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族史论坛

09-14

5493次

1人

1个

13个

1人


吧主: 黄德城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主楼] 黄峭后裔人物传记  [精华]

唐工部侍郎黄峭山

? 黄峭山,(公元872-953),讳岳,字仁静,号青岗,建昌府永城县禾坪里人(今邵武市和平镇)。

? 唐大顺年间(公元890年),建昌府旱涝灾害不断,永城县下乡(现邵南的几个乡镇),更是旱灾加虫灾,使庄稼颗粒无收,一些不法之徒趁灾作乱,打家劫舍,人民深受其苦。百姓希望有官兵来弹压不法之徒,以促进地方安定。但左等右等都等不到官府出面治安,正值年青的黄峭山挺身而出,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亲,自发地建立地方自卫组织,剪除盗贼,安抚灾民。他的举动得到群众的纷纷响应,他的义举也得到唐将李克用的赏识,并把黄峭山招为军校,他的才干与骁勇,很快脱颖而出,当上了千户长,封了千户侯。在李克用的麾下,征南战北。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临汾节度使王行瑜,陇西节度使李茂祯,陕西节度使秦宗汉先后叛乱,李克用受命领兵讨伐。黄峭山内佐帷屋,外戎沙场,协助李克用打败王行瑜和李茂祯,后升管江浙两广军务。乾宁三年,李茂祯 叛军再起,宰相崔胤勾结朱温,朱温进入长安,尽除宦官,将宫室焚毁,并挟持唐昭宗李晔出走华州,黄峭山再次辅佐李克用挫败李茂祯,解救长安。在昭宗返宫后,封李克用为陇西郡王,封黄峭山为工部侍郎。不久,朱温的势力成为中原最大的力量。朱温为了篡夺唐朝江山,利用职权,千方百计排齐忠于李家王朝的李克用及其部属,无耳心 地将韩建等人的罪恶,嫁祸黄峭山,昏君唐昭宗欲治李克用及黄峭山罪,黄峭山曾一度绝食,以死表示自己清白,后真象大白,黄峭山免于一灾。

? 唐末,唐王朝宦官弄权,内讧不断,唐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宦官刘季述幽禁唐昭宗李晔,欲废其帝位而立太子李裕。天复元年(公元901年),韩全晦劫驾,逼昭宗到陕西风翔。天佑元年(904年),朱温毁掉长安城,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接着杀了唐昭宗,立其亲信李木兄? 为唐昭宣帝,即哀帝,既位于开封,改国号为梁。黄峭山对此十分痛心,但又无力挽救,才30多岁的他,只好在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愤然弃官,回到永城县禾坪故里。

? 黄峭山回到家乡不久,把报效国家的理想,化为为家乡人民做点事业的行动。他带头出资两千两纹银,动员乡亲献力献物,在禾坪小西门建起禾坪书院。书院建成后,广收学子,邀聘文儒秀士教授文章。为了解决贫困子弟入学问题,设立书院的院田,用田租来作为扶助贫困学生的基金。禾坪书院曾为邵南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和平之“文盛”打下基础。

?黄峭山先后娶了三位夫人,各位夫人皆生七子,黄峭山共有二十一个儿子。在他八十寿辰的那年(公元951年),为了防止社会小人诬告黄家势大必造反等原因,决定各夫人留长子一人伺奉晨昏之外,其余十八子,每人分得“瓜子金”(碎银)一升、骏马一匹、族谱一帙,到外地去立业发展。临别时赠诗一首:“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十八个儿子带着黄峭山的嘱托,带着自信的希冀,催马扬鞭,任骏马东西南北奔驰,待马淋汗歇息之处,便是各自立业开基之地。当初,十八子外迁,近者有在泰宁、建宁、将乐、远者有闽西、江西、广东。尔后,其子子孙孙均仿效父辈们的分遣方法,逐步扩及到东南沿海各地,使黄峭山子孙遍及闽、赣、粤、台诸省和东南亚各国。其中有不少名人,仅在邵武,就有宋朝名人黄中美、黄永存、黄景声、黄通、黄公绍、黄德裕,元朝诗人黄清老。明代画家黄祥等。

? 后周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十月初十,八十二岁的黄峭山无病而终,下葬禾坪坎头黄家林。

宋左中大夫黄德裕

? 黄德裕,字仲益,世居邵武军永城县下乡旧市街,即今邵武市和平村。他是黄峭第十世孙。

? 黄德裕在二十岁那年,中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黄德裕虽然才二十岁,但比较老成,其他进士授官一般为县尉,主簿之类的官,比较好的也只能授县同知。而黄德裕中进士后,就授江宁府(九江)湖口县知县(后人考证为闽侯县),不久又改任淮安县知县,三年后,又改任闽县知县。在闽县任职中,时遇台风肆虐,民房多毁,灾民无食无住,他亲临灾区,安抚灾民,召众挽灾,受使赞誉,被民称颂。县志载“方正有为”,任职尚未满,就升陕西凤翔府知府。

? 陕西凤翔地区,是唐宋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官宦人家居住较多的地方,一些朝廷致仕返乡的遣老和士大夫氏族的后代,时有仗势欺人之事发生,百姓受欺,常敢怒不敢言,他了解到此事后,倡以荣禄后代读书守法,鼓励百姓善讼,对士族后人犯条,决不轻饶,并亲自审了好几起此类案件,从此,士族后代守法更新。

? 黄德裕的夫人高氏,高氏的姑丈,就是当时邵武榜眼上官均,上官均是北宋有名的御使,对黄德裕有约在先,当官必须清廉,为事必须公道,有枉法之私,必以罪加一等以劾。黄德裕为了维护自己清廉,在官场中处处谨慎,多处为官,皆有廉名。他与当时的徽州知州上官恢又是连襟,即黄德裕夫人的堂妹嫁给上官恢,他们两同是高家女婿,黄德裕听说上官恢治理徽州有方,把战争过后,满目疮痍的徽州很快恢复起来。他“虽为长,恢为后,却不耻以求治民之术”。在凤翔府,他也象上官恢一样,发布了许多有利发展生产的规约,组织军民发展生产,使民逐丰。黄德裕治理凤翔不仅政绩很突出,而且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用奖励的办法,鼓励士族阶层举办教育。他认为,一些士族家庭的后代,之所以不争气,就是因为接受文化教育太少了。当时凤翔地处陕西,西夏人正在崛起,夺去了宋朝大片土地,朝廷鼓励士族阶层的子女多多习武,多以武功给予封官,这样形成一个习惯,重武轻文,造成了一些士族子女不讲斯文。黄德裕认为必须以文垫武,要有文化作基础,更能发挥武生的作战指挥能力。一时,在凤翔地区能文能武的生员大量产生。朝廷得报,升黄德裕为鸿胪寺少卿,入朝当官,管理教育及文化方面的工作。

? 黄德裕在任鸿胪寺少卿时期,正是风流皇帝赵佶当政之日,赵佶不仅喜欢书法,还喜欢画画,爱召集文人墨客到宫中谈书法论丹青。黄德裕因此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文才,在鸿胪寺任职不久,又被诏为少保,给皇子皇孙们当教师,因此也官升左中大夫,后来又任职直秘阁,成为直秘阁修撰。

? 黄德裕晚年,没有历史资料可查,不知结果。其后人,元朝湖广提学黄清老,曾就黄德裕的晚年作过调查,也没有结论,只说黄家自黄德裕之后,成了儒学世家。即黄德裕的后人,有几个都任过州县教谕、训导等教育方面的官员。

? 邵武府和邵武县把黄德裕列为邵武的绩宦,即认为是比较有政绩的官员。但事迹纪载较少,以上黄德裕的事迹,多从外志,特别是凤翔县志中取得,其家谱记载也简单。黄德裕的史料,还有待于挖掘。

宋音韵诂学家黄公绍

? 黄公绍,字直翁,世居邵武军永城下乡和平里,为黄永存之孙,黄峭山第十三世孙。其父黄大昌,隐居不仕,著有《廉山语解》。黄公绍自幼受父影响,喜爱读书,研究诗文、经术。在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中进士。

? 黄公绍中进士后,他文章功底好,受架阁馆事,即管官署贮存文牍案卷的库房官。宋代从朝廷三省六部到地方州府都有架阁库,查不到黄公绍时任什么级别的架阁官员,但必是七品以上。不久,宋亡,他弃官返籍,在今邵武市西边樵岚溪畔筑室研究诗文经术,常到故里和平居住。当时邵武人李南叔收录严羽的诗和评论文章成辑,出了一本集叫《沧浪吟》,黄公绍为这本书撰写序言,并向各界推荐,使这部名著,特别是《沧浪诗话》得以广泛流传,蜚声中外。

? 黄公绍在其室的中央自题有“在轩”二字,意思是,要以宋代名儒,崇安人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为格言,专心致志埋名治学。黄公绍博古通今,精通当时的“六书学,即指造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原则之书,大约在元至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他以《说文》为本,参考宋、元以前的字书、韵书,撰成《古今韵会》一书,成为字韵训诂集大成的著作,这本书引证浩繁。后来他还与熊忠合编一书,叫《古今韵会举要》,也是当时被学术界认为非常有价值的韵书。

? 研究音韵训诂,只是黄公绍的一小部分工作,黄公绍的大量工作,还是编写各种著作。黄公绍的著作很多,可惜保存不妥,现丢失得仅存《在轩集》一卷,还有在《四库全书》中收入他的一些著作。在宋朝末,黄公绍的名声很大,他与资政殿大学士、御史中丞黄履的孙子黄伯思,被时人称作南宋“二黄”。黄伯思成名比黄公绍早得多,黄伯思是古文奇字鉴别家,经史、诸子、天文、地理、律历、卜筮之说的精论家,文物的考证家。他学问慕扬雄,诗文慕李白,文章慕柳宗元,因其祖父黄履在官场名声不怎么好,他拒绝黄履给他推恩补官,走学术之路。黄公绍与黄伯思虽是不同年代的人,但这两个邵武籍的人,爱好与兴趣,却非常接近。黄公绍自己认为,“有蹈伯思之辙而不由”,即自己不知不觉地与黄伯思走向相同。

? 黄公绍除了在考古,古文的鉴赏,天文地理方面研究之外,他还是个词人,他现收入《四库全书》的诗词有28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青玉案》。词是这样写的,上片为:“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下片:“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上片写的是身在深山溪边的游子,遥念家乡闺中停做针线的社日,看到双双飞燕面前是身影孤单。下片写游子长期流浪在外,春衫已破,泪痕带满,却还不知归期。末尾接连三个“无人”,点出不仅赏花,饮酒都无心情,甚至醉了也得不到照顾。将孤身在外的羁旅凄凉情景娓娓道出,可以说是“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游子此时凄惨孑立,向人倾诉一腔血泪,后人贺裳认为词中之妙,妙就妙在“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黄公绍当时也不知处在何种处境,而写下这首游子名词。

? 元朝统治者为了统治中国,把中华民族分为四等公民,即蒙人、色目人、北方汉人、南方汉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造成此起彼伏的起义,元朝统治者如坐火山。后来元朝决定以汉人治汉,蒙军南下俘虏了名儒赵复,赵复向蒙人献出程朱理学著作八千余卷,并介绍宋朝是怎样以程朱理学来统治人民的,蒙人中那些理学精通者,后来都成了要臣。赵复还向蒙人推荐一大批宋朝旧臣及有作为的文人,其中就有黄公绍。但黄公绍不愿出山为官,后蒙人使用各种高压手段来压黄公绍,包括要烧毁其在轩书室。黄公绍最后不得不离开邵武樵岚溪边的《在轩》,不知所终。也有人说,他是被咸淳元年同乡同榜进士危彻孙(即危昭德之子)请走,两个邵武和平人在一起度晚年。但无实据。

? 黄公绍的处世为人,得到当时士大夫及一些官员的崇敬。黄公绍在邵武筑在轩书室时,常有州、军官员来访,邵武知军叶菜钦佩黄公绍为人,还为在轩书室写了铭记,可惜在轩室和铭记皆被元兵毁,没有保留下来。黄公绍离开在轩后,有遗稿,黄公绍对此事自述曰:淳礻右 壬子之岁,平岩叶先生来知军事,公绍幸得民事太守,先生见守请教,尝对公绍曰:“读书须要自家以身体验,方见得真,不可只作一场活着”。宝礻右 戊午冬,再见先生于三门里第,再问公绍曰:“别后体验得何如”?公绍对曰:“尝读胡文定公语,心要在腔子里,自觉有警,因作小轩名曰“在轩”,山翁先生为轩书画,友人吴升记之。绍愿得先生一言座右,庶以朝夕观省。先生许诺,明年,以铭来教,奉似至宝,弗放失坠。即刻石龛壁间,后二十年,为兵毁,自谓不可复得矣。今丙戌冬,偶于残编中得之,惊喜不啻。嗟吾老之荒落,严师之训?

犹存。是用装褫珍藏,并收吴君之记于右,以见故友之思云”。

? 邵武人吴升记载“在轩”曰:余里中交游不出四五家,樵溪东流似练,莲花诸峰如屏障列其前者,直翁之衆也。竹门其旁,倚松作屋,古木修篁前后蔽亏者,在轩也。幽致雅韵,居然与其称。余嘉而爱之,因谓翁曰:居何在?曰:先儒有言,心要在腔子里,此吾所以志也,子盍记诸。

? 余惟人心易动而神难安,思虑一发,翕忽变幻,瞬息千里,方寸之地其在之时少矣!《传》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耳、目、口、鼻于人至近而犹若是,况于其他?翁之名此轩也,其知所以用力矣,尚何待于言乎?抑余每过在轩,必自轩外问曰:“主人在乎?曰“在”。或他出,则曰:“否”。余于是悟“在”之为义,心一主人也,轩一腔子也。因以复直翁。

? 黄公绍的自述及吴升的记载,道出了黄公绍在邵武在轩的生活治学情况,也是因为有了叶菜的铭和吴升的记,黄公绍的名声更加远播,明清之后,有人就黄公绍“心要在腔子里”这句话,发表了许多论文,成为治学格言。

元湖广提学黄清老

? 黄清老,字子肃,又称樵水先生,世居邵武路和平里,为黄峭第十六世孙。黄清老自幼天资颖悟,五岁能日记数言,七岁会写文章,青年时好学而不倦,把乡间藏书借个遍,并虚心向乡里的先贤学习,立志要以黄中美、黄德裕为榜样,做个光宗耀祖之人。黄清老年轻时曾受业于乡处士严斗岩门下,深得老师的推重。当时一般读书人都热衷于入仕做官,而黄清老却笃志励学。学会做正直之人,做正经之事。他写得一手好诗词,好文章,被传到路道,部使特地要会见黄清老,会见后部使认为,黄清老确有真才实学,是个难得人才,不久被任为建阳县学官。在建阳县任学官时,致力治学,深受门生的爱戴。后又调任三山书院山长,他却婉言辞退,回到禾坪。回家后,很多乡里的人,要其接受子弟,并有许多应酬。不久,他带着大批的书籍,隐身邵武的福山寺翠微阁,以读书为乐,研究古代之经史、诸子、诗词等。

? 元朝统治者,刚立朝时,官员多是由人荐举而入仕,后又仿效唐宋,搞科举取士。但在黄清老那个年代,福建省只是路,不是道,行中书省只设在道,福建、浙江合为一个行中书省,行中书省府设在浙江。朝廷要举行科举,乡试要到浙江去试,当时大家都认为黄清老学问富车,他可以去考举人。果然,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黄清老到浙江参加乡试,果然名列第一。第二年参加会试,即礼部试,又以优登进士第。在元朝,要中一名进士,可不能与宋朝比,可以说是难上难,元朝统治中国九十七年,邵武才出了三名进士,黄清老为第二人(第一人为龚谷,第三人为龚彦),足见黄清老文才出众。

? 在元朝,既使是中了进士,朝廷也不可能给安排要职。黄清老中进士后,给他的授职只是翰林院典籍官。后来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在任国史院编修官时,有幸参与《英宗、明宗实录》一书的修撰,从此,地位得到提高。由于黄清老的文字功底厚,当时的朝廷诏令,祝册等文,多出自他手,可以说是朝中的大手笔,成为一时红人。

? 元统初(约公元1333年),黄清老觉得伴君如伴虎,稍有闪失,就要丢掉性命,一心想到地方任个“逍遥官,当个既责任又不重大,又可以发挥自已专长的官。果然,朝廷调他任湖广行中书省的儒学提举,即行中书省的教育主管。他在儒学提举中,是个非常称职的官,他提倡循循善诱,激掖后进,使许多弟子学业激进。一时许多名门贵卿争送子弟投其门下,并且受业多有成就。朝廷的许多臣子,向皇上上疏,要求把黄清老调到国子监执教。但在至正八年(公元1384年),年才59岁的黄清老就去世,调国子监之事未成。

? 黄清老有诗集,名叫《樵水集》,是《樵川四家诗》的一家,他与黄镇成(邵武故县人)被后人并称“诗人二黄”。黄清老的文章诗词,被后人评为“为文题材多属题画咏花,应酬赠答,碑传题跋”之类。因当时属元朝,诗人不敢写其他方面的诗,怕有人借诗文而搞陷害。此外,黄清老还有《春秋经旨》、《四书一贯》等书集行世。

? 黄清老,因为在元朝当了官,邵武人曾一度把他列为不忠不孝之列,在乡贤祠里有黄镇成而无黄清老,在忠考祠里更没有他的位置,就连禾坪人在天符山修建奎楼,祀诗人严羽、黄镇成,而本和平人黄清老却不列其中。,有人提出在福山修建一个亭子叫听雨轩,以纪念黄清老,结果,也被人反对,没有修成。黄清老的业绩,主要是教育改革,使教育质量提高,为人所推崇,并没有什么过错,不给黄清老的乡贤以待,应当说是一种偏见。邵武人在能否给黄清老乡贤之争,一直到了清代,清初还是有人反对。清朝中叶,有人在熙春山修建秋声楼时,在亭里祀黄镇成,也把黄清老的牌位立在其中,黄清老的邵武名人地位,才得到承认。

? 黄清老的诗文,在邵武民间流传很广。特别是在福山,人们上到福山,就会自然尔然地想起黄清老的诗:“晨光海上来,云气升万壑。鸡呜落花中,残钟度城廓。庵僧戴星出,我自饭藜藿。宁知天地心,但有山水乐。书灯夜摇动,风露侵几阁。开扉得新月,欲掩见栖雀。烟霞暂相违,笔砚庶有托。但留松间雪,付与双白鹤。庭柯换故叶,林竹蜕新箨。何日芝草生,努舟赴前约”。

? 黄清老的书法也是比较出名的,在邵武民间曾有人收藏黄清老的书法,在和平和邵武的一些古民居中,还有人摸仿黄清老的手书而自赏。

宋大理寺丞黄通

?


作者:黄德城   回复:1   发表时间:2009-09-14 14:13:00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黄峭后裔人物传记

黄通、字介夫,俗名黄德通,世居邵武军永城县和坪里北胜堡官坊圩,即现邵武和平镇坎头村。为黄峭之后裔。

? 黄通幼年在和坪书院就读,后入邵武军学就读,学业一直为学子佼佼者,登嘉礻右 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第。

? 登第后,先就任江西饶州(现鄱阳县)浮梁县主薄,后任澧县知县。黄通身长八尺,风韵潇洒,众传为异人。更为突出的是黄通文章诗词很出名,如有人写《元霄灯诗》曰:“谁将万斗金莲子,撒向皇都一夜开”。黄通还觉得不够壮丽,把元霄灯诗改成:“秦楼十二玉楼横,紫府千门夜不扃。疑是嫦娥弄春色、彩云移下一天星,”雄俊远比前诗出色。因为黄通的长相好,又加上诗文出名,人们都认为,他肯定是一个富贵之人。正当黄通在江西浮梁县任主薄时,当代大儒,名声遐迩的范仲淹,因被贬谪,从天章阁侍制被贬到饶州(现江西鄱阳)任知州,正好是黄通的顶头上司。范仲淹通晓六经,特别通晓《易》经,黄通对《易》也颇有研究,上天给他送来一位好老师。从此,黄通就拜在范仲淹门下,学习范仲淹的为人处事。当范仲淹后来的《岳阳楼记》行世之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经典名句被广泛传播后,范仲淹的名字更加被人们传颂。黄通始终跟随范仲淹,自然也就成了范仲淹的门人。后来范仲淹又知延安府。他和韩琦两位名臣,向朝廷建议,在泾州开设帅府,协同几州军民,联合对付西夏入侵,得到朝廷允许。在泾州开设帅府时,范仲淹又把黄通调去当府僚。后来范仲淹任宰相,韩琦任副宰相时,俩人又联合推荐黄通为大理寺丞,即大理寺的第三把手,从地方官升为朝廷官。

? 范仲淹与黄通同朝为官,是在北宋宋仁宗后期。宋朝到了宋仁宗这一代,已从开始的上升时期走向衰退,其表现是朝内官僚机构重叠,各种荫官越来越多,有的官宦后代还没出生,就有荫官的爵位等在那里,刚一出生,就是什么郎,什么仕的,官员冗滥,官场腐败,激发了国内的许多矛盾,全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西夏、契丹又不断侵地。加上朝廷在用人上频频失误,官员不是按阶递升,有的全凭皇帝好恶办事,使一些不法之徒,歪门得官把持朝政,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以范仲淹为首的一批官员,多次提出以整顿吏阶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但又迟迟未被实施,到了仁宗后期,宋仁宋才在1043年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即宰相。范仲淹在杜衍,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提出了十项内容的“庆历新政”,黄通自然支持这一改革。但朝中反对派,特别是吕夷简等大臣,攻击范仲淹在朝中专权和私结朋党。宋仁宗又动摇起来,1044年,范仲淹就被排挤出朝廷,杜衍、富弼、韩琦、欧阳修也先后被罢官,黄通虽未被罢免,但也被划进党派之中。1069年,王安石又主持了变法,1085年又被中止,自从变法开始,朝廷中变法派和反对变法派的斗争,变成党派斗争。黄通跟着沉浮,大理寺的事也越来越加难做。今天罢的明天升,明天升的后天罢,论罪论律变成游戏。这样几经沉浮的黄通,厌恶官宦生活,后来要求弃官乞祠俸,回家养老。但也有人说,黄通是跟随范仲淹,坚持范仲淹的观点,认为“朝廷平日不讲究武备,敌军来时,却一味责令州官以死殉职,这是不对的,”对一些未能坚守的州县官未被判处死刑,而被反对派弹劾而落职。

? 黄通长期与范仲淹、欧阳修这些文人交往,回到故里,埋头研究起《易》经来。他通过老师范仲淹的指点,先后写成了《易义》一卷,《易集》三卷。他是邵武人研究易书最深刻的一位文人,后邑人也称其为“黄易通”、“黄德通”。后来的南宋宰相李纲,礼部尚书任希夷,翰林院学士、中大夫朱震等几位邵武的大官退职后,也都与黄通一样,研究起周易来。黄通的这两本易书,据说对后人研究周易,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邵武洪墩人,也是大儒何兑、何镐父子,对黄通的两本易书,评价很高,其父子后来也写了《易集传》、《易说》等书。

由于黄通的两本易书在邵武等地流传,近水楼台先得月,人们对周易的研究,成为邵武的特有文化之一。自黄通后,除了以上几位宋朝人研究周易外,从元到清,邵武的文人拜读黄通的两本易书不断,先后有元朝诗人黄镇成,写了《周易通义》、李纲的后裔,元隐士李学逊,写了《易精解》,明朝进士沙米荣写了《易说》,清朝戊戌进士黄利通写了《周易解》,清朝人张文瑾写了《周易传解》。黄通的名声因此得到张扬。

? 后人评论说,黄通在官场是个大起大落人,而在经术研究上,却是一个越来越香之人。所以,邵武人不论黄通在官场上有那些政绩,也不去计较其官场上的是非功过。但却承认他研究周易时,有所建树,把他列为乡贤以礼。其子三人:仲成、仲贤、仲康皆成才。

宋朝议大夫黄中美

? 黄中美,字文昭,世居邵武永城县禾坪里旧市街,现邵武和平镇和平村,为黄峭山第九世孙。

? 黄中美的父亲黄蒙,字廷用,很年青时就去世,黄蒙去世时,黄中美才七岁,尚未启蒙。黄中美稍大后,很想读书,但他家很穷,买不起书,其哥哥黄中蚊也无法上学,他母亲给他闹得没有办法,只好去村中找读书人,借书来给黄中美读。没想到黄中美记性非常好,草率地看过一遍,他就能成诵不忘。她母亲很高兴,就决定让他去上学,借人书以读。就这样借别人的书,读完考秀才的课程。中了秀才后,有了书丁田租以享,才开始自己买书。结果乡试和会试,他都一次性成功,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他就中进士第。

? 黄中美是当时比较出名的神童,中进士后,就授真定府司理参军。真定府各县送上来的案件,他每宗都认真的复审,生怕冤枉一个好人,结果发现了不少有冤情的案件,纠正错案多起,受到好评。不久就任平乡知县,在知平乡县时,也善其职。但黄中美不知官场险恶,认为自己能干就行,结果以“不阿上官”而被罢职。

? 黄中美被罢职后,失去享禄,回到禾坪老家。仕途暂短,积蓄不多,他只知道读书,种田做生意都不会,只靠收田租撑生活,靠哥哥黄中蚊支度,一度落到“久之甚贫”地步。好在黄中美有神童之美誉,人们都在关心这位神童的去向,后又被朝廷调任镇西军节度推官。在任推官时,黄中美还是难改本性,节度使慢视僚属,而黄中美不为挠,“事有不可必庭辨之”,节度使每每愧屈,本来这是黄中美应尽之责,节度使却认为黄中美不近人情,处处刁难黄中美,黄中美无奈,乞调离。结果黄中美退出军界,改宣德郎,知卫县。

? 在卫县任知县时,有一百姓被人诬陷,罪当该死,黄中美通过调查,发现其冤,把这个百姓放了。卫县地处大河泛滥区,曾因大河决口而淹没房舍村庄,黄中美上任后,非常重视防洪问题,召集各乡护丁,对河道进行疏障,对河岸进行加固,结果,当大河决堤时,水淹数郡,而卫县独不扰。黄中美因功转奉议郎,任河北都转运司属官,不久,北京留守重其才,要求朝廷把黄中美调任真定府录事,回到他第一次任官的地方。

? 真定府地处河北,是时,河北连年灾荒,五谷不登,民多相聚为盗,而郡守没有特别的措施,只是和平常一样施政,黄中美非常担心,建议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黄中美没有通过郡守,就制定了一个应急方案,郡守不悦,黄中美乞调,不久移任信德府。

? 在信德府到任不几日,就有盗寇陷信德府,官吏多出降,黄中美誓死不降,有士兵挺刀胁黄中美降,中美仍泰然对之,后持刀士兵见同伙逃逸,也放过黄中美而怆逃。后宣抚奇其节,就安排黄中美暂管府事。

? 黄中美组织百姓,打扫战场,抚平疮痍,恢复生产生活,使民很快安定。黄中美把真定府制定的应急方案用在信德府上,结果取得很好的效果,百姓拥戴。在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时,授黄中美朝议大夫,入朝当官。

? 在金国攻陷东京开封,虏去宋徽宗和宋钦宗,扶张邦昌为伪时,黄中美因感愤而身亡。归葬邵武铜青山下,朱熹为其撰墓志铭。

? 黄中美的儿子黄永存,绍兴二十四年也中进士,历官尚书郎军器监,后出任淮南转运副使,终正议大夫,父子皆授大夫,成为美谈。黄永存去世后,邵武人何澹为他写了墓志铭,铭中记载了黄蒙、黄中美的官职,并指明了为黄峭山长子正公之后(不是和公之后)。

? 黄中美从一个没钱买书的贫苦孩子,到朝议大夫,反映了当时禾坪的人文社会的历史,为后人所谈奇。被人崇为乡贤以祀。其父黄蒙,后朝廷也给赠个金紫光禄大夫。



云南提督黄武贤

? 黄武贤,峭山公第十代孙(化公第九世孙),又名琼林、字候光、谥泰崇,广东潮阳县直浦都厦林厦底村人(今关埠下底村人)。是晚清时期一位著名将领。兄弟四人,排行第二。年青时家境贫寒,务农兼箍桶为生。道光三十年应募从戎。奇谋善战,二十余年转战十余省,血战数百场,屡建功勋。荣获朝廷封赏,深受人民爱戴。咸丰三年赏换花翎副总兵。同治三年被召入京晋见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受封建威将军,钦命甘肃西宁云南、临元挂印总兵。在职期间,为官清正,尽忠职守,治军有方。同治十一年又受慈禧太后赐金锁一个,黄袍一副,后提升为云南提督。同治四年中亚细亚浩罕国占领我天山南北,成立伪“哲德沙尔国”。同治十年,沙俄出兵强占伊犁。同治十三年,英军入侵新疆腹地,局势严重。光绪元年,黄公被召到新疆抗击侵略者,恰在此时,家中老母病逝。公还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顾不得奔丧,直赴前线。在左宗棠的指挥下,与刘锦棠带领清军,同敌人血战三年,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土鲁番、托克逊及南疆等地,保卫了国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因征战有功,晋升为一品建威将军。加封赐五代红顶花翎。光绪三年,重返云南任职,勤政爱民,教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光绪五年,黄公次子陈宝在广州期间与布政司孙歧春大人之子孙宣荣,强抢渔女,毒打渔女之父致伤。黄公闻知,实地调查,弄清案情,秉公执法,批斩其子,大义灭亲。黄公年迈恩准全禄告老回家,熙养天年。离开云南之时人民夹道欢送,为其建祠纪念。返回桑梓,两袖清风,仍住三间旧屋,此事丁日昌大人甚为钦佩,面告方耀大人,共资款项建造府第。光绪十四年,建成“泰崇公祠”。黄公在家课儿孙勤习诗书,力于耕种,艰苦朴素。热心帮助南炮台第十八乡兴修水利,并制订公约,调解矛盾,增强团结;出面解决久悬未决的京北渡口权益,深受地方人民称颂。光绪二十四年仙逝。终年七十八岁。

作者:黄德城   发表时间:2009-09-14 14:13:14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