
敦煌石室遗书是近人罗振玉等辑录,共十三种,是所收均系敦煌鸣沙山石室里发现的唐朝文人手写的古籍,或是不同传本,或是久佚之书,此每书录文排印,附有辑者或将斧的考证和校记。
在唐朝时代的姓氏学著作中,最著名的当推林宝等编著《元和姓纂》,可惜在今存辑本中,郝姓郡望已佚,好在邓铭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还转录了《元和姓纂》的三个郡望:太原郡、京兆郡、山阳郡,且说是唐代郝姓的新望,其实应是六朝旧望。
北宋初年,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其中记载了,晚唐五代时期部分郡望,郝姓则有三个:南兖州山阳郡,郝姓为十一大姓之一,雍州京兆郡,郝姓为四大姓之一,并州太原郡,郝姓为七大姓之一。
宋朝的版本《广韻》载郝氏郡望只有一个:″郝,亦姓,望出太原。"在广泛流传于中国的那本《百家姓》中,也注明郝氏郡望为″太原郡"。
在上面的郝氏郡望名称中,六朝的南朔州汾西郡,实即唐代的浩州,汾州汾西郡。隋初的吴州江都郡,也即《姓纂》中的‘扬州广陵郡',在江苏省江都、扬州一带,而《古今姓氏书辨证》中所列的″虢州安陆郡″应为″安州安陆郡"之误,″雍州襄阳郡"则为″襄州襄阳郡″之误。
这样,总计自魏晋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为十七个:太原郡、上谷郡、常山郡、河东郡、上党郡、清河郡、山阳郡、汲郡、泗水郡、江都郡、丹阳郡、京兆郡、安陆郡、襄阳郡、蜀郡、西衢郡、鄜城郡。
但是明代大学者赵秉忠在《诸暨益都郝氏族谱.序》中却说:″郝氏之望非止太原而己,若清河郡,若枣强、京兆,若石邑、新田、上谷、江都、丹阳、安陆,如此至类,多至四十余房。"似乎历史上的郝氏郡望多达四十余个。其实,这些只是郝姓的堂号,而非郡望,因为如:石邑、新田,在历史上就从无此郡。所以在《氏族篇》中,便将上述类似地名均列为郝姓堂号。
总印象:由盛转衰
从郝姓郡望的排列中,可以得到诸多启示,透过历史上郝姓郡望的增减变化,足见汉晋唐时期郝姓发展由盛而衰的总体印象和大趋势。
汉魏六朝时期,郝姓郡望达十个之多,在这个早期郝姓郡望中,上谷郡郝氏,太原郡郝氏是西汉旧族,而右扶风、清河、山阳、汲郡、常山、上党六郡郝氏,兴起于汉魏之世,只有丹阳、江都二个郡望才是南北朝时才兴起的,安陆一郡是隋唐时期才兴起,而京兆郡应是三国魏时将扶风郡析置京兆郡的。
整个唐皇朝是中国历史上各姓郡望大发展的时期,许多姓氏的郡望在这时期都成直线上升。可郝姓郡望总数反而由汉魏六朝时期的十个下降到六个,而这六个郡望中,也只有太原、清河两个郡望是旧有的。因此,由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郝氏族姓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盛而衰。汉魏时期,郝姓英才辈出,封侯挂印,出将入相者史不绝书。而在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郝姓的发展却反而进入低潮,处于一种滞缓发展状态,产生多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唐时宰相襟期,引义传经,太子司议郎,检校兵部尚书,侍中郝处俊和安边郡王,授神策将军郝廷玉、昭武校尉,上柱国郝忠、检校左散骑常侍,泾原行营节度使,保定郡王,赞普常郝玭、云麾将军,守右金吾卫大将军,试殿中监,以武功显郝英杰等。
经过南北朝的社会大分裂大动荡后,郝姓原有的十个郡郝氏望族,到隋唐时期己大部分衰落。所以在《贞观氏族志》和《贞观八年的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中,上谷、右扶风、清河、汲郡、上党、常山、江都等七个郡望下都不再有郝氏的名,如《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中,上谷郡七大姓,郝姓就不在其列,并州太原郡在唐初虽仍被当作郝氏的郡望,但其实是名存实亡,当时再也没有产生过什么名见正史的人物。唐初郝姓的这种不景气现象,在整个唐代都没有什么改善。因此在唐代中晚期之交的德宗朝《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和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中,郝姓的郡望一直没有增加,甚至反而呈下降的趋势。大概因为唐未湖北省安陆县郝氏由曾复兴,并出了郝英杰、郝破敌、郝肸、郝拯、郝溥等著名的人物,所以宋初乐史在撰《太平寰宇记》中,才又将郝氏列入安州安陆郡的六大姓之首,恢复郝姓的安陆郡望。
但是在由盛而衰的大趋势或在汉魏郝氏旧族日趋没落的同时,仍有一些新的郝氏宗族相继崛起于这个历史段落中,如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便新兴起了丹阳和江都、蜀郡成都、西衢等诸郡支郝氏望族大姓,到唐初,原有汉魏郝氏旧族除太原外余者皆消失,北朝时新兴的江都郝氏也只是昙花一现,至唐初便告沒落,而丹阳郝氏等则继续维持到唐代前期,唐代中期一度中衰后,至唐末五代又复振兴。而唐代又新兴了安陆、京兆、东牟、山阳、襄阳、河内颖川诸支郝氏大宗族,且整个唐代都很兴起,其中特别是安陆郡郝氏,后来更成为唐宋以后郝姓的主要宗派安陆郝氏。
从郡望的增减中,就从在华中、华北、华东、中原郝氏衰落的同时,华中的湖江地区的郝氏却异军崛起,比如:华东苏皖地区的郝氏又异军崛起,如:在南北朝新兴的两个郡望中,东西两方各占一个:丹阳在华东苏省,安陆在华中鄂省。在唐初新兴的京兆、东牟、襄阳、颍川,东牟在山东省半岛,中原三省即陕西的京兆,湖北的襄阳,河南的颖川,而在唐初消失的七个郡望中,无一在华东,全是在华中、华北、中原。在唐代存在的六个郡望中,华东占二个:莱州东牟郡、润州丹阳郡,华中占二个即安州安陆郡、襄州襄阳郡,中原也两个即雍州京兆郡、并州太原郡,但太原郡也是名存实亡。因此,两晋至隋唐,郝姓发展的总格局是华北、华中同步昌盛。到宋代以后,郝姓郡望又只剩下一个,即太原郡。那是因为宋皇朝门阀制度被废除而宗族主义文化观念被强化。郡望的等级门阀成分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寻根意识却加浓。一个姓氏己无须多个郡望,作本姓的发源地,而郝姓历史上以太原郝氏最为著名,又兴起出现较早,且长期被当作郝姓的郡望之一。所以,自宋元以后,各派各宗郝氏子孙便放弃其他郡望,而同宗′太原`,把″太原"作为郝氏的统一郡望。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7-28 22:05:18

[回复] 回复中华郝氏族源考辨

隋唐五代郝姓的變遷
郝姓大郡望的分布、演變軌跡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
郡望,也稱郡腳,牠是中華姓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的姓氏背後還有一個不大為外人知曉的郡望。所謂郡望,原本是指某一姓中的望族鉅姓所在的郡名,後來則逐漸演變為這一姓氏的發源地。到今時。牠則成為廣大炎黃子孫尋根問祖,溯本稽源的重要依據和線索,根據歷史上郝氏郡望的變化與分布,我們可透視漢唐時代郝姓的發展趨勢與變遷軌跡。
郝姓郡望的演變繁雜,從漢魏到宋,共有十大郡望。
今天各宗各派的郝氏族姓,都眾口一詞地標榜自己為太原郝氏,仿佛太原郡便是郝氏的唯一郡望。其實,中國古代各族姓的郡望,本身有一個形成、發展、統一的過程,且初時往往不止一個,歷史上的郝姓郡望也有多個,他們濫觴於兩漢,形成於六朝隋唐,最後統一於宋初。
漢魏六朝時期,郝姓的郡望有九個或十個之多。元代大學者、名臣郝經,字伯常在【郝氏族譜•姓族源流】中說;‘郝既失國,子孫以邑為郝氏,厥後枝條藩衍,其盛大者,有太原、丹陽、清河、廣陽、東牟、安陸、京兆、江都、上谷、上黨諸族,惟河北郝氏為虜姓’。這裡所說的十個郡,除東牟、安陸、江都外,其餘七個郡都是漢魏六朝時代郝姓的郡望。
太原郡;秦置郡,漢時為太原國,後又改為太原郡,治所為晉陽即今山西省太原縣府。太原二字可譯為大平原,太從大,大原指伸開胳膊的成年人,加上一點後為太,意謂非常極度,原字有兩部分,廠和泉合起來意為高原,高而平的原埜源頭或起源太原,這個縣名和縣治始於周朝。遷居此郡的郝姓又是郝省第五十八代、郝子期的第二十八代孫郝子康,因才傾天下被譽為天下無雙。其後人在漢魏晉時屢有入仕為官者,地位顯赫,是太原郝氏的祖居地,又有先秦時上卿郝晏之孫郝瑗在太原郡任太守,竝定居此地而後分衍晉陽郝氏、上黨郝氏、上谷郝氏、清河郝氏等。
京兆郡;在漢代為置右內史,太初元年分原右內史東半部為京兆尹,職掌相當郡太守,因地屬畿輔,故不稱京兆郡,治所在長安即陜西省西安府縣城,轄境約當今陜西省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等各縣地。三國魏時才稱京兆郡。京兆郝氏分為京兆郡盩厔、藍田縣峣柳城、長安縣杜陵、寶雞、武功五支之中,以盩厔和杜陵兩支影響較大,而所謂京兆郝氏別以太原郝氏一支,世居京兆稱京兆郝氏,是京兆郝氏的郡望祖居地盩厔縣終南、九峯,亦即今陜西省渭河一帶。只是盩厔郝氏沒有太原郝氏顯貴,或郝姓人的京兆郡望則太原遜色一些,主要指歷史上著名的四世三公如漢代京兆尹郝宏、郝彩及亭鄉侯郝黨和唐代大將、安边郡王郝廷玉家族、临泾镇将、检校左散骑常侍、泾原行营节度使、保定郡王郝玭家族等都出在這裡一地方,使這裡實際成為天下郝姓人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這是與郝姓有關的京兆郝氏歷史上就生活在這個地區。
丹陽郡;一作丹揚。西漢元狩二年改鄣郡置,治所宛陵即今安徽省宣城縣,轄境相當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省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及浙江省新安江支流域,武強溪以北地區。三國吳時曾移治建業即今國民*政*府*都市南京,其後轄境漸小。在戰國秦時曾在安徽省當塗縣小丹陽集鎮置丹揚縣,因漢以後屬丹陽郡陽又稱小丹揚。唐貞觀初年倂入當塗縣。郡中的郝姓相傳西晉時,因此有一支自太原徙居潤州丹陽,其後裔為丹陽郝氏主南北朝時期,並且又進一步分衍出安徽六安郝氏、湖北安陸郝氏、浙江衢州郝氏、江蘇省江都郝氏等,是郝姓中最為悠久的郡望。
江夏郡;西漢高祖六年置郡,治所安陸,轄境相當湖北省安陸、鍾祥、潛江、沔陽、嘉魚、蒲圻、崇陽以東及河南省光山、新縣以西,信陽以東、淮河以南等地。三國分屬魏吳兩國各置江夏郡,魏郡治上昶城,吳郡治武昌。晉太康元年滅吳後又遷治安陸。并改吳時江夏郡為武昌郡,其後轄境縮小。南朝宋時孝建元年分江夏郡置安陸郡,治所安陸,轄境湖北省安陸雲夢、應城等。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安州安陸郡。郡中的郝姓知名於隋唐時期,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早,但影響較大的著名郡望,此外還有一支西晉匈奴族郝散後裔七世孫郝迴從丹陽郡遷至江夏郡安陸官任太守,竝安家定居此地。
南郡;戰國時秦置郡,漢因之,治所在湖北省荊州,下轄十八個縣,包括荊州、宜昌、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秭歸、巴東、利川、宣恩、枝江等。郡中的郝姓相傳東晉時人坦腹曬書郝隆字佐治仕至征西參軍,後升爲荊州刺史,其後裔為南郡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晉末六朝至隋唐之時,故在歷史最為悠久的郡望。
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即河南省南陽府縣城,漢時轄三十六個縣,包括今河南省南葉縣、魯山及南陽大部、湖北省棗陽、隨州、應山、鄖縣等地,其後逐漸縮小,隋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鄧州為南陽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分南郡、南陽郡兩郡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城,轄境相當湖北省襄樊、襄陽、南漳、宜城、當陽等地,其後縮小。隋開皇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襄州為襄陽郡。郡中的郝姓出自太昊之世佐臣郝省氏族的後裔,郝伯全祖先世居襄陽郡唐白水流域地帶。當地大族宗屬分居湖北省棗陽、安陸、荊州及四川省德陽、綿竹,河北省衡水、棗強等縣地。所以南陽或襄陽郝氏支脈繁多,多出太昊之世郝省氏、郝胥氏、郝骨氏等族之後。此外襄陽唐白水河口下大槐樹莊鐵碓臼就是河北省棗強、山東省益都、掖縣等諸支郝氏的祖居地。
上黨郡;戰國韓、趙各置一郡,其後韓郡并入趙、入秦後仍置,治所壺關即山西省長治縣,前漢劉邦時移治長子,轄境相當山西省和順、榆社以南,泌水流域以東,後漢劉秀時移治壺關,其後屢有遷移,轄境漸小。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潞州為上黨郡,隋開皇時廢郡留縣仍以上黨置。明洪武二年廢入潞州歷為上黨郡、潞州、隆德府治所。郡中的郝氏族姓相傳是上谷郝氏分支即前漢眾利侯郝賢後裔,郝淵一支居此郡。相傳三國魏時方士郝孟真家族被後漢丞相曹操遣使其領諸方士,其足見上黨郝氏主脈知名於東漢時期。
上谷郡;戰國燕時置,秦代治所在沮陽,轄境相當河北省張家口、小五臺山以東赤城、延慶以西及內長城和昌平以北縣地。北魏廢。前漢劉邦時郝賢官任上谷郡太守在此郡。隋大業初改易州置上谷郡,治所在易縣,轄境相當河北省拒馬河以南、以西滿城、容城縣以北府河上游以東縣地,唐初復為易州,天寶、至德時又曾改上谷郡。上谷郝氏為漢晉舊族,漢代有眾利侯郝賢裔孫世居在此郡。
清河郡;漢高祖置郡,後屢改為國,漢元帝永光後為郡,治所在清陽,漢元帝以後轄境相當河北省清河、棗強及南宮各一部分,山東省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東漢改為國,移治在甘陵。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仍為郡,北齊移治武城。隋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貝州為清河郡。清河郝氏主脈知名於兩晉六朝時期,因郡中的郝姓相傳東漢時人郝絜家族的後裔。
廣陽郡;漢文帝十五年分河間國置郡,漢景帝前二年改為國,治所在信都,轄境相當河北省武邑、辛集以南,南宮、故城以北,滏陽河西岸以東。不久改為信都郡,旋復為廣川國,甘露四年改為郡,建昭二年改信都國。東漢永初元年又分置廣川國,治所在廣川。建光元年廢。十六國後燕慕容垂分清河郡置廣川,治所在棗強,轄境相當河北省棗強、故城等縣地,北魏太和十一年廢,廣川縣為漢高祖時置縣,因城中有長河得名,治所在河北省景縣廣川村鎮。北齊天保七年廢入棗強縣。廣川郝氏以前漢功臣、眾利侯郝賢為始祖,其後裔孫郝晷家族知名於十六國後燕時期,或著名人物有漢京兆尹郝孝、郝馝父子。
廣陵郡;西漢元狩三年改江都國置,治所在廣陵,即江蘇省揚州,轄境今江蘇省揚州、儀徵、高郵、寶應、金湖等縣地。郡中的郝姓大約在南朝蕭齊時由南陽郡郝氏分遷而來,居於郡中的僊女廟,並且在南朝蕭齊及隋唐時,知名於世以後,又分衍出吳興郝氏、泗水郡郝氏等,是郝姓中一個興起較晚,但影響較大的較晚,
華陽郝氏 即四川省成都府縣地,在後漢時郝伯都家族、郝沖家族、郝默家族等他們真正知名的時間,是在東漢晉及隋唐時期,並且在知名以後又遷居雲南、廣西以及貴陽等省地南方各省形成較為龐大的分布網,因此在郝姓中也有較大影響。
東牟郡;西晉置郡,不久廢,北魏復置郡,東魏治所在黃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蓬萊、棲霞、海陽以東地區。北齊天寶七年并入長廣郡,唐天寶元年改登州置郡,治所在蓬萊,轄境與東魏時東牟郡同,乾元元年復改登州,因文登縣牟山而得名為東牟,東牟郝氏以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子郝朝麟字經叟為開派始祖,第十六代孫郝大通,是金末元初時全真道七子之一。
東萊郡;西漢高祖置郡,治所在掖縣,轄境相當山東省膠萊河以東,岠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東縣地。東漢以後治所屢有遷移。西晉改為國,南朝宋時仍以為郡。隋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萊州為東萊郡。東萊郝氏以後梁郝絜及後燕從事郎郝畧等其裔遷居此郡。在唐代時東萊郝氏尊唐代中書令郝處俊的曾孫郝肸字伯泉為始祖。東萊郝氏徙梁為世家佐唐為冠族,直至北宋時仍為較興旺,產生了宋朝萊州府帥司郝垚字高勛,高勛之子郝毓官任揚州江都縣令。
在十個郡望中,除了東牟、東萊、安陸、江都為唐代新望外,其他七郡望都是漢魏六朝舊族,其中太原、上谷、上黨、清河等四郡則更是漢代郝氏舊望。到六朝時又興起了丹陽、廣陽、京兆等三郡的郝氏新門閥世家,發展到唐代,郝氏郡望便有了新的變化。二十世紀初發現的敦煌石室遺書中有一份【貞觀八年天下姓望氏族譜】殘卷,其中所記郝姓郡望僅有兩個;即并州太原郡,郝姓為四大姓之首;雍州京兆郡,郝姓為四大姓之一,而在丹陽郡、清河郡、廣陽郡、上谷郡、上黨郡、東萊郡之下,都未載有郝氏大族。
總計,自漢魏至宋代,郝姓的郡望共有十個;太原郡、上谷郡、上黨郡、京兆郡、丹陽郡、清河郡、山陽郡、江都郡、安陸郡、東牟郡等。
郡望 是門閥制度的產物,也是世家大族的輝煌標誌。隋唐時期郝姓正處在舊族多已衰落,新門閥則正在形成或尚待成熟的大轉折點上。
在郝姓的八個郡望中,兩漢時佔五個;太原、上谷、上黨、清河、山陽,至魏晉六朝時期,舊有的太原、上谷、清河郝氏宗族勢力更進一步發展,同時又新增了丹陽、京兆、江都三個郡望。這樣將郝氏郡望發展至十個,竝形成了族望冠中原的天下鉅姓大族的局面。在中華民族最講門閥制度的六朝時代,中原京兆郡四大姓,郝氏居末,其族望之顯赫,無與倫比。
但是到了唐代前期,唐皇朝刊正姓氏,幾次官修【氏族誌】,退舊族,進新門,有意壓制六朝舊有門閥大姓,豪強世族,鼓勵新興大族的崛起。因此,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各姓郡望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姓氏的郡望都在這個時期成直線上升,可是,郝姓的郡望卻在唐朝前期由原有的十個減少到僅剩太原、京兆、安陸三個,而新的郡望卻沒有形成,而且其中的京兆郡郝氏,也仅出了安边郡王、授神策将军郝珽玉,还有临泾镇将、检校左散骑常侍、泾原行营节度使、保定郡王、赞普常郝玭等人物,至於南方的安陸郡郝氏本族,僅出了司议郎、检校兵部尚书、侍中宰相郝處俊,至於北方的太原郡郝氏本族則虽是名存實亡,但本郡榆次郝氏儒林郎郝罗、代州雁门县丞郝懸(縣改孫)、明经文林郎、宿卫、昭武校慰、上柱国郝忠三代仕宦世家,之后再未曾產生過什麽杰出的人物。可見,從總體上說,郝姓進入唐朝後,便大大地衰落,跌入低谷了,特別是漢魏六朝郝氏大族,更是徹底衰落,所以,在幾次官修【氏族誌】時,上谷、上黨、廣陽、江都等郡都已銷聲匿跡,不見蹤影,僅太原與京兆,由於歷史悠久,根基牢固,所以雖已衰落,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地方上仍有一定勢力,在世人心目中仍承認牠的地位,甚至在唐太宗修【貞觀氏族誌】時,也承認‘天下太原四大姓,郝氏居一。江北八大姓,郝氏居五’。唐太宗還敕賜滁州刺史、甑山縣公郝相貴為‘安中首姓’的匾額。

再到了元和年間,林寶修撰【元和姓纂】。因為安州安陸郡出了一個最優秀的人物宰相郝處俊,於是便將安陸郡也列為當時郝姓的一大郡望。但是,由於安陸郡郝氏自宰相郝處俊之後,人才凋零,家道不振,七、八代之內,也只出過幾個刺史級別的官吏,如云麾将军守右金吾卫大将军、试殿中监郝英杰,唐咸通时任沔州太守郝破敌等人物,其顯赫的家族勢力地位一去不復返了,所以把安陸郡視為唐代郝氏的一大郡望,竝沒有得到當時社會的完全認同。到了宋朝時人樂史修撰【太平寰宇記】時,便也不認安陸郡為郝氏的郡望,而秪承認太原、京兆兩個郝氏舊望,但有的書說安州安陸郡,郝氏為六大姓之首。再到宋代歐陽修撰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便乾脆將安陸郡郝氏即宰相郝處俊家族歸入太原郡大家族派來,由此可見,作為郝氏郡望安陸郡還是不成熟的。
整個唐代,郝姓都處於這種轉折時期,舊的大族多已沒落了,而新的顯赫望族集團尚不成熟,一直到五代時期,也還沒有改變,如;郝肸家族、郝拯家族、郝經家族等等,雖崛起一時,也不過曇花一現。
宋朝以後,中國自魏晉以來盛行的門閥制度被廢除,而宗族主義文化觀念卻得以強化,所以郡望的等級成份被淡化,而宗法作用和尋根意識卻加濃,人們開始追溯共同的郡望,認為作本姓氏族的發源地,而歷史上郝姓以太原最為古老和著名,且長期以來都被認同為郝姓一大郡望,所以,自宋元以後各派郝氏子孫便紛紛放棄其它郡望,而同宗太原,把太原認作郝姓的統一郡望,直到今日,太原作為郝姓的統一郡望,仍得到郝姓子孫認同。

作者:27.221.102.*   发表时间:2018-07-28 22:07:31

第一页 [1] 2 跳到 页/共2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