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TAN  

03-07

437648次

5人

16个

364个

4632人

424部


[主楼] 論姓氏與家譜如何看譜述姓氏族源

論姓氏與家譜如何看譜述姓氏族源
第一章、论姓氏与家谱传承
我国的家谱传承;经历年代久远,历代改朝换代战争不断,加上自然灾害和历史变迁,又经历文革期间破"四旧"烧毁,已十去其九,幸存者大多也残缺不全,但在偏僻的乡村仍然可以寻找到保存相对完整的旧谱,或是通过几家的拼凑而构成全帙。故在各个姓氏族谱编纂委员会里又重新聚积了这些幸存下来的残谱,某些大姓所收集的数量高达数百种数千卷,其中有少量的珍本,首修年代之早,传承之有序,体例之完整,版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令人叹为观止。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民间修谱此起彼伏,方兴未艾。伴随着修谱活动的展开,各姓氏宗亲会及网站应运而生,坊间谱匠重操旧业,以铅字排版取代了过去的木活字,电子激光照排版又淘汰了传统的铅字手工排版。当下网络版电子谱及修谱软件更是后来者居上,令以往所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皆化为乌有。
  近年来各地究竟出了多少谱?目前尚无法统计。这些新修之谱其质量如何,尚无统一的衡量标准,反倒是编撰者自我感觉良好,有的人把个别专家学者的恭维及记者的报导都当作了学术界及社会的评价而陶醉其中,也有明智者及时收集族人的反映,及时出勘误表或是出修订本。每一部家谱;或详尽或简略地叙述了姓氏和家族源流,并编纂有专门的源流篇。大多数通过序或世系图表反映出来的。对谱述氏族源流...众说纷云,百家争呜、真假难分。综合考量。有些还存在不少相互矛盾的错误,这主要是年代久远,历史变迁,历代改朝换代战争不断,保存的谱牒多有失散,虽有后嗣历千辛万苦,搜诸煨烬之余,及耋耄之年的老人口述传闻。“口述史为家族谱牒增添了血肉,使它可读。口述史的特点是生动、具体、细腻,它将人与历史事件紧密结合成规范的历史故事”。但因时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更难知其详况,族人又分布地域有南北东西和异国它乡。族人分支又多,历代资料不全重修家谱录对校世系但纂修非易事,编辑修撰“家族谱志”又没有综合史前资料依据考证,所以出现乱投宗演变过程史,历朝历代编辑修撰“族谱”版本繁多,造成传误是难免的。如何研究研讨统一正确无误传世后人,也真是难事...!难题...!单凭某个家族能确认从源流到现况保证族谱谱牒古今无遗漏而完整传承是不可能的,就是凭借官方攻克这一难题,把某家族谱牒编辑修撰统一也无能为力,更不能确保真实性。因版本繁多的史书史册是人编纂而成供后人阅读和研究的,也是以编纂人思想为主编辑成书籍传世。家谱谱述氏族源流真伪;家谱谱述氏族源流如何辩真伪?引出网络传媒争辩议题众多。
《观点一》、切忌盲目相信,要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进行甄别和分析,清醒地认识家族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家谱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具有强烈的宗族意识,隐恶杨善,为亲者讳,攀宗附祖,牵强附加夸大,编造本族的显赫历史,按照儒家礼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规范先人的言行,随意地.甚至天方夜谭式地溯“源”系“流”。编修家族谱牒通病是追认“帝王将相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家族谱牒有着不同寻常的政治功能,许多家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肆意编造家族世系,连一些开国的君主概莫能外。
  例: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姓》云:“汉时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据。如魏蒋济《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书》云:其先出于黄帝。而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陈思王作《武帝诔》日:于穆武王胄稷周。则又姬姓之后,以国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诏日: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则又不知其何所据。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岂不可笑?况于士大夫乎!”真可谓一针见血,说得很尖锐也很明白。据《晋书》,魏武帝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过继给宦官曹腾而改姓曹。王沈云“其先出于黄帝”;操之次子陈思王曹植说曹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操之孙子魏明帝曹叡还郑重“隆议”曹姓出自有虞氏。作为魏国之君的曹氏,况且三易其祖,士大夫为了入仕、联姻,更是可以数易其祖。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祖先是谁,只是看谁的利用价值最大,就攀附谁作为祖先。古代如此,后人继之惟恐不及。“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躇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观点二》、当代修谱者多称要以新思维、新方式修新谱,而实际情况多是沿袭成例,新旧杂糅,思路混乱。在民国时期及其以前,有不少家谱纂修者还能坚持“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始祖或始迁祖断于可见之时。而当代一些主持修家谱、族谱的人却反而攀援先祖,编造世系,热衷于从古典文献中去爬疏线索,甚至根据戏曲、话本、小说和民间传说,用姓氏这根“线”随心所欲地贯串起来,既自欺欺人,又愚弄族人,以至漏洞百出,笑话连篇。
  例:凡是孔氏家谱,都尊孔子为先祖。自从“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后,世称“天下无二孔”,其实,孔姓来源不一,天下的孔姓并不都是孔子的裔孙。
《观点三》、修家谱以补国史之不足,如今修家谱多是取材于国史与方志。修谱者把历史上的同姓名人悉数网罗到家谱之中,因此同一个名人就会出现在不同的支系中,并且多数是把名人立为本支始迁祖或开派祖。还有的把本族的世系上自炎黄,下迄当代悉数罗列百余世,且中间一世不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令人不可思异,凡稍有谱学常识者断不敢苟同。
第二章、余观家谱通病有以下种种
一、修谱的必备条件与缺失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天时地利无庯赘言,人和方面故事多多,有精诚团结者、有甘于奉献者、有争名夺利者、有隔岸观火者等等。总而言之,民间文化积累不足,即编修者的文化素养不足也。最基本的文言断句就不过关,遑论史实之考证。对老谱没弄懂,上面的真伪无法判断,将老谱一味照搬,美其名曰继承传统,先人定制不敢移。
有人总结修谱经验,捐钱找大款,组织找大德,纂修找大儒。修谱者尤其是主编者,当具备史德、史识,二者兼备者鲜矣。本来中国不缺人才,看看今日全国有多少专家学者,各级社科院、大学的文史研究所储备了多少人才,可是研究谱牒者少,参与修谱的人则少之又少。当下何人修谱?领其事者绝大多数是德高望重的退休干部和退休老师。他们兢兢业业,虽精神可嘉,却力有不逮。先天不足,学术缺失乃修谱之大忌。
  近年来所修出的谱,质量上乘者百无二三。究其原因没能找到高手。即非族中无人,也非组织者目中无人,而是组织者对修谱的难度缺乏足够的认识,以为凭身边的几位族贤就能成其事。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人选,有的虽找到专家,但人家无暇参与修谱,也是枉费一番心事。
二、家谱通病及其原因
  过去说修家谱以补国史之不足,如今修家谱多是取材于国史与方志。修谱者把历史上的同姓名人悉数网罗到家谱之中,因此同一个名人就会出现在不同的支系中,并且多数是把名人立为本支始迁祖或开派祖。还有的把本族的世系上自炎黄,下迄当代悉数罗列百余世,且中间一世不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令人不可思异,凡稍有谱学常识者断不敢苟同。余观家谱通病有以下种种:
  1. 私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圣贤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傅会,纷纭踳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此乃前人误我,岂可不分真伪而全盘继承老谱?
  2. 热衷于姓氏源流“考证”却不得法,何故?皆因先天不足,系统地读完中学和大学的不多,即没有基本的国学修养,又没有系统地掌握第一手文献,仅凭个人的愿望,饥不择食地把所有坊间流传的本姓名人的故事当做宝贝收入族谱,尤其一些主编者,把道听途说的有关祖先的事迹一古脑地全盘照收,以此显得自己懂得的多,但恰恰相反,这正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徒为有识者不屑。
   3. 热衷于统一世系,新增字派。有的人以曾孔颜孟四姓同派为例,强调本姓必须统一字派,于是新立字派,把老字派一律废止。还有的修一次则立一次,可谓一个师傅一个法。同姓不同宗如何能做到统一世系,同姓者常言五百年前是一家,但要有依据,若无依据,怎能认定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 
  4. 体例不伦不类,非欧非苏。中国谱法实乃宗法,有大宗与小宗之别。欧苏皆为五世一图,尊小宗。但欧式保留了大宗的主导地位,故后世多法欧式。现在有的人干脆把族谱定名为族志,仿地方志体例来修族谱,甚至有人提出族谱与方志接轨。方志是由地方政府组织编撰的地方性史志,现在的新修方志多是地方政绩的表述。族谱理应保持民间的立场。
  5. 选材不当,拖泥带水。许多人把历史名人对家谱的论述、谱牒常识以及中国历史纪年表都收进了家谱之中,以提高族人对家谱重要性的认识,方便今人换算公元纪年,用心虽好,却大大增加了家谱的篇幅。
  6. 编纂者突出个人,把一家之谱修成了一人之谱,或是把一族之谱修成了一家之谱。有的认钱不认人,捐钱多的树碑立传,没捐钱的一笔带过;甚至还有不交丁口费则不入谱、从事贱业而不得入谱的事情发生,现在什么时代了,思想竟如此陈旧。
  7. 无审校。主编者认为可以了就付梓,即没有通过编委会的集体审稿,也没有安排专人做校对,最终出来的谱错误百出,不忍卒读。
三、家谱的收集与整理
   本文所论系民间家谱,中国民间修谱始于宋朝,是时纂修家谱者多为大家巨族,若考察一族之世系,当从创修家谱的时代入手,始于宋者距今1049年,当属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老谱多为明清所创,清乾隆年间创修者距今也有273年,若有乾隆年间刻本流传下来也属弥足珍贵,保存至今的多是清未和民国年间续修的家谱,凡传承有序者非大家巨族莫属。若是在家谱中看不到名人谱序,或是其谱序经不起考证,这样的谱作为家乘是大为逊色的。有的谱上录有许多名人序,大抵出自谱匠之手,而非名人真迹也。欲考谱序之真伪,有二种简便的方法,其一是作序者与请序者之间的关系是否有说明,其二是作序者的文集中是否有收录,甚至可查作者的年谱,是时作者是否在当地?
  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的缘由、姓氏渊源、家庭迁徙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它往往提纲挈领地叙述了家族的源流,迁徙的原由以及族中历代名人之事迹。为了提升家谱的权威性,多是请名流大家作序。近年来余仔细阅读了来自各地的族谱序,有创修于元代的至今己九修传承有序的老谱,多数为清中晚期和民国年间所修,还有的仅仅只保存了一篇谱序。考查各支族人的世系,只能从其创修年代算起,从其始迁祖算起。有的谱在始迁祖之上又杜撰出十几代人,而每一代只相隔11年,有悖常理。有的把历史上的同姓名人悉数收入家谱中,并且还为他们安排了辈份,其实这些名人本不同宗,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怎能一下子全变成了该支的先祖呢?今人若是不察,此类笑话尚不知要流传到何时。
   中国历来聚族而居,收集老谱要到祖居地,就是通常所说的寻根问祖。越是交通闭塞的地方,获得老谱的希望越大。寻访到老谱后要悉心研究,研究者应具备相应的文字功底和史学常识。现在各姓氏在修谱过程中发掘出了许多老谱,但在系统研究方面力不从心,并非族中无人,而是真正有能力从事修谱的人尚未与编委会取得联系。至少,编委会在初稿出来后应送给族中懂行的人审查,然后校对要有专人把关。现在有的姓氏是向出版社申请书号,这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出版社在审稿上能把关,这给族谱的质量增加了保险系数。
四、民间修谱的当务之急
  1. 建立衡量标准
   学术标准是公器,是衡量一部谱的水平高低之尺度。当从以下方面衡量:
   (1)详考证。姓氏源流考,始祖考,祠堂考,始迁祖考,迁徙考,世系考,举凡家族历史的一切重大事件的考证,要有根据,是来自文献,还是来自何人的口述,要有详实的说明与记录,要信而有证据。
   (2)辨真伪。老谱上有许多前人杜撰的内容,例如说始迁祖之上还有十余代人,这些是真有其人吗?他明明是清道光年间才创修的谱,把始迁祖定位于明初,然后在其上再杜撰十余代,一下子就把家族的源流提升到了唐末或宋初。还煞有介事的给祖宗加了很高的官衔,既然有官职的就好办了,查历代职官表,凡高官者史有记载,若是查不到结果,其真伪也就自明。对谱序,尤其是名人所做的谱序,要仔细甑别真假。
   (3)理世系。谱上最乱的当数世系,最重要的也是世系,其关键在于接榫处。假设各个支系均理顺了,各支的支祖当接在大宗的哪位名下?有的原本就有老谱记载,有的老谱上只是一个断头记载,并没有说明这支的始祖是谁之子,由此就牵涉诸多思考了,当初无说明者定是有苦衷的,他或是嗣子,或是义子,或是半子,或是归宗,或是合族,这需要考证,并要加以说明。
  慎取舍。一是从老谱里取哪些文献,当以有史料价值的内容为要,二是对当代人的资料的取舍,要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有历史意义的事迹方可入选。
  订规范。一是文字使用要规范,标点符号也要规范;二是人的名、字、号要规范,古人尤其是读书人,皆有名、字、号,今人有的不懂,把先人的名、字、号弄错的事时有发生,还有的给族人擅取字号,这本是出于好意,可是要事先征求人家意见呀,你事先不征求事后也不告之,弄得人家读谱时很别纽,有的是把人家的乳名或浑名当成字使用,委实荒唐。
  编辑和阅读要客观看待姓氏家谱源流编纂内容;
  评观点一;“切忌盲目相信,要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进行甄别和分析,清醒地认识家族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是否太遍面看待家族谱牒编修的成果,在编辑家族谱牒过程中不保证没有错误和遗漏。某些人只主观上看某个作者和引用某部历史作品“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在论坛里面就钻牛角尖,不能科学全面看待问题特殊情况普遍化,更甚至推波助澜。
  示例:断章取义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姓》云:“汉时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据。如魏蒋济《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书》云:其先出于黄帝。而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陈思王作《武帝诔》日:于穆武王胄稷周。则又姬姓之后,以国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诏日: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则又不知其何所据。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岂不可笑?况于士大夫乎!”真可谓一针见血,说得很尖锐也很明白。据《晋书》,魏武帝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过继给宦官曹腾而改姓曹???。
  从客观上分析历史作品人也属明末清初著名作者;顾炎武(1613年—1682年)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明季诸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学家、史学家。
  试问;远古真实资料又从何来?其中又有那些史学版本没有作者本身意见?
  示例: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着《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考证史书评论;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作者陈寿评价曹操;诚然,曹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三国志·武帝纪》陈寿;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许劭传》,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王沈《魏书》) 。
  古今评说;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着《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王安石赞曹操:“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品三国》“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
  评观点二;某些人说“当代修谱者多称要以新思维、新方式修新谱,而实际情况多是沿袭成例,新旧杂糅,思路混乱”?
  试问国家有修谱机构?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民间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民间家谱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由于各类原因遗传,遗失,断代传承本家族谱牒是实事。家族后人有心修建本家族谱牒完整性是子孙之应尽义务。至于编纂修建家族谱牒资料在特殊条件下只能搜寻一切可以填补之史料。在特定条件下也不为怪和视为笑话。
  试问;当今史书、新闻、电影、电视剧、戏曲、刊物、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等编辑,谁能说不完美???不完美也不准发表。不完美才是天大笑语。不完美也无读者捧场赞颂。作者编辑、编纂、编写、编修就是要出好作品好文章。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本家族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国家稳定社会安定有一定的贡献。研究编修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社会提供许多新的其他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构建成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辑修谱方法原则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
  评观点三;“某些人说修家谱以补国史之不足,如今修家谱多是取材于国史与方志?某些人说当代修谱通病有多种现象”?
  国史;原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后泛指一个朝代的历史。
  地方志;是一种全面记录特定区域内自然和社会变迁的文献,地域性、全面性、资料性、传承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在民间而逐渐演变来的。
  试问一;“国史与方志可用家谱资料以补国史之不足”?而官方的国史与方志史料就不能补充家族史遗传和遗漏史料之不足?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国史与方志史料和家谱采取互补后,就更能体验出一套可信度更高的完整史料。
  试问二;“某些人说当代修谱通病有多种现象”?
  怎样看待民间修谱热;修家谱,认祖归宗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是源自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传统,在革命年代曾被取缔,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地方日渐恢复。对这种恢复该怎么看?对家谱的功能、价值和缺陷又该怎样科学认识?修谱热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家族意识和集体认同感的增强。作为主要产生于封建社会产生的文化载体,旧家谱中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几乎所有的旧家谱的谱序、凡例、族规家法等内容都是书善隐恶。有的家谱凡例明文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家谱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另一方面,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都是宣扬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等。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家谱的弊端也是十分明显难免的。
  现代文明社会修家谱;应避免如下现象,攀附假托现象。旧时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萧氏则拉萧何为自己祖宗等。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最明显是朱熹,翻阅朱熹作谱序的家谱达几十种,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显系伪造。明清时,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有些家族制作伪劣产品。当然,旧家谱在观点、内容、体例等方面,还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们对旧家谱必须批判继承。徐新:事实上,现代修谱并非易事。一是老谱寻找的困难,毕竟新中国成立以来,家谱的修订曾被忽视,甚至遭到厄运,修谱活动几乎全部停止。二是经费筹集的困难,修谱是一个家族经济实力的考验。三是年轻人的漠视,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所受文化的不同,许多年轻人在修谱问题上采取不配合的态度。新谱与旧谱相比,有以下不同:一是史料价值的欠缺,新谱修订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赞助,这样就使得续谱内容的取舍与规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钱财的制约与影响,即以出资的多少决定了发言权的大小。这样,作为一种历史文献类型,家谱应有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学术和史料价值便被打了折扣。二是表白上的不同,旧谱是伦理说教版本,新谱的表白则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准,比如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三是体例内容上有所汰旧创新,比如忠孝节义被尊重老人、尊重妇女所取代;又如子女都能上谱。四是人文性的不同,望族的人文优势是通过家谱的形式历代传承的,而新谱中则出现了人文断裂。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第三章、正确.客观.看待民间家谱文化发展
如今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可归纳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家族谱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编辑撰写;湖南湘西北谭氏麟支二十一世,谭晓平
于辛卯年
统计字数:9661

作者:谭晓平   回复:0   发表时间:2018-09-11 19:40:28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