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录LOGO

姓氏:

拼音:DIAO  

03-09

927517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主楼] 农民文化人——刁呈斌

undefined


undefined
农民文化人——刁呈斌



戊子仲冬的一个上午,一位满鬓白发的老人敲开了我的家门。

来人自我介绍说:“刘主任,我叫刁呈斌,刁南庄村的农民,今天冒昧登门造访,有失不敬。”

“不用客气,请坐,请坐!”

老刁一边自我介绍,一边从手提包里掏出厚厚的一摞书本。“刘主任,这是我一部分的手抄本,写的不好,请你过目指教。”

对于手抄本,我并不陌生。我的老师冯其庸老先生,在文革期间瞒着家人,冒着坐牢的危险,在夜深人静之时,把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工笔小楷抄了一遍,堪称手抄《红楼梦》第一人。在当今的古玩市场,旧时的手抄本,特别是一些名人的手书、信札、抄本都成了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今天,一个衣着朴素的农民竟然也做起手抄本的行当。就在他从手提包中掏书的那一刹那,我不禁对眼前的这位农民肃然起敬起来。

我翻看着刁呈斌的手抄本,满纸密密麻麻的小字,工工整整,横平竖直,不浮不躁,不温不火,前后页码,字迹一致。我想,没有修道的心境,很难达到如此的境界。不禁使我联想到刁呈斌他那白天田间劳作,夜晚秉烛笔耕的辛勤场景。一位农民能把书写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实属难得。

刁呈斌告诉我,今天拿来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头的《三国志》、《稼轩词编年笺注》、《苏子瞻先生诗选抄》等,以后再拿来请你指教。刁呈斌告诉我,这些年来,三个儿女都先后学业有成,安家立业,六亩农田也占不了多少功夫,一些零碎活老伴再搭把手,麦秋两季的农活都已经是机械化了,人工劳作的活计顶多也干不了半年。如今已过了花甲之年,找点儿打工的活,孩子们都反对。一年还有一半的时间,自己不喝酒,不玩钱,总得找个事干吧。

刁呈斌还告诉我,中学时赶上动乱的年代,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尽管平时喜欢读书,可那时的条件不允许啊!没有书读的时候,就找老师和同学去借。非常喜欢的书就抄录下来,就连王力的《古代汉语》就抄了厚厚的一大本。

听完刁呈斌的叙说,我决定亲自去一趟刁呈斌的家看个究竟。

走进刁呈斌的院子,足以看出主人是个勤劳且有心计的人,多半个院子种的都是蔬菜。刁呈斌告诉我,他们家多少年来都没有买过菜,夏天有茄子、黄瓜、辣椒、西红柿、豆角,秋天白菜、萝卜、芹菜、冬瓜、南瓜。现在尽管是寒冬腊月,绿油油的的菠菜仍旧生机勃勃。

进得住室,刁呈斌就翻箱倒柜地把他那30年来的心血全部从衣柜里搬了出来,然后一一向我介绍。当一大摞《三国志》手抄本放在我的面前时,我简直惊呆了。《三国志》吴书、魏书、蜀书全五册,100多万字,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匆匆地读上一遍也不是十天半月的时间,何况一笔一划地抄上一遍啊!随后,刁呈斌把《董必武诗选》、《陈毅诗选》等,都摆在我的面前。一位60多岁的老人,戴着450度的老花眼镜,利用春冬农闲和饭后睡前的时间,在一张16开的白纸上书写800多字,不但书写的工工整整,并且坚持数年如一日,如果没有恒心和毅力是难以做到的。

刁呈斌把厚厚的一本手抄本递到我的面前说:“刘主任,这是我早年自作的七律诗,叙述三国、水浒故事的,不到七百首。”

我不以为然,心想,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民写律诗,说三国,论水浒?我这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都不曾想过,只不过是七言顺口溜而已。当我拿起第一页认真读下去的时候,我已感觉自己的判断错了。尽管有的词句不够贴切、完美,但是律诗的韵律、格律还是比较讲究的。开篇第一首写到:“三国梁山七言律,传言鹦鹉愧前贤。透明每认运平仄,错误常来淆阮先。璞玉永追雕作器,浑金直追化成烟。中绳还待公输老,赐教良师望眼穿。”

其中一首是写施耐庵及罗贯中的:“伏案耕耘如上山,连成宝藏在山巅。蛟虫叮咬伏三日,手足僵麻冬九天。纵笔骋驰湖海阔,临池汹涌带衣扁。几番冬夏齐身著,痴醉施罗可贺焉。”看到最后,三国叙事诗共计330首。我查点了一下《水浒传》叙事诗计354首:开篇第一首写到:“一轴水墨漫伸开,万里山河入目来。五代烽烟刚熄灭,两京瘴疫复低回。县衙州部清官少,人税头捐庸吏摧。一火引来千炮响,江南江北万声雷。”其中一首把鲁智深写得惟妙惟肖:“鲁郎岂可入僧林,五戒三归费诵吟。酒肉能提禅杖胆,饭茶能当宝刀心。安良须察鸳鸯谱,除暴还听霹雳音。垒块胸中容涨落,春秋掌上自晴阴。”

我简直不敢想象,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劳作之余,伏案笔耕,初略一算,足有300多万字。按一般人的书写速度,每天抄写8个小时计算,需要一年三个多月,更何况人又不同于机器。如果抄写相对容易些的话,那近700首的《三国志》、《水浒传》叙事诗可称得上是难中之难了。再加上“散咏”杂诗(如:呼唤台湾回归、吊罗荣桓元帅、吊袁国平将军、千字文百韵——戏仿启功老先生)、自撰对联等,一千多首的诗词可算得上工程浩瀚。

说起刁呈斌的抄写、吟诵,绝不是三五年的事情。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中央的农村政策使中国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逐步走出农田。家里的几亩地对刁呈斌来说用不了多少时间,加上农业机械的普及,农闲的时间越来越多。为了消磨时间,刁呈斌凭着半个中学生的水平,开始读书写字。久而久之,家中的几本书远远满足不了他的需求。由于离县城较近,不时逛逛书店,花几个小钱买上一本两本,实在不愿掏腰包时,就向老师、同学去借。借来的书一边读一边有选择地抄写,时间一长,抄写就成了它的闲暇爱好。断断续续十几年,300万字的手抄本就这样写了一大摞。到后来,抄书嫌不过瘾,就开始写一些杂诗。在读《三国志》、《水浒传》的过程中,为了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和记忆,尝试用七言律诗的形式编写其中的章节、故事、人物、情节、事件等。

随着对七言律诗写作的得心应手,刁呈斌一发不可收。两部名著读完以后,近700首的律诗全部写就。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刁呈斌把全部诗稿寄给了当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个大家——著名作家和学者的钱钟书先生,在百忙之中竟然给一个农民回了信。信中写道:“呈斌同志:来函奉悉。大稿想经过精心刻意的推敲,无奈我年老事忙,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来校阅,只好原件退还,请原谅。即致敬礼!钱钟书。八月五日。”

后来,刁呈斌把自己的诗稿陆续寄给著名学者和教授,如余冠英、吴世昌、王力、裘锡圭等,这些学者和教授都一一回了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余冠英先生在回信中写道:“刁呈斌同志,来信寄到多日,我因他事没有时间处理积压的邮件,今天才回你的信,请原谅。以下解释你问到的几个字。。。。。。余冠英,3。20”

一个63岁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劳作之余和春冬之闲,不蹲墙根晒太阳,也不聊天侃大山,更不喝酒打麻将,把闲暇的时间充分利用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之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实属难能可贵。在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多么需要千千万万像刁呈斌这样的农民文化人啊!

作者:222.184.28.*   回复:1   发表时间:2009-10-26 17:20:38

族谱录纪念网
[回复] 回复农民文化人——刁呈斌

undefined


undefined
故城一农民30年抄书300万字
燕赵都市网 www.yzdsb.com.cn? 09-11-05 15:53? 通讯员刘巍 燕赵都市报记者 孟宪峰 文/图

一个64岁的农民,从30岁起就开始抄书,内容涉及《三国志》、《稼轩词编年笺注》、《苏子瞻先生诗选抄》、《古代汉语》等,粗略估算,30年间已抄写了300万字之多。而且,这位初中尚未毕业的农民,凭着对诗歌的热爱和一本《汉语言律诗常用字检索》,以一些古典名著的故事、章节、人物、事件为题材,自作七律诗700余首,显示了很高的文学水平。这位农民就是故城县青罕镇刁南庄村的刁呈斌。

1、一个农民的手抄本

? 去年冬天的一个上午,一个满鬓白发的老人敲开了故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刘石营的家门,彼时,刘石营还有另一个身份——河北省民间收藏家协会理事,其平时钟情于故城县风土人情的研究,在文化圈子里小有名气。白发老人从提包里掏出厚厚一摞书本,“刘主任,今天冒昧登门拜访,有失不敬,这是我一部分的手抄本,写得不好,请你过目指教……”这个白发老人就是刁呈斌。

? 在当今的古玩市场,旧时的手抄本,特别是一些名人的手书、信札、抄本都成了收藏爱好者追逐的目标。今天,一个衣着朴素的农民竟然也做起手抄本的行当!刘石营不仅肃然起敬,他仔细地翻看着刁呈斌的手抄本,满纸密密麻麻的小字,工工整整,横平竖直,不浮不躁,不温不火,没有修道的心境,很难达到如此的境界。不久前,当把刁呈斌的故事讲给记者听时,刘石营还说:“白天田间劳作,夜晚秉烛笔耕,一位农民能把书写当作自己的业余爱好,实属难得”。

? 10月13日,记者到刁南庄村拜访了刁呈斌,当刁呈斌翻箱倒柜地把他30年的心血从衣柜里搬出来时,记者简直惊呆了,《三国志》、《水浒传》、《古代汉语》、《董必武诗选》、《稼轩词编年笺注》、《陈毅诗选》……仅仅一部《三国志》,一百多万字,对一般人来说,匆匆地读上一遍也不是十天半月的时间,何况一笔一划地抄上一遍!这些手抄本全由16开的白纸装订而成,每张白纸上约能容纳800多字,全部算下来足有300多万字。

? 刁呈斌说,他中学时赶上动乱年代,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但读书写字的喜好没有放下,开始时,经常去县城里逛书店,花几个小钱买上一本两本,后来舍不得花钱了,就向周边师友去借,借来的书一边读一边有选择的抄写,时间一长,抄写就成了闲暇爱好,断断续续十几年,就有了这一摞摞300多万字的手抄本。

2、七言律诗得到大家指点

? 除了抄书,刁呈斌还有一个绝活——写七言律诗。

? 刘石营告诉记者,当刁呈斌把叙述三国、水浒故事的七言律诗拿给他看时,他起先并没有当回事——一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民写律诗,说三国,论水浒?我这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都不曾想过,也就是七言顺口溜而已。可当他拿起第一页读下去时,他感觉到自己的判断错了,尽管有的词句不够贴切、完美,但是律诗的韵律、格律还是比较讲究的,刁呈斌七言律诗的水平并不低。

? 记者在刁呈斌家里看到了他的七言律诗,开篇第一首即写道:“三国梁山七言律,传言鹦鹉愧前贤。透明每认运平仄,错误常来淆阮先。璞玉永追雕作器,浑金直追化成烟。中绳还待公输老,赐教良师望眼穿。”有一首评价施耐庵及罗贯中的:“伏案耕耘如上山,连成宝藏在山巅。蛟虫叮咬伏三日,手足僵麻冬九天。纵笔骋驰湖海阔,临池汹涌带衣扁。几番冬夏齐身著,痴醉施罗可贺焉。”还有一首说《水浒传》的:“一轴水墨漫伸开,万里山河入目来。五代烽烟刚熄灭,两京瘴疫复低回。县衙州部清官少,人税头捐庸吏摧。一火引来千炮响,江南江北万声雷。”……

? 刁呈斌的七言律诗,主要写《三国志》、《水浒传》中的章节、故事、人物、情节、事件等,以此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农民出身的刁呈斌,对自己的七言律诗毕竟心里没底,渴望得到大家的指点。上世纪80年代,刁呈斌把当时创作的诗稿寄给了当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的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个大家——著名作家和学者的钱钟书先生,在百忙之中竟然给一个农民回了信。信中写道:“呈斌同志:来函奉悉。大稿想经过精心刻意的推敲,无奈我年老事忙,实在没有精力和时间来校阅,只好原件退还,请原谅。即致敬礼!钱钟书。八月五日。”

? 后来,刁呈斌把自己的诗稿陆续寄给著名学者和教授,如余冠英、吴世昌、王力、裘锡圭等,这些学者和教授都一一回了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余冠英先生在回信中写道:“刁呈斌同志,来信寄到多日,我因他事没有时间处理积压的邮件,今天才回你的信,请原谅。以下解释你问到的几个字……余冠英,3.20”

3、寄情田园、抄写和诗歌

? 刁呈斌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0月13日记者前去拜访时,刁呈斌刚从田里劳作回来,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此时已是暮秋季节,刁呈斌的院子里仍旧绿意盎然,一畦畦的萝卜、白菜生机勃勃。

? 如今,刁呈斌仍旧抄抄写写、赋诗作对,用他自己的话说,三个儿女都先后成家立业,不用父母操心了;几亩农田都已经机械化了,占不了多少功夫;如今已过了花甲之年,找点儿打工的活儿,孩子们都反对;自己不喝酒,不玩钱,总得找个事干吧。

? 刁呈斌说,他还曾经写过一个对联的上联,那是1998年的时候,他从收音机里知道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故城县紧邻山东省)征集对联,于是写了副上联寄了过去:辛幼安,李易安,济南二安,随朝廷江南偏安,随遇未安。这副上联至今没有人对出下联,“我自己也没有对出下联。”

? 刘石营这样评价刁呈斌:“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劳作之余和春冬之闲,不蹲墙根晒太阳,也不聊天侃大山,更不喝酒打麻将,把闲暇的时间充分利用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之中,实属难能可贵”、“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千千万万个刁呈斌这样的人”。

作者:114.238.31.*   发表时间:2009-11-05 17:12:31

 
发表回复:
标题:
 
内容: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超链接 插入图片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登录 | 免费注册
 
 
验证码: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