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5493次
1人
1个
13个
郡望渊源,须从郡县设置谈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地区已有建置,那时县比郡大。《史记·商君列传》说:“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共三十一县。”秦统一六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全国初置三十六郡,后征服百越增设闽中(福州)、南海(广州)、桂林(广西)、象郡(今雷州半岛一带)四郡,设四十郡,县在郡之下。 江夏郡的设置,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高帝置,属荆州。应邵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明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注:“秦南郡地,汉初置江夏郡。今德安、承天、汉阳、武昌、黄州府境皆是其地。”即今湖北省属:随县、新州、安陆、云梦、大悟、应山、应城、钟祥、京山、僭江、天门、汉川、沔阳、孝感、汉阳、黄陂、嘉鱼、蒲川、洪湖、咸宁、崇阳、通城、大冶、阳新、通山、蕲春、浠水、黄石、黄冈、鄂城、红安、罹田、英山、麻城、广济、黄梅,以及武昌、汉口等县市。(参阅《中国地图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郡望”,始于魏晋南北朝。《辞海》“郡望”条目说:“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称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如清河崔氏,泰原王氏等。”也就是说,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之郡也。它是门阀制度的产物。郡望始于汉魏之世,黄氏郡望也产生于这个时候。黄氏祖先,由于中原战乱,灭国迁徙等原因,陆续迁至江夏地区,生聚繁衍发祥于此。自战国至秦汉,有楚相春申君黄歇,汉相黄霸,后汉公侯黄香、黄琼、黄琬等高官显宦,世代相沿,成为高门望族。 魏晋行九品中正制,司马氏当政之后,门第观念益强,选拔官吏以家世为重,所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重高门,人轻寒族”(《晋书·刘毅传》)。人们不但仰慕其人,而且仰慕其住地,久而久之,则成为“郡望”。时人以称郡望为荣。故清代钱大昕说:“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族,屏弃弗齿,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十驾齐养新录》)。 “江夏”是黄姓值得自豪的郡望,并非受姓之源。黄氏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就立国受姓,至夏商鼎革之际,即公元前十六世纪,黄人已当上商朝政权的首辅。殷墟甲骨文就出现黄尹(即伊尹),任商汤至太甲四朝宰相,及黄示等高级官员姓名。公元前二世纪,汉高祖刘邦才建置江夏郡,此后,才有江夏其名,且郡望之兴是始于魏晋,而以江夏为郡望的也不止黄氏家族,还有“喻、潘、费”等姓,故不能将江夏视为受姓之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夏黄氏后裔陆续向外发展繁衍,先后孕育不少优秀人物,受当地人们所仰望,形成新的郡望。从魏晋至唐代,黄氏郡望共出现十二个:汉魏时期,江夏郡为尚书令黄香族裔所在;会稽郡为后汉大司农黄昌之后,零陵郡为吴将黄盖族属所在,巴东部为蜀将黄权之后,江陵郡为后汉司徒黄尚之族所在,洛阳郡、晋安郡(福州)兴于南北朝,而后崛起于隋唐的:有濮州濮阳郡,黄为六大姓之一;婺州东阳郡,黄为五大姓之一;括州松阳郡,黄为四大姓之首;泉州南安郡,黄为五大姓之首。 汉魏时代,黄氏英才辈出,封侯挂印,出将入相者史不绝书,但经南北朝社会大分裂大动荡之后,黄氏望族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和影响,由盛而衰,至隋唐则进入低潮。贞观之时“进新门,退旧望”,黄氏郡望只存在五个:华中江夏、中原濮阳,而东南则占三个:东阳、松阳、南安三郡。隋唐之世,黄氏发展的总格局是东南独盛。 上述后起的郡望,大都出自江夏。入宋以后,门阀制度被废除,郡望门阀等级被淡化,众多郡望已失去存在意义,而宗族主义文化观念却被强化,追本溯源、寻根意识加浓,人们开始追溯共同郡望,作为本姓发祥地。江夏又是黄氏最为著名,兴起又较早,且长期作为郡望之一,所以宋元以后,黄氏各派子孙便放弃其他郡望,江汉朝宗,归宗江夏。? (参见《中华姓氏通书·黄姓》)
作者:黄德城 回复:0 发表时间:2009-09-14 13:55:28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