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61464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69人

902部


[主楼] 黄氏研究1海内外黄氏代表寻根江夏  [精华]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昨日(10月7日),江夏区举办黄氏文化联谊活动。来自我国大陆16个省市及港澳台和美国、新西兰、韩国、印尼等国近400名黄姓代表在汉展开寻根之旅。

  江夏古属楚地。春秋楚灭黄国(今河南潢川)之后,黄姓遗民迁往古江夏一带。战国“四君子”之一——楚国春申君黄歇墓存于江夏境内郑店街。江夏被海内外公认为黄姓源流盛地之一。

  在联谊活动上,江夏区政府向海内外黄氏代表介绍了该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成就。省政协副主席武清海等出席活动。(夏永辉、卢德耀、周虹)



千年亲情凝聚寻根文化

  昨日,旅菲华侨、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十大慈善家之首黄如伦先生,向湖北江夏文化研究会捐款300万元。黄如伦先生表示,只望能发扬爱国爱乡的传统文化,勉励后人做出一番大事业。

  日久他乡即故乡

  近年来,江夏区郑店街(黄鹤乡)的宁静被一拨又一拨来自韩国、印尼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黄氏寻根者打破。这些“外乡人”说道,“天下黄姓出江夏,寻根问祖江夏黄”。

  原籍福建的黄如伦先生说,在美国、加拿大、印尼、菲律宾等世界各地,“江夏堂”三个金光大字高悬黄氏宗祠门上,不少海外华侨魂牵梦萦“江夏流芳”。

  一语惊醒梦中人,江夏黄从何时起?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福建黄氏世谱丛书》记载,天下黄氏大都自称来自河南潢川黄国,楚人灭黄之后,黄国人以国为姓,被迫迁往湖北江夏、黄冈等地,并在荆楚大地上实现家族中兴。

  如今,黄国古城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夏作为黄氏历时最久、繁衍最广的地方,成为广大海内外黄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血脉相连共发展

  在黄氏文化联谊活动会场一楼,记者看到,江夏的藠头、野山菜等土特产琳琅满目,梁子湖、汤逊湖旅游开发简介十分精美。

  江夏区区委书记张卫国说,广大海内外黄氏儿女与江夏有着浓浓的根缘、地缘、情缘,真诚希望他们来江夏寻根祭祖、参观旅游、投资兴业、共同发展。

  目前,海外共有40多个以“江夏黄”为堂名的黄氏宗亲团体,分布在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到韩国、日本,再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可以说,这是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经济合作的好平台。

  姓氏文化源流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这种姓氏寻根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1980年,台北市黄氏宗亲会正式发起世界黄氏恳亲大会,并先后在台北、高雄、旧金山、洛杉矶、香港、首尔、深圳等地举办。台湾“世黄大会”秘书长黄文庆在联谊活动上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黄氏儿女与会,增进海内外各个地区人员间的亲情、友情。

  辛亥元勋黄兴长孙、原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黄伟民先生对记者说,姓氏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家谱、族谱之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通过开发利用我们的姓氏文化资源,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夏永辉卢德耀 周虹)
undefined

作者:黄德城   回复:5   发表时间:2009-09-28 20:51:17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黄氏研究1海内外黄氏代表寻根江夏

黄朴,福州人,宋绍定二年已丑(1229年)状元及第。自宋淳熙《三山志》以来的福州方志均作过论述。

《三山志》卷之三十二人物类七“科名”中载:“绍定二年己丑黄朴榜:黄朴状元。字成父,侯官人。历馆阁、吏部郎,终朝请郎、广东漕。”

?明成化《八闽通志》卷之四十七“选举·科第”,福州府,在侯官人中载:“绍定二年己丑黄朴榜,黄朴,第一人,历馆阁、吏部郎,终广东漕。”明万历《阁书》卷之七十五“英旧志”:侯官,明正德《福州府志》卷之二十二“选举志”,明万历《福州府志》卷之四十六“选举志二”,清乾隆《福州府志》卷之三十七“选举二”,均作同样记述。但各志中黄朴都未入传。

?唯清郭柏苍《乌石山志》卷之七“人物”中载:黄朴,字诚父,侯官人。绍定二年进士第一人。《韦居听舆》载:“福州旧有谶云:’柳儿走,狗儿吼,状元在门首。’人皆莫晓。至朴赐第之年元日,其家相对屋上瓦狮坠地,群犬从而吠之。已而黄魁天下。朴居乌石山麓,即今第一山。“

?而明王应山《闽都记》卷之十“郡城西南隅(侯官县)”中载:“鳞次台,有小阜,多奇石,乌山之支也。登其颠,望城中屋次鳞鳞,故名。其台石上摹刻米芾 ‘第一山’ 三字。唐时有道山黄氏世居之。后人勒诗一绝于石:’祖居山下自唐迁,故老相传七百年。若是儿孙能守分,免教沧海变桑田。’宋状元黄朴居之。元季处士吴海居之;吴迁式微,乃为魏观察文燁所有。 时坠废,悉修复。”请林枫《槟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中也有同样的记述,指的都是福州市鼓楼区天皇岭第一山。这里现在就是邓拓故居,已修复辟作邓拓纪念馆。

?上述这些历史记载,虽然提供了黄朴的一定资料,但是比较简略,历官不详尽,尤其生卒年月不详。1975年10月,福建省考古工作队在福州北郊浮仓山发现并清理了南宋黄升墓,它是国内南宋贵妇服饰出土最多的一次。经考证:黄升是黄朴的女儿,是宋宗室赵与骏的妻子。

?特别是1986年8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福州北郊茶园村开发建设中,发掘并清理了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一对夫妻合葬墓。这座墓在今福州市二环北路以北、长途汽车北站之西、茶园路以东、新店茶园村正南的一座小山坡上。就在它的东边20米,同时发现黄朴墓,墓形尚存,墓碑不在,棺木全部腐烂,有幸的是墓穴中发现黄朴墓志铭。铭为砚石质高0.75米,宽0.65米,阴刻、竖行,篆额二行,每行7字;铭为楷体,分上下两部,各25行,每行13字。尽管个别字已漫灭,少数字也较模糊,但全文基本可读。“墓志铭”告诉我们准确的信息。

?黄朴,生于宋绍熙三年壬子(1192年)三月,卒于淳祐五年乙巳(1245年)正月,享年54岁。他字成父,世居福州闽县(这与史志记载略有不同,但古来“闽县、侯官共一城”,说他是福州人总没有错)。他的曾祖名钧,祖父名行知。他的父亲名振龙,由分贡中进士,赐朝奉郎;而且由黄?写行状,真德秀写墓志铭,族系、先德都已经很详尽了。他的母亲潘氏,封太安人。黄朴于嘉定十年丁丑(1217年)补太学,随升内舍生。绍定二年己丑(1229年)经皇帝钦定为进士第一人——状元,授签书镇东判官,除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端平?年御笔兼崇政殿说书,进著作郎,兼权考功郎;出知安吉州,改知泉州;后再除著作郎。又主管云台观,除广东运判、兵部郎官、司封。出知漳州,任满主管出管崇禧观。因眼疾,病转剧。命知袁州,未及到任而卒。葬于福州北郊新店茶园。他的官自室议郎,转宣教郎磨勘、奉议郎讲筵,封承议郎,降奉议郎,旋复;三迁至朝请郎。娶安人洪氏,生罗二:长寿老,早亡;次一清,受遗泽。女二:长适承奉郎李昌言;次黄升,适将仕郎赵与骏。

潘牥(1205——1246),字庭坚,号紫岩。闽县人。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第三名。对策传京师,一时纸贵,论者以为壬十朋、张九成一流人。历镇南军芦度推官,衢州推官、浙西提举常平司、太学正、潭州通判。他的诗词秀拔精妙,书法有颜筋柳骨,小楷尤工。著有《诗集》、《古乐府》。

至于赵师恕。他字季仁,宋太祖赵匡胤第九世孙,居福州北郊。嘉定八年官浙江余杭县令,绍定五年知江西袁州;端平元年以朝议大夫、直徽猷阁知南外宗正事,主管外居泉州宋宗室的事务。淳祐三年(1243年)辞官归里。赵与骏是其孙,黄升系其孙媳。他与黄朴是姻亲。

下面再看《四库全书·勉备集》卷三十七黄榦的《贡士黄君仲玉行状》:“公讳振龙,字仲玉,妲黄氏。九世祖自光之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子孙散处,有居福州城东者。至五世鉭亨,有厚德,自奉薄,喜施予,乡闾感之,号为长者。曾祖讳口,祖钧,父行知。自亨以来,皆能继以家声,故今称长者,不绝城东之黄。”“子男二人:朴,太学生;格,业进士。”同时,参阅《三山志》卷之三十一、三十二“科名”有:“嘉定元年戊辰郑自诚榜:黄桂,探花,字云卿,侯官人。父邦彦。本族公举、顺卿。黄顺卿,字英伯,侯官人。邦彦之子,公举之侄,桂之兄。“嘉熙二年戊戌周坦榜:黄士度,字维则,侯官人。邦彦、公举之侄孙,顺卿、桂、朴之侄。”这些可以说明黄朴是福州“城东之黄”,是黄膺的后裔



作者:黄德城   发表时间:2009-09-28 20:52:04

[回复] 回复黄氏研究1海内外黄氏代表寻根江夏

“江夏黄”,血缘亲情流淌两千年
金报记者吴志远实习生马红王秦娟通讯员王夫之徐光水

“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两千年来,江夏黄姓子孙,凭借这股豪气奔赴世界各地。如今剪不断的血缘亲情,又使这些黄姓子孙从海内外踏上寻根的足迹。武汉市江夏区一个僻静的山村也蜚声海内外。

海外来客道破

小山村隐藏大秘密

武汉市江夏区黄鹤乡黄质大山北侧,山清水秀,坐落着一处僻静的村落群。由“黄质老屋”、“黄质上屋”、“黄质下屋”、“黄质书房”、“黄质边屋”等五个小山村组成,号称“黄质五门”。由此向南,千顷绿阴中,散布着52个黄姓小村落。

近年来,江夏区黄鹤乡的宁静被一拨又一拨来自韩国、印尼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黄氏寻根者打破。日前,中国旅行社又一次来电告知江夏区政府,9月份,十多名黄姓人士组成的台湾黄氏宗亲会的恳亲团将来这里。

接踵而来的海外客人,引起了江夏人的极大兴趣,是什么吸引他们呢?其中,韩国泰昌企业株式会社社长黄英宰的到访,给江夏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英宰是一名大老板,十多个子公司遍布韩国。黄先生的族谱记载,他的祖先是1900年前由中国迁往韩国。事业成功,年事已高,黄先生突然有了寻根的愿望。

经多方打听,一名长者告诉他:“天下黄姓,都出自江夏,要寻根,就要去江夏。”去年9月,黄英宰如愿以偿,在各方努力下,他携夫人踏上了寻根之路。

他来到历经2000多年风雨剥蚀,石驳护坡依然显见的黄歇墓,在“黄质五门”十多名黄姓老人陪同下,进行祭祖。

下山时,黄先生在一块刻着“三房界”的古老断头碑上反复抚摸,久久不忍离去。

第一次来的海外客人如此恭敬,让江夏人更加好奇。黄英宰解释说,在海外包括美国、加拿大有很多黄氏宗亲团体,都认定自己的祖先来自江夏,都以“江夏黄”为堂名。

这些话让江夏人感到震惊,原来这些小村庄,竟然是海外黄氏子孙心目中的一块“圣地”。为了进一步了解“江夏黄”的历史,江夏区成立了“江夏黄”研究会。

政协委员

花甲之年四海访亲

在江夏人对“江夏黄”逐步了解过程中,江夏区政协台港澳侨暨海外联络委员会前任主任黄德元起了关键作用。他长期负责这些海外来客的接待工作,同时也是“黄质五门”后人。

黄德元首先在海内外的客人那里,探听到了海外“江夏黄”的现状:

40多个以“江夏黄”为堂名的黄氏宗亲团体,分布在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到韩国、日本,再到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彼此联系非常紧密,并办有黄氏网站、杂志。

了解越多,黄德元越觉得要走出去,会一会世界各地的黄氏宗亲们。在4年时间里,黄德元不顾年老体弱,走遍沿海和东南亚一带,寻访各地的黄氏宗亲总会。

在东南亚,黄德元受到当地黄氏华侨、华人的隆重接待。2001年10月21日下午,黄德元拜会了坐落于泰国曼谷市中心的孔丹喃甘兴路泰国黄氏宗亲总会。

当时,听说“江夏黄”祖根地有客人来,总会名誉主席、年届古稀的黄继芦先生,主席黄大庆先生,早早就恭候在门前,以最高规格迎接。

黄大庆先生动情地说:“我们泰国黄姓华人都是从中国大陆迁徙过来。溯其源,我们的根在中国江夏。江夏黄氏研究会来访,不仅使我们在经贸上互通信息,促进中泰文化交流,同时对江夏黄氏历史,促进黄姓华人、华裔认祖归宗,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表示:“我回过祖国大陆几次,下次一定组团专程到江夏去寻根问祖,去拜望江夏的黄氏宗亲。”

座谈会一完,泰黄总会专门为黄德元等人安排了祭拜祖先的隆重仪式。在正厅江夏堂的神龛上供奉着“黄歇公、黄香公、黄峭山公”的塑像和牌位。泰黄总会在场的全体正副主席参加陪祭。异国他乡举行的这种肃穆的祭拜仪式,体现出血浓于水的拳拳亲情。

鸿雁传书

天下黄姓出江夏

黄德元的寻访以及来江夏寻根的黄氏子孙,使得江夏区如今与遍布全世界40多个黄氏宗亲总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通过书信和电话交流,江夏人及时掌握了海外“江夏黄”宗亲总会的活动动态,他们及时寄来大量有关“江夏黄”的资料。

通过阅读这些来自世界各地“江夏黄”的史料,我们看到了黄氏子孙们在海外的艰辛创业史。

如加拿大的“黄云山公所”的发展史中就记载:“成立于1910间,初名江夏旅馆,是卡城早期唐人街首先成立的堂所之一。它位于卡城中央街205号,用每年50元租赁下来,作为黄姓来加拿大人的住所和聚集之地。”

其中一篇“江夏旅馆序”写道:“当思祖国而切亲情,兄弟有和睦之谊。英属寄迹,经营合群,有团体之张,尚能平权主义,谁敢伤予。”很显然,这些海外的“江夏黄”宗亲组织,都是由于身处海外恶劣的创业环境,不得不以血缘为纽带,团结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保护同宗同族的人。

面对前路种种艰难险阻,奔赴世界各地的黄氏子孙却表现出一种超然心态。在1999年12月举行的世界黄氏宗亲总会恳亲大会上,一首会歌广为流传:

“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仓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织昌。”

经过多年的打拼,江夏黄的子孙们,在世界各地成就赫赫,出了一大批名人,仅在泰国,就包括前国务院长朴·莎拉信、前副国务院长黄闻波、前副国务院长抛·莎拉信、前大理院主席黄喜荣等;在韩国,前文中提到的黄英宰的叔父,也是前韩国政府一名高官。至于驰骋商海的巨商豪贾,更是不胜枚举。

身上流淌着的血缘亲情,使这些黄氏子孙,即使在创业成功之后,也心系故土:在抗日战争期间,加拿大温哥华黄氏宗亲总会发起了救济祖国伤兵难民筹捐,接济祖国来的新华人。如今,各地黄氏宗亲总会又积极地回到国内捐资助学、兴办实业。

江夏人的梦想

举办“世黄大会”

眼下,联系世界黄氏宗亲团体的主要方式,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黄氏恳亲大会。由台北市黄氏宗亲会1980年正式发起,每年一次。已经先后在台北、高雄、旧金山、洛杉矶、香港、槟城(马来西亚、汉城等地举办。

今年10月,“世黄大会”将在深圳市福田区召开,黄德元将代表江夏区的黄姓子孙们前往参加这次盛会。他们此次将肩负着另一项使命,就是希望能够将明年的“世黄大会”移到故园来开。

这一想法,已经得到了江夏区委、区政府和武汉市政协的大力支持。江夏区政协向市政府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发“江夏黄”文化资源的建议案》。

眼下,江夏区已经出资在该区五里界镇的“母指山”,在继承中华祠堂建筑风格和建筑文化基础上,兴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黄氏宗祠,10月份即可完工;在周围开发荒山4000亩,开发和建设一个大型的休闲、娱乐山庄,作为江夏黄氏大宗祠的配套设施;兴建与黄氏文化有关的小商品、工艺品生产销售仿古一条街;郑店的黄歇墓,也修葺一新。

预计,今年底之前,新的宗祠和寺庙,将重现黄鹤乡。为海内外黄姓子孙回乡寻根问祖提供一处环境优美,宽敞祥和的祭祀场所。

黄德元表示,如果能将“世黄大会”移至故里,对于加强江夏乃至武汉市与海外联系,发展武汉旅游观光业、促进招商引资,都是一件大幸事。

编后:

姓氏学是一门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何处?”无论身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许多人的心中始终具有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有学者指出,正是人类这种寻根意识,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说姓氏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因为对于某地姓氏的记述,有的比较忽视,成为缺门;不少志书虽作了记载,但语焉不详,记述较略,文字不多,篇幅简短,只占了很小的一席之地;也有一些地方,调查了当时谱牒收藏的全面情况,并未进行开发、利用。本文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江夏黄姓的由来、流动、迁徙、繁衍,这对于了解中华历史,研究民族文化,进行海内外交流,无疑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曾几何时,有人视家谱、宗谱是“封建遗毒”,必欲消灭而后快。殊不知,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曲折的历史,反映了一种文化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大量的真实内容,也有一些附会名人的不准确之处,完全可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为我所用。譬如,不少族规、家训简明扼要,针对性强,也便于记忆,其间蕴含着许多有益的内容,可以汲取、利用。又如,不少人物、世家的起伏兴衰,有助于当今人才学的研究,也可以激励后人努力进取。即便其中有一些前人设下的封建主义的藩篱,我们也可以去认识它、冲破它。

背景资料

“江夏黄”

黄姓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考证,公元前2257年,颛顼帝之八世孙云公,世居江夏,其封地为黄国,前后生存了一千六百多年。

公元前298年,黄歇由新罗仕楚封为春申君。当时,许多流离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复聚江夏,于是江夏便成为黄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黄歇即成为江夏黄氏的开基始祖。

黄姓子孙和研究中国姓氏起源的专家用大量史料证实:今日黄姓祖先乃黄帝轩辕第二子昌意之后,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元妃,生子颛顼。颛顼20岁即帝位。西周时传至第六世陆终公,陆终公受封于黄国,以国名为姓,都城为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后楚国吞并黄国,黄国人被迫离乡南迁。东汉时,黄国后裔黄香官至左丞相、尚书令,开基于江夏。后来由于战乱,他们中的一支自江夏迁至河南固始,后一路南下,定居于福建。最早入福建的黄氏叫黄膺,是闽王王审知的好友,所以带着哥哥黄敦随王审知入福建。福州人将黄膺这一支称作“江夏黄”,将黄敦这一支称作“六叶黄”。

两汉之后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迁徒,江夏黄氏也开始了主宗分流,众多黄姓族人向东南迁徒拓展,直至踏出国门,旅居海外。

因此,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黄姓华人,追本溯源,都认定自己的祖先辗转来自江夏。

作者:黄德城   发表时间:2009-09-28 20:52:57

[回复] 回复黄氏研究1海内外黄氏代表寻根江夏

中原侨乡”话寻根
陈氏后裔回到固始祖祠祭祖寻根。

他们回来寻祖脉

  人民网6月8日电河南省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素有“中原侨乡”之称。该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杨光介绍了“光州固始”和“中原侨乡”的由来。

  固始历史悠久,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得名“固始”,唐代起县域置固始一县,属光州,直到清代。固始县邻安徽、近江浙,是客家人的祖根地,众多闽粤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族谱上都有“先祖自光州固始入闽”的记载。闽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对固始具有极为强烈的祖根认同。

  1987年秋,当年戍闽将士屯军建宅之地――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与固始缔结为友好县。此后,台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回固始寻根的越来越多。

  南迁先民的后裔们怀着对故土的深情和向往,不断从他们的居住地或致信、或派人、或组团到固始寻根问祖,垂询先祖之源,凭吊乡关之地。据县志记载,近20多年来,信函寻根100多次,代表寻根50余次,组团寻根20余次,先后有闽粤赣、苏浙皖、台港澳、云贵川等16省区和东南亚及欧美等地近50个姓氏宗亲来固始寻根。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要数去年9月黄如论率领的江夏黄氏恳亲团。包括来自全国12个省区及港澳台和海外江夏黄氏宗亲100多人回到祖籍地固始,寻根祭祖。

  “根亲文化”在发展

  固始人文资源积淀丰厚。楚相孙叔敖、唐初“开漳圣王”陈元光、唐末闽王王审知、民族英雄郑成功、靖海侯施琅、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濬、爱国华侨陈嘉庚祖籍地均在固始。

  近年来,固始县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弘扬寻根文化,加强姓氏文化研究,扩大对外宣传,使移民后裔能知道根、找到根。

  大批外迁固始人的后裔回乡寻根,促进了固始“根亲文化”的发展。“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漳州、云霄每年都有几十批宗亲来固始寻根谒祖,客观上促进了对陈元光开漳和王审知建闽国等历史文化的研究。”县委书记郭永昌说。

  固始县一方面通过侨台的关系加强与外界联系,一方面组织人马,成立县史志研究室、文史研究院,收集整理姓氏、移民、寻根资料,编撰《根在固始》丛书和《寻根文化》资料。

  晋代与唐宋入闽的固始士族,大多都有故里遗址。“开漳圣王”陈元光旧居,闽王王审知故里,番国故城遗址,燕子山施氏祖陵、“江夏”暨“虎丘六叶”黄氏入闽始祖黄膺、黄敦故宅黄大围子、胡族铺镇苏奕墓园……固始也加强了这些名人故居的保护,并相应建成了寻根博物馆、陈元光广场、郑成功大道等。

  “寻根热”带来投资热

  固始县在弘扬寻根文化的同时,发展寻根经济,吸引了一大批播迁于海内外的固始籍移民后裔成功人士回乡寻根谒祖、投资兴业。

  “‘寻根热’也带来了投资热。”杨光说,“近些年,世界黄氏、陈氏、何氏、潘氏、施氏等宗亲会和福建、台湾、香港等地客商纷纷来固始投资兴业。有的在固始创办‘反哺’产业,有的倾情捐资助学,有的以巨资捐助文化工程……”

  说起来家乡投资的固始人后裔他如数家珍:福建归侨何后安投资3200万元在固始建立闽融公司城市垃圾处理场;陈圣华利用陈氏家族投资的2000万资金经营酒店业;施氏宗亲会累计投资3200万元在祖根地建立3所学校;今年4月,世界苏姓宗亲总会理事长苏清祥自己捐资20多万元在胡族镇苏老坟修建蓼祖庙祠堂;世界何氏宗亲总会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在固始县城建何氏思源山庄,并拟将2007年第十四届何氏宗亲大会在固始召开。

  黄如论先生除了为寻根博物馆捐资300万元外,还要建黄家祠堂。“明年我一定要把我们黄家祠堂盖好。”他明确表态。

  “福建晋江的乡与乡、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公路的70%是华侨捐建的,70%的学校也是华侨捐建的。”说起祖根地的发展,黄如论建议,“固始也可以像晋江一样,把联络华侨的工作做好,加强沿海与固始的联系,加强海内外宗亲与固始的联系,利用情缘、地缘、血缘关系的优势,促进发展。让更多的宗亲通过这个渠道,联络沟通感情,回乡恳亲访友,寻根问祖,投资兴业。”

作者:黄德城   发表时间:2009-09-28 20:53:29

[回复] 回复黄氏研究1海内外黄氏代表寻根江夏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后 记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的编纂,在充分的思想酝酿后,于2004年元月正式部署,组织力量,开展工作。首先是全面调查,广泛采谱,建立可靠基础。同时,高举团结大旗,提高梳理认识,强调尊重历史,服从真理,反复做好牟合,逐步取得共识;随之,注重谱牒研究,深钻谱序,联系历史名人,正确对待口碑资料,先后成编,精心审校。

《源流世系编》试出版以来,受到省内外黄氏宗亲以及社会文史界专家学者的普遍贯注,得到肯定,产生很大的影响。许多黄氏宗亲认为:这是全省广大黄氏宗亲和诸多专家学者心血汗水的结晶。它开创了福建黄氏源流研究的新纪元,对海内外黄氏子孙寻根问祖、弘扬宗功祖德、开展文明教育、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刘佑平先生的力作,为全国黄姓溯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全书初步认定并梳理了十大宗支,基本涵盖了全省黄氏的主要支脉,做到先后有序;三是编撰体例较为合理,纲目分明,文字简练,为全省姓氏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四是始终依靠群众,从采谱研谱入手,尊重各宗支的研究成果,采取从下而上、从上而下的多次反复,不仅成编较为顺利,而且全书基本内容受到各宗支的广泛认同。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成千上百的编撰审校人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求真务实,精心编写,辛勤劳动,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难能可贵,来之不易。历史自会留下记忆。

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支派繁多、播迁复杂、分布辽远,加上千百年来兵荒马乱、天灾人祸,交通阻塞,四处漂泊,谱牒散失,记载无着,特别是元代以前,谱牒大量佚失,“文化大革命”期间族谱销毁惨重;至今宋元遗存下来的谱牒屈指可数,明清以后多为重修。因此,抄袭拼凑,记载混乱,张冠李戴,以假乱真,以强吞弱,攀附名人等社会病垢和畸形的“认祖”、“联宗”现象时有发生,酿成祖先渊源合流,有悖史实,给编纂工作带来极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由于时间仓促、人手不足、水平有限,三五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数千人也只是全省黄姓中的万分之一,面对浩瀚的谱牒海洋,千百年的历史积淀,长期遗留下来头绪纷繁而极端复杂的问题,势必不可能、也不敢奢望一下子理清。而且,也正由于本书是以各宗支提供资料为主,大部分尊重各宗支的意见,编审只是从大的、总的方面“求同”,必然也表现出局部、次要问题上的“存异”。即使现有本书编审中所修改的内容,也未必完全符合每个宗支的意愿,更不可能都反映全省所有宗亲的情绪;甚至还存在某些偏颇,包括不尽符合历史的真实。其原因十分明白:一是至今掌握的资料还不够完整,见闻还有限,考证的力度也不够;二是对问题的认识还有差异,还需要做大量工作;三是从思想牟合到付诸行动还需要时间的过渡。我们这一代不可能把子孙的一切事情都做好办妥。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正是这样,编审中对一时尚未牟合的一些明显的问题写了“存疑”。但由于条目有限,而且篇幅较短,论点论据几乎都没有充分展开。所以,一些黄氏宗亲还感到不够满意。

就现有所见所知,从总体上看,全省江夏黄氏并不只十个宗支,书中所收的十大宗支只是基本涵盖,尚未全部涵盖,有的宗支明显遗漏,有的宗支尚未显露。再说人丁繁衍,各宗支现有统计,大多数只限于内地,播迁至海外乃至国外的人丁,或则未有统计,或则代以估计。总之,远未有准确的数字,自然存在误差。

从局部上看,各宗支的眉目未必完全记载清楚;宗支与宗支之间的瓜葛,有的重复、交叉尚未理清,甚至存在较大分歧。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势。

为此,根据史、志、文物、谱牒综合研究所得的结果,特将“存疑”部分予以“集中”、“扩大”,点出疑窦,查找线索,提供信息,留待后人进一步去研究、去探讨、去解决。

此外,本书上下篇由于成书环境不同,才学不等,文字结构、笔调自有悬殊。而下篇各章之间尽管在编审时下过工夫统一处理,但各宗支间体例尚有不协之处。

兹念《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事关全省黄氏宗亲大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举笔千钧,薄冰是履。殚精竭虑,艰苦备尝,心力交瘁,真谛难扬。用特款款书来,不免瑕瑜并见。个中虽有似明不明之理,更有当断不断之嫌。实难孚于众望,惟有待于后来。俟期于他年谱牒之发掘,研究之深入,认识之提高,理解之准确,高明之妙笔,克臻完善,俾见精当。是所至望!

??????????????????????2007年7月

作者:黄德城   发表时间:2009-09-28 20:54:37

[回复] 回复黄氏研究1海内外黄氏代表寻根江夏

中华黄姓之根——河南潢川
黄姓根在哪里?根在河南省潢川县!

  据《竹书记年》文献载,黄国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为夏启所封,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等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等国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存在一千四百余年。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隆古乡境内,遗址至今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古专家考证,黄国故城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规模。城呈长方形,周长6720米,总面积为2.8平方公里。现存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垣高处为7—8米,低处为4—5米,基宽59米,上宽10—25米,并尚存三处城门豁口,其墙之厚、路之阔、基之硬,均可见当年之巍峨。如今在故城遗址内,仍遍布着陶片、瓦当和多处青铜器作坊遗址,从这里曾铸造出许多精美作品,仅在潢川、光山等当年黄国疆域内出土的黄国青铜器就有800多件,其中有铭文的为38件,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黄太子伯克盘、黄父盘、黄君簋、叔单鼎4件青铜器,均出土于潢川,被郭沫若收录入其所著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潢川县李老店磨盘山收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的铜镭肩部有“黄孙须子亚伯”铭文。铭文中所提“黄孙”就是黄国贵族;“须子”即须颈子,是亚伯臣的称号,由此又证明黄国在潢川。

  追根溯源,自有黄国,方形成“以国为氏”的黄姓。《元和姓篡》云: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载:“黄氏蠃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舆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北宋江夏黄氏族谱序中亦称:“考我黄氏,始于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高阳氏普孙陆终之后有南陆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于黄,遂因地而赐姓焉,黄地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十二里,有黄城。”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专著以及出自广东、福建、河南等地的黄氏族谱,均有类似的记载。大量史实证明,黄姓源于黄国,根在潢川。

  黄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沧桑,几度兴衰,不断繁衍壮大,逐渐形成黄姓望族。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灭后,国亡家破的黄国臣民,纷纷离乡背井,但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是仍以国为姓,其中大部分流散到当时的楚国腹地,于是就有了因黄氏迁居而得名的黄冈、黄陂、黄安、黄石、黄梅等地。还有一部分被“浮诸江南,以实海滨”,于是就形成了南方诸多黄氏家族和黄洞蛮壮族的黄姓。楚灭黄三百年后,在黄国故址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黄姓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申君黄歇。宋代邓名世所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载:“黄为楚灭后,其族仕楚,春申君即位后。”这位留居黄国故址遗民的后代,为复兴黄氏家族,委身仕楚,为相二十五载,政绩卓著,赐以包括黄国故地在内的淮北十二县,成为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从而给黄氏家族带来了第一次中兴。公元前238年,春申君黄歇在宫廷内讧中遇害,其子孙受株连而被迫流散各地,致使黄氏家族再度中衰。但黄人并没未因此而沉沦,他们分别与原来流散各地的黄氏族人汇合,顽强奋进,不仅渡过了危难,且先后在许多地方形成了望族。据有关史料和姓氏通书证实,黄歇长子黄尚一支,形成了后来的淮阳黄氏和江夏黄氏;次子黄俊一支,形成了后来中原阳夏黄氏;五子黄堂一支,形成了后来的东吴黄氏。继之而志的金华、邵武黄氏望族,皆是江夏黄氏繁衍的分支,今天在海外的黄氏族人,大多是人上述各地先后南迁的。纵观黄姓的播迁过程,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即由黄国——黄歇,发展至淮阳、江夏黄氏,进而播衍出金华、邵武等黄氏望族等分支旁系,然后播迁出海外异域黄姓,他们源出一脉,同根同祖。

  历朝累代,黄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对中原文化向南传播及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都起过重要作用。继黄歇之后,西汉著名丞相黄霸被誉称为当朝第一循史;东汉黄香以孝道楷模而流芳千古;后唐黄峭山教子有方且颇具开拓精神,带来了邵武共同族的繁荣;北宋的大书法家、大诗人黄庭坚,元代的女纺织家黄道婆,近代的民国第二开国元勋黄兴等等,其名臣名人之多,枚不胜举,如今,黄姓儿女更是遍布海内外,其中许多佼佼者活跃于国际国内的社会舞台,分别在政界、侨界、商界、文化界、外交界、金融界崭露头角,他们的事业举世瞩目,他们的名字四海传扬,充分显示了黄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和勃勃生机。

  滔滔淮河水诉说着黄族的千年史话,巍巍大别山凝记着黄国的往日辉煌。潢川这块神奇的土地,自秦以来一直是豫东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潢川区位优势明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京九、宁西两条铁路,106、312两条国道,沪陕、京深两条高速公路,京九、沪乌两条光缆,西气东输两条管道均交汇于潢川,形成五个“黄金交叉”。

  潢川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35个扩权县之一,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期间六个重点发展成为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中等城市之一。

  潢川县经济发展迅速,是中国花木之乡、生态甲鱼王国,华英集团被誉为“世界鸭王”。

  如今,潢川已制订出创建豫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规划,修复开发黄国故城亦被列为近期重点项目规划之中,已聘请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规划出黄国故城景区开发建设项目、黄氏创业园区,并绘制出黄氏祖庙效果图。到2010年,城区面积将达到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将达到50万。届时,黄国故都将成为一个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城市。黄国故地时刻惦念着远在异地他乡的黄姓儿女,正张开双臂,随时迎接黄姓宗亲来祖地“寻根问祖、认根联谊、扎根创业”,共建祖地潢川的美好未来。

作者:黄德城   发表时间:2009-09-28 20:55:08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