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  

03-08

23508次

1人

1个

5个

45人

2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名族

我们应该把名族改为蒙古族,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改啊!

作者:117.88.134.*   回复:1   发表时间:2009-07-20 12:08:21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如皋冒姓先世非蒙古人说


冒姓为如皋著姓。清代著名学者张澍(1776-1847)在其所著《姓氏寻源》一书中说“如皋冒氏,自宋至今为茂族”。据《冒氏宗谱》载,宋时如皋即有一位叫冒敬臣的人,做过大理寺丞的官。到了元末,有常熟人冒桧,因避乱迁居如皋东陈河东。明洪武初以博学闻,后为明太祖召见,授广西道巡按,其后子孙繁衍,成为东陈镇河东望族;另一支出元末两淮盐运司司丞冒致中之后,初居东陈镇河西,后徙如城,代有闻人,为如皋望族。关于冒姓得姓源流,清同治之前的冒氏家谱均阙如。直至同治时如皋冒氏十八世祖冒澄在其为《冒氏世谱》所撰之《如皋冒氏宗系源流记》中始谓如皋冒氏出元末丞相脱脱(1314-1355)之后,本姓篾儿吉特(Markit)氏。然据《海陵冒氏族谱·序》称海陵(泰州)冒氏始祖冒启之生于元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而脱脱生于延祐元年,即公元1314年,仅长启之五岁。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乃启之之兄,其年龄当与脱脱相近,甚或长于脱脱,因此,如皋冒氏绝不可能出脱脱之后。或有感于此,到了光绪间修《冒氏族谱》时乃改谓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1301)之后。近代学者冒广生(1873-1959)亦主脱欢之后说(《小三吾亭文集甲·如皋冒氏得姓本记》),然其子冒舒諲在《如皋冒氏得姓本末辨》(载1997年第1期《寻根》)一文中详细地考查了脱欢的子孙世系,认为冒氏出脱欢之后“多半臆测之说,并无确切根据”。

根据《元史》记载,脱欢(?-1301)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至元二十一年(1284)六月封镇南王,奉旨出镇安南败绩,世祖以其“丧师辱国,断其朝请”。二十八年(1261),徙镇扬州。大德五年(1301)薨。脱欢有六子:

① 老章:大德五年袭封镇南王,至大三年(1310),因僭拟车驾被劾,赴阙赐死。

② 脱不花:至大三年(1310)继兄袭封镇南王,泰定二年(1325)卒,子孛罗不花年幼,中书平章乃蛮台权镇扬州,明年(1326)以脱不花之弟帖木尔不花(脱欢第四子)袭封镇南王。天历二年(1329),帖木尔不花以其侄孛罗不花已成年,让爵于孛罗不花。至正十六年(1356),孛罗不花死于淮安,子大圣奴袭爵,守信州。至正十九年(1359)死于陈友亮军。

③ 宽彻不花:泰定三年封威顺王,镇武昌,有六子:别帖木儿、答帖木儿、报恩奴、接待奴、佛家奴、和尚。至正十一年(1351),宽彻不花与子别帖木儿、答帖木儿攻徐寿辉,为徐部将倪文俊击败,别帖木儿被俘。至正十六年(1356),宽彻不花与其弟帖木儿不花以兵镇怀庆,未几复还武昌,命其子报恩奴、接待奴、佛家奴以大船四十余艘水陆并进,至沔阳攻倪文俊,至汉川县鸡鸣汊,船搁浅,遭倪军火攻,接待奴、佛家奴遇害,报恩奴自杀,同行妃妾皆陷。宽彻不花走陕西,后死于成州。幼子和尚封义王,侍从顺帝左右。至正二十八年(1368),顺帝将北奔,诏淮王帖木尔不花监国,和尚佐之。大都将破,即先遁,后隐迹鄄城,更姓苏氏。今山东鄄城苏氏即和尚后裔。

④ 帖木尔不花:泰定三年(1326)袭封镇南王。天历二年(1329)让爵于其侄孛罗不花,改封宣让王,命镇庐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庐州陷,还大都,二十七年(1367)年封淮王。明年,明军攻大都,元顺帝将北奔,诏命监国,城破死之,年八十三。

⑤ 蛮子:元统二年(1334)封交济王,五月,镇大名,至元二年(1336)卒。至正十三年(1353)年,不花帖木尔嗣位。

⑥ 不答失里:皇庆二年(1313)封安德王,食邑福州宁德,旋进封宣德王。

第二任镇南王因罪赐死;第三任镇南王脱不花之子即第五任镇南王孛罗不花,孛罗不花之子大圣奴袭封第六任镇南王,守信州,后死于陈友谅军;第四任镇南王帖木尔不花让爵于其侄孛罗不花,改封宣让王,镇庐州。庐州陷,还大都,封淮王。明年,明军攻大都,元顺帝将北奔,诏命监国,城破死之。由此看来脱欢六子及诸孙中并无人居泰州,“家世业儒,虽兵戈扰攘,而不辍弦诵。” (《海陵冒氏族谱》语)。脱欢第四子帖木尔不花,1367年以八十三岁卒,则当生于1286年。据《海陵冒氏族谱·序》称,泰州冒氏始祖冒启之生于元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其上有一兄,即如皋冒氏始祖冒致中。启之与致中之间有无姊妹,无从得知。其父德新公生于1295年前后大致是不错的,从年龄上来算,与帖木尔不花当为同时代人。若其为一位隐姓埋名世袭的镇南王,当属于脱欢子辈。然袭封镇南王的脱欢三子中,长子老章1310年赐死,无后;次子脱不花,1310-1325年在位,与德新公年龄大致相当,但一个在扬州为王,一个在泰州业儒,根本不可能为同一人;第四子帖木尔不花1326-1329袭镇南王,后让爵于其侄,改封宣让王,镇庐州。恐怕也不可能是在泰州业儒的德新公。冒广生《如皋冒氏得姓记》说:“脱欢之子在扬州者三世,椒聊之实,蕃衍必多,运丞殆其支庶欤?”亦在疑似之间,并无实据。由以上脱欢世系来看,脱欢之子在扬州者三世,并无支庶留在泰州。退一步说,倘德新公确是一位隐姓埋名世袭的镇南王,决不会派他的儿子去当盐运司司丞这么一个从八品芝麻小官。无怪乎冒舒諲要说冒氏出脱欢之后“多半臆测之说,并无确切根据”了。

冒舒諲虽然发现镇南王子孙说的漏洞,但是,他还是坚信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蒙兀儿民族的基因”(冒舒諲:《微生断梦》)。于是,他千方百计寻找理由来证实自己是蒙古人后裔。他认为,冒致中虽然不可能出于脱脱之后,但很可能是脱脱之父马札尔台(1285-1347)任丞相后仗势营私贩盐派往淮南盐场代理营运的族人,姓篾儿吉特(Markit)氏。他认为,蔑、冒二字谐音,在蒙语出于同一字音,将蔑儿吉特改为单音节冒姓正是合乎逻辑的。查“蔑儿吉特”蒙语为Markit,其第一个音节是mar ,若如皋冒氏出于Markit氏之后,完全可以改用读音更接近的“马”、“麻”等字作为姓氏,或者根据元代汉语译音改用“蔑”字音近的字。“蔑”、“冒”二字,无论上古、中古还是元、明之际,根本谈不上谐音,怎么可以说将蔑儿吉特改为冒姓正是合乎逻辑的呢?

镇南王之后说被冒舒諲先生用无可辩驳的论据推翻,但还有几位姓冒的先生仍然坚信他们的高贵血统。他们说,他们的那位“家世业儒,虽兵戈扰攘,而不辍弦诵”的老祖宗德新公是一位元室遗臣(遗族?),“可能是元世祖忽必律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子孙,一位隐姓埋名世袭的镇南王,或者是镇南王的其他旁支”。但是,镇南王之后说已被无数史实证明完全是无稽之谈,他们才不得不改说他们的老祖宗德新公是元末明初一位居泰州五十多年的蒙古贵族。为避兵乱,这位德新公让三个儿子改姓冒,并且像煞有介事地将“德新”这个汉式的名字注为daixian,似乎“德新”这个名字也是蒙古人的名字了。他们说德新公为了避兵乱,令其三子改汉姓冒,各自亡命,但又说冒致中被张士诚挟持到苏州拒不受封,逃出苏州,北抵如皋,从此才隐姓埋名,岂不是自相矛盾?

如皋《冒氏宗谱》首修于明成化十九年,即公元1483年。首倡修谱者乃致中五世孙冒瑺。但直到三十年后,才由其子冒鸾主修完成。时任南京吏部郎中的诸让为之写的序说:“东林之玄孙瑺,邑庠彦也,有志于谱而失之诬,故不究其所以来,断以东林公为姓。”而冒鸾族叔、泰州冒氏五世祖冒政(有恒公)为《冒氏宗谱》写的序中说冒瑺倡议修谱时对他说过:“然余生也晚,既不能详考夫受姓之由,又不能悉记夫隐显之实迹,今断所知东林公为始,因略就简,以序次列,子盍为我序之?” 有人认为不能详考受姓之由,又不能悉记隐显之实迹,正是如皋冒氏一族出身元室遗族,“在明初严密防范元室后人的情况之下,如果暴露,要受到满门抄斩”,因此子孙“怕受到迫害,所以不考祖先的来源,不详说受姓的原因,冒氏的族源从略”的原因。

明朝政权对元室遗族和和元代遗臣真是这样残酷无情吗?事实恰恰相反,根据历史记载,明太祖对元室遗族和和元代遗臣是非常宽大的。早在进军中原时,他就把一般元朝官吏作为争取的对象,宣称要对率众来降的故元官吏量材擢用。他还称:“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为才能,一体擢用。”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高岱:《鸿猷集》,卷五)。他要求诸将克城时“毋肆焚掠杀人”,对元之宗戚要“咸俾保全”。洪武三年六月,他重申“直北宗王驸马部落臣民,能率职来朝,朕当换给印信,还其旧职,仍居所部之地,民复旧业,羊马孳畜从便牧。” (《明太祖实录》)。因此,洪武年间,给来降之故元官吏授予文武官职者极为普遍。当明军攻克大都后,明太祖为安定北方秩序,立即发布诏书,安定民心,宣布凡逃匿他方的元朝故官和军民人等“果能自拔来归,并克罪责,仍令完聚。”他还明确宣布,如元顺帝父子能“审识天命,衔壁来降”,他将“待以殊礼,作客吾家。” (《皇明昭令》)。洪武三年五月,明军北征,俘虏了顺帝之孙买的里八剌以及后妃、公主、宫人、诸王人等。六月,送至京师。有人请行献俘礼,明太祖当即拒绝,说“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献俘之礼,不忍加之。”十一月,北征大军得胜班师,李文忠上贺表,内多诋毁元朝之语。明太祖很不高兴,即切责宰相说:“卿等为宰相,当法古昔致君于圣贤,何乃习为小吏浮薄之言,不知大体,妄加诋诮。况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有识之士,口虽不言,其心未必以为是也,可即改之。”明太祖对北元统治上层进行招抚时,明确承认蒙古贵族对蒙古草原的统治权。洪武三年四月,他让人带书信给退居漠北之顺帝,声称其只要“奉天道,顺人事,遣使通好,庶几得牧养于近塞,籍我之威,号令其部落,尚可为一邦之主,以奉其宗祀。” (《明太祖实录》)。五月,一听到顺帝死讯后,明太祖即遣人吊祭,并为之上谥号,又封被俘之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七月,他又致书继位的爱猷识里达腊,一再宣称只要臣服明朝,即“可为一邦之主。”九月,他派人具厚礼,送买的里八剌回漠北。从明太祖的一系列对蒙政策来看,根本不存在冒氏一族“在明初严密防范元室后人的情况之下,如果暴露,要受到满门抄斩”的事儿。倘如皋冒氏确系蒙古贵族甚或蒙古皇族后裔,也用不着在元朝政权推翻115年之后修谱时还不敢正视家族的真实历史,给子孙后代留下不解之谜。

那么,冒氏家族为什么不能详考受姓之由呢?这是因为,无论最早的《世本》,还是其后的《潜夫论》、《风俗通义》、《姓苑》、《姓谱》、《姓解》、《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路史》,都没有冒姓的记载。直至明朝洪武年间,吴沈奉旨编撰《皇明千家姓》,才收录了“冒”姓,说“冒”姓为“荥阳族”,也就是说“冒”姓发源于河南荥阳地区。《千家姓》没有详细谈到冒姓的受姓之由,其后的《万姓统谱》也只记载了冒姓几位名人,根本没有冒姓的源出。如皋冒氏“不能详考夫受姓之由”不是因为冒氏的受姓有不可告人的隐情,而是因为冒姓的受姓之由根本无从稽考的缘故。

冒氏家族为什么在元亡后140年后修家谱时还要隐显实迹呢?原来冒致中的最大的历史问题在于他与朱士诚的关系。冒舒諲先生认为,冒致中任两淮盐运司丞期间与贩盐出身的张士诚可能彼此稔知有素,张士诚据平江路称王,冒致中渡江从之。后张氏事败,冒致中乘乱中逃出吴中,隐居如皋乡间。朱元璋攻下苏州后,凡与张士诚有来往的文人都被押解到南京,分别予以处决、发往濠州和戌边。这才是冒致中隐显实迹的原因。

家谱称先祖为某某公,这是世人皆知的惯例。有人认为,冒氏家谱称其先祖为“德新公”,而不称冒德新,是因为他根本不姓冒。因为他不姓冒,所以进不了冒氏家庙,不能享受子孙们的祭祀,或者只能享受兼祭。泰州冒氏世从冒启之始计,如皋冒氏则世从冒致中始计,也是因为“德新公”不姓冒的缘故。由此得出结论,说德新公是蒙古人。一个家族世代从哪一位老祖宗起算起,其实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曲阜的孔氏家族奉孔子为一世祖,但孔姓的得姓始祖是孔子六世祖木金父。你能因为孔氏家族奉孔子为一世祖,木金父就不姓孔吗?一个家族的计世多从始迁某地的祖先算起,但并非都是如此。例如,浙江衢州孔氏,先祖宋时随宋室自曲阜南迁,但他们仍然以孔子为家族的始祖。再如山东胶州法姓和江苏常州法姓都是元代色目人法都喇(汉名法若正)的子孙,但胶州法姓以其始迁祖、法若正曾孙胶州学正法典为一世祖;而常州法氏始迁祖为法若正十二世孙法世美,他们却以法若正为一世祖。两地法氏计世不同,家庙祭祀的祖宗也不同。胶州的家谱甚至不提他们的受姓始祖法若正的名字,自然也享受不到子孙的祭祀了。冒致中兄弟分族,其子孙以二人为两地始祖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冒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氏族。根据殷墟卜辞的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一个叫冃的方国存在。冃国人以国为氏称为冃氏,即冒氏。这个冃(冒)国西周时还存在,其首领称为冒伯。西周青铜器冒伯敦就是冒国的彝器。冒氏虽然历史上少有记载,但传世的汉代私印中就有一个叫冒侗的人([清]汪静山等:《金石大字典》)。而在北宋治平中(1064-1067),如皋就有一位叫做冒敬臣的人在朝中担任大理寺丞的要职。唐中叶以后,北方藩镇割据,唐末黄巢起兵,北方山西、山东、河北一带士民南迁,如皋冒氏很可能即是唐末移民的后裔。《姓氏寻源》说“如皋冒氏,自宋至今为茂族”,绝非毫无根据。今天如皋两万多冒姓人口中肯定不会没有他们的后人。如皋旧属海陵,一部分如皋冒氏迁居泰州是完全可能的,冒致中祖籍如皋自然也是可能的了。他最终隐居如皋,或许就是因为如皋是他的祖籍地,那里有他的亲属的缘故。当然也不排除其原非姓冒,因为他与张士诚有过交往,怕因此受到牵连,才避祸如皋,攀附如皋冒氏大族。


作者 : 徐铁生(南通)

作者:157.0.110.*   发表时间:2018-07-22 18:20:01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