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2614次
1人
1个
8个
0人
和平书院,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是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书院。? 据《黄氏宗谱·峭祖行录》载:黄峭弃官归隐,“既而创和平书院,诱进后人。……处此五季更移之际,惟戒诸子养晦韬光,毋昧时而躁进。”可见和平书院初创时为黄氏家族自办的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它开了宗族办学的称河,和平以及邵南地区乃至全邵武各姓氏宗族都竞相效仿,宗族办学自此相沿成俗,营造了和平千余年来读书求学、重视教育的氛围和传统。宋以来,和平书院逐渐变为一所地方性学校,不再只是黄姓的家族学堂。据和平其他各姓氏族谱记载,他们也都有捐钱、捐粮、捐田资助和平书院,并将子弟送书院就读。? 和平书院自创办后历时1000余年,解放后还是作为“和平小学”校址,“文革”后才迁建新校舍于北门外的圩头坪。和平书院创办后1000余年,不但开了宗族办学的先河,更是造福桑梓,为和平历史上教育发达、文风炽盛作出重大贡献。和平地区乃至全邵武历史上俊贤辈出、英才荟萃,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仰藉于和平书院。? 现存的和平书院位于古镇区西北隅,据清咸丰五年《邵武县志》载,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应士民黄浩然等所请,于文昌阁辟地复建,“以唐宋旧名名之。”知府张凤孙曾作《记》。现存的和平书院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为西合院式天井院建筑。斗砖封火墙,单进厅,穿斗式构架。天井两侧及门楼后建廊楼,堂房地面高出天井和廊楼地面约1.6米,天井正中筑十三级石阶达堂房大厅。堂房面开五五间,中为厅堂,两侧作教室。堂房后封火墙外为三坡水附属建筑(厨房)。正门门楼的门窗砖刻阳文“和平书院”四个楷书大字。门楼无其他雕画装饰,质朴无华,门前空坪以小卵石铺筑几何图案。空坪北侧一砖石构单体门墙,中间一大门,两边各一券拱小门,形似一“品”字,门顶略似一官帽形状,据说是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大官”,体现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但视其建筑,有吸收西洋建筑做法,与书院主体建筑不成一体且风格迥异,当为清同治、光绪间增建。书院后墙有一被堵之门,门窗嵌一木匾,上镌“和平书院”四个楷体大字,书法气势雄劲,因被搭盖物遮挡,看不出落款年号。据了解,有老人记得为“甲子三年”,若果真如此,则原文应为“同治甲子三年”(1864年),因为唐以后,只有同治三年是甲子年。? 书院正大门楼内廊楼上正中一块枋上木刻展开的书卷图案,上镌四个大字,因“文革”中遭铲刮,仅见“天□文□”,依稀可辨为“天开文运”。
作者:黄德城 回复:0 发表时间:2009-09-14 13:42:36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