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RAO  

03-07

175249次

9人

12个

204个

932人

101部


站长: 饶有武 管理员: 饶曾国 饶国平   [申请管理员]
[主楼] 尘封的记忆

尘封的记忆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母
上官人庄饶有武撰
第一篇 我家的老宅
一、我家的老宅
我兄弟都在外谋生,老宅久已无人居住,无人检修,早已倒塌,现在只能见到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真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老宅在茶庵岭上官人庄,我在这所老房子中出生,并生活了十五年。十五岁后我就出门谋生了。虽说只在里面住了十五年,可是老房子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无数次梦回故乡,魂牵老宅。
老宅子在村庄的中间,不知建于何时。我祖父楚泉公死得很早,在我父亲几岁时就死了,祖父是不可能建那房子的,那房子最迟是我曾祖父振波公建的。从当年房子的情况来看,不是很破烂,也不新,与上官仁庄的其他老房子比起来,是建得最迟的。可能建于晚清,那时大概有百来年的历史了吧。楼板以下是火砖,上面是泥砖,算是青砖瓦房。我们这里极少见到茅草房,只有来我们这里的湖南人住茅房。老宅圆楼方,楼板严丝合缝。楼上有一人多高的空间,可以住人,摆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坛坛罐罐,大坛子有一米多高,小的只有尺把高。不知是祖辈传下来的,还是我父亲积累的宝物。我父亲把这些坛坛罐罐按大小搭配分成三份,分别放在三间楼上,准备将来分给我们三兄弟。屋倒塌后全成了碎片,什么也没有了,即使这些坛子在,我们也没有谁要,我们用不上。若是官窑产品,倒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想这些坛子中是不会有官窑的。我曾在家里拿了一个小坛子装米,能装20斤米,这是我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唯一的有形财产。希望我儿子孙子把这个坛子当官窑传下去。楼上还有一个大谷仓,约五六个立方,能装几十担谷。从房子的建筑质量来看,建房者只是一个衣食不愁的中等富裕的农民,从房子上看不出主人半点显赫与辉煌,既没有败落的痕迹,也没有新兴的迹象。老宅是我的家世证书。

作者:饶有武   回复:27   发表时间:2020-08-24 09:40:49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第三篇 我的父亲
一、父亲的茅栗角
我的父亲名叫饶邦灼,生于1911年。中等个子,年老后背驼得厉害,年青时直不直我不知道。他26岁生我大姐,35岁生我大哥,42岁生我二哥,44岁才生我,到我懂事时他已经是老人了,他年青时是什么样子我当然不知道了。那时的人不比现在,现在六七十岁的人还见得很年青,那时四十多岁的人就老得不成看了。他脸色墨黑,瘦脸上皱纹分明,如版画一般。去世入殓时不黑而变成黄色了。他见人带笑,见到干部更是动员脸上所有的细胞,笑容可掬点头哈腰。但对我们兄弟却很严厉,动手就是几茅栗角。茅栗角是我们这里的方言,食指和中指弯曲打人的脑袋叫做打茅栗角或挖栗角。我在外面犯了事后,会在帽子里垫上一些纸,回家后挨茅栗角时能起到缓冲作用减少疼痛。挨栗角最多的是我,因为我背有反骨喜欢顶嘴。大哥比我大九岁,三兄弟中他性格最好,再说在我懂事后他已经很大了,没见父亲打过他。二哥的脾气也比我好,也没挨什么打。只是我水深火热苦大仇深时刻准备挨打。
我父亲具有双重性格,能屈能伸,不同的人不同打发,不同时间会说不同的话,谈不上狡猾而有些狡黠,小隐于野更谈不上。人说有根有种,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不象我父亲,而是性格刚强,决不苟且于人,也不苟且于事。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0:13:08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二、一盒大公鸡
他对我们的教育我记得的一句话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这句好理解我记住了,还有什么桐子开花之类的我记不得了,意思也是鼓励要好好读书。他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也是这样做的。当时在上官仁庄我们三兄弟是读书最多的,再困难我父亲也要送我们上学。父亲送大哥读完了初中,二哥读完了高中,我读完了师范。后来我和二哥都取得了大专文凭,虽说这时父亲已去世,却是他为我们打下了基础。
我六岁发蒙上学。那年二哥去上学,妈妈要我跟他一起去学校试一试,如果老师收就上学,一试还试上了,从此走进了学堂门。那是一九六一年,当时要求七岁发蒙。
当年的学校在庙里,说是庙,却没见到菩萨,也没有斗拱飞檐红墙黄瓦,只不过是一般的民宅而已。庙里住着一家人,肖永长家,他弟弟叫幺儿,却都不是和尚。那只是一个教学点,下官仁庄饶静安是老师。一间房子里两个年级,进门的右边是一年级,左边是二年级。桌子板凳全是学生自备。就一个老师,语文算术两门课,比私塾不同的是用的是现代教材不是三字经之类的了,增加了算术,仍然每天要写毛笔字。没有唱歌也没有体育,我想这些静安老师可能自己都不会,想教也教不了,他不过是跟他父亲邦文伯父读了几年私塾,认识几个字罢了,没有进过洋学堂。
庙旁不远是碾屋,是上、下官仁庄和破屋里三个庄子的公共财产。U形的石槽尺来宽,连接成直径约十米的圆盘组成碾槽,两个直径近一米的石碾轮安装在木架子上,碾槽中心有一根立轴,装碾轮的木架子与立轴用一根大木头连接,牛拉动木架子带动碾轮在碾槽中转,碾压碾槽中的糙米。这就是碾,原始的大米加工机械,每次可以碾米二百来斤。六十年代中期被人盗走了碾槽、碾轮,没有碾槽碾轮,就等于没有心脏,后来碾屋也拆了。没有碾后我们吃米只得在碓里舂了,生产队里有碓,虽说足不出户,工效却大大降低。
碓也是原始的大米加工机械,圆形的石碓臼上大下小如窝窝头,一尺多长的石碓头安在一块大木头上,大木头中间横插一根木轴,两边的木承插在两块大石条上的固定槽上,大石条上还装有木扶手。舂碓者站在大石条上,脚踩大木头的后头,利用扛杆的力量将另一头的石碓头悬空提起,然后快速松开,石碓头砸向碓臼中的糙米,将糙米舂成熟米。力气大的一个人可以舂,力气小的可以两个人一起舂,我经常和我二哥一起舂米。
碓和碾恐怕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了。糙米是推子推出来的,推子也是原始的加工机械,很多家庭有,就不介绍了,已经离题了。
一天下雨,父亲特意带上一盒大公鸡香烟去庙里接我下学。大公鸡香烟一毛五分钱一盒,是当年大队干部普遍抽的烟。静安老师见我父亲来了,就出教室和他到碾屋里说话去了。估计一盒大公鸡香烟抽得差不多了,静安老师回到教室,让我提前下学去碾屋,说我父亲在等我。来到碾屋只见一堆烟头,余烟杳杳。父亲将我背在背上回家,一反常态,对我和颜悦色异常温柔,说话轻得难以听清,我受宠若惊。看惯了父亲吹胡子瞪眼睛,很不习惯父亲的喜眉笑眼;听惯了父亲声如炸雷,很不习惯父亲的轻言细语。他鼓励我要发奋读书,再一次向我灌输“家无读书子”和“桐子开花”之类的说教。我在父亲的背上想,可能是静安老师为了对得起那一堆烟头,说了我的好话,才使父亲对我态度大转变。
在庙里读一年级,二年级在下官仁庄读,三年级转到了茶庵小学。一九六七年小学毕业。
下官仁庄的教室设在楚明爹家的上堂屋,后又搬到有富家的上堂屋。这是一进两重的房子,右边住的有富家,左边住的似乎是楚训爹,后来振尧爹从贵州回来后住在那里,可能那是他的房子。楚训爹后来住在左边的箱房里,右边箱房住的季香的父亲邦炎叔。下堂屋住的老柳家。当时上堂屋有节门,后来节门拆了,一敝通。
背书是老式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经常要完成的一项任务,也是枯燥无味、最头痛、最不愿做的事。背书要到老师跟前去背,不熟练的要读后重背。一天有一个同学在老师那里背完书来到座位告诉我:“我乱鸡巴背老师都不知道,给我打了一个钩。”我听说后,只把课文的前段和后段记熟,把书拿到静安老师跟前,装腔作势背了起来,边背边用眼睛的余光偷看静安老师,他并没有发现我在打混,便放心胡诌,最后大声背完最后一段,告诉老师背完了。静安老师拿起笔在我的书上打了一个钩,还连声说:好,好,好!不知道他说的好是什么好,管他什么好,我早早过关了就好!
这次背的是小麦生长过程的一篇课文,记得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冬天厚厚的积雪为麦苗盖上温暖的被子,插图是积雪下的小麦苗。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0:13:51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三、没有笔
上四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贺慧玉,年青漂亮,干练洒脱,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每天的作业本都要亲自收齐,没交的不能放学。我没有笔,每天的作业要等别的同学做完后,借别的同学的笔来做。一天放学时,贺老师来收作业,问我为什么没做作业,我告诉她我没有笔,要等别人的笔。她以为我撒谎,看了我的书包真的没有笔,她问我二哥有没有笔,我说二哥也没有。她不信,去操场找正在排队放学的二哥。我在教室窗户里看见她在二哥的书包里找了一阵没找到笔,回到教室把她的自己的笔借给了我。
有一次放学后我在教室里扫地,跟现在一样,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的卫生。扫地时跟同学逗打,摔在讲台的石块上,头上摔了一条大口子,鲜血直流。贺老师慌了神,牵着我的手带我去卫生院敷药,问我痛不痛,嘱咐我回家后好好休息。
虽说贺老师年纪不大,那时可能还没有结婚,却象母亲一样关怀学生。特录二事,置于此篇,以为纪念。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0:22:44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四、两元钱
我在读小学六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下学期几乎没上什么课,这半年是最乱的时期。好歹举行了一次升学考试,只写一篇作文《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其他什么也没考,考题写在黑板上,老师不用命题,也不用制卷,轻松!我不假思索,杜撰了一个故事,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说是日近黄昏,放牛回家后去收购组卖芭茅杆,忽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眼看暴雨将至。看前面卖芭茅杆排队的 人如长龙,收购员不慌不忙,人人心急如焚。站在我后面的几个人在焦急地议论,家住得如何如何远,回家后一定会是落汤鸡。我宅心仁厚,乐于助人,雷锋再世,让给他们先称。我回家虽说晚了一些,凉风吹得我薄弱的身子瑟瑟发抖,却心暖若春,因为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云云。我要交卷却被同学拉住不让交,要给他们抄。给旁边的几个同学抄完后就交卷了。考卷也不知道改没有改,后来想上学的都上学了,我估计没改,考试只不过是走过场而已,白白浪费了我杜撰的一个精彩故事。
当时可能全国的学校都瘫痪了,我们茶庵岭算还能上课。原来茶庵岭没有初中,1967年下半年开始办初中。1967年的小学毕业生成为初中生。1968年不知道是哪位有识之士的主张,还是上级的指示,学校招兵买马招降纳叛,把本应在外地上学而上不成学的初中生,管你是几年级,都招了回来,组成一个班为初中二年级,编为一排,我二哥就是其中之一,从六中回到茶庵来读初二。原初中一年级学生集体留级,仍然是初中一年级,为二排。1968年的小学毕业生也是初一,为三排。教室在原茶庵小学,原茶庵小学屋后的小山上新建了新的茶庵小学。
读第一个初一的教室在我们茶庵大队的大队部礼堂。大队部在对门山上,离我上小学一年级的庙里不远。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布置要有笔记本,我向父亲要钱买笔记本,父亲一时拿不出钱,没给,因此没上学。第二天父亲给我两元钱,不知这两元钱是从哪儿弄来的。我上街买了笔记本才去上学。写到这儿我在书柜里找出当年的笔记本,上面作了记录:“此本于一九六八年春季在我大队部上初中一年级(后作废)时,购于茶庵岭合作社。当时老师为李天道、姚文安。已开学一天了,因没有买到笔记本,还没有上学。后在家里拿了人民币二元整,购得此本样三个,三脱一与季,欲与熊一,熊嫌贵免之,乃此本也,剩一作了主矣。剩钱购得最良之墨名曰‘文化先锋’,乃武汉市公私合营老胡开文制墨厂出品也,而一点没用,作我墨吊之食矣。还购得中字笔一枝,亦优质也。”今天看了可笑,后面的半文言文恐怕只有自己看得懂了。学白话文的小学毕业生写出这样的记载,不是太差。可能是童年时代看古代小说看多了的影响。
我与下官仁庄的有东坐一桌,他是我小时候最好的朋友,上面的记录里说的季就是他,他小名叫季香,“三脱一与季”,脱是脱手,意思是三个本子卖一个给季香了。上面说的熊是熊学斌,我的外甥,我们都在一个班,我要卖一个本子给他,他嫌贵没有要,这就是“欲与熊一,熊嫌贵免之”。免之用“不受”较好。笔记本上还记有“在大队部时与代启五的侄儿代海波打了架,数学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批曰:‘到学校只看一点娃娃书、打架,何不在家里劳动’”。代海波圆脸,很横,与他打架的事忘记了,为什么会知道他叔叔的名字也不记得了。是自己当年记的,肯定假不了。从这条记录来看,我当年肯定不是善曹操。
初一有几十上百人,只开一个班,全在大礼堂里,只见人头攒动,象粪缸里的蛆婆,上课乱哄哄的。一次数学老师讲“数轴”,告诉学生,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如-100比-1小。学生不接受,议论纷纷,大家只认识100与1,知道100比1 大,不认识-100和-1,你说-100小,-1大,大家当然难以接受。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负数,将整数扩充到有理数,是数的第一次扩充,是一个难点,教学方法不得当的话,难以突破这个难点。当年根本就没有课本,老师凭自己上学时的记忆给学生讲课,真是为难他了,还谈什么教学方法?贺茂常站起来大声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贺茂常是茶庵街上的裁缝贺德杏的儿子,贺德杏是四屋贺家人。老师解释的仍是“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还是没人信。教室里一锅粥,爱学习的在讨论这个问题,不爱学习的浑水摸鱼趁机打架。这时站在教室外的李天道老师来到门口大声说“越往右数越大,越往左数越小,这是规定,你记住就行了,没有为什么”,这才鸦雀无声。李老师也并没有讲清这是为什么,还是硬性地规定,但他在学生中有威信,学生服他。他一声大喝,才稳住了阵脚。
李老师上语文课,纪律很好。当时全没有课本,所以老师要求有笔记本,不作笔记更难掌握学习内容。语文课以《毛主席诗词》为教材。第一课是《沁园春•长沙》,课堂上要求当堂背诵,点人背诵,这不比静安老师可以糊弄,马虎不得,我不得不认真读了起来。李老师点我背,我用一口气背上阙,换一口气背下阙,不到一分钟背完全诗,李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不错!很熟练,很大方。”前几年播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我们学校老师问我下句是什么,我说出下一句是“风华正茂”,又一口气背出下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沁园春•长沙》下阙里的句子,时隔四十多年我仍然记得很清楚,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我想我还是对得起我父亲的两元钱的,父亲想尽办法给我弄两元钱买学习用品,还不是为了使我能学好知识吗?我并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也并不象数学老师批的“只看一点娃娃书、打架”。
我小时候记性很好,老师要我们背圆周率一百位,我一个多小时就能背下来。一次考政治,老师布置了复习题。当时只上半天学,我下午在生产队出工,在田畈里堆草堆,休息时背老师布置的复习题,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时听说考卷前一天泄密,临时增加一个复习题中没有的考题写在黑板上:“谈谈你对正在进行的中苏边界谈判的看法”。我答了两点,一点是只要苏有诚意谈判就会成功,圆满解决边界问题;第二点是在谈判的同时要作好战备,防止苏联进行突然袭击。我看书看得多,还会由此及彼左右挂钩东扯西拉瞎联系。“边谈判边备战”就是与解放战争时国共两党“双十协定”挂的钩,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时就作好了两手准备。我对答案非常满意,果然得了全校唯一的一百分。这个题复习题中没有,大部分同学不知如何下手,有同学大量列举边界纠纷中对方如何无理,长篇大幅辛苦万分却没有得到分,不服,找老师扯皮。老师拿出我的答卷说:“答得再多不对题也没用,你们看饶有武的,廖廖数语,如射喉中的,答题就该这样答。”扯皮的同学哑口无言,不得不服。
那时考试题目不难,我一般都会得满分。一次语文考试时将袭击的“袭”字写成了尤字头衣字底,少了一撇,被扣了一分,从自以后我不会将袭字写错了。还有一次解释词语“向背”,我对这个词语毫无印象,没答出来,扣了两分。后来搞清楚了是拥护或反对的意思,向背这个词从此记入了骨。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0:37:21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五、一把机关枪
我孙子宸子现在各式各样的枪都有,每年都要买几把,几元钱一把是便宜的,贵的几十元钱一把。他说要买就得买,不光买枪,还有飞机、坦克、舰船,各种汽车,海陆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我只得感叹:“军费开支太大了!不能家庭经济军事化。”枪支是小孩的最爱,我小时候也是一样。一天早晨我们一群学龄前的小孩子在门前场里玩,父亲从街上回来,买了一把机关枪给我,所有小孩一齐围了过来观看,羡慕不已,全上官仁庄没有哪个小孩有过这样的一把枪。这把机关枪一尺多长,黄色的木枪托,黑色的铁皮枪筒,前面有真机枪那样的支架。枪身上有一个摇柄,摇动摇柄枪发出“嗒嗒……”的连续响声,真的象一把机关枪!我爱不释手,晚上睡觉也放在床头。
枪坏了后我拆开摇柄上的铁皮,观察内部构造,原来摇柄上装了一个铁皮齿轮,齿轮前有一块固定的小钢片,转动摇柄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拔动具有弹性的小钢片,小钢片打在下一个齿上发出响声,再转再打,响声不断。枪坏了是因为小钢片长期使用弹性疲劳而折断了,我试图修复,却找不到合适的钢片,只能找到铁皮,铁皮不行,没有弹性。可惜这一把见证父爱的机关枪没有保留下来。
我几岁时就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力所及,一览无余,看什么东西都能一眼看明白。小时候自制手枪,喷雾器上的铁管当枪管,缝衣针折断针鼻安装在自制的小五钻上,在子弹壳底部钻出小洞,再将铁管套在子弹壳中,底部有击发装置,橡皮筋作为动力击发火纸,引发枪管中的铳药,能打六、七十米远,实验时能将铳子打入木板中,威力可与真手枪媲美。我有木工工具,枪托制作精美。大家玩的是火纸枪,我玩的是真家伙。自制手枪使小伙伴趋之若鹜,我是附近几个村庄的小朋友和同学间知名的枪械专家,大家乐于把子弹壳和铁管给我。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0:40:25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六、一件花棉袄
上小学时父亲给我买了一件花棉袄,样式新颖,中长,大翻领,厚厚的很暖和。一件很普通的棉袄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一写吗?当然值得一写!在今天这样的衣服不屑一顾,但那时极少有人买商品衣服,连请裁缝做的都很少,都是自己家里做,自己裁剪,手工缝纫,样式也是老样式。上装中式对襟算是新样子了,有的还是从胳肢下系扣子的,那种样式叫大襟。一般男人穿对襟,女人穿大襟,当然也不尽然,男人也有穿大襟的,特别是棉衣,几乎全是大襟的。裤子腰很大,不象西装裤有开口,穿时两手提着裤腰,先左后右或先右后左折叠裤腰,使裤腰贴紧肚皮,两边抄紧,用一根绳子一束,裤子就穿好了。肚皮处的裤腰有三层,是折叠所致,其他地方只有一层。不光是农民穿这样的衣服,有些地方干部也是穿这样的衣服。你想啊,那时要是穿上这样一件样式新颖的衣服,岂不相当于现在穿上顶级世界名牌吗?现在有几人能穿世界顶级名牌啊!
棉袄买回来后,我喜欢,妈妈也很高兴,连声夸奖好看,好看。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0:42:00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七、医院读报
1965年父亲右腿胯子上深部脓肿,在人民医院住院手术。我与妈妈、二哥轮流去服侍他,大哥那时正在当兵。
我妈妈厨艺非凡,会做很多农村妇女不会做的菜,别人会做的菜在她手上做出来与别人不一样,色形味香样样俱全。那时接新亲家,家家都要弄小酒喝。小酒不是到家家户户去喝,而是将宴席摆在主人堂屋里,一般有两桌,坐着客人和陪客,各家做好的菜都搬到主人堂屋里去,一席吃完后,撤下剩菜,再摆上另一家的酒菜,人不下席只换酒菜。庄子大了席就多了,再能吃的人吃过几席后就吃不下了,有时从早吃到晚,只能是象征性的吃一点。而我家的菜上去后,筷子一动赞不绝口,撤下来的只是空盘子了。
汆丸是我妈妈的拿手之一,她做的汆丸松嫩味鲜,汤色清亮,口感与别人做的不一般。父亲在蒲圻住院时,要是买到了肉,妈妈就会给他在家做汆丸。抗战时我们上官仁庄驻扎了一个班的日本兵,团山顶上有他们的战壕。我家有一只当年日本兵留下的单兵野战锅,深的,扁的,有弯,能在野外做一到两个人的饭菜,电视剧中可以看到日本兵挂在腰上。不知这家什应该叫什么名字,我们的方言叫憨鼓筒,“单兵野战锅”是我取的名。做好的汆丸盛在单兵野战锅里,由我送到医院去。这是给父亲的,妈妈不会给我吃,路上禁不住香气的诱惑,有时会偷一个丸子或喝一口汤尝鲜止馋,因为数量有限,不能多偷。
父亲住的病房有十多张病床。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张报纸,藏在他的枕头下。我去了后他要我读报,问他读什么内容,他说随便读,只要读出声来就行了,并说哥哥在这里也每天给他读报纸。我挑了一篇文章读了起来。他不停地要我大声读,再大声一点。当时我有十岁了,报纸上的文章能流畅地读出来,并注意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力争有表情。我卖力地读了一阵,无意中瞄了父亲一眼,见他并没有听,而是两眼放亮,用得意的眼光来回扫视着病房里的每一个人。我一下子泄气了,原以为他久卧病床感到无聊,让我读报是为了排解烦闷,没想到竟是为了展示他的教育成果,要我大声读,是为了让全屋的人都听得见。他这时心里肯定在暗暗地说:“你们看,我的儿子个个读了书,都是有文化的人!嘿嘿!”
秦始皇用巍峨的万里长城为他立下了千秋丰碑,大运河是隋炀帝等帝王用他们如椽的巨笔在中华大地上绘出的最壮丽的诗篇,他们的名字与他们的功绩一起载于史册。我父亲是一个小农民,只不过是万里长江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水滴,无声无息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茫茫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尘埃,飘浮在浩翰无边的星空中,来无影去无踪,没人知道他的存在,更没人知道他曾经存在。他几岁就成为孤儿,没有父亲的关爱,没有母亲的呵护,孤苦伶仃,伴叔祖生活,历尽世间艰辛。他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已是不幸人生中的大幸。他没有文化知识,他的儿子能上学读书,识文断字,强于同辈,更强于父辈,这是他的骄傲,是他“望子成龙”愿望的初步实现,得意一下无可厚非。得意的眼神扫描全场正是他最高级的享受,发光的双眼展现了他内心无比的快乐,这是一个小农民心理正常的反映。
他虽说是一个小农民,却有远见卓识,知道智力投资,终生致力于履行“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治家信条,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再辛苦再困难,也要送我们兄弟读书。我们兄弟能有今天,实实在在得益于我父亲,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兄弟的今天。我们兄弟虽说比上不足,却比下有余,衣食不愁。我为他创作的墓联是:“冲龄失怙依叔祖,尊儒重教裕后昆”,下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上联说的是他幼年丧父由叔祖父养大。墓联概括了他人生的特点,极具人文特色,也表达了我们兄弟对父亲的感恩之情。我们兄弟就是我父亲的希望和寄托,是他生命的延续,是他人生的丰碑!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0:49:43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八、父女之交
父亲生一女三子。老大是我姐姐,名叫桂英,小名囡儿,1951年14岁嫁到新力家李家。姐夫名叫熊世江,原籍是益阳公社古井熊家,父母早亡,伴姑母迁到了新力家李家。世江哥当年任茶庵公社新力大队党支部书记,生了二子二女,英年早逝,那时我太小,对他没有任何印象。世江哥去世后,青峰三甲杨家杨绍宏1962年来新力家入赘,又生了二子二女。绍宏哥是手艺人,会木工、瓦工,多才多艺,为人随和,善于交流。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嘴里总是刁着一根烟,烟粘在嘴唇上,说话也不掉下来。他说话有条不紊,滔滔不绝,天南海北总也扯不完。他来上官仁庄做事时,松林的爷爷阶爹会经常与他一起闲聊。他们是同行,又都是侃大山的能手,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珠联璧合,棋鼓相当,不时高潮迭起,哈哈滚滚。
他对我很亲近,他虽说是姐夫,却如父亲一样慈祥,我很乐于跟他说话。他经常出题考我,一般我都答不出来。他出的题对于一个大人来说,可能难度不大,但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难度系数就不同了,他把我的智力估计得过高了。有一次他问我,一斤钉子七毛五,一两钉子多少钱?木工常用钉子,他出题不离他的本行,具有行业特色。我算了半天也算不出来,不知道该怎么算。那时我已经上学了,可能还没有学习除法,算这个题目不光是要会除法,还要会四舍五入。他出题的目的可能是要考我会不会四舍五入,他即使说一斤钉子七毛钱,一两多少钱,那时我也算不出来。
当年姐姐出嫁时,嫁妆是到汉口置办的。小时候听父亲讲,他去汉口置嫁妆时汉口的汤丸如何好吃,每天过江后要先吃一碗汤丸。听他的说法,当年他应该住在武昌,因那时还没建武汉长江大桥,若住武昌则要轮渡过江去汉口。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去汉口买嫁妆呢?蒲圻买不行吗?父亲并不是什么富人,没必要讲究那排场,姐夫家也不是大户人家,不存在怕他家瞧不起的问题。父亲可能是心想不能亏待自己的闺女,给闺女的就要是最好的,打肿了脸也要称胖子。
..........(有内容删除了)
“嫁了的女,泼了的水”,这句话说得未免有点绝情,话虽是这样说,但血缘关系岂会因出嫁而断绝,如覆水难收!话虽是这样说,但父母很少把嫁了的女当成泼了的水,还是一如继往地关心出嫁了的闺女,嫁了的女也很少把自己当成泼了的水,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不时刻铭记在心。有福的女人在出嫁后的确会以婆家为家,因为有了新的家庭后会有新的亲情,丈夫、子女是终生不可割舍的至爱,毕竟丈夫、子孙才是自己终生的依靠。而无福的女人会至死也不会把婆家当成家,思维一直会停留在娘家,事事会以娘家为重。这种人是最愚蠢的,道理很简单,娘家的兄弟、侄儿不会是你终生的依靠,你想靠他也不会让你靠,他有他的圈子。兄弟只不过是旁系血亲,生身父母及所生子女才是直系血亲。只有生身父母才会全心全意抚养你成人,不无二心,也只有亲生子女才会给你养老送终。这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的、亘古不变的真理。
姐姐是有福之人。当时太穷了,人人自保无可非议,分给自己父亲一匙汤,一口饭,别让他饿着肚子回去,我看也是应该的。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0:59:07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二、姨妈
我的母亲名贺福英,娘家四屋贺家里埠纤。妈妈说我舅舅叫贺佳瑶,后来去看过家谱,才知道舅舅叫贺佳桂、佳炎。舅舅都没有儿子,佳桂过继贺智修做儿子。智修是家瑶的儿子,家瑶子孙多,所以妈妈说舅舅叫家瑶,不提佳桂了。我没见过外公、外婆,只听说父亲曾用轿子接外婆来过我家,也没见过舅舅。外公良诰死得早,外婆黄氏改嫁到羊楼洞的李先生,是左家的帐房先生,生了我的姨妈李桃英。左家是羊楼洞街上的大户人家,不知是做什么生意的。李先生的妹妹是左家的媳妇,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我们叫她爹爹。五短 身材,脸上有麻子,声音宏亮而和蔼可亲,言谈举止可以看出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不知她为什么叫我“丫头”。据说是羊楼洞街上非常有名的人物,羊楼洞街上的人称她为左家三妈,左家的兄弟多,可能是爹爹的丈夫是老三吧。她几次来过我家,二哥在六中上学时常去她家,我也几次去过她家,最后一次去她家是一九八五年暑假,向她打听姨妈的住址。她领我到小餐馆里叫了一碗肉丝面,从家里带去几个皮蛋和半瓶酒,让我在小餐馆里吃中饭。我那时年轻不懂事,不知道叫几样菜请爹爹吃饭,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愧疚。她对我们很好,不然不会经常来往。李先生在他妹妹家做帐房先生。后来姨妈嫁给了左家,嫁给了左家三妈的儿子,姑舅老表成了亲,姑妈成了她的婆婆。过去的人不知道近亲不宜结婚,还说这是亲上加亲,把路帮宽一点。
姨父一家人住在沙市市,姨父名叫左本蒲,我只见过照片,穿着中山装,戴着呢子帽,脸色白净,文质彬彬,是当时干部的标准装扮。两个表哥叫左佛海、左佛新,都是汽车司机,表姐小名叫毛毛,不记得大名了,表妹叫左佛慧。毛毛的眼睛近视,妈妈说是因为姨妈与姨父是老表成亲近亲结婚的原因。
上图:沙市姨妈1988年来茶庵岭。后排自左至右:左佛海、贺智修、饶有文、左佛新,前排:饶小杰、孔林生、饶大杰、姨妈、左佛慧、饶含雪、严美珠。
1988年夏天,羊楼洞爹爹病重,姨妈带着表哥左佛海、左佛新和表妹左佛慧来羊楼洞看她的姑妈兼婆婆,准备给她处理后事,爹爹却没有死,他们不能在羊楼洞久留,把丧葬费留给左家的人后,来到了茶庵岭找到了我们,在茶庵岭住了一个晚上。
1978年姨妈来过一次上官仁庄,那年我还没有结婚。当时连电话坐机都没有普及,20年后的1998年我家在我们学校中率先装上坐机,2000年后手机高度普及,近几年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连农村老头老太们好多都有。有的老头老太耳朵聋,听不清电话,也不会拔号,手里拿着手机,只当是小孩子的玩具。反正是儿女们更新换代下来的,丢了可惜,带在身上能向没手机的老头老太显摆一番。现在家庭很少用坐机了,这得益于联通,不是联通与移动两家公司的竞争,移动电话不会发展这样快,商家竞争用户受益,通讯发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时因为通讯不畅,我没能知道姨妈来了的消息,没回家与姨妈见上面。后来我回家后,妈妈告诉我姨妈来的消息,并说姨妈带了一包尼龙袜,要是美珠回来了也能得到一双,妈妈为美珠没有得到一双尼龙袜的匮赠而遗憾不已。
妈妈去过几次沙市,回来时总是带来一大包破旧衣服,能穿则穿,不能穿的拆布片补衣服糊帮子做鞋子。文革期间去过一次,带回一个象现在的蛇皮袋一样的袋子,比蛇皮袋要厚一点,如书包大小,妈妈缝上一根布带子,给我做书包。我们那时的书包都是自己家里缝的,远远没有现在的书包大,因为没有几本书,更没有参辅资料。这次还带来一块呢子布料,嫩草绿色,我说不准颜色,总之很鲜艳,准备给二哥结婚用的。后来没见二嫂穿过这件布料。
还有一位姨,不知叫什么名字,因为死得早,不知结没结婚就死了,我们没见过。姨死后,姨父另娶了女人,我家与她家仍然当作亲戚走动,就如姨在世一样。姨父叫吴英富,个子较高,极其仁和。另娶的姨妈个子不高,抽烟,极爱整洁,声音响亮,和蔼可亲,生了表兄志道、志德和表姐十儿,兄妹三人都象他们的父母,彬彬有礼,仁义有加。他家在云台山再往前的白羊垅吴家。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8:41:01

[回复] 回复尘封的记忆

三、猜谜语
小时候我妈妈给我们猜过的一个谜语是:“伍子胥占鄱阳,刘伯温曰高强,薛仁贵瞒天过海,楚霸王失在乌江。”
这个谜语中含有丰富的知识,有四个历史人物:伍子胥、刘伯温、薛仁贵、楚霸王,有两个地理名称:鄱阳湖、乌江,还有一个成语:瞒天过海。谜目是小孩子的一种游戏。谜面巧妙地把一些历史知识与暗射的事物相结合,这样的谜语几岁的小孩没法猜得出来。其实谜底很简单,就是小孩子经常玩的一个游戏:打水漂。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鄱阳湖在江西。谜面的意思是伍子胥占据鄱阳湖,暗射五个手指捏着薄石片。伍子是五爪的谐音,鄱是薄的谐音。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朱元璋的军师。谜面的意思是刘伯温是裁判,评价谁打得好。
薛仁贵是唐朝名将。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大军,征讨高丽,被汪洋大海挡住了去路。唐太宗面对滔天白浪,不敢渡海。薛仁贵造了一条大船,在船上建造宫殿,楼台亭阁,鲜花美酒,唐太宗心花怒放,不知不觉中渡过了大海。后来人们便用“瞒天过海”这个成语来形容用谎言或伪装来欺骗对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动。“薛仁贵瞒天过海”是指打得好的水漂能漂过水面,直达对岸。
楚霸王项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最强武将。他与刘邦争夺天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无脸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这就是“楚霸王失在乌江”,暗射打得不好的水漂沉入了水中。
这个谜语谜面生动形象,暗射合理,并且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不光可以益智,还能学到历史知识。妈妈在我们猜不出来时,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含义,使我记住了这些历史人物和地名,特别是“瞒天过海”的故事,由于妈妈讲解生动,使我印象深刻。
四屋贺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村庄,过去读书的人多,有较浓的文化氛围,妈妈身在其中,受其影响,她又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她还讲过孔融让梨、哭竹生笋、割股救母、卧冰求鱼等等故事,现在知道这些故事是《三字经》或《二十四孝》里的故事。

作者:饶有武   发表时间:2020-08-24 18:41:18

第一页 [1] 2 [3] 最后一页 跳到 页/共3页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