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927561次
2人
33个
3630个
5041人
246部
去日总留痕,绿柳柴门,从来最苦是耕人。温饱难全寻常事,惨淡营生。 改革步新程,三十冬春,花开遍地竞芳芬。举酒欢歌抬望眼,锦绣农村。
作者:117.95.17.* 回复:11 发表时间:2009-12-16 20:04:41
将军情深 /刁天生 通达民意知冷暖,炳辉深情遍城乡。 勃勃英姿臻美誉,巍巍青山树碑墙。
作者:刁品安 发表时间:2009-12-16 20:06:55
爱的感动/刁天生这里不是花园这里芳香四溢大家来自各条战线一颗颗爱心相连这里笑容甜美这里气氛热烈更有“八一”军旗的庄严这里虽无佳酿早已让人陶醉人们忘却酷暑感受爱的春天没有谁来推动亦无兴师动众的喧染只缘人心有爱才有解渴的山泉拥军模范毕家峰既不是腰缠万贯的大款也不是政府官员无党无派的一个小小老百姓芸芸众生中平凡一员他虽然不被人们看好却无休止地东奔西颠与孤寡老人同一哭与伤残患者梦寐相牵为烈军属送温暖为特困户呼号募捐还常打肿脸充胖子掏光自己口袋里那为数不多的钱虽然,一瓢水浇灌不了广漠的荒原可对一株形将枯萎的幼苗会带来生的希望和甘甜虽然,一把笤帚扫不完人间的垃圾可人人都伸出一双手千人万人齐动员便会托起一轮火红的太阳,一片片湛蓝湛蓝的天那就让我们用爱心的种子去耕耘,去播撒让爱心之花开遍大地让拥军之树繁茂参天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军队是人民的靠山军队是钢铁的长城子弟兵平时流汗,战时流血他们满腔热血,无限忠诚为祖国为人民无怨无悔奉献青春……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这就是我,一个闲散老人因爱的感动而吐露的心声
作者:117.95.17.* 发表时间:2009-12-16 20:08:36
故地重游---刁天生 时间:2007-5-14 故地重游 刁天生郑集,曾是我寻求衣食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人情风光常常萦绕在我的梦乡 昔日——小浮山上草深林密登上铁塔助你四下眺望清沏的川桥水库碧波荡漾阳光下可见鱼翔老虎山上的石头也曾引发过许多人图强的志向上海知青编织的动人故事文化中心展示的辉煌……这些,都已成为郑集历史的乐意 俱往矣三十年过去郑集完全变了样——人心安定经济发展百业兴旺文明进步和谐向上尤看新农村步步向小康——走进街道新村让人心驰神往低矮的棚户无踪影家家户户是楼房暖风吹落遍地黄花艳阳吻透了麦蕊清香公路村村通绿树一行行到处莺歌燕舞人人喜气洋洋恋人们用短信言情谈心有时交流在网上再也无需寻找没人的角落暗厢操作,躲躲藏藏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新观念新时尚在这里张扬……着绿穿红无老少鸡鱼肉蛋更寻常和谐社会万家乐一代耕人享小康 这里今非昔比这里幸福安康故地重游开眼界新郑集胜过老向阳!
作者:60.168.27.* 发表时间:2012-03-17 16:22:07
杨村镇举行《锦绣杨村》一书首发式 为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献礼,为再现杨村光辉的历史、反映杨村人民火热的社会生活,为宣传美丽、厚重、富饶的杨村,由杨村镇党委、政府组织编写的《锦绣杨村》一书,2008年11月28日上午举行了首发式。 参加首发式的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市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滁州日报社的领导,原市领导夏锡生、胡茂华、涂福颐以及关心和支持杨村的老领导应邀出席了首发式,杨村镇机关企业、镇直单位负责同志,村两委班子成员和《锦绣杨村》的编者、作者和工作人员也同时参加了首发式。 《锦绣杨村》一书由滁州市委常委、天长市委书记陈书华同志作序,刁天生同志任主编,市老干部夏锡生同志任顾问,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图文并茂,22.6万字。该书从八个篇幅介绍了杨村社会历史、风土人情和勤劳朴实的杨村人民。
作者:60.168.27.* 发表时间:2012-03-17 16:27:10
交友随笔 刁天生 我们中国有一传统名谚“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是任何人的成长、成功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因此,中国人就最爱交朋友。再用拆字法看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理解朋友关系的。先远时代人们祈祷一人有一块田便是“福”,有衣穿有粮食吃就是富“裕”了,然而朋友之“朋”乃肩并肩的两个“月”字,楷书起来两个“月”字大小、长短均一样,就说明,祖宗认为既为“朋”就不分高低、贵贱乃至穷富。既做朋友,又称兄道弟,那更应涤除世俗,以真诚相见。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与美国记者斯诺交上了朋友,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记住他,一次国庆大典,参加的人那么多,其中还有外国元首,上了天安门,主席让周总理把斯诺请到自己身边一同观礼,亲切交谈,接受万众欢呼,可谓交友之楷范。可是,人们在生活 中往往因势利而市侩,在公众场合,他总会先拣官大的钱多的招呼,忙得头昏脑胀,根本无心搭理那些单薄的朋友,甚至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某某是自己的朋友,生怕那些肥胖的朋友笑话他居然与如此单薄的人交朋友,而一次次让自己的朋友难堪。场面上的事倒也罢了,人活着总要谋生、谋权、谋利,这也许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光明和动力的一面,也同时是阴暗和消极的一面,这大概就是社会。本来,城市平民、普通百姓理应一律平等,朋友就是朋友,兄弟就是兄弟,还有必要分什么等级吗? 几十年来,我一直奉行把情感给予自己最尊重的人。生活中有两种人我永远尊敬,一是有德性,二是有特长。前者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他的外衣长短,只要品格高尚,也不论其属师属友属尊属晚;后者是有一技之长,就是有才能有玩艺。我还觉得,处好朋友关系,必须常常拿朋友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短处,从朋友身上不断汲取优良的、美好的东西来充实自己,会越来越感到朋友的可爱。否则,拿自己的长处去比朋友的短处,那你就会越比越长,朋友这也不如你,那也不行,到头来你会昏昏然而让朋友永远离开你,真的“水清则无鱼”了。我一旦尊敬一个人,交了一个朋友就可以向他掏心窝子,中听的要讲,不中听的也要讲,给朋友以高度的信任。当然我的真实也让我吸取许多教训,甚至被拐卖,我想这个问题大家都会碰到,当学费吧,交就交一点。 近几年,我养了条京巴,取名笑笑。小东西是离开妈妈欢欢28天被我儿子抱回来的。我本不喜欢养小猫小狗,觉得这些东西脏,还要有足够的闲情逸趣。可是一旦养了,真的就宠上了。它的行为叫你牵肠挂肚,叫你甘愿为它尽心尽力,把它当孙子一样,完全是家庭成员的一分子,自然成为最亲近的朋友了,去年秋天,我去滁州参加一个活动,当晚回不来。笑笑居然在廊下苦等,老伴三番五次叫他回屋,它都不理睬,整整等候一通宵。第二天大早我和老伴通电话,得知这一消息,我的心真的颤抖了,止不住流下了泪水。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笑笑抱起来亲热一番。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自然也日臻和谐,与动物交朋友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会让你逐步感受到和狗交朋友更可靠。它不计较主人的身份,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只要你对它好,它就会永远忠实于你,绝无二心。 人生不能没有朋友,可真正能和你同甘共苦的朋友不是随处可得的。这就使我进一步理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那一名句的深刻哲理。
作者:60.168.27.* 发表时间:2012-03-17 17:07:50
回 家 □刁天生 要说回自己的农村老家会迷路,显得很滑稽,其实这是真的。 很长时间未通音讯的邱莲姐,突然打来电话,约我在春暖花香的清明时节陪她回一趟老家,给先人扫扫墓,顺便看看农村的新变化,看看久违的高邮湖。 邱莲姐聪明伶俐,是邱家渡口一个摆河的邱老翁的女儿。50多年前我离乡去外地读书是她摇橹送我过的河。当我有了公职,再去渡口寻访,得知老邱翁死了,摆渡的已经易主,邱莲不知去向。 恢复高考后一个夏天的晚上,邱莲打听到我在教育部门有点影响,带着她的独生女儿到家里来找我。孩子长得很漂亮,简直是邱莲年轻时的‘克隆’。她说女儿的分数考得很不错,但听人说正式录取要经过全面审查,内部得有人帮忙,事关女儿前程,所以不得不来找我商量。一进门就让孩子喊我“舅舅”。因我有个同学在省教育厅供职,是个直肠子。当即给他写了一封信,请他主持公道,不要因方方面面的不正当关系委屈了一个优秀的农家孩子。 改革开放的春风苏醒了祖国每个沉睡的角落,皖东沃土更是一片生机。 邱莲的女儿很争气。合工大四年以优异成绩拿到了毕业文凭。她的导师劝她留校边读研边工作,她却毅然走出校园,到一家制造集团工作。当她看到市区每天都有数万吨生活垃圾需要处理时,她便萌发了研究利用生活垃圾制砖的意向,经过反复研究、实验,三年过后她的这一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并以此项目为股份加盟该集团,自己也当上了副董事长。20多年来,她这一科研成果不仅清洁了城市也创造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效益。同时彻底改变了母亲邱莲的生存条件。 清明节当天,风和日丽。遍地黄花峰酿蜜,万顷麦浪放清香。我们乘坐邱莲女儿的私家轿车迎着灿烂的骄阳向老家高邮湖畔的一片鱼米之乡进发。 我发现随着小车的前行离老家越来越近时,邱莲姐的表情似乎越来越凝重,她突然让小车司机改变方向,要到她那十分怀念的邱家渡去看一看。她明知那里早已没有渡口了。伟大的治淮工程使这里的水平面降低近两米,昔日的小河港汊早已干涸进而被改造成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人工养殖池,鱼鳖虾蟹一应俱全。直直的一路两沟,成排的杉木,整整齐齐像迎宾的仪仗队,农家的草屋换瓦房,旧时的风光永久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现实中再也看不到了。邱莲姐默默无言,眼角里流下了不知是因家乡变化而欣喜还是因想起旧时的艰辛而心酸的流水。 小车继续往前开,不一会突然停了下来。眼前出现了纵横交叉的十字路,驾驶员不知怎么行走。 我和邱莲姐同时下车,左顾右盼,一时弄不清楚我们要去的民族村是朝哪个方向走。邱莲姐这时心情反倒好起来了,和我相对一笑。我知道她的意思:“你不像我,几十年不回老家了,你怎么也不认得路了呢?” 我告诉她,前几年我回来,还是旧时那条弯弯扭扭的土路。才三年时间怎么变得这么快?不仅变成宽敞的水泥路,还有纵有横,南北东西都通,那走了多少年的松软的巴根草土路再也找不着了。此刻,我们虽一时辨不清方面,但衣胞之地的日新月异,还是叫人倍感欣慰。 正在疑虑之际,对面一个骑摩托车的年轻小伙引起邱莲姐的注意。那小伙离我们越近,邱莲的神情越是兴奋,那小伙望见邱莲猛一下刹住车,跳下来跑到邱莲身边,连喊带抱:“奶奶,怎么到这儿来啦?”“奶奶?”我一时懵了,怎么回事?邱莲看出了我的心思,随即又对那小伙子说:“好好,这是你墨清爷爷,快叫。”那小伙听奶奶的话,立刻来到我身边亲切地叫我一声爷爷,还深深地打了一躬。 原来好好是邱莲女儿的孩子。去年从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被市委选派到民族村当村官。 邱莲姐告诉好好:“我几十年没有回老家了,这次约你墨清爷爷回来,一是要去为我不只一次跟你们讲过的那好心的大奶奶扫墓,二是想你这个宝贝了。快一年了,不知你在这里干的怎么样,有没有受委屈。奶奶不就你这么一块心头肉吗?” 好好说:“奶奶,你们到了家门口,怎么不进去呀,我们的村委会就在前面。”邱莲说,我们是迷路了。 好好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民族村是个大村,由原来三个村合并而成。我们村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党领导推进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还得到国家民委的特别扶持。我们村农、工、商全面发展,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两万元人民币。”他对邱莲姐说:“奶奶爷爷难得回老家,我带你们好好看看农村老家的变化。” 我们走进村委会,这是一栋新型建筑。第一层楼是老年人娱乐活动和健身中心。大球、小球、棋、牌、乐器一应俱全。好好告诉我们,村里的合唱队以唱红歌为主,舞蹈队在保留大秧歌、高跷的基础上,还请市老年大学艺术团指导排练了舞蹈“俏夕阳”,年前参加省民族文艺调演,获得了大奖。二层楼是村农业经济发展展示厅,从小水车到大机器,从肩扛手推、人工栽割到机械化、自动化、无牛化;从弯腰低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端坐驾驶台稳当又风光,从土耕土种到科学种养。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都能在展示厅内找到答案。在三楼放眼一望,窗外数十排千余间农家别墅楼整齐划一,不仅象征贫穷落后的泥墙、草房完全消失,就连农业大包干后建造的水泥梁、斗字墙砖砌瓦盖的房子也无影无踪了。我们看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农村吗?想起儿时奶奶说过的“高邮湖浪如山,十年倒有九年淹。家家门上一把锁,帮工讨饭度饥寒。”到公社化那阵子大集体大呼隆:“铁锹用的像银子(亮),裤子穿的像裙子(破),干部专管打铃子(浮),分红时落个名字(无);”通过分田到户大包干,农民才勉强吃饱肚子。若无改革开放,谁能想到这富裕幸福的今天!盘古开天地以来,哪有农民种地不纳粮的事?更有甚者,政府还给各种农贴。如今农民进城随时随地,大摇大摆,城镇居民欲到农村落户,还要看村委会的眼色呢。 好好最后带我们参观了他们村的农民大超市,那真叫个‘牛’!一排二十多间新门面,不仅商品琳琅满目,而且充分体现为“三农”服务的特色,生活上日常吃穿用应有尽有,化肥、农药及其器械品种齐全,墙面上还张贴优良品种和植保知识宣传资料。是购物处,也是农业技术推广站。 邱莲姐这一阵没有说话,她看呆了吗?不是,她为家乡的发展变化而庆幸,为有这样一个好孙子而庆幸! 超市的经理是个20来岁的本村姑娘。青春、美丽、活泼、大方。举止却显得沉稳老练。她听说好好的奶奶从城里来了,便安排了一顿中餐,亲自作陪。她拉住邱莲的胳膊显得特别温存,表情哪像初见面?完全是久别的亲人重逢。我正纳闷,好好告诉我,她是自己刚刚确立关系的女朋友文文,是这里供销社一个老职工的女儿,前年中专毕业,回到村里集资办股份制超市,经营有方,不久前刚被股东大会推上了总经理的位置。 饭后,我们驱车来到沙湖边,在埋葬好心人大奶奶的千年陨石旁的大树下停了下来。邱莲双膝跪地,放声痛哭,“大奶奶,我来看您了!”她沉浸在往昔那惨痛的回忆之中。在狗儿家当小媳妇饱受凌辱,承担繁重的劳动,稍有不慎便遭毒打。有一天因打碎了一只碗被狗儿妈横抽了几个嘴巴不算,还用碎瓷片狠狠地划她的手臂!顿时,鲜血直流,疼得晕倒在灶旁。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刹那间,萌生了自杀的念头。是苦人儿车河把她从湖中拽上了岸,救了她一命。是好心的大奶奶力劝她活下去,并把她和车河两个苦命人撮合到一起,重新燃起了生命之火。 ……而今,距饿死人和不讲法治的年代已经久远,也一去不复返了。和谐、安定、富裕的农村人正满怀信心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美好前景团结奋斗,为迎接建党90周年大庆而争做贡献。真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了。重见千年陨石和那棵古槐,我似乎看到了好心人大奶奶在舒心地微笑。又自然想起了她老人家讲过那块仙石的故事: “她听上辈子老人说,当年孙悟空大闹蟠桃会,一口气吃了王母娘娘为聚仙准备的蟠桃。见了戏弄他的太上老君,气不打一处来,操起两个桃核朝老君脑袋砸去。老君也不是好砸的,他头一摆,只见两道金光,两棵核子落到了人间,变成两块巨石,一块落在黄山上,一块落在沙湖边,人称天外飞来之仙石。还说黄山上那块是雄性,沙湖边上这块是雌性。每逢七夕,这两块仙石化为一对情侣在银河仙聚,天明各回原处。大奶奶还说,仙石只要在三十晚上放光,来年一定是五谷丰登。”大奶奶这一说,马上引来了许多虔诚者的膜拜。其实那只是一方陨石而已。 人们知道,美的故事是改变不了现实的。而好心人大奶奶渴望的变化,还是要靠人来主宰,靠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才带来这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让我们看到了城乡一体化的美景…… 午后的高邮湖风平浪静,万里蓝天像一口硕大的锅斜盖在湖面上。远处水天相连,点点渔帆由远及近。延绵千里的淮防大堤由西北向东南舒展,它是根治淮河的象征,是亿万劳工挑、挖、堆、夯的杰作,是堤内千万亩良田的生命线,更是时代的骄傲。站在大堤上,我想起了曾写下的晨眺高邮湖的那首七绝:“旭日临湖生异彩,纷纷红雨蜃楼开。水天一色霞飞处,点点渔帆逐浪来。”近年,国家投放亿万资金,让为大堤“站岗放哨”的大小石块全部“退休”,构筑起统一规格的一米来厚的钢筋水泥护坡墙,平整整,光溜溜,坚挺牢固。它的威严使高邮湖的风小了,浪平了,堤内万顷良田,可望永久的丰收。“内湖是一望无边的网箱养殖带。鱼鳖虾蟹算是家常小菜,还有家养野鸭、珍珠鸟、天鹅等珍贵品种。”好好说。 昔日玩湖是扶老携幼,步行者居多。情侣们也不过是凭一辆加重自行车,一个骑驭一个坐后架,显得潇洒,令人羡慕。而今,各路观光客大都乘的是私家小轿车,电动车、摩托车算是一般般,自行车几乎看不到了。登上大堤,邱莲姐看到这连想也不敢想的家乡变化的现实,激动地对我说“大兄弟呀,这是我们湖边多少代人做天大的梦也是想不到的。”我说:“是呀,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才能有此作为……” 于是,我决定为迎接建党90周年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回家”。 滁州日报2011-05-26
作者:60.168.27.* 发表时间:2012-03-17 17:11:01
瞧这一家子《千秋红》主编:刁天生千秋古邑,安徽天长。大街小巷都在传诵着市公安局民警李宏祥一家人,他家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广大市民所折服。李宏祥同志从警20多年,爱岗敬业,被公安系统树立为“标杆”。2010年3月26日李宏祥参加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表彰大会,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爱民、为民、惠民。几十年来扶残济困,李宏祥先后被评为:“滁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滁州市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慈善行为楷模”和全国尊老敬老助老先进个人。他的爱人王凤云长期以来支持李宏祥的善举,在公安系统被评“十佳警嫂”。每逢重大节日她和丈夫包棕子煮鸭蛋蒸包子,还购买许许多多食品和衣服去市福利院看望孤残老人,院民称他们:“就是自己的好儿媳”。他们的儿子李澍在市人寿保险公司工作,是位优秀的员工。2006年他自办“白塔河论坛”,网聚万名会员开展各项公益活动,滁州日报在2010年3月专题报道了80后李澍:“网”聚力量献爱心,2010年5月李澍与曹蕾结婚,小俩口争着叫爸、妈把关心市福利院孤残老人的“接力棒”交给他们。国家奖励全国公安爱民模范1万元奖金,李宏祥原想把这笔钱作为儿媳结婚的礼金,可是小夫妻异口同声地说:这笔钱是国家奖励给您的,既然国家给了这么高的荣誉,您应该全部捐出去。看到善解人意的孩子们,李宏祥夫妇将此款全部捐给天长市慈善协会。去年,李宏祥和李澍分别当选天长市慈善协会常务理事和会员。2012年元月19日,全家四口人带着蒸好的500只包子,18个礼包。10箱水果,50条大糕,赶着春节前给福利院老人拜年来了。李宏祥同志常说:“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是的,如今象李宏祥这一家人在宋代二十四孝之一朱寿昌的孝子之乡----天长层出不穷,一座城市因为拥有许多爱心人士,那这座城市一定是文明的、是非常美好的……
作者:60.168.27.* 发表时间:2012-03-17 17:17:24
过 河 刁天生 高邮湖西岸。那里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土地肥沃,被誉为鱼米之乡。 解放初期小学有单小和完小之分。而完小一般设在自然集镇。1953年秋,我考上了河口小学,那是一座被赶走了和尚砸烂了大大小小菩萨的寺庙而改造过来的学校。办学条件虽然简陋,而升学率是远近许多集镇小学所不及的。我考上高小一家人都很高兴,可每天上学都要走四五公里的路程,途中还要过一条河叫邱家渡,父母多少有点担心。第一天上学是父亲送我过河的。父亲不光是送我过河,主要是找邱家渡那摆渡老人交涉好过河钱。摆渡老人姓邱,自小继承祖业长年低头弯腰摇桨,久而久之摇驼了背。越上年纪背驼得越厉害,几乎近于90度。这是个不苟言笑却十分善良的老人。人们尊敬他,都称他邱翁。虽然背地也有人不恭叫邱驼子的,他即便听了也不计较。背驼心不歪嘛。我们同路的五、六个,每天来去不论早晚,邱翁从不耽搁我们。一年到头每人只收一斗稻谷,这叫“包河”;散渡稍贵一点,一趟也只收一两分钱。 邱翁没有儿子,老伴也早已去世。他生活简朴,早上煮一锅,吃到鸡上窝。园里青菜、韭菜常年不脱,季节性的豆角、萝卜也有,养几只母鸡下蛋就是改善生活。老人有菜没菜每顿都要喝两盅,说酒能抗风湿舒筋活血。老人就住在河边不远的三间草屋内。中间支灶,东西是卧房,老人住在东头房,粮食、用具都放在这边,显得挤一点,乱一点。西头房住一个叫邱莲的姑娘,是老人的侄女,收拾得干净整齐。我们只要发现老人不在河头,便一起轰到老人家里。这时老人会丢下饭碗,喝干杯中酒,不言不语,抱起双桨就往河边跑。我们有时不好意思,劝他吃好再上船,可他说:“我吃不饱,回头有空再填,耽误你们时间可没法子补。”邱翁可亲可敬,摆渡是他的生存依托,更是一种奉献。有了他,人们不受小河的阻隔,来去方便。多少人从那渡过小河走向远方,去追求,去探索,去淘金…… 记得翌年一个(1954年)夏天的傍晚,我们结束了期末考试,下半年就要上六年级了,同路的几个学生都怀着一份轻松,乐得走路都没有正形,唱着跳着来到河边,呼喊“过河!”谁知邱翁早已在岸边等候了。船刚行到河心,突然风雨大作,邱翁这时像一位严肃的指挥官,命令我们坐好,双手紧按船帮,千万别随便晃动。他手中的双桨时急时缓,总能让小船避开浪峰前行。好在河面不宽,一会儿便平安靠岸。可我们几个都吓软了,仍然低着头一动不动。老人这时反而有点沉不住气了,拉长了脸大声喊:“上岸哪,都成落汤鸡了,还不快活!”我第一个跳下船,抬头一看,邱莲姑娘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出现在我们面前,她送来一只旧雨蓬,一把破伞,两顶旧草帽,迅速分发给我们,神情焦急地喊道:快,到家里避一避雨去! 此时虽拿到雨具,却已无济于事了,大家浑身上下早已淋得透湿。可一个个还是把头藏在雨具下,猫着腰跟着邱莲进庄。我们拥进邱翁的卧室,迅速脱去上衣,只留一个裤衩,相互擦拭头上身上的雨水。邱莲解下蓑衣,随即往锅里上水,大把大把地往灶膛里添草。麦秆草燃出的吱吱声响我是听惯了的,可熊熊火苗照映下那正是豆蔻年华的邱莲姐漂亮的面庞,稍稍隆起的传达着青春气息的双乳,第一次引起我别样的感觉,我稚嫩的心灵突然萌动起一种奇妙的遐思……一会儿水烧开了,邱莲往锅里放了几匙老红糖,用水瓢搅了搅,便舀了几碗一一送到同学们手里,最后一个轮到我,她趁大家不注意迅速往我碗里多加了一匙糖,算是特殊照顾,她虽未露丝毫神色,我却有点不安,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看到要引出什么“风波”来。 不一会儿雨止天晴,东方挂起一道彩虹,夕阳格外灿烂,我们一个个告别了邱莲各自回家。然而,我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多看了邱莲一眼,她的目光里也似乎若有所失…… 1955年秋季,我考上了公费供给的师范学校。一个农村孩子,读完师范就当老师,算是一步登天了。因为那个年代人人都在为吃饱肚皮而努力奋斗。而当公家人,拿工资,又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呀。 我离家去外地上学的那天,仍然要经过邱家渡。背一床五斤来重的棉被,提一只尺把见方的小木箱,算是全部行李。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和美好憧憬,大步流星来到邱家渡,想去拜访一下邱翁,看一看邱莲姐,与他们道个别。 可是,我刚进庄,只见邱莲将家门反锁,迎了过来。她似乎看出了我疑惑的神情,主动告诉我,邱翁病得很重,躺在家里,这些天都是她摆的渡。她还不让我去看老人,说是怕耽误我赶路…… 秋天的渡口,风和日丽,水清如镜。邱莲姐那乌黑的长辫,苗条的身腰随双桨起落而变换姿态,船在河中缓缓前行,构成了一幅自然美丽的碧水轻舟图,流淌着的诗情画意。唯见邱莲姐的神情略显沉重。是因为邱翁的病呢,还是别的什么?我揣摩不透。不到十分钟,船便驶到了对岸。我提起行李下船,正要回头与邱莲姐道别,未料邱莲姐也跟着下了船,抛下锚叫住我,拿出一包东西塞到我手里,低头不语。我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双用手工缝制的白布加厚底的长筒袜和六只煮熟了的鸡蛋。邱莲姐此举让我诧异,也弄得我手足无措,因为我此行没有任何人送我东西,是收下还是婉拒,一时很难决定。倒是邱莲姐先开口说话了:“前几天一个送信的邮差过河时向我打听你的住址,说你被一家师范学校录取了,很快就要离家去报到。便用两个晚上缝了这双袜子,熟鸡蛋已煮了又煮,今天正好给你带去路上吃。”说完便将我小木箱打开,把两件东西放了进去,抬头向我挥了挥手。这时,突然觉得我面前的邱莲姐长高了,长大了,是个大姑娘了。我的目光在她全身上下扫视,弄得她不好意思起来,脸一下子红了,眼角露出了甜甜的笑意,低下头语气喃喃:“走吧,放假回来我接你。”此刻,我真想与邱莲姐多待一会儿,多说几句话,可我又找不出恰当的语言去表达心中升腾起的一阵难以名状的躁动…… 离去的脚步是缓慢的,走几步回头看看邱莲姐,她像座雕像,直是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看着我往前去。当我再次回过头,想走回去,想鼓起勇气对她说点什么,她却使劲地对我挥手示意:“走你的路去吧,别耽误时间。” 我往前走去,越走离邱莲姐越远。 滁州日报2011-04-07
作者:60.168.27.* 发表时间:2012-03-17 17:20:31
上街 刁天生 这是孩提时期至今难忘的一段记忆。 我的老家在水肥、地美、人勤的高邮湖西岸,一年四季可以听风听浪听阵阵渔歌。 农闲时节,父亲经常上街,或挑担柴火,或拎筐鸡蛋,到街市上去换点油、盐等日用杂货。奇怪的是父亲每次都要带我一块上街。尽管我才七八岁,离开家门还辨不准东西南北。父亲为什么总要带我上街?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这大概是望子成龙吧。要让儿子早见世面,早点耳濡目染一些新鲜。我那时之所以乐于跟父亲上街,一是可以坐船游湖,二是可以看到许多在乡间看不到的热闹,比方说大书的,耍杂技的,还有拉胡琴唱小曲的;每次还可以吃到一两块带芝麻的黄烧饼。 后庄上一个姓瞿的人家有一条木船能派许多用场:可以下湖撒网捕鱼,可以到湖深处揇肥泥种庄稼,可以帮别人零星运货,可以摆渡载人上街。我们那里的首集是湖东的菱塘桥。每逢三六九总有不少人搭乘这条船上街。摇橹撑船的常是他家的一个能干又漂亮的十七八岁的姑娘招弟。这姑娘灵巧、泼辣,会唱歌爱打扮,笑起来眉舞酒窝现,颇为动人。湖面上的风暖暖的,招弟招呼好上船的乡邻,荡起双桨,前倾后收,两条乌黑的长辫在胸前轻柔地摆动,初凸的一双乳峰在浆洗得十分整洁的浅颜色的内衣里向外传达着少女的青春气息。渡河的人们无不向她投以爱慕的目光,就连我这个小小男孩,也莫名其妙地把喜欢的眼神在她的红润的脸蛋上停留,还时不时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拽拽她上衣的下摆…… 因为上街,认识了前村一个五十来岁卖鱼的老头。他姓什么叫什么我不清楚,只听大家戏称他“老翘”,这个单身人,冬天缩头夹颈,夏天精光大流秋,常年赤脚大巴天。他卖鱼不是从鱼行贩来的,是从河边、滩头打鱼人那里用柴草什么的直接换来的,多则十来斤,少则几斤不等,专卖那一斤可称十来条的叫翘嘴白的小鱼。这种鱼肉嫩味鲜,买回来放点佐料和咸菜一煮,十分可口。这种翘嘴白比较抢手,老头背着网兜满街叫:“卖翘嘴白了!”他不愁卖不完,剩下的拿回家自己用煨罐放进灶塘里一煨,河水煮河鱼,滴几滴香油,放点盐,煨熟了连吃带喝,有滋有味。老翘还有一项绝活:他每次上街总要将一只黑铁皮做的空油壶系在背鱼网的小竹扁担上,像个打油人,每到一个卖油郎的摊位前总要蹲下来,伸出那粗大的中指往人家油桶里一蘸,而后飞快地放进自己的嘴里品评油的味道,几乎把集上所有的卖油摊位都光顾了,不一定买上半斤八两,他自己的肚子里已经进了不少油,比花钱买零食吃还有精神。年长日久,那些卖油的人都已熟悉他了,也不十分计较。回想起来真觉得有趣、好玩。 我每次乘船上街从不会一屁股坐到底,总喜欢从船头到船尾走来走去。最爱伸手击水,去拈那清凌凌的水草。一个初夏的清晨,父亲老早的把我叫醒,又带我上街。夏日晨晖将一片绚烂洒向湖面,小船缓缓向前,水中的蓝天白云却缓缓向后,湖面的蒿草带,俨然是水上的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偶尔一群野鸭闻人声突然飞向远处,水面上的鲜嫩的菱棵随微风飘动,极目天际,点点渔帆由远及近,加上美女荡轻舟,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天然画卷;这时,招弟也来了兴致放开嗓门唱了起了:“哎嗨呀,哎呀嗨——梳梳洗洗离妆台吆,小小木船破浪开。旭日临风红雨乱哪,姑娘心事谁能猜?哎嗨呀,哎嗨嗨,哎嗨呀呀哎嗨嗨,姑娘心事谁能猜耶!”此景此情,不仅让人心旷神怡,还引起了众水族的燥动。突然一条小青鲲从水中跃起,落入我们的船舱,正好在我脚边。满船的人欣喜异常,都说:“孩子,好吉兆啊,你明年可以上学读书了,这是鲤鱼跳龙门哪。”我不完全听懂大人们的意思,只觉得小青鲲好玩,抓起来舍不得松手。我的父亲信佛,吃斋,从不沾荤腥,即使是帮人家做强度特大的挑、踩活,也只吃点鸡蛋蔬菜之类的清淡东西。他对我说:这条鱼还小,不懂事,因贪玩好动才跳入船舱,你赶快把它放了,它爸妈正着急四处找他呢!船上尽管有人摇头摆手,不同意放生这条鱼,我还是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立刻小心翼翼地将小青鲲放回水中。 从那以后,不论树上的鸟巢,檐前的蝙蝠洞,梁上的燕子窝,我一概不去侵扰。看着一个个可爱的小生命在母亲的羽翼下进哺、戏耍,心情十分愉悦。 滁州日报2011-03-03
作者:60.168.27.* 发表时间:2012-03-17 17:23:13
纵使黄昏近 何能虚度年 ——离休老干部夏锡生老有所为特写 刁天生 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党联系在一起,和党心连心,他就一定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自己可喜贡献,即使是在离、退休后无职无权的情况下,也能发挥余热,使自己的生命续放光彩。天长市原政协主席、全国市长书画院院士,现任天长市关工委主任的离休干部夏锡生就是这样一位老有所为的同志。 “夕阳无限好,因有落霞妍。纵使黄昏近,何能虚度年。”这是他近期在一次涉老活动中吟的一首五绝。短诗反映了老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夏锡生,旧时的一个教书先生,新中国成立后从乡长、区长,当到副县长、政协主席,曾站在中南海讲坛上面对中央领导畅谈地方工作。其实,夏锡生人生的最大亮点,最精彩的画面,镌刻在他离职休养后的20多年的日程表里。这里,不妨盘点一下,这20多年来,夏锡生作为一个离休老人究竟有哪些作为: 夏锡生他常说,人老了心不能老,爱党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不能老。心情二字是人的生命支柱,爱是人生力量的源泉。离退休老人穿吃不愁,公职解除了,要有新的谋划,新的目标,要把离退休当作新的起跑线,让安闲的岁月充满生机,创造快乐。既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又从中得到新的享受,让生命重放光彩。 笔耕,是夏锡生的主要爱好,是他生命的重要支点之一。数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所谓“一觞一砚一缕情”,表面上是诗酒情结,实际上是饮小杯,挥大毫。他的诗作早在50年代人民文学的创刊号上就发表过。离休20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多年,他连续出版发行了《闲人闲话》、《楹联趣话》、《优游碎语》、《伏枥新声》、《诗联杂谈》、《千秋五家》等十多部三百余万字著作,诠释人间万象,讴歌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大众创造历史的时代风貌,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称夏锡生是天长文坛上一棵长青树、不老松,是天长文坛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获得了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最有成就的老年作家的光荣称号。 夏锡生作为天长市老年大学名誉校长,为办好文史、诗词班和校刊《千秋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老年大学开办十年来,他经常充当客座教授,亲临课堂,讲诗、讲联、讲时事、讲历史。以其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视角,深入浅出,帮助广大老年学员提高诗词和联语的创作水平,在诗联创作中享受美好和快乐。为把校刊《千秋红》办成反映天长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窗口,从而让更多的读者喜欢,他不仅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诗文稿件,还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竭立提倡活泼、新颖和多元化,使《千秋红》走向社会,成为天长市乃至皖东地区一个文化品牌。 20年来,夏锡生身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国书画院院士,他不仅亲自创办了天长诗词学会、天长书画院,还经常和会员们一道作专题研讨,共同提高创作能力和学术水平,对天长文化现象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锡生老有所为的最大亮点是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他作为关工委主任和其他老同志一道为关爱工作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成就。在关工委这个老年志愿者的群体里,夏锡生出谋划策、身体力行。他每每能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许多课题,丰富关爱工作的内容,推动关爱工作的发展。五年前,在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在遵照党中央大力开展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同时,依据家长是学生第一个老师的理念,把开办家长学校的范围引向企业,引向社区;并大力推行孝亲敬老活动,从宣讲二十四孝之一的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入手,创立孝文化研究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全市百名孝星的事迹有效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教育成长。夏锡生在省城一篇题为《孝星带来满目春》的发言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与会者的热烈赞扬。2007年,他又带领关工委的老同志帮助全市各中小学开展创“五家”活动,“五家”即学习之家、孝亲之家、勤俭之家、平安之家、和谐之家,该活动成为这两年关爱工作的中心,活动密切了学校和家长的关系,促进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步发展,同时涌现出近千名五好家长,数百名小孝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引起了省市领导和上级关工委的高度重视。年前,他的一本关爱工作专著《伏枥新声》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他作为一个志愿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一位老有所为者鲜活生活的生动纪录。 谁言岁晚近呆痴,抖擞精神日未迟。 人老心雄情自在,夕阳何以逊晨曦。 夏锡生的事迹告诉人们:“一个有心人的生命力是无限的。一个始终与党共命运、同呼吸、心连心的有为者,可以创造更多的奇迹,可以书写无限的感动!” 滁州日报2011-08-25
作者:60.168.27.* 发表时间:2012-03-17 17:25:14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