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42973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46人

902部


[主楼] 黄家“切口”  [精华]

“切口”是旧时帮会内部的交流语言,每一个帮会组织都有一套只有自己人才晓得的暗语,叫“切口”。“切口”对上了,就算是自己人。
?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黄姓人也有自己的“切口”,这就是“认祖诗”。不过,“认祖诗”在北方黄氏中并不怎么通行,而在潮汕和闽南一带,却特别流行。旧时,只要你报“敝姓黄”,对方如果也姓黄,一定会问:“你也姓黄?可会念认祖诗?”于是两个黄姓人就会一吟一和地念起认祖诗,显得格外亲切。
? 当然,帮会的“切日”是为了保持门户纯洁,而黄姓人南方的开基祖当初制出认祖诗,却是要使日后便于追根溯源,增强团结,互相照顾。
? 这里,有必要谈谈黄氏由北方入闽迁潮的经过。
? 发祥于北方黄河流域的黄姓人,春秋战国时期在失却封地“黄国”之后,即陆续迁居长江流域,成为当地之望族,长江流域属江夏郡,故黄姓人称自己“江夏世家”。至西晋末年,皇室为争夺政权发生了“八王之乱”,历时达16年之久,北方士族纷纷南下入福建避难,史称“衣冠八姓入闽”,黄姓即是八大姓之一,其时还大都聚居福卅、泉州一带,未见有入潮记载。
? 到了唐代,福建黄氏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叫黄守恭,是一个富员外,他广置宅第田园,好善乐施。有一年他得了一种怪病,寻医无效。有一天,来了一位和尚,治好了他的病。他感激万分,决定献出自己的田园建寺院,这就是现在很有名的泉州开元寺。传说寺院初建成时,寺院上空常有紫云笼盖,因此开元寺原名紫支寺。这段历史记载在《泉州府志》中。黄守恭的后代子孙,对先祖的这段经历很感荣耀,因此称自己为“紫云黄”。
? 黄守恭有4个儿子,分别取名为经、纶、纲、纪。他听从和尚建议:“若要子孙炽昌,须让他们分居各处创业,不可株守泉州。”于是黄守恭就召来儿子和孙子,说:“从今日起,你们就迁往各地创业开墓吧!”为了让后代日后既能各自发展创业,又可于有难时互相帮助,临走时他吟了一首诗,说:“切记,切记,此乃今后之认祖诗。日后凡能吟出此诗并知道来历者,即是同宗兄弟,应互相照应。”四兄弟及他们各自的儿子都一一把诗默默记在心,然后分头踏上迁徙之路,自闽南向潮梅进发。这八句认祖诗是:
?? 驻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
?? 年深异境即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宜荐祖宗香。
?? 但愿苍天庇佑,俾我儿郎尽炽昌。
? 1000多年过去了,黄守恭的后代已遍及南方诸省,人口何止千万?而以闽南、潮汕为盛。当走访黄氏人家,皆云:“吾属紫云派。”有的乡村干脆以紫云黄为村名。
? 不要小看这“切口”,也即认祖诗的作用,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海外,老侨胞常要一字一句地教孙子背这首认祖诗,教后代莫忘根本。越南边境有两个全村人皆姓黄的小村子,人口不过几百。一进村,见门框贴着红艳的春联,都是繁体汉字,残旧的小祠堂也镌有“江夏堂”字样。一位70多岁的老者说,村中原有族谱,后来丢失了,只记得是300年前的康熙年间有黄姓兄弟二人从广西万承卅来此定居。兄弟俩各创一村,至今已传了十二代。那么,他们的先祖又是从何处迁来万承州呢?老人答不上来,想了好久,才说:“小时候我父亲教我读过认祖诗。”在异国的山村人也会背认祖诗,可见老人原来也属紫云黄氏,可惜那本黄民族谱在战乱中遗失了。他们的先祖如何从福建来到广东,又如何从广东往广西迁徙,最后又来到越南的深山老林里,已无从得知。

作者:黄德城   回复:2   发表时间:2009-10-01 15:01:43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黄家“切口”

作者:114.83.208.*   发表时间:2010-10-12 21:58:12

[回复] 回复黄家“切口”

呵呵 ,有点意思

作者:黄克兵   发表时间:2011-07-15 09:29:36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