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AO  

03-09

212801次

4人

5个

100个

1234人

117部


站长: [申请站长]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长安市鄠邑区郝村郝国遗址

关于郝姓的故事

西安古村:“郝村”郝国故地话杨震

话百里秦川

西安市有个户县,古名:鄠(hu)县。今已撤县设区,名曰:鄠邑区。“鄠邑”二字说来历史久远,距今将近2800年。“鄠邑”脱胎于“扈(hu)邑”,“扈邑”两字则更为古老,距今将近4100年。扈邑在远古时代,是大禹儿子有扈氏的封国。都城在如今甘亭镇郭村、韩村一带,《元和郡县志》载:“故户县城,在今县城北二里许,夏之扈国也。”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大禹死后,大禹的儿子夏后氏的夏启改“禅让制”为“家天下”,建立夏朝。有扈氏不服气,为了王位继承权,与夏后氏大战于今天的甘河、甘峪口一带。此事《史记·夏本纪》有详细记载:“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有扈氏是黄河部落族联盟的“十二牧之一”,亦称扈国。这便是“扈邑”的由来。

【户县,鄠县、鄠邑区】

夏朝灭亡,到了商朝时期,这里又变成了北伯侯崇侯虎的”崇国”,西伯候姬昌剿灭崇侯虎,从西岐迁都于此,建立“丰邑”。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改“扈邑”为“鄠邑”。

秦孝公时期设置“鄠县”。1964年为了简化生僻字,“鄠县”改为“户县”,2016年底,批复户县撤县设区,设县达2366年的户县最终变成“鄠邑区”。

【祖庵古镇】

鄠邑区下面有个祖庵镇,位于县城以西甘水之畔,曾是周、户之间一大千年古镇,是夏王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之地。

民国以前祖庵镇一直归周至县管辖,最早是大禹父亲“崇伯鲧”古骆国的封地,商朝时期,祖庵镇这里还有一个小封国,这就是“古郝国”。祖庵镇1958年的时候才划归当时的户县管辖。原先去周至县的时候,出户县县城路两侧有十几米高的两排水杉树,直通祖庵镇,也算是一道风景。

要说“祖庵”,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全真教主王重阳”。“祖庵”之地宋金时期名叫“刘蒋村”,后商贸繁荣改名为“双溪镇”。王重阳在此地创立全真教,被尊为全真祖师,去世后其弟子马钰、丘处机于此重修建重阳祖师茅庵。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全真道尊为祖庵或重阳宫。双溪镇亦因之改称祖庵镇,迄今已有800余年。正如《广两曲志》评述:“甘水翼之、郝村分封,五帝肇基,重阳建宫,三辅巨观”。

祖庵镇下辖的郝村,位于周至县和鄠邑区接壤处,南北2号公路与东西4号公路交界处,为祖庵镇辖区驰名古村落,村民2000余人,今以杨、李、赵、蒙等姓氏为主,明末年间,郝村因遭水患外迁,宫姓人迁居到今蒋村镇宫家堡。郝村是鄠邑区西部大村之一,与户县西部秦岭山下另一大村“曹村”并称为“南曹北郝”。本村原为商古郝国封地,随得名:郝村。郝村一直隶属祖庵镇,在晋、唐年间,祖庵镇归户县管辖;宋大观元年设置终南县,辖于终南县;元至元八年撤销终南县建置,本村随祖庵镇划归周至县辖。

建国初期郝村还隶属周至县第八区古郝乡,后划为户县甘河乡,1958年,周至、户县两县以白马河划界,郝村归祖庵古镇重归当时户县管辖。本村是汉族郝姓起源的最早发源地,今村中央修建有“郝国剧场”。

关于本村为古“郝国”。雍正《陕西通志》记载:“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周至)也。”《重修盩厔县志》:“盩厔(周至)于商为郝国。”《广韵》:“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今之郝村。”《路史》:“太昊弟郝,省氏之后,右扶风盩厔(周至)也。”

《陕西地理沿革》记载:“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即今之祖庵镇辖之郝村。”今郝村存有一古石桩,刻有“古郝国”字样。《户县志·都邑遗址·郝国遗址》(1987年4月版本):郝国遗址,在今祖庵镇郝村,距县城九公里。《陕西志辑要》曰:周郝国,秦内史地,汉置盩厔县,后汉废入武功,晋复置县。

《大明统志》曰:在汉盩厔时置县制,是古郝国,属京兆郡。《说文解字》载:“郝,右扶风周至乡名。”清嘉庆年间郝村《建修庙宇碑记》载"今之郝村即古号为郝国也。" 楼观台《说经台重修记》碑记载郝村为"祖庵镇八所"之一,名为"郝村所"。

关于郝国,传说是远古时期的一个部落。南北朝时南梁江夏太守郝回在《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说“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隶盩厔之终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纣王父亲商帝乙封弟弟郝省的封国,就是郝国,为商朝的邦国,后来国民都以郝为姓,到春秋时沦为小国,居周至县终南”。

根据民国十四年《周至县志》记载:“关西夫子祠在郝村。其后裔徙郝村者建。王渼陂,张仰山记碑。”原祠在郝村南门外,山门上有清代康熙年间书法家赵涵的题字:“四知坊”,内有杨震像。关西夫子即后汉华阴杨震。杨震出身于后来的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也就是华阴杨氏。杨震明经博览,利用其父授徒的学馆收徒传业。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3000人,诸儒称关西孔子(后人亦称其为“关西夫子”)。承蒙大将军邓骘听闻其贤能而力荐为秀才。在东汉初年任刺史、太守,刚正不阿,为政清廉,在东莱太守任内,曾因拒收他荐举为秀才的王密十斤黄金贿礼,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句千古名言,誉为“四知先生”。

《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出任太尉或司徒,人称“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帝杨家,越国公杨素及子杨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都出自于弘农杨氏家族。郝村的关西夫子祠在“破四旧”的狂潮中,被毁于一旦,也就是现在的郝村学校,现仅余一些遗迹。今郝村和大王西村的杨姓村民据说就是杨震后人。

————————

​ 霍城是甄山前锋之城

霍城又叫霍城台。究竟是城还是台?为什么会有一个“霍”字?这都与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郝处俊。郝字在本地土话读郝念音霍,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今天的霍城。

郝处俊是湖北安陆人,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卒于唐高宗开曜元年,享年七十五岁。十岁而孤,知礼能让。及长,好学,嗜汉书。贞观中,第进士,袭父爵。累迁吏部侍郎,因佐李绩讨高丽有功,入拜东台侍郎。上元初,(公元六七四年)迁中书令。上元三年,高宗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止。处俊自秉政,凡所规讽,得大臣体。武后忌之,以行止无瑕,不能加害。又兼太子中庶子,拜侍中,罢为太子少保。武则天当政时,极力反对高宗让位武则天。

郝处俊的父亲名郝相贵,隋末,因功授滁州刺史,封甑山县公,卒于滁州,郝处俊及第后袭爵甑山县公。众所周知,在行政区划的历史上,汉川的第一座县城在甄山,汉川的第一个县名叫甄山县,在隋唐交替的历史时刻,郝处俊就正好担任甄山县令,后来虽然官至宰相,但因为是世袭,所以人们依然昵称他为郝甄山。

郝处俊死后,有一位书生路过其墓地,叹曰,“葬压龙角,其棺必斫。”郝处俊有二子:郝北叟,司谏郎;郝南容,秘书郎。后来其孙郝象贤造反失败,临刑言多不顺,武则天大怒,先以木丸塞其口,然后加刑,令斩讫,仍支解其体,发其父母坟墓,焚爇尸体,郝处俊也因此被斫棺毁柩。自此法司每将杀人,必先塞其口,然后加刑。

郝处俊生于隋代,死于唐朝。他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为动荡不安的年代,从“五胡乱华”起到隋朝统一天下,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与来自北方的异族进行了持久猛烈的南北战争,所以,警惕北方,是当时汉人的共同民族心理。郝处俊身为甄山县令,先天下之忧而忧,坐镇汉江以南的甄山,筑城汉江以北的霍城,正是这种民族心理的恰当表现。

甄山与霍城隔江相望,甄山是当时的县城,那么霍城就应该是甄山的警卫之城,起前锋保卫作用的霍城,当时究竟是一座坚固的城池?还是仅仅筑了一座瞭望的烽火台?后人不得而知,所以,有人称这个地方叫霍城,也有人称这个地方叫霍城台。

作者:郝运江   回复:0   发表时间:2023-02-17 09:29:35

族谱录纪念网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