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RAO  

03-07

175349次

9人

12个

204个

932人

101部


站长: 饶有武 管理员: 饶曾国 饶国平   [申请管理员]
[主楼] 读谱札记2

读谱札记2
湖北赤壁饶有武撰
■旧序
下载于饶氏一家人网站
国家承平,日久户口繁庶,氏别而族分,其父兄习淳古之遗,而子弟又往往修贤人君子之行,仁孝之所,既迄不忍以涂人薄其本支,以故三十年间旧家大族谱牒之修,接踵而未有已,吾旰新城饶氏亦其近也。饶自伯翳受姓,传至于今六十八世,原原本本如黄河之水,发昆仑入中国某所一小曲,某所一大曲,灿如指掌猗与盛与顾。||余不能无疑焉者,谱自伯翳,姓羸。考史伯翳即伯益,秦赵之祖也。谱既溯源于陶唐,又以为楚庄襄王之子孝王,孝王幼子名伯芬,即伯翳,仕楚为大夫,食邑于尧,因爵赐姓。史楚无庄襄王,惟秦有之,而孝王既不见,即伯翳而下不见史传,合固宜也。|汉之时名威者为鲁阴太守,有惠政,而谱并纪生娶卒葬,以谱信矣。|乐平孝女饶娥字琼真,父勣酥渔,遇风沉溺,娥年十四,哭水上,不食三日死,柳子厚为作碑。而谱云,十六世勣娶程氏葬鄱湖诸既左山,子娥字琼真,官任剌史,妣何氏生子仲衍,为太常寺丞。岂父子名字一时偶合耶?|谱自廿世元亮公官任鄱阳,子汉因家焉,吾乡饶氏俱以元亮公为江右始迁祖,而十六世勣何以先在鄱湖?|即至饶州余干双峰先生,宋儒也,名鲁字伯与,屡荐不起。谱乃云,讳琼字伯玉,仕宋熙宁十年国子监助教,娶葬备载,又何其逈然不侔也,此果前谱之未能阙疑欤?抑垂诸谱者之确有明据欤?||今之修谱在新城栗林,其始迁祖,即五十一世瓒。而六十三世景分又自栗林迁广昌,以书来请序于余者,即景分支孙历辰也,历辰往来余家且数十年,因为之告曰:谱之兴也,盖有大不得已于斯者乎,自宗法废而亲谊薄,亲谊薄而一父子之子渐推渐远久,且等于行路 仁孝之意不生 而诟谇细凌之 祸作为害于家,虽令长者执法相绳而莫胜究诘,是故所以维之维之者,舍谱何以哉。谱既立而按图稽牒,昭穆然亲疏远迩联属于无疆,俾各返所生以不失尊祖收族之意。孟子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虞书所谓九族既睦,百姓昭明,至于变时雍古圣帝明王之治,庶有藉而存谱,盖若斯之重也。今之修葺,兹谱母亦是大不得已于斯者乎,历辰父思明雅有古风,其兄弟更能守先训敦礼让,余故因其请而乐为之序。
皇清乾隆四年己未岁孟夏月吉旦
赐进士第通议大夫现任陕西西安等处地方按察使司按察司邑人魏宜国拜撰

作者:饶有武   回复:8   发表时间:2020-05-29 18:25:1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读谱札记2

上官人庄饶有武注:
在此《原序》中魏公毫不客气地提出了古谱中的五个疑点:
■①“谱自伯翳,姓羸。考史,伯翳即伯益,秦赵之祖也。谱既溯源于陶唐,又以为楚庄襄王之子孝王,孝王幼子名伯芬,即伯翳,仕楚为大夫,食邑于尧,因爵赐姓,史楚无庄襄王,惟秦有之,而孝王既不见,即伯翳而下不见史传,合固宜也。”
意思是:谱载伯翳是受姓始祖,出自赢姓。伯翳就是伯益,秦、赵的先祖。谱牒追溯到了陶唐,又说楚国的庄襄王的儿子孝王,孝王的幼子名叫伯芬,就是伯翳,在楚国做官,为大夫。在封地尧生活,因为爵位而赐姓(为尧)。楚国没有庄襄王(也无襄王,只有楚庄王),只有秦国才有庄襄王。既然没有庄襄王,也就没有庄襄王的儿子孝王,那么孝王的儿子伯翳在史传上也就找不到了。(没有这个儿子,当然就没有这个孙子了,所以受姓始祖是子虚乌有)
苗姓来源上说:“春秋时期,公元前547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全后汉文卷三十九载:苗氏。楚大夫伯芬之后。贲皇奔晋。食采于苗。因而氏焉。(广韵四宵。通鉴注汉纪二十九)。有关伯芬及其后代的资料,能查到的仅此而已。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9 18:26:09

[回复] 回复读谱札记2

■②汉之时名威者为鲁阴太守,有惠政,而谱并纪生娶卒葬,以谱信矣。
意思是说,汉朝时饶威是鲁阴太守,有惠政,大家知道的仅此而已。但在谱上他的出生日期、去世时间、夫人姓名、葬在何地,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些详细信息是从哪儿来的呢?
■③“乐平孝女饶娥字琼真,父绩酥渔,遇风沈溺,娥年十四,哭水上,不食,三日死,柳子厚为作碑。而谱云,十六世绩娶程氏葬鄱湖诸既山左。子娥字琼真,官任剌史,妣何氏生子仲衍,为太常寺丞,岂父子名字一时偶合耶”
这段话的意思是:乐平的孝女饶娥,字琼真。父亲名绩,酒后去打鱼,遇到风浪溺水而亡。娥当时14岁,她来到江边哭父,三日不吃而死。柳宗元为她撰写了碑文。而谱上说,16世绩娶程氏,葬在鄱阳湖诸既山左。他的儿子娥,字琼真,官任刺史,娶何氏,生了儿子仲衍,官为太常寺丞。历史上的饶娥与谱上的饶娥,截然不同,难道是两对名字相同的父子而偶合吗?
饶娥为女,14岁死,载于史籍。谱上却载为男,当上了剌史,儿子是寺丞。不但女变男,且当上了大官,娶妻生子,儿子也是官。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9 18:26:53

[回复] 回复读谱札记2

■④“谱自廿世元亮公官任鄱阳,子汉因家焉,吾乡饶氏俱以元亮公为江右始迁祖,而十六世绩何以先在鄱湖”。
意思是:谱上说,从二十世元亮公官任鄱阳,他的儿子汉因此住在鄱阳。我们这里的饶氏都以元亮公为江右始迁祖,为什么16世绩先在鄱湖呢?(按说江右始迁祖应为绩才对呀!为何后来的成了始迁祖呢?)
何谓“始迁祖”?第一个来到当地居住者才是始迁祖。既然十六世绩已居鄱阳,淹死在鄱阳湖,葬在鄱阳湖诸既山,他应早于二十世元亮来到鄱阳湖。难道二十世先来鄱阳,十六世后来鄱阳吗?岂不是扯淡吗?
扩展:乐平县志记载:“饶娥(公元749—公元762年)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饶娥自幼丧母,与父饶绩相依为命”。按谱载,饶娥父为16世,则饶娥为17世。即17世生于749年。不知饶元亮生卒时间,只说仕唐德宗,也没具体说哪一年。唐德宗在位时间是780~805。元亮按20岁于德宗初为官,则生于760年,与娥隔3代,却只隔11年,平均每代只间隔3.7年。若按30岁于德宗后期为官,则生于775年,平均每代间隔8.7年。还有“任浙东安抚,两考转任浙西安抚”,两考时间未计,要计的话,间隔更短。
有的谱是说元亮“唐天宝(742--756)任浙东安抚,两考转任浙西安抚”,这更是不得了,17世生于749年,元亮公在742年就为官了,元亮公的祖父还没出生,元亮就当官了。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9 18:27:37

[回复] 回复读谱札记2

■⑤“至饶州余干双峰先生,宋儒也,名鲁字伯与,屡荐不起,谱乃云,讳琼字伯玉,仕宋熙宁十年国子监助教,娶葬备载,又何其逈然不侔也,此果前谱之未能阙疑欤,抑垂诸谱者之确有明据欤?”。
意思是:饶州余干双峰先生,是宋朝的儒士,名鲁字伯与。有人多次举荐他做官他都不干。谱上却说,讳琼字伯玉,在宋朝熙宁十年任国子监助教,并且婚娶、死葬有详细的记载。为什么会完全不同呢?这难道是前修者没有发现疑问吗?还是修谱者有明确的证据(证明饶鲁曾为仕)呢?
清朝是修谱的高峰,好多家族的家谱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远祖世系基本上是靠胡编乱造,几乎没有真的,甚至出现宋朝人是唐朝人的祖宗的笑话。这一篇序文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事实。胡乱拔高始祖或其他先祖,非官即富。始祖大多是中央大员,至少也要给个省部级干干。列入谱牒的官员有的是真的,大多是捏造的。编造远祖世系时,要将一百多个空填起来,只能给先祖取名字了,顺手委任这些先祖的官职,反正不用给他发俸禄,多任命几个无关紧要。另一个方法就是拉,只要是本姓名人,不是本支的,也要扯进来。更有甚者,有的姓氏将根本就不同人种的外国元首也纳入本族,以壮声威。各姓各族都是这样,大家比着吹。出现这种现象是有历史原因的。在魏晋南北朝时,谱牒是选官的根据,甚至联姻也要翻家谱,门第是非常重要的。家族中没有做官的行吗?虽说门阀制度逐渐淡薄,但这种比官吹牛之风却保留了下来,至今不衰。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9 18:28:19

[回复] 回复读谱札记2

■魏公的意思一言蔽之:“全是胡扯!”如此序言为何能流传至今呢?
这篇序文写于乾隆四年,正值中国修谱的高峰期。可以看出,清朝乾隆年间,元亮已确立为“江右始祖”。此文是外姓人写的,一定是一篇真序,绝不是伪序、伪托。你想啊,你会撰写一篇伪序来出自家的丑吗?魏国宜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是一个认真的人,是一个有学术精神的人,也是一个毫不客气的人,具有学者风范,是家谱考证者的榜样。
全文共838字,质疑378字,占全文45%,若除掉废话,所占比例更高,简直就是一篇声讨胡编乱造的檄文!
家谱胡编乱造是极普遍现象,并非一族一姓,只不过是新城栗林点子低,碰上了魏宜国这样有知识又认真的人。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9 18:29:50

[回复] 回复读谱札记2

■宗支图序
下载于饶氏一家人网站
谱者,谱氏族之所自出也,其为义大矣哉。程子曰:收宗族厚风俗称,使人不忘本,须明谱系。朱子曰:古者氏族掌于史官朝廷,选举以之考直伪,士大夫婚姻以之稽阅阙厥,后家为之谱亦以明大小宗支,别亲疏远近,序尊卑明各分也。苏氏琳曰:谱者姓氏之经纬,家代之纪纲,导一家之源 流九族之流,人伦根蒂君子贵之。吕成公曰:世之学者,大则欲知天文地理之学,小则欲知鸟兽草木之名,独于己身祖宗之所自出而漠不知也,岂不深可耻乎?龙门子曰:甚哉,谱之宜考也。君子当阙其所不知,信其所可知而已。||吾饶族世居平阳,伯翳公受姓之始祖也,仕楚为大夫,传二十世元亮公,任鄱阳太守,其后家于江右,今之居江右者,虽支分派异,而皆元亮公之后裔也。|| 先世谱系经兵戈扰攘水火之不测,编残简脱失于查考,故各自为族而相沿久矣。|南宋之季,五十一世瓒公由南城白干里迁居栗林,遂为吾族始迁祖,厥后子姓繁衍愈昌愈炽。| 康熙己未年,仲繁公倡首建家庙增醮产叙谱系焉。至乾隆庚子三修,今又历三十年矣。恐其日久而遂致有遗误也,爰是族侄德紏(tóu)首总理,邀同族祖风鸣偕往外地抄录世次,协力赞襄而谱牒得以告成。|瑞自愧谫劣之材,谬膺总修之寄,不惜风雨旦夕以从事,庶几藉勤补拙,对先灵而无恭乎。|| 夫序,序所以为之意,故讲求谱系之义,氏族之世,及今次增修之由,以诏后之来者。
皇清嘉庆庚午(1810)季冬月上浣谷旦
七十二世嗣孙廷瑞顿首拜撰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9 18:31:02

[回复] 回复读谱札记2

饶有武按:
第一部分引用名家之言说明修谱的意义,第二部分叙述世系源流,第三部分写历次修谱的过程,最后小结本序的要点。
■“朱子曰:古者氏族掌于史官朝廷,选举以之考直伪,士大夫婚姻以之稽阅阙厥。后家为之谱亦以明大小宗支,别亲疏远近,序尊卑明各分也”。
意思是:朱熹说:古代宗族谱系掌握在史官和朝廷,用来选拔任用官员,有地位的人家通婚要查阅家谱。后来家族修谱,用来明确宗支世系,分清亲疏远近,记叙尊卑派别。
朱熹的这段话说明了中国宗谱由官修到民修的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宗谱功能的变化。
■此序中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先世谱系经兵戈扰攘水火之不测,编残简脱失于查考,故各自为族而相沿久矣。……邀同族祖风鸣偕往外地抄录世次”。
意思是:先世谱系,经过兵乱战火,虫蛀鼠咬,水淹火烧,无存于世。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大家各修各的谱。……因为没有先祖的世次,所以邀约同族祖父风鸣先生,一起到外地去抄录世次。世次是从外地抄录而来的。修谱时因缺少先世资料,无法做到水有源树有根,不得不到外地抄录世次,饥不择食抄录来的世次能保证其真实性吗?更有甚者,好多家族的世系是谱匠提供的,谱匠把为别的支系用过的版本移花接木,安在不知远祖世系的家族上,既解决了世系的问题,又免了排版之累,一举两得。这样的世系无真实性可谈。
“……失于查考,故各自为族而相沿久矣”,原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是各修各的谱,没有统一的世系,后来才统一的。什么时候统一的呢?民间修谱始于宋,盛于清,廿一世纪初掀起前所未有的高潮。现在很难看到宋朝的谱序,明朝的也不多见,这是因为宋朝、明朝修谱的家族极少,当然没有序言啊。见得多的是清朝。从我所阅读过的大量谱牒文献来看,统一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朝“康乾盛世”。 此序落款“皇清嘉庆庚午”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解。古人云“盛世修谱”,康乾时期百余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猛增,给修谱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文明促进了精神文明,尊祖敬宗、编修家谱之风应运而生。而众多家族没有家谱,或旧谱已毁,事隔几百年或几千年的世系,神仙也无法弄清楚,无从编写。但修谱讲究穷其源、溯其根,否则就不会被认可。不得已只得乱接世系,假的总比没有强,反正也没人知道。“摄影师可以说他的镜头是真实的,没人敢说他的家谱是真实的!”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9 18:32:17

[回复] 回复读谱札记2

■“康熙己未年,仲繁公倡首建家庙、增醮产、叙谱系焉”。
意思是: 康熙己未年(1679),这年仲繁公提倡并领导修祠堂,置祀产,修家谱。可见此家族首修家谱在康熙年间。康乾盛世是编修家谱的高峰,好多家族的家谱就是首修于康乾盛世。本支南宋末年迁到栗林,康熙首修,隔的时间比较长,有四百来年。乾隆庚子三修,嘉庆庚午四修,就是本次。从康熙到嘉庆,只隔131年,已修过三次,基本上是隔30年修一次。这段时间天下太平,社会稳定,首修谱不会遗失,外出抄录世次,应该是抄远祖世系。前几修都只有本地世系,没有远祖世次,大家觉得无根无源,不完善,补上远祖世系,才能睡一个安稳觉。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5-29 18:32:49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