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HUANG  

03-08

1344640次

5人

15个

546个

16746人

902部


[主楼] 古林史话——天上人间(二)  [精华]

五城亦是黄姓,是兄弟紧邻,下谷溪、扁担桥,是古林与五城的分界线。据家谱曰:“思敏公,行万一,唐长庆迁居古林,弟六,五苇五,字思聪,迁五城。”有牒谱资料曰:“五城黄氏始迁祖黄文汉,西湧六世黄缝之子 ,自西湧迁休宁五城。”两者相差五世,孰胜孰负?姑置勿论。建宗祠修宗谱,本是明嘉靖方兴,明崇祯十六年《古林黄氏重修族谱》黄文明序,首曰:
  “今夫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剩也。固尚三长仍无三弊,或源本未确则诬其祖,或世次参差则淆其支,抑或朝移代革迁徒非首则紊其雲。仍此,虽卓识鸿裁之彦,鲜有不迷瞀而龃龉者,信哉!谱之难修而修谱者之难其人。”
  由此可见,前人修谱且难,年深岁久,要对七百多年前之事记录得准确无误丝毫不差,实属不易。遂拿古林黄始迁祖为例,戴廷明、程尚宽等撰《新安名族志》载曰:“古林在邑南五十里。出祁门佐田派,谦三世孙文昶,由休宁西湧迁此。”而安徽省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六年《古林黄氏重修族谱》和清乾隆二十二年《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均曰:“始迁祖:(唐)思敏,行千八。”与家谱相吻。但《新安名族志》成书先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其编撰依据是各族谱家谱,也就是说此之前和之后一段时间,古林黄姓公认之始迁祖是黄文昶,后经重新考证,遂改黄思敏也。至于“千八”“万一”之理解,概指兄弟多且居长。固若许对五城始迁祖妄加揣测,五城本无五个城,之来历恐于老五之苇五有关联耳。
  不过,是五弟也好,是后辈也罢,古林五城两黄确属同源同宗,但老小这一支后来做得大,枝繁叶茂,像春天的蒲公英一样飞到哪生到哪,把休宁其他地方的黄几乎全占了,还跨县出省,真让人刮目相看。但跳出新安派自称是“江夏名宗”,附会穿凿李白诗句:“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中帝都之“玉京”,喻为“玉京”之“五城”,赫然挂上门楼“楼瞰玉京”,传说有触怒天子被降罪,如此造次,狂妄自大,目无长者,又让人不喜。古林这一支千余年近乎土生土长,有文字依靠,仅有湖南湘潭板塘黄氏一支,其曰:“一世祖对南公,徽州府休宁县古林村人。二世祖(始迁祖)体仁,明代迁湘潭上十七都铁炉山板塘。清同治元年(1862)纂有《潭邑黄氏族谱》四卷,堂号:‘友于堂’。”五城黄也有五大豪门:军户门、霞天门、正三门、古储门和和祥门,亦出文状元【清光绪六年(1880)状元黄思永】,龙湾分支还出武状元【明崇祯十六年(1643)武科状元黄庚】,可谓光耀门楣、文武双全。古林黄则专攻“文”,过日子还是“文”好,斯文宁静则安定清贞,我不去争,你也甭来抢,打官司,朝中素不缺人,谁怕谁?坚守这块风水宝地可以一千多年不动摇。五城黄心高气躁、飞扬跋扈、顾此失彼,最终没有全守祖宗的基业,朱、俞、姚、程等大张旗鼓地遍地开花,俞家祠堂亦建得有模有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一点不如古林之纯洁。
  有说古林五城两黄历史上有过磨擦纠纷。丈余长的扁担桥,五城黄在桥西建一门“五城中衢”,古林黄在桥东建一门“古林北街”,一方隐喻:“这边是上衢,你那边是我的中衢。”另一方言下之意:“这边是南街,你那边是我的北街。”斗吵其结果给过往之旅客带来不小的误会,南来的客商走到扁担桥,抬头看楼名,以为到了古林北街,其实过桥是上五城下街;北往的过客亦走到这,仰首一望,“五城中衢”,心想:五城果然名副其实,走了好半天,才过完一个上衢,等鼓起劲过完“中衢”(古林街),上蔚林桥,走遍了天下回来,亦不见“五城下衢”,感到一头的雾水,哭笑不得,五城黄就是这般失相讨人嫌。
  话又说回来,古林黄五城黄毕竟是一家子,就像伯父与侄子的关系,侄郎顽相刁蛮,做伯爷的就包容多担着点,比如五城黄出门赶考经商来来往往过古林桥,再怎么发达富裕,都从没收过他们一分钱,一家人吗,岂能见外?等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将军”会了面,两家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多好。又解放后合作化,就更无伯仲之分,公社政府落在五城,区公所就建在古林;办杂货上五城街百货商店,看病就要下古林北极殿医院;古林人返乡乘的是去五城班车,倒是客车送到家门口,首次公差到五城办事,下客车想找一位年长的同志探探路,得知下车的地点竟是古林,遂找乘务员评理讨公道,乘务员听了哈哈大笑,说:“古林就是五城,五城就是古林。”相比,还是古林黄量大福大,就似先辈黄枢公把祖屋让给两位弟弟,自己辟隙地居之,乡人以义赞之;古林黄家谦让五城黄家,后来并大队,五城的下街真作了古林的北街,即古林七生产队也。
  过扁担桥西行三百米许,河对岸有一山坞,西湧也。上代十六世益谦公造基于此,谱曰:“益谦公,字循礼,行三,号遁齐,好读书,囊出迁居休宁西湧,择佳胜,为西湧四景诗园。”百闻不如一见,风景果然非凡,如诗如画,形似一把太师椅,背靠匝山,左右各一小山丘似扶手,四平八稳端坐于颜公溪西岸。且不言“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乐,山峦叠翠、绿树环绕之美,最是那一河碧透清水惹人心明眼亮,存留《西湧枕流》赞曰:
  “万古苍茫一镏平,昔人于此边幽情。何妨洗耳迨巢父,还可磋牙效子荆。鸥鸟浴波平不定,蛟龙隐处水偏清。悠悠真与沧浪比,愿借一濯缨。”
  益谦公自祁门佐田迁徒于此,恐有仙人指路吧。
  复行又止,怎惟见男耕女种、“阡陌交通”,无“鸡犬相闻”、庐舍烟井?原来益谦公迁居之际,此有东西两河,五城古林尚是一条竹排形沙滩,居室廖廖,倒是西湧山坞闾阎扑地,人烟兴旺,闹热堂堂,黄、朱、姚混居,相安共荣,又黄家尤盛, 存西湧黄家祠堂故址足证之。后东河淤塞,古林五城两黄亦日益壮大,精心营造,大路通天,商贸繁庶,西湧居家益显闭塞狭窄,这才相继迁出。具体时间不可考,明嘉靖《新安名族志》地名已不载曰“西湧”,迁移应是明朝嘉靖之前吧。
  登匝山之巅,龙湾、双龙尽收眼底,晴好天蓝,四十余里外之屯溪亦依稀可见。源于五龙山之率水,在北山脚自西向东缓缓流淌,于龙湾陡转向北宛延至屯溪入新安江。古林如山之坳口,颜公溪之水一路欢奔,亦于龙湾汇入率水。
  双龙与龙湾一水之隔,一看两个地名就不言而喻。龙湾人自喜五龙山之龙游到家门口拐了个弯,招财进宝岁岁平安;双龙人更绝,率水与颜公溪两条龙相会在家门前,戏水助兴年年发福,真是一个斗勇一个斗智。两处人嘴皮官司从没间断,龙皆没召至,倒是两地一样繁华喧闹。
  龙湾是个水运码头,历为古徽交通要道,出古林行五里即到达。这里日泊船只几十艘,繁忙季节近百艘,北往之丝茶、桐油等山货都集于此装船去屯溪、杭州、上海及各地,南来之布匹食盐百货亦是船舶运至龙湾码头卸下,商人再唤挑夫走陆路,送古林、五城,或送婺源江湾。龙湾至江湾往返要九十公里,翻越五条大岭,当挑夫出名是“挑江湾担”。街上茶号、杂货、布匹、烟酒、糖酱等店铺一家挨一家,尤其盐埠特多,到民国年间尚有六家盐栈,一处盐场,如今盐栈旧址还有“泰官盐栈”等两处。商人旅客,人来人往,酒楼茶肆亦是宾客满座,龙湾街素不缺少热闹的。
  码头摆渡至对岸便是双龙,此是船家、纤夫、商贾的聚集地,亦是在徽婺古驿道上,陆路交通此是必经之地。街上店铺林立,行人商客熙熙攘攘,各种手工艺应有尽有,亦有豪宅大院富贵人家。
  古林人说开门则见山、出门即戏水,指的是大门前人家好风情。由下更楼入邦达巷走到底便是大门前。这里高楼东西毗接,整齐洁净,“观察第”倍显尊荣。东之邦达巷口是一分祠,下首是“万年园”,内有一栅栏围护的寝陵,逢清明祭祀方可入内跪拜,这祭的是哪位祖宗?忆谱曰:“思敏公,娶方氏,葬上宅,猛虎跳墙形。”莫非是始迁祖之墓?抑或是“大顺公”长眠之地?由黄家大祠堂亲自掌管,庄严肃穆之地,岂可诳语?缄口遂往东则是下边园,黄家人菜畦也。人家门前是一条大路,一色青石铺就,家家门前还有青石铺坦。坦边一条清水渠汩汩东流,靠渠一排石凳,夏夜纳凉,冬天晒日,其妙无穷,戏水是戏渠内清澈之水也。
  阅山非远之高山,是近隔一小田畴低矮之岑山。邦达巷口,古时有渡口,名为“岑山渡”,横渡过河抵岑山。但这事太悠久,东河断流,古林黄家人修通水渠,去岑山之旅遂方便快捷,仅循田塍行数分种即达山脚。山上古木参天,鸟啭莺啼,景色清幽,一座七层火筒古塔穆立山顶。民间相传:“五城松瓦山砍一树,古林就要烧一楼”。火筒塔对准五城松瓦山,吹灭不明火种以保古林。原来,岑山火筒塔是镇灾祈福之塔。岑山是古林黄家的风水宝地,祖宗遗训,严禁采伐林木。古林“桥木世家”之“木”,其意在水口林,亦指岑山千年之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古林黄家敦睦和祥、家给人足、物富民殷,是岑山有仙护佑哉!
  又春阳送暖,蛙叫虫鸣;门前绿水青山,花艳翠禾,人们写景描画,要想作得好,人亦要是画中人。我爷爷的祖父味兰公,晚年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在大门前起屋,曰“望花楼”,倚楼望油菜之花黄,望杜鹃之红艳。天蓝云轻,山高林阔,上代三十四世黄权公,“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山是青山,林是云林,固号“雲林”,元代至正十六年(1356年丙申)任黟县教谕。味兰公亦颇有同感,客座题扁额“雲山斗室”,“望花楼”亦曰“雲山第一楼”。
  黄轩少年在阁楼温习功课,勤有余闲,立在门前望田野风光,思绪如潮:人不可无鸿晧之志,但进取之过程还要脚踏实地,自己非出生官宦世家,求学求仕之路如家乡田里阡陌,遂号“蔚塍”;陌上之花虽不比牡丹富贵娇艳,但乡下人不收亦不管,待春暖花开,星星点点,亦一样赏心悦目,是朴素之简丽,是华实之静美,遂字“小华”。人如其名,黄轩做学问做人亦是这样简静。他从小好学,诗书俱佳,但留存后世的诗文墨宝却少之又少,还是曾给休宁女诗人汪韫玉写过悼亡诗,其后人深为感动,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特意将所作两首诗收录在汪韫玉所著《听月楼遗草》中,以示纪念。乾隆三十六年,黄轩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又奉召入值上书房,山东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后在四川督办军粮病卒,追加三品按察使官衔,一辈子亦可算风风光光,但事后考证其人,生卒年竟是不详,如田垄之花开花谢,散落人世间却默默无闻。
  黄轩在古林人的口碑中是苦读书出身,至今还流传他躲在柴房看书用功的美谈。其实,他父亲黄兴仁早在乾隆初年即购得苏州狮子林,是富有人家,历史上还有乾隆皇帝弘历五游狮子林的佳话,记曰:清乾隆三十年(1765)第四次南巡,为狮子林题“真趣”匾,命赏给园主黄氏兄弟(黄腾达、黄轩)每人一匹缎子;时隔十五年,即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第五次南巡,游完狮子林后作《狮子林再叠旧作韵》:
  山庄御苑虽图貌,黄氏倪家久系心。
  怡似金阊重跸驻,可忘清闷一言寻。
  略看似矣彼新构,只觉输于此古林。
  壬午摹成长卷在,展听松竹答清意。
  诗中不仅提及“黄氏”,还提及“古林”,对“古林”之理解有两层含义,一则其京城复制品不及古之林,另则皇家之御园输于古林人之家苑。但此史料家乡人却稀有所闻,还是狮子林管理处同志出于保护文化遗产搜集资料的需要,数次辗转皖省,在古林无功而返,最终在安徽省图书馆找到乾隆二十二年修编的《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才表明从黄轩父亲起,古林黄氏家族拥有狮子林的时间至少有170多年,直到民国初才卖给李氏家族,1917年起归贝润生。真相大白,何谓“苦”读书?“富家多纨绔,寒门出状元”,古林黄家人向勤俭持家,是以苦励志也。
  解放前,我老朝巷坑开纸作坊,每天都顾劳力从山里挑纸去龙湾码头,家庭亦算殷实充裕的。子女穿衣,常年都是青布白洋土布,大姑母长到姑娘家,想买几尺漂亮的布裁衣裳,爷爷就是不松口。对子女要求严格,对自己亦身体力行。大家庭人口多,吃饭分两桌,老太带妇人家坐一桌菜好,爷爷带子女一桌菜次。爷爷常告诫子女:“家里吃药不能分着吃,其它东西都不准吃独食。”爷爷是一家之主,劳累辛苦,每天早上只比他人多食一个鸡蛋。吃粥菜是炒芝麻,小孩子顽皮,故意把筷头在粥里沾一下,想多粘点芝麻,被爷爷发现,筷脑先在桌上跺一下,接着“笃”的一声敲上头,训斥道:“囝仂家,一点都不知道做人家。”家庭节约,但并不寒酸。二伯父结婚,举乡饮宾不收一分钱礼金,家里还能拿出一幅唐伯虎的画挂在外堂前。做人这样气派,就有风光,就像黄兴仁买狮子林作私家园林一样,该省时要省,该用时即用,这样就被别人瞧得起,树威望。
  清乾隆十八年《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卷首下《祠规·姻里当厚》云:
  “姻者族之亲,里者族之邻,情义相关,出门相见,比之行道迥别,凡事皆当从厚道,通有无,恤患难,一以诚心和气为主。即人负我,我终不可负人,慎勿凌弱暴寡,倚富欺贫,侵人田地风水,占人基业界址,违禁放债。此皆凶恶薄习,须知天道好还,无往不复。”
  我爷爷不忘祖宗训导,族里寡妇人家过日子艰难,找我爷爷帮忙,他从不推辞,田地代租代收帮忙管理,寡妇人家不用操一份心,生活照样过得舒舒服服的,有诗赞曰:
  招财旺丁居勤俭,怜贫恤寡布恩存。
  爷爷是镇人大代表,国民政府邀他当镇长,他一口回绝,知道自己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屋外大雪飞扬,他穿上长袍,戴上风帽,拄着一根拐杖要进山,家人再三劝止亦劝不住,因为那里有他的事业,做男人就要做这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因为淡薄名利,所以游刃有余,因为志存高远,所以气冲霄汉,其平正简易之理,是古林黄家祖先立世之精髓也。
  岑山火筒塔在“破四旧”时被拆除,用于兴修水利;蜿蜒村南的清水渠被填没,与青石坦一道被辟作菜园。有诗曰:
  下更楼后宅深连,桥木之家大门前。
  门第书香直横巷,九龄孝道北南街。
  仰岑火筒风水塔,俯渠银裾嫦娥仙。
  断流沉舟北极殿,岂宜张巡佑桑田。

作者:黄德城   回复:2   发表时间:2009-10-01 15:59:23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古林史话——天上人间(二)

江夏黄氏世家博客欢迎您: http://xaq168138.blog.163.com/
寻根访祖,推动黄姓的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黄德城   发表时间:2009-10-01 17:05:47

[回复] 回复古林史话——天上人间(二)

江夏黄氏世家博客欢迎您: http://xaq168138.blog.163.com/
寻根访祖,推动黄姓的兴旺发展、与时俱进并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黄德城   发表时间:2009-10-01 17:05:51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